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学
工艺学

第一章铸造工艺基础1、为什么铸造是毛坯生产中的重要方法?结合具体示例分析之。
答:因为铸造具有如下特点:(1)可制成形状复杂的外形和内腔的毛坯。
如箱体,汽缸体等。
2)适用范围广,工业上常用的金属材料都可铸造成型且生产批量、铸造尺寸大小不受限制。
3)设备成本低,产品成本低,加工余量小,制造成本低.2、什么是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它与合金的流动性有何关系?不同化学成分的合金为何流动性不同?为什么铸钢的充型能力比铸铁差?答: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称为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
合金的流动性愈好,充型能力愈强,愈便于浇铸出轮廓清晰,簿而复杂的铸件。
铸钢和铸铁的化学成分不同,凝固方式不同,具有共晶成分的铸铁在结晶时逐层凝固,已结晶的固体内表面较光滑,对金属液的流动阻力小,故流动性好,充型能力强;而铸钢在结晶时为糊状凝固或中间凝固,初生的树枝状晶体阻碍了金属溶液的流动,故流动性差,充型能力差,所以铸钢的充型能力比铸铁差。
4、既然提高浇注温度可提高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但为什么又要防止浇注温度过高?答:因为浇注温度过高,铸件易产生缩孔、缩松、粘砂、气孔、粗晶等缺陷,故在保证充型能力足够的前提下,浇注温度不宜过高。
5、缩孔和缩松对铸件质量有何影响?为何缩孔比缩松较容易防止?答:缩孔和缩松使铸件的力学性能下降,缩松还可使铸件因渗漏而报废。
缩孔集中在铸件上部或者最后凝固的部位,而缩松却分布于铸件整个截面。
所以,缩孔比缩松较易防止.6、区分以下名词:缩孔:呈倒锥形,内腔粗糙,位于铸件上部中心处。
缩松:呈小圆柱形,内腔光滑,位于铸件中心截面处或分布于整个截面。
浇不足:没有获得形状完整的铸件。
冷隔:获得了形状完整的铸件,但铸件最后凝固处有凝固线。
出气口:位于型芯的中心部位,使型芯中的气体逸出。
冒口:位于上砂箱,使金属在浇注时型腔中的气体逸出。
定向凝固:在铸件厚大部位,安放浇口和冒口,使铸件远离冒口处先凝固,尔后是靠近冒口部位凝固,最后才是冒口本身凝固。
化学工艺学知识点

化学工艺学知识点
化学工艺学是研究化学反应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
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工艺学知识点:
1. 反应工艺:研究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条件,包括反应速率、转化率以及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等因素。
2. 催化工艺:研究先进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以提高化学反应
的效率和选择性。
3. 分离工艺:研究物质在混合物中的分离方法,如蒸馏、萃取、结晶等,用于获取纯净的产品。
4. 反应器设计:研究如何设计反应器,以实现预期的反应条件
和产品质量。
5. 能源利用: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降低化学工艺的
能耗和环境影响。
6. 过程安全:研究如何控制化学工艺中的风险,确保工人和环境的安全。
7. 生产优化:研究如何优化化工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8. 废物处理:研究废物处理技术,以减少工艺中产生的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工艺学是现代化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许多工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石油化工、制药、食品加工等。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工艺学的原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服装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服装工艺学知识点总结一、服装工艺学概述服装工艺学是一门研究服装设计、制作和加工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到服装的各个方面,包括面料、设计、裁剪、缝制、装饰等。
在服装工艺学中,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各种工艺技术,将设计师的想法变成实际的服装作品。
这需要学生对服装的结构、材料和制作技术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审美眼光。
二、服装工艺学的主要内容1. 面料知识面料是服装制作的基础材料,它直接关系到服装的质感、手感、透气性以及穿着舒适度。
在服装工艺学中,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类型的面料,包括天然面料如棉、麻、丝和羊毛等,以及合成面料如涤纶、锦纶等。
还需要了解面料的纺织结构、工艺特点和应用场景。
2. 设计原理和方法在服装工艺学中,学生需要学习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线条、比例、颜色、图案等设计要素,以及设计理念、风格的表达等。
学生还需要了解服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从构思到成品的实现,以及设计师在设计中所使用的各种技术和工具。
