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7.1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7、1 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的教学设计长春市第一五五中学张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南方地区的地形图,说出南方地区的相对位置。
2、掌握南方地区地形、河湖、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分析南方地区地形内部差异,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2、进一步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教学难点: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一、课前活动,引入新知:新课引入:学生观看大屏幕图片中的自然景观,思考:图片中的自然景观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哪个地区的自然景观?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联系自己的看到过的猜想,引入新课。
二、提纲引领,自主学习:观察课本P45图7、3南方地区的地形图,思考:1、南方地区位于什么一线以南?什么高原以东?东临哪两个海?南临哪个海?2、南方地区大致位于哪两条纬线之间?3、南方地区主要有哪些地形区?4、南方地区主要有哪些河流和湖泊?阅读课本P46正文,思考:1、南方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其有什么特点?2、南方地区属于什么土壤类型?阅读P47正文,思考:从地形、气候和河湖三个方面分析,南方地区发展农业分别有哪些有利条件?观察课本P47图7、7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图,思考: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设计意图:教师利用自学提纲给出本节课预设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学提纲中的问题阅读课本P44—P48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生展示汇报,教师引导讲解: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中的南方地区地形图,并提问。
学生:看图说出南方地区的相对位置,然后在板图中填出名称。
学生:学生在板图中20ºN和30ºN两条纬线。
初中地理_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2、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内部差异的原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方法。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南方地区的农业特点。
3、了解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实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南方景观的画卷,播放歌曲《西江月》。
师:一幅画卷,一首歌曲把我们带入唯美的境界。
上述描述的是我国的哪个区域呢?你能描述下你眼中的它吗?学生回答师:我国南方地区山清水秀,物产丰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方地区,学习它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2、讲授新课展示学习目标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需要掌握这3个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师:本节课我们从三大篇章来学习南方地区:认识篇—地理学家眼中的南方,农业篇—农民伯伯眼中的南方,生活篇—舌尖上的南方。
首先进入认识篇—地理学家眼中的南方。
我们认识一个区域应先了解它的地理位置。
展示图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学生描述。
总结:海陆位置—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临南海。
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主要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展示图南方地区的范围,学生描述。
总结: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鄂、湘、皖、赣、苏、浙、沪);南部沿海地区五省二区(闽、台、粤、桂、琼、港、澳)。
西南地区三省一市(川、滇、黔、渝)。
展示图南方地区地形,学生指出南方地区有哪些地形区,说出南方地区地形的特点?总结: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平原、低山和丘陵交错分布;沿江: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图,学生找出南方地区主要山脉。
总结:横断山脉、南岭、武夷山、大巴山、雪峰山、大别山、巫山。
展示图中国温度带、中国干湿状况,学生说出南方地区气温和降水特点。
总结:气温:南方地区纬度较低,七月平均气温为28~30 ℃, 一月均温在0℃以上,处亚热带和热带。
苏版地理八上第七章第1节《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

苏版地理八上第七章第1节《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学校:杨店子镇初级中学科目:地理姓名:李香芸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行政区划以及地势、气候、河流等,有一定的知识积存,但这些内容差不多上分散的,学生还不熟练。
【教学目标】1、能读图说出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畴。
记住南方地区的要紧地理事物名称,及位置。
3、明白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生产活动与生活文化的特点。
4、通过对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温故知新】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与()地区的分界线。
它大致与1月()等温线相吻合,也大致与()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赏反映南、北方地区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导入,并说出分别属于哪个地区【指导自学】(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图说出南方地区的位置、范畴。
出示课件让学生读图说出南方要紧的地势区与要紧山脉?出示课件让学生读图说出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气候特点出示课件让学生读图说出南方的要紧河流与湖泊?(5)小组合作分析南方地区的河流特点,出示课件让学生读图说出南方的要紧岛屿与半岛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南方地区要紧的矿产资源及产地【交流展现】要求:读P83-P84课文内容,小组内交流展现下列问题:说出南方地区的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国的比例是多少?南方有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哪个?说出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与气候特点如何样?(3)说说南方地区的要紧地势类型?说说你所明白的“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的情形?说说南方的要紧农产品与商品粮基地有哪些?(6)说说南方的要紧矿产种类及产地?南方的要紧工业基地有哪些?其要紧特点分别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进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分别有哪些?【小组探究】要求:读P85-P86的内容后,探究交流下列问题:南方进展经济(包括农业、工业)的条件有哪些?(从辩证两方面回答)我国的热带作物产地在哪里?热带经济作物要紧有哪些?要紧的产胶区在哪?(3)云南的旅行资源要紧有哪些?昆明什么缘故“四季如春”?南方的要紧水电站有哪些?本区的西部什么缘故水能资源极为丰富?西电东送工程的现实意义?【拓展交流】提示:结合南北方的地理特点,组内探究交流下面的问题:完成“南北方地区生产活动差异”表格:(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环境有哪些差异?【课堂小结】一、概况:位置、范畴、面积、人口居民等地势:二、河流:三、水田为主的农业四、丰富的资源:有色金属矿产、水能、旅行资源等【巩固训练】小组内互相检查下列问题:指图说出南方地区的位置范畴?(2)指图说出南方要紧的地势区与要紧山脉?指图说出南方要紧的河流与湖泊?(4)说出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与气候特点如何样?(5)对比说说北方与南方地区在生产活动、生活文化方面的差异有哪些?【达标检测】选择题: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天然界线是()A、秦岭——淮河一线B、大兴安岭——阴山一线C、昆仑山——阿尔泰山——祁连山一线D、喜马拉雅山——横断山一线2、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地区是()A 长江中下游平原B 华北平原C 四川盆地D东南丘陵傣族聚居在云南南部,住竹楼,着短衣长裙,因为他们要适应()A、火热的气候B、洪涝的环境C、地表坎坷的地势D、多雨的气候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北方地区的要紧农作物是水稻B、水运是北方地区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C、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D、南方地区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到三熟5、下列四组水果中,全部产在南方地区的是()A 香蕉、苹果、荔枝B 葡萄、菠萝、桃C 桂圆、香蕉、柑橘D 椰子、柿、菠萝被称为“紫色盆地”的地势区是()A、四川盆地B、塔里木盆地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读南方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反思

教师:[ 孟琳 ]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突破,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所以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设计,容易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尽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在本节课上,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在中国,民以食为天,学生对美食文化也都非常感兴趣,所以课堂上我首先出示了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食物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南方地区的食物具有如此的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农业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以美食为主线贯穿本节课的始终。
创设探究情境,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创设探究的教学情境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有效保证。
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提出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提高他们自主探究能力。
本节课上,我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作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环节,为了突破难点和重点,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和冬季南方地区的风向图,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注意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一定能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积极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初中地理_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地图简要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及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知道其主要农产品的分布。
3、通过“农业规划”活动认识农业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培养科学的人地观。
