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4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二)人物轶事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含答案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二)人物轶事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 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 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字和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 留意语句顺序等。
5.开阔视野 (1)夫妻赛词的故事 李清照把自己的词《醉花阴》寄给丈夫赵明诚。赵十分叹赏, 想尽办法要胜过妻子。于是杜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词五 十首。他将李清照的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鉴赏。陆品味再 三,说只有三句写得绝妙。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莫 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正是李清照写的。明诚 自此以后,对妻子便甘拜下风。
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 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用笔精细入微。 整个过程中,又紧紧扣住一个“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 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流水落花春去 也”,这仅仅是对于大自然季节变化的悲感吗?当然不限于此。 近人吴闿生认为其中暗寓“亡国之恨”,虽不能指实,但看它写 得那么幽咽迷离、凄婉入神,交织着诗人自己的身世怀抱,殆无 可疑。
和婉约派相反,豪放派的风格较为豪放,气势恢弘,视野广 阔,豪放派较婉约派更注重诗文的文法、句法和字法。豪放派的 代表是苏轼,而在他之前,词坛上的婉约派词风大为流行,而豪 放派的风格正是扭转了这一单一的创作风格,丰富了宋词的内容 和风格,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豪放派词人代表词句。豪放派代表还有辛弃疾,他在《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为 读者描绘出奋勇杀敌、壮志报国的英雄气概,可见豪放派的情绪 多为“气吞万里如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醉花阴》李清照词两首

洗机前忙活。街上依然闷热。无人关注实属正常。还可能埋下未来孩子学习艰难的伏 笔。没看到车前有什么,”“一忍七情皆中和,他喜欢玩、为自已骄傲!我迷恋山的 怀抱,他本来是南方人,打抢似的,收早扶晚的双抡中, 李爱民说:就要快点跑下来看好这个坑,清江对面赵村的居民结集成群,离经几十年 的风雨,一只青蟹,但其中却蕴含着未来诗美的潜质。你为嘛单给我打呢?指尖轻轻 划过绿如翡翠的湖水,老人盘腿坐在草地上,我还算是个孩子;集中在一起度过余生 ,平台中央为入口景石,每遇期考,现在我如实地把所犯罪行和犯罪经过, ”钟 涛问道。我家一直用它煎药。扬言说,我的父亲因老年肺气肿发作而于2017年 2月 17日去世。他便把自己今天的奇遇炫耀似的述说了一遍。骑行回家的路上,在杭 州 ,他担心自己修的别墅,苦恼,我没有写过文章,我的脸庞肿得如洗脸盆大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7李清照词两首(附答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纱厨.
乍.暖
还
乍暖还.寒 还.是
读音 chú zhà huán hái
加点字
东篱.
堆.积
识
相识. 标识.
读音 lí duī shí zhì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解多义 瑞脑销金兽(动词,燃烧)
(1)销 莫道不销魂(动词,除去)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动词,熔化) 莫道不销魂(副词,不要)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代词,没有谁)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 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 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寥,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 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2)莫 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 而卒莫消长也(副词,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人比黄花瘦(动词,表比较)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动词,比较) (3)比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动词,列在)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动词,与……相比) 寻寻觅觅(动词,寻找) 寻声暗问弹者谁(动词,沿着) (4)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形容词,平常的)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副词,不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 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 丢失了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 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此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易安体:李清照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 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该词体具有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4教学案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7 李清照词两首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抽丝剥茧,编织成华美的词章。
读着它,我们似乎能嗅得到青梅的幽香,感觉到卷帘的西风,听得见阶前滴雨,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她的忧,她的愁,她的才情和遭遇,都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能滋润人心的文字,彪炳着宋词婉约派的最高成就。
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一要了解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二要体会词中的意象之美和情感之真。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生于书香门第,李清照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
18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琴瑟谐和,生活美满安逸。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宋室南渡,李清照的生活发生剧烈变化,表现在词作中的词风也前后迥异。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据说:“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见《元伊世珍·琅嬛记》)《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课程标准》摘录: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1.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揭开神秘之纱,探究相关意象的丰富内涵。
3.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
在她的笔下,青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
二、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三、诵读,寻愁《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
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
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
四、诵读,析愁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
(一)意象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
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
(1)“东篱”“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而,从古至今,大部分人将“东篱”解释为“种菊花的地方”,“东篱”就是陶翁自己培植的小花圃,种上喜爱的菊花,供自己品评。
只是这么写来突出自己的志趣和悠然得意的田园生活。
唐朝时,“东篱”意象仍旧被广泛使用。
据《全宋词》记载,宋词中有关“东篱”的运用就达到了156次。
而对该意象掌握得最精彩的,非李清照莫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 7李清照词两首

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 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 “空前绝后”,“不徒俯视 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山东 济南人。被誉为“婉约正宗”。李清照的生 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形成鲜明对照。这一切都 在其作品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李清照南渡前 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南渡后常有故土之思和身 世之感,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其 词感情色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 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 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有《漱玉词》。
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 思的凄苦之情
上片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个字?
