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合集下载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教案:秋天的怀念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教案:秋天的怀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对母亲怀念之情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逐句解析和对比其他文学作品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课文中一个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句子,探讨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课文朗读活动。通过朗读,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4)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可能存在紧张、胆怯等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点和难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举例、讲解、讨论、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升学科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秋天的怀念》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在某个特别的时候,特别想念一个人?”(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在秋天的背景下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主题和背景。课文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实现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段落。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表达,将怀念之情融入秋天的景色中,以及这样的表达如何触动读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秋天的怀念》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3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3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3、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了解作家作品1、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

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5.文化认同感:理解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与成语的积累:重点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如“萧瑟”、“金黄”、“一叶知秋”等,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理解: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中,例如“一叶知秋”这个成语,教师需要解释其字面意思,并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即通过一片树叶的凋落,预知秋天的来临,进而体会这个成语在表达作者对母亲怀念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中,关于“秋天”的象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秋天作为背景,如何体现了作者对母亲逝去的感伤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情感体验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状态,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但也有一些学生似乎难以达到这种情感的共鸣。这让我意识到,情感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老师更加细腻和耐心地去引导。
课堂上,我尝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感受秋天的变化和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看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秋天的象征意义,学生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还不够丰富。
在讲授修辞手法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成语和修辞的记忆较为吃力,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对这些语言现象还不够熟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设计更多的练习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知识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写作练习也是一个挑战。有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但也有一些学生在表达上显得有些生硬。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写作技巧还不够成熟。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课外古诗词诵》知识点梳理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2.词语理解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3.白话译文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4.赏析这首诗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前两句诗从“峨眉山月”写起,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第三句,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创作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友人相逢的季节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还暗指唐朝由胜而衰。

2.词语理解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⑶寻常:经常。

⑷崔九: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⑸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⑹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中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包括静心修身、勤俭养德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和乐趣。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出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诸葛亮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主动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提升审美情趣:感悟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深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4.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5. 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7. 拓展阅读:推荐与《诫子书》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提高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 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解读,提高思辨能力。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解其含义和修辞手法。
4. 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探讨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与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与文言文

人教版(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古诗及文言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白话译文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咏雪》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语境,掌握“确凿”、“人声鼎沸”、“人迹罕至”等词语。

2.走进文章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文章写人、叙事、绘景的写法。

3.体验一份童真,感受一份童趣,从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课文语言,学习对事物的准确描摹,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朗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朝花夕拾》:原意是早上开的花,到傍晚将它捡起来,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一部散文集。

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

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拾来自赏,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学生阅读文字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朗读课文,划出重要字词,并要求学生通过查找字典,掌握以下词语。

斑蝥(máo)攒(cuán)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人迹罕至(hǎn)书塾(shú)窦(dòu)人声鼎沸(dǐnɡ)宿儒(rú)倜傥(tì tǎnɡ)蝉蜕(tuì)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油蛉(línɡ)二、导入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部编本2016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皇帝的新装》PPT

部编本2016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皇帝的新装》PPT
2016部编人教版
情 境 导 入
动画片《皇 帝的新衣》 是根据我们 将要学的安 徒生笔下的 童话《皇帝 的新装》改 编的。
2016部编人教版
1. 学会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跳读),理清故事情节 (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2. 体会文中心理、语言、动作、场景等细节描写在情 节结构(涉及思考探究三)和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写作目标,重点) 3.深入理解故事的主旨,体会作者对现实的辛辣讽刺。 (阅读目标,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4.了解童话这种体裁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知识目标,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5.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 ( 德育目标,涉及积累拓展练习四)
2016部编人教版
20. 不可救药 bù kě jiù yào:比喻人或事物已坏 到无法挽救。 21. 骇人听闻 hài rén tīng wén :事出怪诞,听起 来令人害怕。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惊 惧。 22. 随声附和 suíshēng fù hè :别人说什么。 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附和:跟着 别人说。 *************************************** 23. 华盖 :古代帝王所乘车子上的伞形遮蔽物。
2016部编人教版
据释义写出词语并给蓝色字注音
1. 笨 bèn :不聪明。 2. 赐 cì:赏赐。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 n :请人担任职务。 3. 聘 pì 4. 炫耀 xuàn yào :光耀的样子。华丽奢侈。 夸耀。 5. 称职 chèn zhí:才能与职位相称。思想 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称:适合;相当。
2016部编人教版
6. 愚蠢 yú chǔn :头脑迟钝、不灵活。 7. 现款 xiàn kuǎn :现在就有或立即可付 的钱。 8. 妥当 tuǒ dàng :稳妥适当地。 9. 理智 lǐ zhì :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 思考和决断的能力。 10. 呈报 chéng bào :报告(上级)。 11. 钦差 qīn chāi :由皇帝派遣,代表皇 帝出外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钦,指皇帝 亲自做某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狼》说课案
xx康驿二中语文教研组xx
一、教材分析:
《狼》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动物世界)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

