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2024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报告

2024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报告标题:2024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该产业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多个子领域,涉及的领域广泛,对全球经济、社会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2024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二、发展趋势1、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同时,将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
2、大数据:大数据技术将在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优化运营,提高效率。
3、云计算:云计算技术将进一步推动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运营成本。
4、物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推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5、区块链:区块链技术将在金融交易、供应链管理、版权保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
三、挑战与机遇尽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数据安全问题、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等。
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
例如,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深度渗透,以及新技术自身的快速发展,都将带来大量的商业机会。
四、结论2024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
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023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报告

2023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报告摘要本报告对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与展望。
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得出了地理信息产业在中国的重要性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报告指出,中国的地理信息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
1. 导言地理信息产业指的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等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和分析的产业。
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全面分析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状况,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2.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现状2.1市场规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2019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市场规模达到8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
这一趋势在2020年继续保持增长,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
2.2产业结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较为完整,包括了硬件设备、软件开发、数据服务等多个环节。
其中,硬件设备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软件开发和数据服务逐渐成为主要增长点。
2.3地理信息产业的应用领域地理信息产业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农业等多个领域。
在城市规划方面,地理信息产业可以提供详细的地理数据,帮助政府和规划者做出科学决策。
在交通运输方面,地理信息产业可以实时监控交通状况,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在农业方面,地理信息产业可以对土壤质量、作物生长等进行监测和分析,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3.1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理信息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将与地理信息产业结合,进一步提升地理信息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同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也将在地理信息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3.2产业融合地理信息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将加快产业的发展。
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地理信息产业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为城市提供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环境监测等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分析报告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分析报告
摘要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引擎。
本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结构特征、发展趋势、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
首先,研究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结构特征,从行业划分上可以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为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数字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其他技术产业。
其次,研究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产业融合、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变革等方面。
研究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变革能力,产业融合水平日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以及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等发展趋势。
最后,总结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包括技术改进和创新、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市场营销和服务运作、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等。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特征;发展趋势;空间;发展方向
Research and Analysis Report 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bstract。
中国信息产业2023年度报告

中国信息产业2023年度报告中国信息产业2023年度报告2023年度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
在这一年里,中国信息产业以其持续创新和快速发展的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下是关于中国信息产业2023年度的报告。
