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合集下载

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原则

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原则

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原则中成药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代表,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等特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广受欢迎。

然而,如何合理应用中成药,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是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在选择中成药的给药途径时,应遵循能口服给药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

口服给药是最安全、最方便的途径,不仅易于吸收,而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在必要情况下,可选择肌内注射给药,但应避免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辨证用药辨证用药是中成药合理应用的核心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治疗。

在选用中成药时,应根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例如,感冒可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应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三、辨病用药辨病用药是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应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中成药。

例如,对于慢性胃炎,可根据其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对于高血压病,可选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成药。

需要注意的是,辨病用药必须以明确诊断为前提,对于一些西医疾病,如癌症等,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相应中成药进行辅助治疗。

四、注意事项在合理应用中成药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剂量: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使用中成药,不可随意超量或减量。

对于一些需要调整剂量的中成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配伍:在联合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有些中成药之间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药效,应避免同时使用。

如有疑问,应咨询医生或药师。

3.禁忌证: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禁忌证。

一些中成药可能不适用于某些人群或患有特定疾病的患者,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

在使用中成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禁忌证和使用注意事项。

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基本原则

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基本原则

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基本原则中成药是指由中药原料炮制、提取或加工制成的制剂。

临床应用中,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临床适应症明确原则临床医生在使用中成药前应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并明确中成药的适应症。

中成药具有广谱的药理作用和临床适应症,但不同疾病或不同病情的患者对中成药的适应症可能各有差异。

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成药,避免滥用或误用。

二、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用药剂量和疗程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

不同人群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不同,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也不同,因此需要个体化的用药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剂型选择原则中成药的剂型多样,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膏剂等。

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剂型,以提高药物的便利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例如,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可以选择易于咀嚼和吞咽的片剂或颗粒剂。

四、药物组方原则中成药的药性复杂多样,不同中成药之间存在相容性和配伍性问题。

在使用中成药时,医生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抵消或加强作用,并合理组方以增加治疗的综合效果。

五、临床观察评估原则在使用中成药期间,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及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停药或调整剂量,必要时进行其他治疗干预。

六、合理用药宣教原则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药物的用途、作用机制、用法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认识和合理用药的意识。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成药,并及时报告服药期间的情况。

七、药物管理和记录原则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用药调整,并妥善保存患者的用药记录。

对于需要减量或停药的患者,医生应及时跟进并安排复查,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合理使用中成药是保证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也称为中药制剂,是指采用中药或中药材作为原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制备而成的制剂。

它具有中药成分的特性,也保留了现代药物制剂的规范和标准化操作。

中成药因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在我国临床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临床应用1. 青霉素消炎片青霉素消炎片是一种使用链霉素作为原料的中成药,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如喉炎、急性扁桃体炎、肺炎等。

它能够有效地杀死细菌,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但青霉素消炎片对某些细菌耐药性较强,因此在用药前需要进行药敏试验。

2. 人丹人丹是一种以黄连、黄芩、龙胆草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口腔溃疡、急性肠胃炎等病症。

人丹副作用少,疗效确切,广泛受到患者的青睐。

3. 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滴丸是一种以丹参、三七、甘草等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

它具有活血化瘀、增加微循环、保护心肌等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如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等。

此外,复方丹参滴丸还能够改善脾胃功能,提高食欲,促进消化等。

4.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一种以熟地、枸杞子、山茱萸、茯苓等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

它具有滋阴补肾、壮阳补益的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早泄、阳痿不举等症状。

金匮肾气丸副作用少,可以长期使用。

注意事项1.在使用中成药之前需要了解自身的体质和病情,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中成药不能作为自我诊断和自我治疗的手段。

3.在使用中成药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4.患有重病或慢性病的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

中成药在临床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促进康复。

尽管中成药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慎重,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中成药合理应用

