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与证候的关系及临床创新思维
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目录分析
第一节中医体质学的 概念与研究范畴
第二节中医体质学的 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中医体质学的 理论基础
第四节中医体质学的 基本原理
学习小结
第五节中医体质学 的三个关键科学问
题
思考题
一体质及其相关概念 二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内涵 三中医体质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范畴 四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方向与任务
一中医体质学的地位 二中医体质学的作用
(一)成人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二)成人版《中医体质量表》
作者介绍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一体质与方药的耐受性及反应性 二体质与针刺的耐受性及反应性
一调体康复的目的 二调体康复的原则 三调体康复的方法
第一节体质与 养生
第二节体质与 治未病
学习小结
思考题
一平和质调养 二气虚质调养 三阳虚质调养 四阴虚质调养 五痰湿质调养 六湿热质调养 七血瘀质调养 八气郁质调养 九特禀质调养
一体质与预防 二体质与公共卫生 三体质与健康管理
第一节体质与形态结 构
第二节体质与年龄
第三节体质与心理
第四节体质与适应能 力
学习小结
第五节体质的生理 特点
思考题
一小儿阶段 二成年阶段 三老年阶段
一体质的稳定性 二体质的可变性 三体质的多样性 四体质的趋同性
第二节体质与病机 从化
第一节体质与发病 的关系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体质理论进行辨证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体质理论进行辨证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辨证。
体质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中医诊断和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体质是指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不同的体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易患疾病倾向。
在中医诊断学中,运用体质理论进行辨证,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患者的病情,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首先,了解患者的体质类型是运用体质理论进行辨证的基础。
中医将体质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
平和质是健康的体质类型,其他体质类型则各有其特点。
比如,气虚质的人往往容易感到疲劳、气短、自汗;阳虚质的人怕冷、手脚冰凉;阴虚质的人则容易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痰湿质的人形体肥胖、痰多、胸闷;湿热质的人面部油腻、口苦口臭;血瘀质的人面色晦暗、容易出现瘀斑;气郁质的人情绪抑郁、敏感多疑;特禀质的人则容易过敏。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形态、面色、舌象、脉象,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情绪等情况,以及了解家族病史等,来判断患者的体质类型。
例如,一个体型偏胖、面色淡黄、舌苔白腻、脉象濡缓的人,可能是痰湿质;一个面色潮红、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的人,可能是阴虚质。
其次,体质类型可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对同一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也有所差异。
比如,阳虚质的人容易感受寒邪,患病后往往表现为寒证,病情发展较慢;阴虚质的人容易感受热邪,患病后多表现为热证,病情变化较快。
在辨证时,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因素,综合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以感冒为例,如果是气虚质的人患感冒,可能会出现发热不高、汗出、乏力、脉浮无力等症状,辨证为气虚感冒;如果是阴虚质的人患感冒,可能会出现发热、口干咽痛、脉细数等症状,辨证为阴虚感冒。
中医体质与证候