【重难点】1、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2、培养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并初步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方法,拥有一定的识图判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但是,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地理知识,对某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还不是很熟悉,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上学期对中国地理总论的学习,对中国地理有了一定的感知,对中国的南北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读图识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的身边事例谈起,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讨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状况的影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效果分析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
这一节主要采用了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课前搜集等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发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地理_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以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认识区域”部分有这些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我认为,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影响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体现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了气候特征,地形和气候又影响了河流和植被状况,当然,河流也能反作用于地形。
区域内的自然要素相互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又影响了人类活动。
区域不同,自然环境就有一定的差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不尽相同。
所以,仔细研究课标,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对课程资源的掌握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把课标解构并重新整合为以下四个目标进行教学:1. 运用南方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描述南方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2.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3. 在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自然地理特征的过程中,学会描述区域各个自然特征和分析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的方法。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人地和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在此,我们旨在教学生用更高度综合的眼光来分析区域的农业生产,即把区域的农业生产放到整个区域的大环境下去分析和思考,认识到发展农业不过是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有共性的,而不是某个区域“特有”的事情。
这不仅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区域性,也体现了其综合性。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性和生活性的渗透和培养。
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课堂活动,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方法,从而真正了解区域农业学习的基本思路,真正理解区域的自然要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最终要帮学生建立这样的地理思维:二、教材分析新教材针对课标设计了“气候湿润的红土地”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两部分内容。
初中地理_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简要复习四大地区的图上位置展示学习目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南方地区有大致印象。
看后小组分享观后感从不同角度展开新课探讨从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加深了解八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地理,本章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内容。
在前两章的学习中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和北方特色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地区。
本章内容在第七章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地理差异。
效果分析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说出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识别该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
2、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4、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南方地区的农业特点5、了解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完成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的设计思路与北方地区的一样,也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等内容,引导学生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认识我国南方与北方两大区域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活的影响。
同时课本设计“活动”强化地理要素相关分析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所用食材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凸显人地关系主线。
评测练习一、位置与范围二、该地区位于_________以南、_______高原以东。
东临____海,南临____海。
中国第一长河_____穿过该地区。
主要位于_____带和_____带二、地形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
西部为【】盆地和【】高原,东部为【】平原和【】丘陵。
课后反思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能自主学习地区的自然环境,掌握农业发展需要具备的自然要素。
并能正确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差异。
需要加强的是: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顺畅。
课标分析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对于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地理界线,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初中地理_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本班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较浓厚,学习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思路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共同探究,大胆展示。
也有少部分同学上课较懒惰,回答问题不积极思维跟不上,学习缺乏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找到学生的缺点对症下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二、学习地理情况:学生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了一些地理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就简单多了。
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知识,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学期的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中国地理有了一定感知,也培养一些读图分析能力,同时对南北方地区有一定的了解,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大胆放手,只起到引导作用,本节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效果分析导入部分,通过谈话,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对南方的印象,然后通过一段江南唯美视频,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南方地区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兴趣。
南方地区可以说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委婉美。
自主探究部分,学生通过查阅课本以及回想以前学过的知识,大多数能自主完成。
然后师生共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纠错,学生能按照老师给予的导学案提纲进行学习,讨论,探究。
进而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重要的水田农业区部分通过自主学习,分析南方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从气候、地形方面),向学生渗透发展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照农作物分布图说明主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南方食材说明南方地区食材丰富,并能找到原因,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既有趣又轻松。
最后通过总结,整理自己的知识框架,大多数能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的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7.1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永年县第五实验学校韩鹏飞
【课后反思】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区域地理的学习有规律可循。
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南方地区的学习中来。
接着从阅读课文关键词段开始,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关注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朗读和归纳总结时,课件展示可以给学生以启发、暗示,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通过板图总结展示使知识条理化;展示的关键词基本反映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集中注意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地理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活动的有效性为目的。
我坚持以文字阅读为引导,鼓励学生自学展示,完成练习。
结合地图分析,在地理现象、感性认识与地理环境、地理规律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理解地理学科逻辑。
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比较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注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注区域之间的发展与联系,相互对比借鉴。
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这节课的落脚点,分析自然环境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其优势,因地制宜安排生产。
通过这节课,以上目标和要求基本上能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