中成药合理应用
应根据具体急情况性酌情咽掌握。炎等疾病的中成药,它仅适用于实热型咽候 疼痛的患者,风寒型的咽喉疼痛则不宜服用。所以 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生理盐水⑴,葡萄糖氯化钠⑵,四环素⑶,回苏灵⑷,红霉素⑸,10%葡萄糖酸钙⑹
患者和医生都要针对病证的特点,对证选用中成药, 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龙虎丸中巴豆霜、砒霜是主要成分,九分散中马钱子含量占处方总量1/4,应严格控制用量和服用时间,否则极易引起中毒。
者却加重病情。如咳嗽,由肺热引起就应选用清肺 所以,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
生理盐水⑴,葡萄糖氯化钠⑵,四环素⑶,回、膏粱厚味等辛热助阳之品; 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⑴~⑶颜色变深,即刻出现浑浊
如同为治疗感冒的感冒清热颗粒和桑菊感冒颗粒, ❖ 中成药之问的配伍禁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中成药合理应用文档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 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 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与“治”,《伤寒论》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对中医临床 辨证论治精髓的高度概括。《内经》云:“合人形 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 之”。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而产生的,而 中医药理论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所以,应用中成 药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尤其应按辨证施治用 药,而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症,不经 辨证,盲目用药。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如:丸剂、片剂、颗粒剂、酒剂等。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1 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剂型,是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中成药的剂型不同,使用后产生的疗效、持续的时间、作用的特点会有所不同。

因此,正确选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1.1 固体制剂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

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栓剂、丹剂等。

1.2 半固体剂型例如:煎膏剂,适用于慢性病或需要长期连续服药的疾病,传统的膏滋也属于此剂型,以滋补作用为主而兼治疗作用,如蜜炼川贝枇杷膏。

1.3 液体制剂例如:合剂,是在汤剂基础上改进的一种剂型,易吸收,能较长时间贮存,如复方扶芳藤合剂。

酒剂,酒剂较易吸收,但小儿、孕妇及对酒精过敏者不宜服用。

注射剂,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如醒脑静脉注射射液。

1.4 气体剂型例如:气雾剂,可用于呼吸道吸入、皮肤、黏膜或腔道给药,如云南白药气雾剂。

2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2.1 辨证合理用药 2.1.1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精髓。

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制成的现成药品,作为目前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有的放矢,才能发挥最佳疗效,正所谓药证相符,效若桴鼓。

2.1.2 辨病辨证相结合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灵活结合,往往能取得更满意的临床效果。

目前上市的不少中成药在主治病证的西医病名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证候属性,对此类药物可采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合理使用。

如甘露消渴胶囊,功能主治为滋阴补肾,健脾生津。

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原则

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原则

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原则
中成药是指使用中草药制成的药物,它们在临床使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适应症明确:中成药应根据临床需要,在具备明确的适应症的情况下使用。

使用中成药应符合医学规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进行判断。

2. 个体化应用:中成药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进行个体化选择。

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性。

3. 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使用时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即按照剂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和疗程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

避免过度使用药物或长期大量使用,防止药物中毒或药物依赖等不良反应。

4. 临床经验指导:中成药的应用需要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指导。

医生应根据自身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科学的选择和用药指导,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5. 与西药的合理联用:中成药在临床上常与西药联合使用,应注意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合理搭配。

避免重复用药或药物相互干扰,确保药物疗效最大化。

6. 遵循药物监管政策: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应符合相关药物监管政策和法规,确保药物的质量安全。