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08月/02日/中医体质与证候一、体质与证候的界定体质与证候的界定可以从前提、形成因素、形成特点、表现特点、表达信息、涵盖范围、指向目标、诊察目的、干预目的上来区分。
界定前提:中医体质类型是对非病状态下的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的总结,中医证候是疾病状态下的临床类型。
形成因素:体质的形成因素有不同遗传背景、年龄因素、饮食因素、锻炼情况、起居习惯、个人嗜好、疾病因素及用药情况、长期情绪状况、地理环境、社会因素等,形成证候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金创虫咬、疫毒等等。
形成特点:体质的形成是缓慢的,证候的形成是较快的。
表现特点:体质的表现特点是在机体未病状态时即有体现,证候的表现特点是在机体发病时的阶段性表现。
体质类型表现出长期存在和相对稳定,演变较慢;证候表现为变化较快,随病而生,病去则无,演变较快。
体质的时相性体现在生命的过程,证候的时相性体现在疾病的传化。
表达信息:体质信息表达在形体禀赋、性格特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度、对某些疾病的易罹患性、患病后的发展倾向性及对药物的耐受性,证候信息则表达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病理特征上。
涵盖范围:体质类型可包容多个证候,而证候不能包容多种体质。
指向目标:体质指向的目标是人,而证候的指向目标是病。
诊察目标:体质诊察内容为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证候的诊察内容为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
干预目的:改善体质,在未病之时可养生防病,有的放矢地预防疾病的发生,阻断疾病的发展。
二、体质与证候的关系体质与证候的形成:致病因素强体质弱则发病,致病因素弱体质强不发病。
体质与证候的性质:体质类型对证候类型形成有一定影响,证候发生后的表现受体质类型的制约。
体质与证候的转化:体质因素制约着证候的转归和传化。
三、辨体与辨证结合的临床思维对体质类型辨别分析,再结合证候特点和症状表现,能够为判断疾病性质提供更好的依据,分析体质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可以预先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及预后,为治疗争取时间。
中医执业考试体质与辨证的关系

中医执业考试体质与辨证的关系
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临床证候类型。
同一主要病因分析或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各异,其临床证候类型则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
如同样感受寒邪,有的人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有的人一发病就出现畏寒肢冷,纳呆食减,腹痛泄泻,脉象缓弱等脾阳不足之证。
前者平素体质尚强,正气御邪于肌表;后者阳气素虚,正不胜邪,以致寒邪直中太阴,故出现上述情况。
又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所发生的感冒,由于病邪不同,体质各异,感受也有轻重。
因此,其临床类型有风寒、风热两大类别,以及挟湿、挟暑等不同兼证。
同病异证的决定因素,不在于病因而在于体质。
如仲景所论之伤寒,其传变途径一般是由太阳而阳明而少阳,然后传人三阴。
为什么有的人从厥阴而热化,有的人却从少阴而寒化。
其原因就在于,从热化者素体阴虚,从寒化者素体阳虚。
由此可见,病因相同或疾病相同,而体质不同,则出现不同的证候。
另一方面,异病同证亦与体质有关。
即使是不同的病因或不同的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常常会出现相同或类似的临床证型。
如泄泻和水肿都可以表现出脾肾阳虚之证。
这可能是由于虽然病因不同或疾病不同,而体质相同,所以才出现了相同的证候。
可见,体质是形成“证”的生理基础之一,辨体质是辨证的重要根据。
“证”的生理基础之一,辨体质是辨证的重要根据形成“证”的生理基础之一,辨体质是辨
证的重要根据。
“证”的生理基础之一,辨体质是辨证的重要根据。
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

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前言人们自古以来就注重“防病于未然”,特别是在中医理论中,有一套基于“体质论”的理论体系,其根据人体固有的生理、心态和犯罪习性等,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确定了不同的的调理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症状与个体的身体状况息息相关,先天体质和后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疾病证型的发展及其病程。