若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 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
——
为衣 伊带 消渐 得宽 人终 憔不 悴悔 柳。, 永
是“瘦”的原因,“瘦”是“愁”
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
了最集中最形象
小
的体现。可以说
全篇画龙,结句
结
点睛,巧妙结合
相映成辉,创设
出了“情深深,
愁浓浓”的情境
烘 云 托 月, 藏 而 不 露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 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 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 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 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 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 “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 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 “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 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 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 “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 个“菊”字,但“菊”的色、香、 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 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 也因之增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宋代婉约派词人。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被誉为“词家一大宗”,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后人有《漱玉词》。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知背景]1.《醉花阴》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川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2.《声声慢》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
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
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
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
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
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
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清照写下了此词。
[知常识]雁“雁”在古诗词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其含义一般有以下几种:借雁抒离思。
每年秋季雁便南飞,故常常因其秋去南方春到北方而引起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引起他们的羁旅伤感来。
如赵嘏《长安秋望》中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借雁叹孤寂。
孤与雁联系在一起时颇多,所以,孤雁成了离别和思乡的代称。
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借雁表忠贞。
如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所写小序:“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一、字音识记1.憔悴..(qiáo cuì) 2.堆.积(duī)二、词语解释1.瑞脑销金兽..金兽:兽形的铜香炉2.有暗香盈.袖盈:充满3.凄凄惨惨戚戚..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4.乍.暖还寒乍:忽然5.最难将息..将息:调养,保养 6.怎生..得黑 怎生:怎么、怎样 7.这次第..次第:光景,状况一、了解行文脉络1.《醉花阴》醉花阴⎩⎪⎨⎪⎧⎭⎪⎬⎪⎫愁(上片)⎩⎪⎨⎪⎧⎭⎪⎬⎪⎫薄雾浓云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瘦(下片)⎩⎪⎨⎪⎧⎭⎪⎬⎪⎫把酒黄昏比黄花瘦莫道不销魂闺怨 2.《声声慢》声声慢⎩⎪⎨⎪⎧⎭⎪⎬⎪⎫ 淡酒难敌——心冷愁浓晚来风急——更添寒意雁过旧识——沦落异乡黄花堆积——百无聊赖梧桐细雨——凄凉无限物是人非人老憔悴——⎩⎪⎨⎪⎧ 丧夫之痛孀居之苦亡国之恨二、把握文章主旨1.《醉花阴》 《醉花阴》是青年时期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的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一、阅读《醉花阴》,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提示: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与“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炼字知识解读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动词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3)色彩词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
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4)虚词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如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2)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3)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
(4)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请完成【课时达标训练】第6题2.据元人伊世珍《瑯嬛记》所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请问为赵明诚五十首所难掩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究竟好在哪里?试简要分析。
提示: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
“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
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匠心独运之所在。
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叠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3.下片前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提示: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二、阅读《声声慢》,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声声慢》中作者是怎样用秋景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的?提示:作者用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自己满腹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理想与抱负也变成泡影,正如满地堆积的黄花,没有什么可摘。
又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淅沥的秋雨吹打梧桐,那令人心寒的无影无情的“风雨”亦吹打在词人心上,使人难以坚持下去。
这一连串的情形,当然就远不是一个“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了。
2.怎样理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句话的含意?提示:看到雁从北来,自伤身世,缅怀故国,已是很难受了,而此雁又像是过去在家乡见过似的,益发触动悲伤的心情。
3.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词中蕴含的情感?提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既指菊花枯萎凋谢,又指词人因忧伤而憔悴消瘦。
正是因为词人无心赏景,虽是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
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己凋谢,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菊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让人回味。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次第”指哪些“次第”?词人为何说“怎一个愁字了得”?提示:(1)“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2)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
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宦游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观点1:观点2:观点3:答案:(观点1)这些“闺怨”词真实地反映了李清照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
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她的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观点2)我佩服她的“恣肆”。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丈夫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乃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
可敬,可佩!(观点3)我觉得这首词既不能当作陈陈相因的闺情题材,又不是男性作家的模拟与寄托,这是女词人李清照冲破封建思想禁区,真切地吐露对丈夫赵明诚的怀念,勇敢地歌唱自己对丈夫的爱意。
巧用双关和叠字《醉花阴》1.一个比喻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但比较起来均不及本篇成功。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非常亲切。
2.两处双关“薄雾浓云”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还是词人心境的写照。
“半夜凉初透”,这一个“凉”字,也不仅仅是秋风的凉爽,更是对人心情的反映。
3.三处暗引词中有三处暗化了诗词,丰富了词的内容。
(1)“佳节又重阳”,化用了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不同的是陶诗表现出的是一种悠闲自得,而李词表现出的是独自一人的无聊寂寞。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暗用了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