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骈文经典集释》的方法与观念

合集下载

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相较于其他文体而言,骈文在构思和表达上更加繁复,善用对偶、比拟和运用意象,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其代表作品包括《鸟瞰图》和《痛谏》等。

1.对偶:骈文在结构上常常运用对偶的手法,通过对称的语言来体现整篇文章的平衡和协调。

对偶不仅可以是词语、短语或句子的对立,还可以是意象、形象的对比。

这样的对偶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比拟:骈文善于运用比喻和比拟来形容和表达,以突出其意境和修辞效果。

比如借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描绘人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增加情感色彩。

3.运用意象:骈文大量使用意象来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和思考。

通过以一种形象或者象征的方式表达,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揭示深层的主题和思想。

4.追求华美:骈文在结构和语言上追求华美、庄严和修辞。

其修辞手法多样,如反复使用同一表述,以增强修辞效果;反问句、排比句等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

5.主题多样:骈文的主题多样,可表达情感、追求美感、倾诉思想、状况议论等等。

具体主题包括咏物、描绘景色、议论时事、表达感慨等等。

以下是两个代表性的骈文作品:1.《鸟瞰图》:该文是宋代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以对偶和比喻为主要手法。

文章用足各种风景的形容词,通过对梅、柳、花、鱼等景物的描绘,展现出整个春天的美好景象。

欧阳修以繁复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详细描述了各种景物的特点和美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2.《痛谏》:该文是清代郑板桥的一篇骈文。

文中以痛心疾首的态度对清朝政府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通过丰富的对比手法和意象描写,深入地剖析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和恶果。

文章借助生动的比喻和对偶,给人一种烦躁不安的感觉,以此来表达他的忧虑和愤怒,使读者更加能够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认识古代骈文与对偶文

认识古代骈文与对偶文

认识古代骈文与对偶文古代骈文与对偶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两种文体都是以韵文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格律和句式安排,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认识古代骈文与对偶文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代骈文的特点和形式古代骈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以平仄相间的韵脚组合为基础,由连续的多韵组成,被称为“骈”的意思是“并、连”的意思。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韵律安排:古代骈文通过合理的韵律安排,使文句的韵脚在结构上产生连贯和节奏感,增强了作品的美感和韵味。

2. 语言表达:古代骈文在表达上追求工整、精炼的特点,经过反复修改和雕琢,使语言更加精练、凝练。

3. 格律要求:古代骈文在韵律和格律的要求上相对较高,要求在规定的格律结构内进行创作,增加了创作的难度和艺术性。

二、古代对偶文的特点和形式古代对偶文是一种将对称的结构和意义进行对照表达的文体形式。

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句式对称:古代对偶文追求句式对称,通过对比和照应,使得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2. 意义对照:古代对偶文通过对比和对照,使得作品在表达的同时能够显现出不同的含义和观点,增加了作品的辩证和思考性质。

3. 情感表达:古代对偶文通常通过对称的句子结构和照应的词语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使得情感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三、古代骈文与对偶文的比较和联系古代骈文与对偶文都是基于韵律和格律的文学形式,但在表达方式和功能上存在一些差异。

具体比较如下:1. 表达方式:古代骈文更偏向于通过语言表达来体现节奏和韵味,而对偶文更侧重于通过对称的句式和意义来表达。

2. 内涵意义:古代骈文注重表达文人的情感和思想,强调通过语言的工整和优美来展示作者的才情;对偶文则更注重通过对比和对照来呈现不同的意义和观点。

3. 应用领域:古代骈文在文学和诗歌创作中广泛应用,尤其在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偶文则更多地出现在辞章和散文中,用于表达作者的思考和观点。

骈文名词解释

骈文名词解释

骈文名词解释
骈文是指一种特定的文字,是从古代到中国封建时期间传统文学
语言。

在汉语体系中,汉字是用来表达语言,而骈文则是用于写作的
一种文字,以便表达特定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骈文最早被认为是“音文”,在这里引入“笔文”这一概念——即文
章是用一种特定的语言来写成的:一种以椭圆形为基础的折痕正切,
用来表达思想和意义。

骈文既有古老,又有新奇的特征:它以对称,优雅的书法为特点,可以让读者体会到古代文化的雅致之美;其次,骈文笔法极具创意地
将书法和结构结合在一起,使文章书写层次分明;最后,骈文的书写
和运用也有一定的艺术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形式,而且也是一
种艺术形式,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文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骈文写作技巧被称为“八纲”,它包括:写作结构、字势分析、
笔画多样性、书体选择、字形正确性、语义整理、出线精确性、暗记
分四象征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写作骈文的关键技能。