本文主要探讨体质和疾病证型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体质中医理论认为,人的先天体质与后天习惯形成了一种个体化特征,称为“体质”。
体质包括人的体形、精神、气质、五脏、六腑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体质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环境等因素形成,与整个人的身体集合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据学者调查,约38%的人的体质属于“平和”,而约31%的人体质倾向“气虚”、“寒凉”等不健康的体质状态,对疾病发生有着较高的风险。
什么是疾病证型中医理论中,“证”即疾病的症状表现,称为“证型”。
病人临床表现的不同症状,对应不同的证型。
证型症状的表现与病因、病理、病程、时空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息息相关。
疾病证型的治疗和调理方法受到证型的影响。
通俗来说,疾病证型就是指在不同的疾病情况下,人们所表现出的不同身体状况和感觉。
比如,在感冒期间,会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这就构成了感冒的证型。
体质对疾病证型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不同体质的人患疾病的方式和病程不同。
一些病的症状可能与体质有很大关系。
下面我们将通过这方面的相关调查研究,来探讨体质对疾病证型的影响。
气虚体质容易引发哮喘气虚体质的人比较容易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并出现哮喘。
哮喘患者通常体质偏虚,容易疲劳,气血亏虚,脾虚气弱,这些体质状况会促使病人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中医理论中的“气化”,气化是指人们身体吸收氧气后释放的能量,如果免疫系统变得更加脆弱,病人就会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这也是哮喘的主要诱因。
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气虚体质的人要多进行运动、适量补充营养,以增强自身的体质状况。
寒凉体质容易引起感冒寒凉体质的人身体内无暖气,容易受到外界寒冷气场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感冒。
辨析体质与证候

di1 .9 9 ji n 10 —9 42 1 .1 13 o:0 3 6 /.s . 038 1 .0 1 1 .1 s 文 章 编 号 :0 38 1( 0 1 -12 3 -2 10 — 4 2 1 )1 — 60 9 3
中医学 的体质 是 指人 类 个 体 在 生命 过 程 中, 由遗 传 性 和获得性 因素所 决定 的表 现 在形 态 结 构 、 理 机 生
素、 社会 因素 、 地理 环境 、 生活 环境 、 病 因素及 用药情 疾 况 等多种 因素 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证候 的研究 主体 是 已
病 之人 之“ ” 所表 现 的是致 病 因素 作 用于 人 体 后所 病 ,
某 些病 因和疾 病 的易感 性 或 易 罹 性 , 以及 产 生病 变 类
特殊性 进行 的归纳 概 括 与分 类 , 虽有 正 常体 质 和 病理 体 质之 分 , 均属 于 正 常状 态 , 本 身并 不 构 成疾 病 , 但 其 具 有相 对 的稳定性 。 证 候是 对疾病 发展 过程 中某 一 阶段 病理 特点 的概
体 性 、 型性 、 定 时相性 、 状态 性等 特性 , 是生命 物质 在疾
病过 程 中具 有 时相性 、 本质性 的反 映 , 一种 以 临床机 是 能 变化 为主 的整体定 型反应 形式 与状 态 。证 候类 型是
又有 联系 , 体质是 证 候形 成 的 内在基 础 并 决定 证 候 的 类型 , 但两 者在概 念 及 临床 应 用 等方 面 的 差别 也 是 显
病 因素 的反应性 等 。体质 的形成 是先 天禀赋 和后 天年
龄 因素 、 食 因素 、 炼 情 况 、 活 起 居 习 惯 、 神 因 饮 锻 生 精
体质辩证养生PPT课件

功效:温中补血、祛寒止痛。
适应人群:阳虚质、产后血虚,腹中冷痛,寒疝腹中
痛,以及虚劳不足等症。
25
推荐食疗
2.太子参鞭打猴头菇
原料:太子参30g,牛鞭250g,猴头菇200g青红椒各 20g,盐、味精、水淀粉、料酒、葱、姜各适量,高汤。
做法:将太子参洗净,用开水泡好,备用;牛鞭发好后, 切成寸段,备用;将猴头蘑放入碗内加盐、料酒、味精 放入蒸笼内蒸20分钟,然后扣在盘内,备用;青红椒切 成棱形片,锅上油,约六成熟时,加入太子参、牛鞭、 青红椒、盐、味精翻炒几下,上明油出勺,倒在猴头蘑 周围即成。
了解体质可以指导就业。知道自己的体 质对工作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了解体质可以指导养生保健。认识了自 己的体质,对于好发的疾病可以早做预防, 推迟或彻底消除疾病的发生。
