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合集下载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与解决方案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与解决方案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与解决方案一、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主要包括农村产生的污染物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1.土壤污染问题农村土壤污染主要源于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的废弃物,这些污染物会逐渐累积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还会导致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残留,威胁人们的健康。

2.水体污染问题农村的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的废弃物,这些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放和河流渗漏的方式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影响水生物的生存,也威胁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3.空气污染问题农村地区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畜禽养殖废弃物的露天焚烧、柴火和煤炭的燃烧,这些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也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

4.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问题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很多地方存在着随意倾倒和露天焚烧的情况,不仅污染了土壤和水体,也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解决方案1.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绿色农业技术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化农业等,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质量,保护水体和空气环境,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动农田有机肥料、沼气池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提升农村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农村环境管理水平,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大对污染农田、污染水体的整治和修复力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4.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系统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系统,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推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机肥料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担忧。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呢?一、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才能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从而做到环境友好型的农村建设。

二、加强生态环境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规划。

通过对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规划,避免随意开发和滥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三、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强调绿色发展理念。

通过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管。

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五、推动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垃圾分类与处理。

通过建立垃圾分类制度,推动农村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减少垃圾排放量,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六、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利用。

通过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依赖,降低农村的碳排放量。

七、加强农村水土保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农村水土保持工作。

通过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水资源浪费和土地贫瘠化,保护农村环境。

八、加大环境投入力度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环境投入力度。

增加环境治理的投资,修复破坏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九、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加大对农村污水、垃圾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减少对水源、土壤等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

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制环境,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环境治理的效果。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新农村建设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然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薄弱,如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方面存在不足。

许多农村道路狭窄、崎岖不平,影响了农产品的运输和农民的出行;一些农村地区水电供应不稳定,通信网络覆盖不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农村产业发展单一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缺乏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农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未能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

3、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4、农村劳动力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发展缺乏活力和创新。

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方面的能力有限。

5、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

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设备陈旧,医护人员短缺,难以满足农民的医疗需求。

农村文化体育设施不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

6、资金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农村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农民自筹,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

资金的短缺限制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改善。

7、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追求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环境污染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

农村区域内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对策:1.加强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减少污染物排放。

2.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查和监督,推动农村环境治理的全面展开。

二、资源浪费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在低效的项目上,如过度砍伐树木、盲目填埋垃圾等,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生态环境恶化。

对策:1.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优先选择可再生资源进行建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2.鼓励农民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倡绿色生产方式,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三、生态破坏问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土地扩张、建筑开发等因素,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愈发突出。

对策:1.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重视湿地、树林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

2.加强农村规划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留农田、林地等自然资源,维护农村生态平衡。

四、水土流失问题部分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土地资源的减少导致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对策:1.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采取措施防止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恢复和改善土地生态功能。

2.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倡耕地轮作休耕、有机农业等方式,改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五、环境监管不力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相对滞后,监管不力导致环境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违法行为得以滋生。

对策:1.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

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

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一、现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质污染、土地资源破坏、生态保护不力等方面。

二、水质污染随着工业和农业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农村的水质遭到了严重污染。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弃物以及农田养殖所产生的粪便等,都直接或间接进入水源,使得水质逐渐恶化。

这对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威胁。

三、土地资源破坏为了满足城市的用地需求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农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和开发,导致土壤贫瘠化、湿地消失等问题。

这不仅使得农田减少,影响农村的农业生产能力,也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四、生态保护不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工作不够到位。

一些地方由于生态环境监管松散,出现了乱砍滥伐、乱排乱放等现象,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使一些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五、解决方案之水质污染防控为解决农村水质污染问题,首先要加强农田和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推动农业生产的无害化、资源化。

其次,建立健全农村污水处理网络,提高农民对污水处理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加大投入,引入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改善农村生活水环境。

六、解决方案之土地资源保护为保护农村的土地资源,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土地建设项目,确保农田的保留和扩大。

同时,加强土壤保护意识,推动土壤保育措施的实施,确保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七、解决方案之生态环境保护为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的普及和宣传。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严格禁止乱砍滥伐、野生动植物走私等行为,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农村的生态安全。

八、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需要加强农村环境教育的推广。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活动,培养农民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的主人翁精神,推动农村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九、农村环保产业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与解决方案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与解决方案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环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等方面。

如何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出发,探讨农村环境治理的解决方案,以期对农村环境治理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分析1.土壤污染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这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升高,导致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会严重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给农村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

2.水污染农村地区的养殖业和农业生产活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养殖废水,这些物质会流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水污染不仅对农产品生长和人畜饮水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周边生态系统的平衡。

3.垃圾处理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地区依然采用传统的堆肥或者焚烧方式,这种方式会造成环境污染。

同时,大量垃圾无害化处理不当,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

二、农村环境治理问题解决方案1.土壤污染治理方案(1)加强土壤保护:加强对土壤的监测和保护力度,建立土壤保护体系,严格控制土壤的污染源。

(2)科学施肥: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土壤污染。

(3)农田绿化:在农田周边种植绿化植物,提高土壤的保护能力,减少土壤的流失和污染。

2.水污染治理方案(1)加强水资源保护:建立农村地区水资源保护区,禁止污染物排放,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2)规范化养殖业:加强养殖业的监管和管理,引导养殖业实施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减少排污量。