一、总体情况2023年中国信息产业的总体情况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XX万亿元,同比增长XX%,占GDP比重超过20%。
信息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技术创新2023年,中国信息产业进一步加强了技术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迅速发展,成为推动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能医疗等。
5G通信网络的建设初具规模,大幅提高了通信速度和传输能力。
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深入推进,为实现信息共享、智能化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数字经济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推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支付、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数字经济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数字支付在中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无论是网上购物、外卖服务还是线下消费,数字支付都已成为主流支付方式。
电子商务进一步提升,通过电商平台打造的新零售模式改变了传统消费方式。
在线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
四、数据安全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数据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2023年,中国加大力度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数据安全保护体系。
同时,加强技术手段和人员培训,提升了数据安全的保护水平。
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中国信息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中国制造业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
2023年,智能制造成果丰硕,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上海软件信息业发展报告

上海软件信息业发展报告一、引言软件信息业是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和促进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上海软件信息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软件信息业概述软件信息业是指以软件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业。
它包括软件研发、信息技术服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软件信息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2.1 发展历程•上世纪90年代起步阶段,上海市政府重视软件信息业的发展,推出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吸引了大量软件企业进驻上海。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上海软件信息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软件研发和信息技术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进入21世纪后,上海不断加大对软件信息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提升软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 目前发展状况目前,上海软件信息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软件研发、信息技术服务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值不断上升。
三、上海软件信息业的特点上海软件信息业具有以下特点:3.1 创新性强在上海,不少软件企业专注于研发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政府对科技创新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
3.2 产业链完善上海拥有完善的软件信息产业链,包括软件研发、测试、运维等各个环节。
与此同时,上海还聚集了大量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企业,形成了全方位的产业链。
3.3 国际合作广泛上海软件信息业与国际接轨紧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技术交流,与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这种广泛的国际合作为上海软件信息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3.4 人才储备充足上海拥有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为软件信息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软件人才。
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国内外优秀人才来上海工作。
四、上海软件信息业未来发展趋势上海软件信息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下:4.1 人工智能应用将更加广泛人工智能是上海软件信息业的新兴领域,其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包括金融、医疗、交通、制造等各个行业。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pdf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8)第一节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宏观概括 (8)(一)产业现状与特点 (8)(二)重点国家和地区发展概要 (9)第二节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宏观概括 (12)(一)产业现状与特点 (12)(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第三节中国信息产业重点省市发展分析 (16)第四节中国重点区域信息产业发展分析 (19)第二章计算机产业 (23)第一节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23)1.中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 (23)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以独到的优势初步确立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3)3.产业聚集已经显现,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信息产业基地 (24)4.产业出现了剧烈的企业结构变化和地区结构变化 (25)第二节中国计算机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25)1. PC (26)2.服务器 (26)第三节中国计算机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36)1. PC (36)2.服务器 (44)第三章通信设备产业 (47)第一节中国通信设备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47)1、运营业:电信业务收入与用户增长不同步 (47)2、通信设备市场:运营商发展思路主导作用增强 (48)3、电信行业逐步走向薄利 (48)4、行业发展动力来自运营业的高速增长 (49)5、外资企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 (49)6、一批国内企业迅速崛起 (50)7、网络演进务实进行 (52)8、产业链竞争将成为行业竞争的新模式 (53)9、国际市场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54)10、中国政府明确支持TD-SCDMA技术标准 (55)第二节中国通信设备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56)1.程控交换机 (56)2.GSM移动通信系统设备 (56)3.CDMA移动通信系统设备 (57)第三节中国通信设备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58)2.