体质不仅表现为个体差异性,而且具有 群类趋同性。研究体质分类及其与疾病的 相关性,对于改善体质偏颇、防病治病、 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7
阴虚质
形体特征:体形瘦长。 常见表现:
手足心热,平常容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 饮,大便干燥,面色潮红、有烘热感,眼睛干涩视物 昏花,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 睡眠差,小便短涩。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平素易患有阴亏燥热的病变,或病后易表 现为阴亏症状。如外感发热很容易出现热盛伤阴的症 状,如口干、鼻干、发热。常见有咳嗽、干燥综合征、 甲亢等病。
18
阳虚质
定义:由于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 特征的体质状态。
成因:先天不足,或病后阳亏。如家族成 员均有虚寒表现,孕育时父母体弱,或年 长受孕,早产或平素偏嗜寒凉,损伤阳气, 或久病阳亏,或年老阳衰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的应用体质的应用1、说明个体对不同病因易感性偏阳质因机体本身偏热,较为亢奋,易受阳邪,发病时往热的方向发展;偏阴质阴机体本身偏寒,较为抑制,易受阴邪,发病时往寒的方向发展。
平和质阴阳相对平衡,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即使生病治愈得也很快。
2、说明发病原理不同人感受邪气后的发病情况不尽相同,是否发病,轻微还是严重,往往由体质强弱决定。
体质强正气足,感受外来邪气就不易发病,体质弱正气虚,病邪就会乘虚而入容易发病。
3、解释病理变化中医把病情随体质而变化称为从化。
偏阳体质的人感受湿邪,湿邪往往会从阳化热,表现为湿热证;偏阴体质的人则表现为寒湿证。
中医把疾病病位的传移和寒热虚实的变化称为传变。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很多,体质是其中一个。
人体的发病过程就是正邪之气相争的过程,正气强邪气弱,不会发病;正气强邪气也强,发病为实证传变慢;正气弱邪气强,发病快传变也快。
4、指导辨证中医辨证治疗时会有很多“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出现,同病异治的前提是同病异证,异病同治的前提是异病同证,其决定因素就在于体质。
如都是外感寒邪,有人发热恶寒,有人腹痛泄泻。
前者体质强,正邪相争,表现为发热实证;后者体质弱,正不胜邪,寒邪长驱直入侵袭脾肺。
5、指导用药中医治疗讲究因人论治,同样的治疗方法,体质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中医讲:胖人多痰,瘦人多火;虚胖的人大多有痰湿,体质偏寒湿,治疗用药时尽量少用有泻下、通下的药物,因为泻下太多会更加损伤阳气。
身形瘦弱的人大多有内火,体质偏阴虚,治疗用药时尽量少用有发汗,开泄腠理的药物,因为汗法会更加损耗津液。
病后的调理措施,也因病人的体质变化而异。
特别是大病初愈,看似病好了,但受治疗过程影响,体质发生了改变,不注意调理可能为下次生其他病埋下病根。
一般来说,受体质影响用药应注意药性和剂量两个方面,阴虚体质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阳虚体质者宜益火温补,忌苦寒泄火;气虚体质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 。这些因素在刺激人体 ,并达到致病强度时引起发病 。 年》) ;小儿体质“脏腑娇嫩”、“稚阴稚阳”。性别差异“盖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因素是否已经达到致病强度 ,除有些 以男子之病多由伤精 ,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清·沈金鳌
不可抵御的较强因素外 ,还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反应而 《妇科玉尺》) 证候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所形成的一
医 药
处 ,美其食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 ……。”《( 素问·异法 389
方宜论》) 饮食方面如果“多食咸 ,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 学 苦 ,则皮槁而毛拔 ……。”《( 素问·五脏生成》) 另外《, 素问 刊
·奇病论》又曰 “: 肥者 ,令人内热 ;甘者 ,令人中满”。“有
病口甘者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如有久病 “, 经
外 ,体育锻炼亦可改善气虚体质状况 。以上 ,说明体质形 理 、病理方面的某些表现特点 ,对致病因素的反映强度