(3)水体修复:对受到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和治理,清理污水,恢复水体生态系统平衡。

3.垃圾处理解决方案(1)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推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方式。

(2)建立垃圾处理设施:建立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处理水平,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3)推广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推广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保问题解决方案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保问题解决方案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保问题解决方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保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不当、生活垃圾无序处理等方面。

解决方案:1.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推广科学施肥、绿色种植等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2.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推广农田沼气池建设,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清洁能源;3.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动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

二、农村水土流失问题农村水土流失主要由于大规模的农田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

解决方案:1.加强土地保护意识,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鼓励农民实施水土保持措施;2.推广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排水系统建设,减少农田径流,减缓水土流失;3.发展农田林网工程,推广绿色植被覆盖,增加农田的固土保水功能。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多是由缺乏合理的垃圾处理设施和缺乏垃圾分类意识所致。

解决方案:1.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覆盖率;2.加强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培养,提倡垃圾减量、资源化利用的理念;3.推动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垃圾处理效益。

四、农村水源污染问题农村水源污染问题主要由于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流入水源,以及农田灌溉中的废水排放等原因。

解决方案:1.严禁农业废弃物流入水源,加强农田环境管理,规范农田灌溉水的使用;2.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监测;3.提倡农民使用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资料,减少对水源的污染。

五、农村能源消耗问题农村能源消耗问题主要由农村生活用电负荷增大、农田灌溉用电增加等原因导致。

解决方案:1.加强农村节能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节能意识,推广节能家电使用;2.推动农村生活用电结构调整,鼓励使用清洁能源装置;3.提高农田灌溉水源利用率,降低农田灌溉用电量。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生态修复与保护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生态修复与保护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生态修复与保护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快速的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待进行生态修复与保护。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修复与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工业污染:一些工业企业过度释放废气、废水和废弃物,导致附近农田土壤受到污染,农作物品质下降。

2.农村生活污染: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并对当地水源造成污染,对周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威胁。

3.农村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为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农村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导致土地的生态功能下降,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二、农村生态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性农村生态修复与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重要性:1.维护农村生态平衡: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实现农村生态平衡。

2.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将为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农村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具体措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进行修复与保护:1.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农村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自觉性,从而达到农村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目的。

2.推进农村工业绿色化: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限制污染物排放,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

3.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完善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引导农民养成垃圾分类和正确处理垃圾的习惯。

4.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李思东
(临沂市环境保护局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创新农村环保新机制,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一些新旧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并制约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对农村环境产生污染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还直接制约了农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良性运行。

1新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及其成因
1.1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环保意识差
在我国,环境保护教育已开展多年,但这项教育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对农村的环保教育还显得比较薄弱,教育普及覆盖面还很狭窄,致使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环保价值观缺失。

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个体环保意识觉醒与群体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个人投人与国家投入之间的矛盾,以及主张依法保护环境与法律知识缺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1.2新型农业格局使农村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
传统的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分离,规模相对也较小,畜禽粪便就大部分形成了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

随着农村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这种产业的污染总量便大幅增加,而且呈相对集中趋势。

形成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

水产养殖,则因在养殖过程中大量地投放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等,造成河道水体污染。

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觉得使用化肥和农药简单、方便。

就不再过多使用畜禽粪便作农田肥料,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1.3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较少.资金管理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及其短缺,更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农村环保投入不足、环保投”融资”机制不畅、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尤为突出。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当务之急是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使用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1.4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已开始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是还没有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有关专职人员和设备经费等都十分短缺,对农村环境还没有形成常规监测。

比如,大多数农产品既无一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也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2促进新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2.1要确实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境意识
要解决我国农村环保问题,确实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境意识是首要任务。

需要通过不懈的宣传教育,促使广大农民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

农村环保宣传教育要及时适应新形势,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加强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普及教育,唤起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让农民自己行动起来,农村的环境问题才有望得到根本的解决。

2.2建立有效的农村环保管理机制
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

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使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向广大农村延伸,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2.3确实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大执法力度
要健全乡镇及每个村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并定期在农村公布环境信息,使每个村民拥有环境知情权。

要对现有乡镇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

对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下令停产治理;对新建乡镇企业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污染的产生。

要确实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村违法排污行为;改革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制度。

将农村环保考评列为重要考核内容。

2.4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确保农村环保资金来源
在中央财政加大支持的同时,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加大农村环保资金保障力度,把农村环保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切实加大资金投入。

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在农村地区产生污染的有关企业还要落实污染治理责任。

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

引导和督促地方各级财政和相关企业,切实加大环境保护的投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共同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2.5发展生态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要在农村因地制宜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服务指导。

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粪便、垃圾、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并着重推广太阳能、沼气等适合农村使用的清洁能源。

加快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着力改变靠大量施用化肥,喷撤农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通过实施沃土工程。

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推广低毒高效农药,扩大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面积,使区域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低毒高效农药,扩大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面积。

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通过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实现养殖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2.6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各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农村环保监督和管理。

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在此基础上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

同时,制订农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

要想方设法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协助他们运用先进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

3结语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把农村环境问题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及早规划、及早防范、及早治理。

要把农村环保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创新农村环保体制机制,探索农村环保工作规律,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巧云,田雪.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
学学报,2014(02).
[2]李迎成.审视城市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4(04).
经|法|纵|览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33期/11月(下)—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