同时,医生在开具中成药
处方时应注明药物名称、剂量、用法和用量,以方便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总之,临床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适应症明确、个体化应用、合理用药、临床经验指导、与西药的合理联用和遵循药物监管政策等原则,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性。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 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中成药优先 考虑的原则。
• 由于不同的患者之间体质各不相同,导致同一类疾病的临床 症状也千差万别,在西医学看来是同一种疾病,而在中医看 来其中证候却不同。
• 例如,同样感受风寒之邪的感冒患者,体质较好的和体质较 差的临床表现完全不同,所以其证候也完全不一样,不能都 用九味羌活颗粒来治疗,即所谓“同病异治”。
3)对症用药
• 症是指单一的症状,即患者自身感觉到的不适,如发热、 口渴、头痛等。
• 症状是疾病的表现,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有些中成药 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以解燃眉之急。
• 如元胡止痛片针对疼痛症状的治疗。准确使用中成药解除 某些突出症状,从而缓解病痛,也是正确选药的内容之一。
一、正确选用
4)辩证和辨病结合
一、正确选用
5)异病同治及引申使用原则
• 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演变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证同 治亦同,即所谓“异病同治”。
• 如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是不同的病,只要具有气短、懒 言、乏力等中气下陷的临床表现,均可使用补气升阳的补中 益气丸治疗。
二、合理应用
对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我们要还注意: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中 成药与化学药的配伍、用量用法及用药禁忌。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需要、药物的剂量符 合他们个体需要、疗程足够、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
一、正确选用
1)对证用药
• 中医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治。 • 证是对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
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揭示了疾病发展某一 阶段的病理实质。 • 辨证施治就是在辨明证候的基础上,选择对证中药进行治疗。 根据中医药理论,认识疾病的证候;根据证候确定治法;再依 据治法选择合适的中成药,使中成药的主治证候与患者的具 体证候对应起来,就是对证用药。

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引言:中成药是指综合运用中药理论和中药制剂技术制成的药物,具有中药成分的药品。

中成药具有品种繁多、功效明显、临床应用广泛等特点。

然而,不合理的使用中成药可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规范中成药的使用,保护患者的权益,制定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势在必行。

一、明确中成药的适应症范围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前提是明确其适应症范围。

中成药的适应症是指该药在临床应用中确切、合理、有效的范围,应当根据各种中成药的临床经验和研究结果加以区分和明确。

只有在明确适应症的前提下,才能确保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二、强调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1.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个体差异,以及疾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用药选择和剂量调整。

2.疗程用药: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嘱托,遵循规定的疗程和用药时间,不得随意停药或延长用药时间。

3.限制用药:对于有潜在风险或有严格禁忌的人群,应明确禁止使用中成药。

4.合理用药:对于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应分别选择适用的中成药,避免盲目使用和滥用。

三、加强中成药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中成药质量关乎患者的健康安全,必须加强质量监控与评价。

要求中成药生产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订质量标准,确保中成药的质量稳定和有效性。

1.加强中成药的质量监控:各级药品监管机构要对中成药进行定期的抽检和质量监控,从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2.加强中成药的临床评价:对于已上市的中成药,要建立完善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评估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四、加强中成药的信息宣传与使用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需要患者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因此加强中成药的信息宣传与使用指导十分必要。

1.加强中成药的产品说明书编制:要求中成药生产企业对产品说明书进行科学编写,明确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等信息。

2.加强医患沟通:医生应当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详细解释中成药的作用、副作用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确保患者理解并遵循医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如:丸剂、片剂、颗粒剂、酒剂等。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1 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剂型,是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中成药的剂型不同,使用后产生的疗效、持续的时间、作用的特点会有所不同。

因此,正确选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1.1 固体制剂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

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栓剂、丹剂等。

1.2 半固体剂型例如:煎膏剂,适用于慢性病或需要长期连续服药的疾病,传统的膏滋也属于此剂型,以滋补作用为主而兼治疗作用,如蜜炼川贝枇杷膏。

1.3 液体制剂例如:合剂,是在汤剂基础上改进的一种剂型,易吸收,能较长时间贮存,如复方扶芳藤合剂。

酒剂,酒剂较易吸收,但小儿、孕妇及对酒精过敏者不宜服用。

注射剂,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如醒脑静脉注射射液。

1.4 气体剂型例如:气雾剂,可用于呼吸道吸入、皮肤、黏膜或腔道给药,如云南白药气雾剂。

2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2.1 辨证合理用药
2.1.1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精髓。