3. 裁剪和缝制技术裁剪和缝制是服装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服装的合身度和质量。
在服装工艺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服装的裁剪和缝制,包括裁剪图样的制作、剪裁工具的使用、缝纫机的操作,以及各种缝制技术和工艺。
4. 着装工程着装工程是服装制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它包括服装的整体调试、改裁和修整。
在服装工艺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身材和需求进行服装的调试和改良,以确保服装的合身度和舒适度。
5. 服装装饰技术服装装饰是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各种手工和机器装饰技术,如刺绣、绣花、珠饰、烫金、印花等。
在服装工艺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使用不同的装饰技术,以丰富和提升服装的视觉效果和价值。
6. 服装质量管理服装质量管理是服装工艺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原材料的严格把控、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以及成品的质量检验。
在服装工艺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服装的质量管理,以确保制作出高质量的服装产品。
陶瓷工艺学

陶瓷工艺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陶瓷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工艺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生产操作和分析、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而开设的。
这门课程使我们系统地掌握陶瓷生产技术知识,具备独立从事陶瓷设计与研究的基本技能,为陶瓷工业的发展培养人才。
陶瓷工艺学是陶瓷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文化素质和工艺素养,掌握陶瓷工艺基本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要认真学习,首先应该了解其课程特点:陶瓷工艺学是陶瓷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该课程包括了陶瓷材料性质及其工艺性质,坯体成型原理及制品加工,烧成过程,坯釉结合,装饰与彩绘,陶瓷原料,造型等内容。
它是以整个陶瓷生产为背景,以各个生产环节为对象,是工艺与设计相结合的综合性的工程技术科学。
该课程的任务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较全面地掌握陶瓷工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工艺技能。
这门课是学习陶瓷技术和制造工艺的重要课程之一,学习的内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因此必须用心听讲,认真思考,勤于动手,做好笔记。
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我们了解陶瓷生产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工艺技术和操作技能,还要求我们从理论上认识到陶瓷生产的技术难点、原因和防止措施,最终达到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陶瓷制品设计与制造的能力。
2。
做好准备工作,选好配套的教材,熟悉教学大纲,编写教案。
通过学习这个课程,除了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应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
所以在学习这个课程时,不但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多看工厂的生产实践,向师傅请教,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培养创新意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陶瓷业得到飞速发展。
如今的陶瓷业早已走向世界。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陶瓷行业面临挑战。
陶瓷工艺的设计创新及推陈出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陶瓷工艺学中,对釉料及施釉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
要求学生对釉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根据所给的器形和图案合理配釉,使之适合器形,增加其美感,同时又保证釉层的牢固。
工艺学复习总结分析解析

流程框图一、烃类蒸汽转化催化剂烃类蒸汽转化都是在1000℃下反应,其反应速度也很慢,需加催化剂。
①活性组分:10~25%(重量)Ni②载体:α-Al2O3,MgO-Al2O3,ZrO2-Al2O,CaO-Al2O3③活化:原因,镍的氧化物无活性目的,还原氧化物、脱除微量毒物④中毒:硫和铅等。
对催化剂的要求:①高活性;②高强度;③较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析碳能力1、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助催化剂和载体①活性组分:从性能和经济方面考虑,活性组分,镍为最佳。