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
等 。例如形体高矮胖瘦 、性格内向外向 ,以及年龄老幼 、
形成证候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内因 、外因 、不内外 性别差异 、新病久病 。如老年体质“五十岁 ,肝气始衰
因 ,即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劳倦 、金创虫咬疫毒等 ……六十岁 ,心气始衰 ……百岁五脏皆虚 。”《( 灵枢·天
年来我们进行的痰湿型体质外周血基因表达谱初步研究
首次发现痰湿型体质人的外周血相关基因表达与非痰湿
型体质人有明显差异 ,这对于认识痰湿型体质人群生物
遗传学依据的某些特征 ,促进痰湿型体质的研究 ,具有重
要意义 。
体质的后天因素 ,包括年龄因素 、饮食因素 、锻炼情
况 、生活起居习惯 、疾病因素及用药情况 、长期情绪状况 、
个体的体质特征分别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 ,是维持个体
体质特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条件[2 ] 。明·万全著《幼
科发挥·胎疾》指出 “: 父母强者 ,生子亦强 ,父母弱者 ,生
子亦弱 。所以肥瘦 、长短 、大小 、妍媸 ,皆肖父母也 。”[3 ]胎
禀不足 ,导致出生后即身体羸弱 。对痰湿体质类型的研
究发现 ,体质类型有着遗传学基础 。上世纪 80 年代初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 医 药 学 刊
2005 年第 23 卷
年宿疾 ,病必在络 ,病非虚症 ,因久延 ,体质气馁 。”[4 ] 此 115 信息表达不同 体质类型信息表达出一个人在生
识。
关键词 :体质类型 ;证候 ;临床思维
中图分类号 : R - 05 文献标识码 :A
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 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精气血津液偏 颇状态的描述 。如阴虚体质 、阳虚 体质 、痰湿体质等 。中医证候类型 是对人体疾病状态下脏腑气血阴阳 盛衰情况及病因 、病位等方面的概 括 。由于中医体质理论中对病理体 质现象的论述是应用中医的基本术 语 ,证候的论述也是应用中医的基本术语 ,从而出现了对 体质与证候关系的概念界定不清 ,如阳虚体质与阳虚证 , 阴虚体质与阴虚证 ,瘀血体质与血瘀证等 。事实上 ,两者 在概念及临床应用的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 ,因此两 者不能混同 。笔者认为体质与证候的概念可以从 9 个方 面界定 。 1 体质与证候的界定 111 界定前提 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都是对人体 生命现象的描述 。中医体质类型是对非病状态下的正常 体质与病理体质的归纳 。而中医证候是对内外因素互相 作用而发病之后 ,正邪交争所形成的某一阶段表现及机 体的反应状态等疾病现象的概括 。体质现象是个体在一 生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于他自己的 ,区别于他 人的独特的生理及病理表现 。体质类型是在复杂的群体 的生命现象中 ,某些个体在某些方面的生理 、病理现象具 有大致相似的类同 ,对具有类同的多个个体生理 、病理现 象特殊性进行归纳概括与分类 。因此 ,体质类型是非疾 病状态下的生理及病理表现 ,而证候是疾病状态下的临 床类型 。 112 形成因素不同 体质在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 、后天 因素 、社会因素等都对体质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证候 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及机体对其作出的疾病反应 、治疗是 否合理等几方面影响形成的 。 体质的构成是来源于父母之精[1 ] ,如《灵枢·天年》中 所曰 “: 人之始生‘以母为基 ,以父为 ’。”《灵枢·寿夭刚
为寒栗 ,或脾胃不健 ,或肚腹不实 ,或小水频数 ,或阳道不 是很难发生改变的 ,因此 ,一个病人的某一个证候阶段是
壮 ,或每多恐畏 ,或眼耳少神 ,是皆阳虚生寒也 。”其中“其 很少见于两种以上体质类型的 。
证则未冷先寒”说明阳虚体质者 ,未病之前既有寒象 ,并 117 指向目标不同 体质类型所指向的目标主要是
程 ,因此体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而一个证候的 肺 。例如肝风内动证 ,是指病变过程中肝肾阴液亏耗过
形成从发生 、发展 、变化到结束 ,其过程是伴随在疾病过 度 ,阴不制阳 ,肝阳升动无制 ,而出现肢体动摇 、抽搐 、眩
程中的 ,是随疾病的变化同时发生变化的 。因此 ,证候的 晕等的一种证候 ,反映邪正相争的态势[5 ] 。
博
体质与证候的关系及临床创新思维
士
导
王 琦 ,高京宏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师