文章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双双毙命于屠刀之下。

文章篇幅短小,叙事简洁,脉络清晰,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意味深长。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七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课本编写意图和课文在本单元中的分量及其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情节,体会文章写法
3、认识屠户和狼的特点,领会课文寓意
4、学习“学习文言五读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课文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屠户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认识到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
1、认识屠户和狼的特点
2、领会课文寓意
教学难点:
1、领会课文寓意
2、学习“学习文言五读法”
二、教法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文章篇幅短小,叙事简洁,脉络清晰,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意味深长;同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原则,采用多读教学策略,以指导学生多读,引导学生自由探究、活动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学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根据课文特点和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本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原则,运用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在多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发现和总结,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从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给他们以学法指导,对他们进行情感渗透,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到“狼”,人们就自然地会想到它凶险残忍的本性,也会想到那些给人带来恐惧、威胁和伤害的否定力量。

今天我们学习蒲松龄写的《狼》这篇文章,看看文中的狼有何本性?其结果如何?文章给我们怎样的启发?(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明确活动目标(多媒体显示):
活动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情节,体会文章写法
3、认识屠户和狼的特点,领会课文寓意
4、学习“学习文言五读法”
(三)、教学课文:
(对学生说)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我们学习本文,就以多读为主,在读中理解和思考、在读中体会和感悟,在读中同时学习“学习文言五读法”。

(多媒体显示并明确后,让学生齐读)学习文言五读法
初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吟读:理解句意,把握内容
研读:深入分析,体会写法
赏读:重点品味,整体感悟
展读:调动积累,飞扬神思
1、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注意字音和句子停顿;读后学生互动,指出优、缺点,然后大声齐读。

2、吟读课文:分组小声读,结合注释理解句意,把握内容,遇到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互动交流,共同解决。

3、研读课文
第一步,学生自主研读、探究,发现问题,自由讨论、互动解决。

第二步,教师出示问题(多媒体显示):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本文叙事部分可分为哪几个情节?
(2)、课文分别刻画了狼和屠户具有怎样的特点?主要用了什么方法进行刻画的?
(3)、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狡猾、屠户的机智?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讨论,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4、赏读课文(指导学生在赏中有思,思中有获):自由赏读课文,重点品味最后一段的议论部分,多媒体显示问题:
赏读思考:
(1)、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学了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教育?
学生赏读后,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肯定。

5、展读课文,课堂论谈:我眼中的狼
引导学生在展读中由此及彼,拓展阅读和思考空间,从语文小
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联系自我,链接生活,联系现实生态环保;要求学生谈话要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多角度、多方位发言,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教师根据情况正确引导。

(四)、梳理总结后,思想教育:学习屠户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对待像文中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同时强调“学习文言五读法”(再次齐读),提醒学生在以后学习文言文时自觉运用,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迁移训练(多媒体显示):
运用“学习文言五读法”学习下面文言短文:
禽鸟钟情
xx
天津弋人得一鸿。

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抓之。

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锭。

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

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悲莫悲于生别离,物亦然耶?
学生自由探究,讨论,谈学习收获。

(六)、布置作业(多媒体显示):
课下作业:
展开想像,把课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