NiO为最主要活性成份。
实际加速反应的活性成份是Ni,②助催化剂:提高镍的活性、延长寿命和增加抗析碳能力。
③镍催化剂的载体:使镍高度分散、晶料变细、抗老化和抗析碳等作用。
催化剂中毒(1)S S ≤0.5ppm,可逆性中毒催化剂活性越高,允许S含量越低。
温度越低,S对镍催化剂毒害越大。
(2) As 永久性中毒 As来源:含As碱液脱碳(3)卤素卤素≤0.5ppm,永久性中毒二、合成气催化剂◆铁系催化剂◆未还原前FeO+Fe2O3,可视为Fe3O4,尖晶石结构。
◆ Al2O3: 结构型促进剂,改善还原态铁的结构◆ MgO K2O :电子型促进剂,有利于氮气的吸附和活化◆ CaO二、催化剂的还原与活性保持◆(1)还原◆反应的活性组成是金属铁,所以使用前要将催化剂还原。
通常用氢气作还原剂:◆ Fe3O4(s) + 4H2(g) = 3Fe(s) + 4H2O kJ/kmol◆确定还原条件的原则:①使完全还原为a-Fe。
②保持还原铁晶粒具有大的表面积、大的活性中心。
◆还原温度一般选500-520℃,根据反应式可确定H2/H2O之比要尽可能高三、乙苯催化脱氢催化剂的选用⏹乙苯在高温下脱氢时,主要产物是苯!⏹脱氢反应是在高温、有氢和大量水蒸气存在下进行的⏹脱氢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是氧化铁,助催化剂有钾、钒、钼、钨、铬等氧化物Fe2O3:K2O: Cr2O3=87:10:3组成的催化剂乙苯的转化率可达60%,选择性为87%催化剂种类① Cr2O3/Al2O3烷烃烯不能有水(侵占活性中心)减压操作失活快(易结焦),用含O2的烟道气再生。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工程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和探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工艺方法和技术。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提高机械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材料与工艺:机械制造中所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如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而不同材料的加工工艺也不尽相同。
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材料与工艺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材料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性能变化规律。
2.加工工艺: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不同零件加工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例如,钻孔、铣削、车削、磨削等传统加工工艺,以及激光切割、电火花加工等新兴加工工艺。
这些工艺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准确性、表面光洁度和加工效率。
3.工装夹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制造。
工装夹具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它们能够提高机械加工的精度和效率。
机械制造工艺学通过研究工装夹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为机械制造过程提供支持和保障。
4.设备和工艺参数: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机械制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设备和工艺参数。
例如,加工中所使用的机床、刀具、冷却液等设备,以及加工速度、切削速度、进给速度等工艺参数。
这些设备和参数的选择和配置,对于机械制造过程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二、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应用领域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轿车制造:轿车制造是机械制造工艺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轿车的制造涉及到各种形状复杂的零件加工和装配工艺,要求零件精度高、质量可靠。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轿车制造过程中的工艺选择和优化提供指导。
2.航空航天:航空航天领域对于零件的精度、强度和重量都有极高要求,同时也对工艺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有较高需求。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制造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3.机械设备制造:机械设备制造涉及到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的加工和制造,这些设备的工艺要求和性能指标均不相同。
化学工艺的专业类别是

化学工艺的专业类别是化学工艺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转化过程及其工艺条件的学科,涉及化学反应原理、反应动力学、工艺装置设计和工艺流程优化等方面内容。