摘 要 :对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候如何界定的问题一直有很多疑义 。故从 9 个方面论述体质与证候的区
新
别 ,并在理论上阐述体质与证候的关系及辨体辨证结合的临床思维 ,以期对这一问题能有更清晰与深入的认
论
医 药
改变 ,但变化的速度不同 。证候往往可以快速转变 。例
实践中此两者互相关联 、相互影响 、密不可分 。正因如
如温病卫气营血传变 。但体质相对比较稳定 ,较证候的 此 ,诊察疾病时一定要辨体 、辨证 、辨病相结合 ,才能把握
390 变化速度缓慢 ,某一种体质类型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相对 生理病理动态变化的复杂现象 。
我们对痰湿型体质类型进行了免疫遗传学特征的研究 ,
发现了痰湿体质与 HLA - B40 关联 ,其基因频率和抗原
频率显著高于非痰湿体质 。初步为痰湿体质诊断标准提
供了遗传学基础 ,为体质分型提供了新的可行的客观依
据 。而深入分析不同体质类型 ,有助于认识体质形成的
本质联系 ,以及体质对某些疾病易感性的病理基础 。近
第 23 卷 第 3 期 2005年3月
中 医 药 学 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23 No . 3 Mar . , 2 0 0 5
文章编号 :1009 - 5276 (2005) 03 - 0389 - 04
全书·杂证谟·寒热》中指出 “: 禀赋素弱多有阳衰阴盛者 , 病情况下既可以表现为痰湿中阻 ,又可兼见痰阻气郁及
此先天之阳气不足也 ;或所丧失太过以致命门火衰者 ,此 痰瘀互阻并见 。相反 ,某一证候在某一个人身体上发生
后天之阳气失守也 。其证则未冷先寒 ,或手足青厥 ,或身 后 ,这个人原本属于的某一种体质在证候的发展变化中 ,
所谓传变 ,是指病变部位的更移 。从临床实际情况看 ,无 地域及致病因素对人的影响 ,即人对这些因素的反应 。
论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中 ,伤寒 、温病及脏腑证候都有一 以此分析某类人群脏腑阴阳气血的多少 ,对某类疾病的
定的传变和转化规律 ,因此证候的传化是普遍存在的 。 易罹性 ,分析某种体质患病后体质对疾病的影响 ,即疾病
都表现为按其时相性发展变化的特点 ,但两者的时相性 型的人对某些疾病的易罹性和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共同
有很大差别 。体质的时相性是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 的特点 。而证候主要阐述某一疾病在发展变化到痊愈或
而逐渐演变的生命过程 ,因为在人体的发育过程中 ,体质 加重的过程中 ,病因 、病位 、病性 、邪正关系等方面一系列
形成相对于体质来说较快 。
116 涵盖范围不同 体质类型可包容多个证候 ,而证候
114 表现特点不同 体质的表现特点是在机体未病的 不能包容多种体质 。由于体质的稳定性及证候的错综复
状态时即有体现 ,即体质的表现是在证候之先 。证候的 杂性和相互转化等特点 ,所以属于某一种体质类型的人
表现是在机体发病时的阶段性表现 。明·张介宾在《景岳 在发病时 ,往往兼见几种证候 。例如痰湿类型体质在发
收稿日期 :2004 - 10 - 1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271563) 作者简介 :王琦 (1943 - ) ,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苏高邮人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
师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学科带头人 。
柔篇》进一步指出人在出生之际就有体质差别 。例如 :
“人之生也 ,有刚有柔 ,有强有弱 ,有短有长 。”另外 ,不同
其传化除疾病固有规律作用外 ,尚与机体内外环境包括 发展的倾向性 ,对药物的耐受性等 。诊察证候是考虑脏
体质因素对病变的影响以及治疗措施是否及时 、合理等 腑气血阴阳盛衰的现状及与本次疾病的关联 。在理论上
有关 。
考察体质是分析人在患病前和患病后的动态变化 ,考察
中
体质形成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证候和体质都可以 证候是概括现阶段 ,疾病对机体所造成的影响 。在临床
尝富后贫 ,名曰失精 。暴乐暴苦 ,始乐后苦 ,皆伤精气 ,精
气竭绝 ,形体毁沮 。 ……故贵脱势 ,虽不中邪 ,精神内伤 ,
身必败亡 。始富后贫 ,虽不中邪 ,皮焦筋屈 ,痿 辟 足为挛 。” 中
《( 素问·疏五过论》) 生活地域不同 “, 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 始生也 ,鱼盐之地 ,海滨谤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 ,皆安其
地理环境 、社会因素 、生活环境等因素 。环境对体质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