骈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也是中国章回小说的著作形式。

在古代,骈文不仅被用于叙述小说,也被用于戏剧、论著等文学作品的写作。

今天,骈文仍然是一种流行的文字,用来表达传统文化,不断地
激发新的文字创意,并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和内涵。

骈体文名词解释

骈体文名词解释

骈体文名词解释
骈体文,源自古希腊修辞学,是汉语修辞学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人学士比较喜欢采用的写作方式。

在汉骈文的写作中,通常会做到词语、句式、结构的对称、平行,通常由句子与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的对应构成。

他们都是为了求得语言的和谐,语言的韵律。

所以,我们在阅读骈体文时,会有一种顺畅、和谐、韵律感强、优雅的感觉。

由于其文字排列,句式布局呈现平齐对称的形式,因此得名“骈体”。

骈体文并非只关乎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内在含义的阐述和表达。

其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排比并列,即通过一种对应的结构来加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提高句子的韵律美。

二是辞藻华丽,旨在通过各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言的寓言和象征意义,从而提高整个骈体文的艺术性。

三是议论严密,主要表现在良好的逻辑推理和深入的分析讨论,使读者能够领会其深意。

从古至今,我国文人学士创作了大量的骈体文,其华美的词藻、严谨的逻辑、好的结构以及丰富的内涵,皆为后人所赞赏。

例如,《史记》中的《报任免书》就是骈体文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的古代散文创作中,骈体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骈文和赋的创作中,其影响尤为巨大。

可以说,骈体文在我国的古代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详解什么是骈文

详解什么是骈文

详解什么是骈文
什么是骈文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句子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

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骈文的形成:
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

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

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

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

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

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运为最后一个作家。

中国文学发展之骈文介绍

中国文学发展之骈文介绍

骈文在浩若烟海、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学发展上,有一种曾经流行了一千余年的文体,它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行文要求对仗、骈偶、用典、有一定声律和讲求藻饰,这就是骈文。

一骈丽文体中国独有段玉裁在《说文》中对“骈”的阐释是:“骈,驾二马也。

从马,并声。

”意思是指两匹马并驾一车,对此引伸开来就是对偶之意。

而以骈来对文体命名,也确实抓住了骈体文最基本最直觉的特点。

一般来说,骈体文通篇的句式是两两相对,构成了对偶、或叫丽辞、对仗,如同两马并驾齐驱。

什么是骈文呢?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中做了比较通俗明了的解释:“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帮助文章情韵。

因此能够投人所好,成功了不废的体制。

”可以说,骈文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汉字单音只义,易于凝炼,便于对偶、双声、叠韵、重叠、复义,既可以加强语气,又能够使语言从容不迫,更有助于增加声情之美。

中国文字的神奇韵味就在于语言功能的多样性,汉语言文字可以依靠自身调节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型,这就很容易创造整齐对偶的句子,为骈体文的产生提供了最重要的语言基础,经过酝酿和发展,加以作家的主观努力,最终形成骈文,一时间在文坛独领风骚。

从审美角度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所推崇的儒家之说“中庸之道”是骈文形成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核心意旨即使万事万物能够阴阳互补,达到动态性的稳定平衡、协调谐和,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左右着作家的创作思维,使他们在创作上追求中和之美、典雅之美、温柔之美和含蓄之美。

而骈文这种文体可以明了地表达作家的这种美的追求。

此外,骈文的精美对偶、华丽藻饰能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愉悦,读起来琅琅上口,引起人们在听觉上、视觉上的快意和美感;语言上的简洁和精练,便于人们交流思想,社会实用性很强,以至于封建统治阶层也对骈文情有独钟。

虽然王朝频频更迭,唐以后各朝的诏书、奏表大都以骈体文为主,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清朝乾隆朝诏书目的。

骈文的藻饰和用典

骈文的藻饰和用典

骈文是一种注重对偶、声律和藻饰的文体,其中藻饰和用典是其独特的修辞手法。

骈文常使用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典故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藻饰是指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文章,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骈文常常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华丽的形容词、动词和名词,来营造出一种华丽、高贵的氛围。

例如:“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这句话用浮云和柳絮来比喻游子,表达了游子漂泊无依的感慨。

用典则是指在文章中引用前人的言论、故事或历史事件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内涵。

骈文常常使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展现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博学多才。

