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为适应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而编写的。
该教材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基本理念,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培养数学兴趣。
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基本的数概念,如:认识0-20的数,掌握1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掌握加减法的初步概念。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初步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结构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的认识、加减法、10以内数的认识、0的认识、大于小于符号的认识、钟表的认识、物体的分类、画图形、拼图形、认位置等。
各章节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以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教材提倡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教材特点与优点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与优点:1.内容丰富,结构合理。
教材内容涵盖了小学一年级数学的主要知识点,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2.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插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知识更新及时,反映时代特点。
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与当前社会、科技发展紧密相关,具有时代感。
六、教材不足与改进建议当然,本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1.个别知识点存在难度较大或过于抽象的情况,可能需要教师进行适当调整或补充相关内容。
2.部分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的素材不够丰富多样,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建议进一步增加活动素材的多样性。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是适用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教材。
该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内容涵盖了数的认识、数的比较、数的排序、数的组成与拆分、简单的加减法等基础数学知识。
二、教材结构该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个知识点和相关练习。
具体结构如下:1. 数的认识与数的比较:通过认识数字0-5,学习数字的大小比较。
2. 数的排序:学习数字的排序和整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 数的组成与拆分:学习数字的组成与拆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简单的加法:学习简单的加法概念和运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5. 简单的减法:学习简单的减法概念和运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6. 综合练习:通过综合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材特点1. 清晰的知识结构:教材按照递进的方式组织知识点,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
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知识。
2. 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判断等多种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 强调实际应用:教材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4. 强调思维培养: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建议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掌握。
2. 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数学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教师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反复训练,确保学生掌握牢固。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结构合理,内容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
具体包括:1-5的认识与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位置、统计、数学广角等。
这些内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本册教材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策略方面,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五、教学评价本册教材注重评价与反馈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评价方式包括口头测试、书面测试、观察记录等。
同时,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自身的教学效果。
六、教师与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合作学习。
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勤于实践,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
七、教学资源本册教材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教学软件等。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上册教材分析(1 3 6 7 9单元)

(五)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 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 法进行计算
计算教学的两大编排特点:
一是仍然采用义务教育教材的编排结 构
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仍然先教学9+ 几
二是突出算法多样化
再如多样化问题得到充分体现
关于算法本册出现了以下几种:
点数 凑十
从头点 接着点 接小数点
拆小数
拆大数
活动化就是过程化
实验教材与义务教材的差别之一是加 强了活动。
(三)切实加强良好习惯培养 1、良好的写数字习惯 2、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四)切实利用直观教具, 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感
第一单元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 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8、9的序数意义。
教材注重让学生在操 作中具体地感受几和 第几意义的不同。
8、9的组成
注重学生的独立 操作和思考,要 求有所提高。
8、9的的加减法
这里是第一次出现一图四式 。 注意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初步认识一图 四式 ,感受一图四式与生活的联系。 开始教学时要注意分类要求。
通过摆和想来进一 步掌握8、9 的加减 法,巩固一图四式。
教学算式书写方法,开始要求学生在练习格 里书写加、减法算式。(数字和运算符号占 半格,相邻之间不空格)
用数学(6和7)
注意培养学 生根据生活 情节来解决 问题,
注重培养学 生的问题意 识。
8、9的认识
注意培养学生 数数的方法。
用计数器来说明了两个数之间 的关系, 借相直尺来教学数的顺序, 运用点子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 7、8、9之间的联系和他们之 间大小关系。
(六)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剖析全册教授教养内容:责任教导课程尺度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全册教材剖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熟悉和加减法.熟悉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熟悉和加减法.11-----20的熟悉.熟悉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温习和二个数学运动:数学乐土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授教养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常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进修认数和盘算的基本,同时它又是多位数盘算的基本.是以,一位数的加法和响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学生毕生进修与成长必备的基本常识和根本技巧,必须让学生切实控制.本册教材是责任教导的试验教材,是在新课程尺度的指点下进行的试验教材,本册教材主如果经由过程各类各样的运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不雅察才能.思维才能.口头表达才能.进修习惯.合作与交换的才能等方面的造就,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重的进修兴致,同时勉励学生用本身爱好的方法去进修本身有效的常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惟品格教导,初步懂得必定的进修办法.思虑方法.全册教授教养目的:1.闇练地数出数目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控制数的次序和大小,控制10以内各数的构成,会读.写0――20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寄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闇练地盘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3.初步学会依据加.减法的寄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略的现实问题.4.熟悉符号“=”“<”“>”,会应用这些符号暗示数的大小.5.直不雅熟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6.初步懂得分类的办法,会进行简略的分类.7.初步懂得钟表,会熟悉整时和半时.8.领会进修数学的乐趣,进步进修数学的兴致,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9.卖力功课.书写整洁的优越习惯.10.经由过程实践运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涯的亲密接洽.全册重.难点:教授教养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全册课时安插:共计约61课1.数一数………………………………………………约1课时2.比一比………………………………………………约2课时3.1—5的熟悉和加减法………………………………约10课时4.熟悉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5.分类…………………………………………………约2课时6.6—10的熟悉和加减法……………………………约21课时7.11—20各数的熟悉…………………………………约4课时8.熟悉钟表……………………………………………约2课时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10.总温习…………………………………………约4课时`。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内容变动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
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
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
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
本册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特点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
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一、二单元)、数与代数(第三、五、六、八单元)、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等内容。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
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
并且每册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
·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一、教学内容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比较和分类思想。
第一单元:数一数知识点: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重、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激发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第二单元:比一比知识点:1、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
2、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会比较长短(远近)、高矮。
重点:1、“同样多”、“多”、“少”、 “长”、“短”、“高”、“矮”的含义。
2、会比较“多少”、“长短”(远近)、“高矮”。
难点:均匀排列、相间排列——比多少;起点不同——比长短、高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知识点:①认、读、写5以内各数,书写工整。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内容变动(一)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1、2单元)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1、2单元合并为第1单元“准备课”。
第1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
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1、2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1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
比多少是原来第2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2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2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二)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四、七单元)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
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所以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
本册只认识“整时”。
3.保留的内容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
4.增删的内容删去原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改为:数学乐园二、修订后教材的编排特点(一)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
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1、2单元)、数与代数(第3、5、6、8单元)、图形与几何(第4单元)、量与计量(第7单元)、综合与实践(安排在第6单元后面)等内容。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
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
并且每册第1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观么小学:杨兰凤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一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0课
1、准备课………………………………………………约2课时
2、位置………………………………………………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1课时
4、认识图形(一)……………………………………约2课时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0课时
6、11—20各数的认识…………………………………约5课时
7、认识钟表……………………………………………约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0课时
10、总复习…………………………………………约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