主力厂商分析 (62)第四章集成电路产业 (73)第一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73)第二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75)1.计算机类集成电路 (75)2.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 (79)3.消费类集成电路 (84)4.通信类集成电路 (89)第三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92)1.竞争格局分析 (92)2.主力厂商分析 (96)(1)Intel (97)(2)TI (98)(3)东芝 (99)(4)三星 (99)(5)Infineon (100)(6)飞利浦 (100)(7)ST (101)(8)Hynix (102)(9)Motorola (102)(10)联发科技 (103)第五章消费电子产业 (105)第一节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105)1.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106)2.低价竞争成为市场争夺焦点 (108)3.数字电视成为市场投入的热点 (109)4.产品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109)第二节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12)1.数码相机 (112)2.数码摄像机 (118)3.彩色电视机 (120)4.端电视机 (124)5.DVD影碟机 (129)第三节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133)1.竞争格局分析 (133)2.主力厂商分析 (134)(1)东芝 (134)(2)联发科技 (134)(3)飞利浦 (135)(4)三星 (136)(5)意法半导体 (137)(6)瑞萨 (137)(7)松下 (139)(9)NEC (141)(10)TI (141)第六章软件产业 (143)第一节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143)(一)产业现状与特点 (143)(二)重点省市发展概要 (149)第二节中国软件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55)(一) 总体概况 (155)(二) 系统软件发展状况 (157)(三) 支撑软件发展状况 (160)(四) 应用软件发展状况 (162)第三节中国软件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164)(一)竞争格局分析 (164)(二) 主力厂商竞争力评价 (169)第七章 IT服务产业 (178)第一节中国IT服务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178)第二节中国IT服务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80)1.维护支持 (180)2. IT咨询 (181)3.系统集成 (181)4. IT运营管理 (181)5. IT培训 (182)第三节中国IT服务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182)(一)竞争格局分析 (182)(二)主力厂商分析 (189)第八章互联网产业 (193)第一节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193)1.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环境 (193)2.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特征 (194)第二节中国互联网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95)1.接入服务 (195)2.内容服务 (196)第三节中国互联网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203)1.接入服务 (203)2.内容服务 (211)第九章结束语 (222)第一节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22)(一)计算机产业 (222)1.环保型显示器、大容量磁盘走向普及 (222)2.笔记本显示器走向两极化 (222)3.内存技术换代,软驱退出市场 (222)4.无线应用成为主流 (223)5.IA服务器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223)6.服务器低端市场细分化加剧 (223)(二)通信设备产业 (225)1.通信行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225)2.行业发展动力来自运营业的平稳健康增长 (228)3.外资企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 (228)4.一批国内企业快速做强 (230)(三)集成电路产业 (231)1.集成电路之设计业发展趋势 (231)2.集成电路之芯片制造业发展趋势 (234)3.集成电路之封装测试业发展趋势 (234)(四)消费电子产业 (235)1.未来三年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35)2.新型产品比例将会保持加速上涨趋势 (236)3.品牌竞争和反倾销成为竞争主要手段 (239)4.国际消费电子产业向中国深层次转移 (240)5.众高科技企业纷纷涉足消费电子产业 (240)(五)软件产业 (241)1.信息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241)2.行业应用软件成为软件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嵌入式软件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软硬结合的着力点,Linux软件成为市场的热点 (242)3.新一轮重组将打造新的软件骨干企业 (242)4.软件人才结构将逐渐趋于合理 (243)5.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244)6.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是增强软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45)(六)IT服务产业 (246)1.用户需求日趋理性,高端服务持续增长 (246)2.大型服务商主导市场,服务商走向分工竞合 (246)3.用户关注的重点由价格转向投资回报率 (246)4.应用外包服务在中小企业及非商用市场日渐普及 (247)5.融合IT技术与行业知识是IT服务商能力发展的方向 (247)(七)互联网产业 (248)1.网络环境的改善和网民的增长将促使互联网内容产业快速发展 (248)2.市场需求引导产品和技术发展,宽带接入市场将有较大增长 (248)3.文化产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将进行不断的融合 (249)4.构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将成为互联网业务市场发展的关键 (250)5.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将影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250)第二节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251)(一)有利因素 (251)1、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251)2、巨大的市场潜力 (252)3、集群不断形成,集群竞争被越来越多的地区所认识和采用 (252)4、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产业的跨国转移,将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 (253)(二)不利因素 (253)1、产品与技术标准制订宽松且不及时,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 (253)2、加入世贸组织及文化背景差异引起合资企业“拆火”和单干风盛行 (253)3、知识产权意识不强,针对中国企业的倾销调查案例频出 (253)4、进口压力加大,产业面临较大冲击 (254)第三节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254)(一) 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 (254)1、加强规划,实施电子产业振兴政策 (254)2、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55)(二) 建立健全产业预警及贸易磨擦应对机制 (255)1、成立消费电子产业预警机构,加强部际沟通与协调 (255)2、建立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制定统一的应对战略 (255)3、建立企业的预警机制是重中之重 (256)4、加强外贸、内贸市场产品信息收集与发布 (256)5、尽早确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性质 (256)(三) 加大产业重组力度 (256)1、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257)2、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差异化和品牌国际化发展道路 (257)3、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和管理 (257)4、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58)(四)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拓展国内市场空间 (258)(五)广泛吸收外资,促进产业升级 (258)(六)加强出口协调,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发展 (258)第一章总论1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宏观概括(一)产业现状与特点近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信息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预测报告(2025)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预测报告(2025)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预测报告(2025)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
本报告将对2025年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1. 信息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在2025年,信息技术产业将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趋势。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人工智能将逐渐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进化,具备更高的智能水平,应用范围将扩大至各个行业和领域。
其次,大数据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
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企业能够更准确地洞察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提高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另外,物联网技术将进一步普及和应用。
物联网将各种设备和物品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智能化的体验。
最后,区块链技术将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通过区块链技术,交易的透明性、安全性和效率将得到提高,有望为金融领域、供应链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带来重大变革。
2. 信息技术产业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展望2.1 金融领域在2025年,金融领域将迎来更为智能和便利的服务。
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于风险评估、投资管理和客户服务等方面,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和智能水平。
同时,区块链技术将改变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实现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交易和智能合约的执行。
2.2 制造业制造业将迎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
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制造企业能够实现智能制造、故障预测和成本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物联网技术将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和远程监控,促进制造业的协同和联动发展。
2.3 医疗保健在2025年,信息技术将对医疗保健领域带来巨大变革。
人工智能将应用于医疗影像分析、辅助诊断和药物研发等方面,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大数据技术将实现个性化医疗和精准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4 零售业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零售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预测报告(2025)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预测报告(2025)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产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近年来的趋势分析和市场调研,我们可以预测信息技术产业在2025年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一、人工智能(AI)将成为主导技术人工智能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技术之一,而在2025年,它有望成为主导技术。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处理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无人驾驶技术、智能家居、虚拟助手等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
二、物联网(IoT)普及率迅速提升物联网是将各种设备和传感器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管理和交互的技术。
到2025年,物联网的普及率将迅速提升。
人们将可以通过智能家居设备实现远程控制,工业生产将更加智能化,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将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能管理。
三、5G技术带来更加高速的通信5G技术作为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将在2025年成为主流。
相较于目前的4G,5G拥有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延迟,将为人们提供更加快速、稳定的网络连接。
这将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为信息技术产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四、云计算成为基础设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云计算作为一种灵活、高效的计算模式,将在2025年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将为企业提供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安全性,让大规模数据处理成为可能。
云计算也将推动“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模式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选择。
五、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日益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到2025年,随着人们对信息安全意识的增强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产业将更加注重用户数据的保护,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不受侵犯。
六、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预测报告中,创新被视为主要驱动力。
2025年的信息技术产业将更加注重创新,不断推出具有突破性的科技产品和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2007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
依托“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打下的基础,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信息产业高速增长,占全市GDP的比例逐年升高,2007年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为49.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7.16%,信息产业已成为全市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和增强综合实力的战略性产业。