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句话引用了汉代名将冯唐和李广的故事,表达了人生易老、功成名就不易的感慨。

总之,骈文的藻饰和用典是其独特的修辞手法,它们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以展现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博学多才。

《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的缘起和总体构想

《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的缘起和总体构想

[ 文章编 号3 1 0 0 1 — 6 5 9 7 ( 2 0 1 6 ) 0 5 — 0 0 9 0 — 1 4
《 历代 骈 文研 究 文献 集 成 》 的缘 起 和 总体 构想
莫 道 才
(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教 授 , 博士生导师 , “ 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 课题组首席专家 )
对 学术 成果 的利用 和继 承 。新 中 国建 国后 , 台湾 、 香港 地 区现 当代 骈 文研究 论著 也不 少 , 但 因交 流 阻碍 , 台湾 地 区 和香港 的骈 文研究 论著 特别 是早期 的著 作大 多数 很难 见到 , 整理 《 骈文 研究 论著 集要 》 尤为 迫切 。( 3 ) 骈 文 文论 文献 亟待 整理 。在骈 文研 究层 面主要 是理 论研 究 , 但 资料 的匮乏 也是 一 大 问题 。 目前 尚没 有 系统 的 骈 文文 论文 献 的系统整 理 出版 , 可 以说 对骈 文文 论文献 有 了较深 入 的研究 , 但是 历代 骈文 文论 缺少集 大 成式 的文献 整理 著作 , 整理《 骈文 文论 文献集 要 》 也尤 为迫切 。( 4 ) 骈 文经 典集 释有待 加强 。 目前骈 文作 品 的普 及
百 年是 骈文 研究 的重要 时期 。谢 无量 的《 骈 文指 南 》 、 钱 基博 的《 骈文 通义 》 、 孙德 谦 的《 六朝 丽指 》 等都 是早 期 重 要 的研究 文献 。初 步统计 1 9 4 9年 以前 的著作 性理论 文 献 约 1 2种 , 单 篇文 章 性 文献 约 3 0种 , 评 点性 文 献
Vo l _ 5 2 No . 5
Oc t o be r , 2 01 6
“ 骈 文研 究 文献 整 理 " 笔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但这 需要许 多 知识 与见识 的积 累 , 这一点 与兴 趣读 者 并无 二 致 ) ; 二 是读 研 究 原著 的书 , 即读某 家 的研究 成果 ( 即所谓 的“ 专 著” ) , 是 我们最 常做 的事 , 这 可 以领 略 到有 个 人 色彩 很 浓 的独 特 的见 解 , 获 得豁 然 开 朗 的 阅读 快感 ; 三 是读 集注集 解集 评 的书 。如果 说读 原著 是看 树 种 , 读 专 著 是看 到 一 棵树 , 读 集 注 就是 欣 赏 一 片
至 于具体 的“ 叙 录” , 我们 应充 分地 关 注 当下 的 相关 研 究 成果 , 而对 “ 权威” 之说 同样 要 先 “ 验” 而 后 才然
否 。如 自赵宋 始 , 学 者 多有误 萧纲 “ 高斋 学士 ” 为 萧统 所属 者 , 然 上世 纪 2 0年 代 已还 的高 步瀛 、 骆鸿 凯等 已相 继指 出其 失 , 然 最 近 出版 的某 些骈 文研 究名 家之 专著 仍有 此 误 ; 明胡维 新《 刻 文苑 英 华序 》 云: “ 《 苑》 之集 , 始