在化学工艺学的学习中,主要涉及的专业类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化学工艺工程学:化学工艺工程学是化学工艺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化学工艺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重点关注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装备选型、工艺系统控制等方面。
学习化学工艺工程学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能力,能够应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 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是研究化学工艺过程中的工程问题和技术方法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反应原理、反应热力学、传质与传热现象、物料输送和分离等方面。
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知识和工程计算能力,能够设计化学工艺装备和优化工艺流程。
3. 化学工程技术学:化学工程技术学是研究化学工艺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实践应用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化工原料及其性质、化工产品及其规格、化工操作工艺等方面。
学习化学工程技术学的学生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化工操作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
4. 化学工程原理与设备:化学工程原理与设备是研究化学工艺过程中的原理和设备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反应原理、传质与传热原理、物料输送原理等方面。
学习化学工程原理与设备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和物理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化学工艺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设备原理。
5. 化学工艺自动化技术与设备:化学工艺自动化技术与设备是研究化学工艺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和设备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技术、仪器仪表和自动化设备等方面。
学习化学工艺自动化技术与设备的学生需要具备控制理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够应用自动化设备和技术解决化学工艺过程中的控制问题。
总之,化学工艺的专业类别主要包括化学工艺工程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化学工程技术学、化学工程原理与设备以及化学工艺自动化技术与设备。
传统工艺学的美学思想

传统工艺学的美学思想
1. 简约美:传统工艺中的设计思想强调简单、朴素、大方。
刻意追求那些纷繁复杂的形式和装饰通常是不必要的。
可以借鉴一些自然图案,如花卉、草木等,也可以潜心发掘本身的文化传统,营造和弘扬传统的美学价值。
2. 对称美:传统工艺中对称美常常体现为均衡、和谐和平衡。
这可以通常通过几何形状、图案和装饰来实现。
这种美学思想可以在各种媒介上体现,如织物、染料、图案装饰等。
3. 色彩美:传统工艺中的颜色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工艺作品的色彩常常是鲜明、明快、大胆、深刻和自然的。
通常使用的颜料和染料也是天然的,该过程充满了对色彩强烈性的渴望。
4. 实用美:传统工艺的美学思想不仅是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倡导生活实用性。
伴随着传统工艺过程的是纯手工艺人的工作,所以他们在设计和制作手工产品时总是更加注重其实用价值。
手工做的物品要比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更耐用、更漂亮、更有价值。
5. 手工艺美:传统工艺的美学还体现在对手工艺的追求上。
在自动化生产取代人工生产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仍然被艺术家们热爱。
手工艺常常有一种独特的质感,这种质感没有任何机器可以模拟,在传统工艺中更是被people追求与倡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机制工艺课程设计主离合器分离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及钻2-∅11孔的专用机床夹具的设计系别工程技术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2016 年07 月03 日目录第1章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夹具的设计要求 (1)第2章主离合器分离叉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1)2.1零件的分析 (1)2.2毛坯的选择 (2)2.3选择定位基准 (3)2.4制定工艺路线 (4)第3章钻床夹具的总体设计 (8)3.1 设计任务 (8)3.2 夹具的设计步骤(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10)3.3 钻床夹具的设计 (11)第4章夹具的工作原理与结构设计 (11)4.1 定位方案与定位元件 (11)4.2夹紧方案的选择 (11)第5章钻床夹具体及夹具零件的设计 (12)5.1 夹具体的要求 (12)5.2 夹具体毛坯的类型 (12)5.3 钻模板以及钻套的设计 (13)第6章误差的计算 (13)6.1 定位误差 (13)结论 (15)参考文献 (146)三维图第1章绪论1.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1)运用已学过的机床夹具设计及有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及生产实习中所获得的实际知识,根据被加工零件的要求,设计既经济合理又能保证加工质量的夹具。