一、充分发挥产业发展资金的作用,助推产业发展
为促进我市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企业提供有效扶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提高信息产业发展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信息产业发展,靖贵阳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意,建立了“贵阳市信息产业发展资金”并拟订了《贵阳市信息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加强对信息产业发展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工作,理顺项目审批流程,完成了信息产业发展资金的立项、审核等工作。
在2007年内对全市30多家信息技术企业给予500万元资金扶持,支持IT优势和重点项目10个,其中动漫及网络游戏类项目3个,信息产品制造业项目3个,软件项目4个,共支持资金170万元。
完成“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租赁费用及贵州华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基于CAN/LIN网络的汽车车身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工作。
启动第二批信息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的申报。
二、积极组织实施“1261”工程,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
与市经贸委共同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1261”工程,在总结“1050”企业信息化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
加强了对建成的信息化项目的验收和后评估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引导作用。
现已完成2007年“贵阳市企业信息化专项资金”申报项目130项,总计申报资金5231万元;下达企业信息化项目85项,标准软件55项,共计扶持资金1200万元。
完成贵阳市新天光电公司信息化系统等33个项目的验收工作。
三、抓住动漫产业契机,促进和推动信息产业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文件精神[国办发(32)号文],于2007年7月12日“贵阳市数字内容产业园”举行了揭牌仪式。
产业园获得了省经贸委、科技厅、信息产业厅和省新闻出版局共同授牌的全省唯一的数字内容产业示范园称号。
“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的建设思路:以动漫产业为突破口,在我省打造一个规模较大,产值较高,衍生产品丰富的数字内容产业园,以加速产业积聚,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和推动贵阳市信息产业的发展。
入驻产业园的动漫企业、软件开发企业、和设计工作室已达14家,企业员工230人。
入园企业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其中,动漫企业6家、软件企业4家、数字电影媒体企业1家、衍生产品加工企业1家,设计工作室2家,完成产值6400万元。
目前,《贵阳市动漫产业发展规划》已由省科技厅立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
四、邮政及电信运营业快速发展
(一)邮政
【概况】2007年,市邮政局抓住邮政体制改革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工作模式,切实提高质量,企业得到平稳发展。
1.在加大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重点业务、竞争性业务。
速递物流类业务紧紧围绕“优化作业流程,实行一体化运作的基础上,推进速递物流板块的业务、客户、网络资源三方面实现整合”这一主线,在经营思路上紧扣市场,牢牢抓住重点项目,全力打造“EMS”和“中邮物流”两大品牌形象。
全年速递业务完成收入2801.72万元,比上年增长17%。
其中鲜花礼仪收入完成62.6万元,比上年增长13.8%;证照类收入完成43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6%;物流业务收入完成881.4万元,比上年增长62%。
省内一体化业务收入完成209万元,比上年增长45%;中邮快货业务收入完成53.9万元,比上年增长3253%;航空货代业务收入完成107万元,比上年增长161%;整车直递业务收入完成441万元,比上年增长57.5%。
金融类储蓄业务按照“上规模、调结构、降成本、增效益”的整体发展思路,在加大储蓄网点改造、增加吸储能力的基础上,保持业务的稳步发展。
截止12月31日,累计完成储蓄业务收入7694万元,比上年增加861万元,增幅为12.60%;中间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73.5万元,比上年增加86.26万元,增幅为98.88%;累计销售保险3708.37万元,比上年增长657%;累计销售基金2230万元;POS手续费收入累计完成11.69万元,比上年增长51%;通过账户类汇款等新业务的带动,实现汇兑收入566万元,增幅为39.60%;实现储汇总收入 826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26万元;储蓄存款余额达39.18亿元,较年初净增2.86亿元。
邮务类业务完成函件业务收入2513万元,比上年增长69%。
商业信函业务通过“数据为翼,商函腾飞”劳动竞赛活动,国内函件收入完成2469万元,比上年增长64%;邮资收入完成994万元,比上年增长59%;无名址函件收入完成865万元,比上年增长23%。
集邮业务在调整业务结构的基础上,继续朝文化礼品市场拓展延伸,实现个性化邮票业务收入 122万元,完成定向邮品开发收入18万元。
报刊业务以创建“邮政投递精品窗口”为契机,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巩固市场规模。
截止12月31日,报刊收入完成3279万元,其中发行报刊收入完成360万元;2008年度报刊一次性大收订实现流转额4798万元,增幅为6.2%。
窗口平台类代理业务保持收入的不断增长,实现订送火车票12396张,完成业务收入24.88万元;1至12月代收话费1.04亿元;代理联通、移动放号32513个。
全年共实现代理及信息业务收入1472.9万元。
2.营销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市邮政局开展“新邮政,心服务”圣诞百桌年夜饭大抽奖活动,凝聚部分邮政的忠诚客户,有效整合邮政的各种业务。
开展金阳大型宣传活动、世界邮政日宣传活动等,得到《百姓关注》、《直播贵阳》、《贵阳晚报》等新闻媒体的主动参与,为贵阳邮政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3.网络实现优质高效运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生产运行效率稳步提高。
市邮政局一级干线铁路产品量完成33.14亿袋千米;二级干线公路产品量完成3.12亿袋千米;航空产品量完成12.47亿公斤千米;总进口袋量完成251.79万袋;给据邮件业务量完成573.99万件。
全年新增网点12个,改造传统及储蓄网点21个。
(二)电信贵州省电信公司贵阳市分公司
电信保障通讯畅通(电信公司)公司现有固定资产34亿元,在职员工近2000人,固定电话用户近100万户,宽带接入用户近20万户。
局用交换机总容量80万门,长途交换机总容量7万路端,互联网拨号业务接入服务器端口3万个,出口总带宽20G,光缆线路总长度1035皮长千米。
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程控电话网、骨干传输网、无线接入电话网、多媒体通信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等多个现代化通信网络。
(三)贵州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贵阳分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贵阳分公司现有员工722人,业务收入和业务量占全省总量的32%。
公司现有用户200余万户,交换机容量170余万门,基站总数1600个,网络覆盖全市1170个行政村,覆盖率100%,达到“村村通”。
(四)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
贵州省分公司
【概况】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贵州省分公司于2004年7月7日组建成立,下辖省内8个地市级分公司。
2007年,贵州网通通信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90%;在付现成本、EBITDA等各项指标方面完成较好,企业经营效益良性上升,各类通信业务用户达10余万户。
业务收入及固定电话、宽带业务收入同比增幅位列集团内各省之首,在省内通信行业收入占有率也呈现上升态势,企业经营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