角度 说 , 是 没有 问题 的 ; 而站在 后世 的立 场 上 溯 源 , 我们 自然 不 能 为 此 说所 限 。从 某 种 意义 上 说 , 这 就 是
“ 岔 口” , 需要 我们 细心 地辨 清“ 路 向” 。综 而观之 , 我 们认 为 : 莫 道才 教授 的“ 并 非 出现 了 ‘ 骈 文学 ’ 一词 才有 骈
史 存续 与传 承状 况 的 目录学信 息 , 揭 示其 所体 现 的 中国传 统思 想 文 化之 重要 载 体 的传 承 过 程 。也 就是 通 过 系统叙 录 历代骈 文 总集 、 别集 、 四六话 , 梳 理相 关文献 的编纂 、 版本 、 体例、 内容 、 价值 及有关 文献 典藏 信息 , 尽 可能地 摸 清 中国古代 骈文 文献 的“ 家 底” , 从而 解决 骈文 这一 中国传统 思想 文化 重要 载体 的历史 之根 的 问题 。
于梁 , 而部 系类 分 , 悉宗《 选》 例, 非 嗣文 以承统 乎 ? ” 学者 或 据 此认 为 李 畴等 编纂 《 文 苑 英华 》 依 照《 文选 》 分 为 “ 诗” “ 赋” 等“ 3 8类 ” 、 “ 选 文上 起萧 梁” , 而没 有注 意到 此前 的相 关研究 成 果—— 《 文选》 分“ 3 9 类” 说 与《 文 苑英 华》 收有曹 魏 时的作 品 。即“ 悉 宗” 云云 , 当“ 活” 看 才可 。类 此者 不知 凡几 , 我们 得慎 之又 慎 。 《 骈文 文献叙 录》 这一 子课 题 , 拟 解决 的 主要 问题之 核 心乃 “ 历 史 之 根” 。 即通 过梳 理 历代 骈 文 文 献 的历
代 之文 体思 想 、 文 学 思想 , 乃 至 文化思 想信 息 , 《 骈体 文钞 》 即一显例 。
就 历代 “ 漫志》 卷五“ 《 四六 谈 麈 》 差误” 条云 : “ 古今人作诗话多矣。 近世谢 景思 ( 假) 作《 四六谈 麈 》 、 王性 之 ( 锤) 作《 四六 话 》 , 甚新 而奇 , 前 未尝有 此 。 ” 以古 还古 , 或从 “ 系统 的” 这
莠稗咸除, 菁华 毕 出 。 ” 然 骈文 总集并 无严 格之 “ 网罗放佚 , 使 零章 残什 , 并有 所 归” 者 。即就其 功能 言 , 主 要 的
是 以“ 采搪 孔翠 ” 者为 归 。而此 类总集 , 如 上所 述 , 除 了为读 者 提供 骈 文精 品外 , 还在 于其别 有 作 为 选本 之 文 学 批评 意 义 , 当然 这样 的意义之 大小 是 因 “ 集” 而异 的 。此 外 , 我 们 要 特 别 注 意 部分 骈 文 总 集 因 对所 录 作 品 “ 准人 身份 ” 认定 的标 准不 同 , 而具有 较其 他诗 文 总集 或单 体 总集 所无 的特 殊 性—— 往 往 蕴 藏着 更 多 的一 时
文学 , 骈 文学 在此 之前早 就 产生 了 。……最 早 的 骈文 研 究 应是 刘 勰 的《 文 心 雕龙 ・ 丽辞》 ” 说 ①、 奚彤 云 编 审
的“ 当时 ( 南 朝) 的批评 家从未 意识 到骈 文是 一种 特殊 的文 体 , 刘 勰 亦不 例外 。 ……刘勰 既然 没有 将骈偶 视 为 文 体 的特 殊 表征 , 在论对 偶 的起 因时 , 也仅仅 是 在推究 修 辞手段 的缘 起 , 但 自骈文 概念 确立 以后 , 这一论 述 就 具 备 了骈 文起 源论 的意 义” 说 ②, 均是 十分 恰 当 的。而 这 种 理论 远 远 落在 创 作 实 际后 面 的 情况 , 与其 总 集一 样, 乃缘 骈文 为“ 体” 的特殊性 所致 。这 方 面的研 究 , 作为“ 基础 ” , 亟 待我 们进 一步 之夯 实 。总之 , 就骈文 总集 与骈 文理 论 言 , 我们 不仅 要处 理好 “ 系 统 的” 问题 , 同时还要 处理 好“ 系统 的” 与“ 发生 学 的” 关 系 问题 。
简说 《 骈 文经 典 集 释 》 的方法 与观 念
李 乃 龙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古代 文 学 的读 者 , 大略 可分 为三类 : 第 一类 是在 校 的各类 学生 , 目的是 为 了考试 , 主要 阅读教 材或 被选 为 教材 的相 关作 品 ; 第二类 是 高等学 校 内外 的专业 工作 者 , 包 括各 层 级 的研 究 生和研 究人 员 , 目的是 为 了研究 ; 第 三类是 除此二者 之外 的兴 趣读 者 , 纯粹是 因为喜欢 。后 二者 虽然 有功 利 和兴趣 之别 , 但这 两类 读者 愿 意甚 至 喜欢读 的无 非是 三种 书 : 一是原 著 , 读原 著最 能有机 会 接 近作 者 原意 ( 其 实 学生 也 有 主 动或 被 动地 读 原 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