2)培养结构设计能力,掌握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学会使用各种手册、图册、设计表格,规范等各种标准技术资料,能够做到熟练运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正确的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加工基准的选择、定位、夹紧等。
4)进一步培养机械制图、结构设计、等基本技能。
1.2 专用夹具设计的基本要求 :1)夹具设计应满足零件加工工序的精度要求2)应能提高加工生产率3)操作方便、省力、安全4)具有一定使用寿命和较低的夹具制造成本5)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便于制造、检验、装配、调整、维修第2章主离合器分离叉加工工艺规程设计2.1零件的分析2.1.1零件的作用题目所给的零件是主离合器的分离叉。
它位于发动机与手动变速箱之间的离合器系统中,主要起锁定并支撑分离轴承,并与离合器拉线或与随动油缸推杆的一端连接,当离合器踏板的移动通过拉线或推杆传递至分离叉时,分离叉旋转,推压分离轴承因而压下膜片弹簧,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工作者的要求工作,获得所需的速度和扭矩的作用。
2.1.2零件的工艺分析零件的材料为HT200,灰铸铁属于脆性材料,故不能锻造和冲压。
但灰铸铁的铸造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优良。
以下是拨叉需要加工的表面以及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要求:(1) 中心圆孔Φ)(25185.0065.0++。
以分离叉右端面和外圆柱面为基准进行钻、扩,保证尺寸。
(2) M10的螺纹孔与Φ11的孔垂直于中心孔,其中心与端面的距离为18。
以分离叉左端面和φ25圆孔以及键槽为基准进行先钻削加工,再在加工的孔上用丝锥进行攻丝,保证尺寸精度。
(3) 拨叉底部键槽:键槽宽度为6mm ,其上偏差为0.120,下偏差为0.025,键槽与与中心孔垂直,深为)(8.2724.011.0++。
以分离叉右端面以及φ25圆孔自定位,以键槽拉刀拉削的方式进行加工保证尺寸精度。
(4) 半孔R7底端面与中心孔有)(7704.0-的位置关系,其宽为)(16018.0-与中心孔垂直。
由上面分析可知,可以先加工分离叉中心孔,然后以此作为基准采用专用夹具进行加工,并且保证位置精度要求。
再根据各加工方法的经济精度及机床所能达到的位置精度,并且此分离叉零件没有复杂的加工曲面,所以根据上述技术要求采用常规的加工工艺均可保证。
2.2毛坯的选择2.2.1 毛坯结构选择工艺要求(1) 零件为铸造件,对毛坯的结构工艺有一定要求:1)铸件的壁厚应合适、均匀,不得有突然变化。
2)铸造圆角要适当,的得有尖棱、尖角。
3)铸件的结构要尽量简化。
4)加强肋的厚度和分布要合理,以免冷却时铸件变形或产生裂纹。
5)铸件的选材要合理,应有较好的可铸性。
(2) 设计毛坯形状、尺寸还应考虑到:1)各加工面的几何形状应尽量简单。
2)工艺基准以设计基准相一致。
3)便于装夹、加工和检查。
4)结构要统一,尽量使用普通设备和标准刀具进行加工。
在确定毛坯时,要考虑经济性。
虽然毛坯的形状尺寸与零件接近,可以减少加工余量,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加工成本,但这样可能导致毛坯制造困难,需要采用昂贵的毛坯制造设备,增加毛坯的制造成本。
因此,毛坯的种类形状及尺寸的确定一定要考虑零件成本的问题但要保证零件的使用性能。
在毛坯的种类形状及尺寸确定后,必要时可据此绘出毛坯图2.2.2 毛坯的确定本次设计零件材料为HT200。
考虑零件在机床运行过程中所受冲击不大,零件结构不是太复杂,生产类型为中批生产,故选择金属型铸造毛坯。
2.3.选择定位基准2.3.1粗基准的选择选择粗基准时,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保证各加工表面有足够的余量,使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间的尺寸、位置符合图纸要求。
粗基准选择应当满足以下要求:(1)粗基准的选择应以加工表面为粗基准。
目的是为了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的相互位置关系精度。
如果工件上表面上有好几个不需加工的表面,则应选择其中与加工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表面作为粗基准。
以求壁厚均匀、外形对称、少装夹等。
(2)选择加工余量要求均匀的重要表面作为粗基准。
例如:机床床身导轨面是其余量要求均匀的重要表面。
因而在加工时选择导轨面作为粗基准,加工床身的底面,再以底面作为精基准加工导轨面。
这样就能保证均匀地去掉较少的余量,使表层保留而细致的组织,以增加耐磨性。
(3)应选择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作为粗基准。
这样可以保证该面有足够的加工余量。