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制成的现成药品,作为目前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有的放矢,才能发挥最佳疗效,正所谓药证相符,效若桴鼓。

疾病的本质和属性,往往通过“证”的形式表现,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又称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使用中成药就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确立疾病的证候属性,进而立法、处方、用药。

2.1.2 辨病辨证相结合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灵活结合,往往能取得更满意的临床效果。

目前上市的不少中成药在主治病证的西医病名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证候属性,对此类药物可采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合理使用。

如甘露消渴胶囊,功能主治为滋阴补肾,健脾生津。

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1.3 辨病论治在目前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一些西医疾病,其中医发病机理比较单一,证候属性区分度不强,因此可以采用辨病论治的方法,按照西医的疾病名称、病理状态或理化检查结果来使用中成药,即属于辨病用药的范畴。

2.2 配伍合理用药
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常需采用联合用药的形式,合理的配伍常能增强疗效。

目前常用的中成药配伍有中成药之间的配伍以及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其配伍规律
也遵循中药“七情”的原则,即相须、相使者可同用。

2.2.1 中成药与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

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例如祛风湿类中成药舒筋丸,疏风定痛丸合用,其中有马钱子毒性成分,同时服用则可能导致剂量过大造成中毒。

中药注射剂的联合使用应注意如下几点,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

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2.2.2 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
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如都是口服制剂,医师、药师应告诉患者两药应间隔1~2个h 服药。

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

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在一起注射或静脉注射。

有报道,复方氨基比林针与柴胡针混合肌内注射致过敏性休克[1]。

2.2.3 安全合理用药
2.2.
3.1 正确使用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包含了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信息,是指导医师和药师用药的法律依据,同时药品说明书也是广大患者自我药疗,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品的主要依据。

药品说明书作为使用药品的重要参考,对于安全、有效用药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医疗实践中,临床医师、药师以及患者都应高度重视药品说明书作为用药依据的重要地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给出的各项信息,学会使用药品说明书,以保证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2.
3.2 恰当选用含毒性药材品种尽管有毒药物使用不当会产生毒副作用,但一些传统品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临床应用广泛,并取得满意疗效;新上市品种都已经过严格的安全性实验检验,按常规应用,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而且按中医以毒攻毒的理论,有毒药物,运用得当,同样能够攻克顽疾,从砒霜中提取的有效成份砷剂制成的静脉制剂,称为三氧化二砷或亚砷酸,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恶性疾病,如白血病、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因此,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既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又不能草木皆兵,否定一切,应持科学审慎的态度,权衡利弊,恰当地选择应用,合理地确定剂量,对确保安全有效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临床使用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含毒性中药雄黄的牛黄解毒片,含毒性中药雄黄、蟾酥的牙痛一粒丸,含毒性中药马钱子的舒筋丸。

使用此类中成药应注意几点:辨证使用是防止中毒的关键。

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有的放矢,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另外,还应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施治,尤其对小儿、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体弱者,更应注意正确辨证使用中成药。

注意用量。

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安全范围小,容易引起中毒,因而要严格控制剂量。

既要注意每次用药剂量,还要注意用药时
间,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同时还要注意个体差异,如孕妇、老人、儿童、体弱者要考虑机体特点。

使用此类药,通常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而需长期用药的,必须注意有无蓄积性,可逐渐减量,或采取间歇给药,中病即止,防止蓄积中毒。

2.3 孕妇合理应用中成药
2.3.1 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2.3.2 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2.3.3 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应禁止使用。

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

2.3.4 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物,应谨慎使用。

这类药物多数含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

2.4 儿童合理应用中成药
2.4.1 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2.4.2 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

2.4.3 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

一般情况3岁以内的,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2.4.4 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他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使用外,其他情况下不应使用。

2.4.5 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2.4.6 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参考文献
[1] 范梦云.复方氨基比林与柴胡针剂混合注射致过敏性休克1例.哈尔滨医药,2005,(3):61-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