(4)应尽可能选择平整、光洁、面积足够大的表面作为粗基准,以保证定位准确夹紧可靠。
有浇口、冒口、飞边、毛刺的表面不宜选作粗基准,必要时需经初加工。
(5)粗基准应避免重复使用,因为粗基准的表面大多数是粗糙不规则的。
多次使用难以保证表面间的位置精度。
要从保证孔与孔、孔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能保证零件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基本上都能用统一的基准定位。
从零件图分析可知,选择Φ25D11的通孔左右两端面为粗基准。
2.3.2 精基准选择的原则(1)基准重合原则。
即尽可能选择设计基准作为定位基准。
这样可以避免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基准不重合误差。
(2)基准统一原则,应尽可能选用统一的定位基准。
基准的统一有利于保证各表面间的位置精度,避免基准转换所带来的误差,并且各工序所采用的夹具比较统一,从而可减少夹具设计和制造工作。
例如:轴类零件常用顶针孔作为定位基准。
车削、磨削都以顶针孔定位,这样不但在一次装夹中能加工大多书表面,而且保证了各外圆表面的同轴度及端面与轴心线的垂直度。
(3)互为基准的原则。
选择精基准时,有时两个被加工面,可以互为基准反复加工。
例如:对淬火后的齿轮磨齿,是以齿面为基准磨内孔,再以孔为基准磨齿面,这样能保证齿面余量均匀。
自为基准原则。
有些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要求余量小而均匀,可以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为基准。
例如:磨削机床导轨面时,是以导轨面找正定位的。
此外,像拉孔在无心磨床上磨外圆等,都是自为基准的例子。
此外,还应选择工件上精度高。
尺寸较大的表面为精基准,以保证定位稳固可靠。
并考虑工件装夹和加工方便、夹具设计简单等。
要从保证孔与孔、孔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能保证拔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基本上都能用统一的基准定位。
从零件图分析可知,分离叉上Φ25D11的通孔,适于作精基准使用。
选择精基准的原则时,考虑的重点是有利于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并使装夹准。
2.4制定工艺路线确定加工方法以后,就按生产类型、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和机床设备等具体生产条件确定工艺过程的工序数。
确定工序数的基本原则:(1)工序分散原则工序内容简单,有利选择最合理的切削用量。
便于采用通用设备。
简单的机床工艺装备。
生产准备工作量少,产品更换容易。
对工人的技术要求水平不高。
但需要设备和工人数量多,生产面积大,工艺路线长,生产管理复杂。
(2)工序集中原则工序数目少,工件装,夹次数少,缩短了工艺路线,相应减少了操作工人数和生产面积,也简化了生产管理,在一次装夹中同时加工数个表面易于保证这些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
使用设备少,大量生产可采用高效率的专用机床,以提高生产率。
但采用复杂的专用设备和工艺装备,使成本增高,调整维修费事,生产准备工作量大。
一般情况下,单件小批生产中,为简化生产管理,多将工序适当集中。
但由于不采用专用设备,工序集中程序受到限制。
结构简单的专用机床和工夹具组织流水线生产。
加工工序完成以后,将工件清洗干净。
清洗是在80~90c 的含0.4%~1.1%苏打及0.25%~0.5%亚硝酸钠溶液中进行的。
清洗后用压缩空气吹干净。
保证零件内部基本无杂质、铁屑、毛刺、砂粒等的残留物。
2.4.1 工序的集中与分散制订工艺路线时,应考虑工序的数目,采用工序集中或工序分散是其两个不同的原则。
所谓工序集中,就是以较少的工序完成零件的加工,反之为工序分散。
(1)工序集中的特点工序数目少,工件装,夹次数少,缩短了工艺路线,相应减少了操作工人数和生产面积,也简化了生产管理,在一次装夹中同时加工数个表面易于保证这些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
使用设备少,大量生产可采用高效率的专用机床,以提高生产率。
但采用复杂的专用设备和工艺装备,使成本增高,调整维修费事,生产准备工作量大。
(2)工序分散的特点工序内容简单,有利选择最合理的切削用量。
便于采用通用设备。
简单的机床工艺装备。
生产准备工作量少,产品更换容易。
对工人的技术要求水平不高。
但需要设备和工人数量多,生产面积大,工艺路线长,生产管理复杂。
工序集中与工序分散各有特点,必须根据生产类型。
加工要求和工厂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决定采用那一种原则。
一般情况下,单件小批生产中,为简化生产管理,多将工序适当集中。
但由于不采用专用设备,工序集中程序受到限制。
结构简单的专用机床和工夹具组织流水线生产。
由于近代计算机控制机床及加工中心的出现,使得工序集中的优点更为突出,即使在单件小批生产中仍可将工序集中而不致花费过多的生产准备工作量,从而可取的良好的经济效果。
2.4.2 加工阶段的划分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较高时,常把整个加工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1)粗加工阶段粗加工的目的是切去绝大部分多余的金属,为以后的精加工创造较好的条件,并为半精加工,精加工提供定位基准,粗加工时能及早发现毛坯的缺陷,予以报废或修补,以免浪费工时。
粗加工可采用功率大,刚性好,精度低的机床,选用大的切前用量,以提高生产率、粗加工时,切削力大,切削热量多,所需夹紧力大,使得工件产生的内应力和变形大,所以加工精度低,粗糙度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