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老子文论
老子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三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三章原文及翻译老子这本著作的第三章讲述了怎样的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老子第三章原文及翻译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原文]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释]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
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
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
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
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
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引语]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
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
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
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
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学习笔记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学习笔记老子<道德经> 第三章学习笔记(2008-03-17 17:47:11)转载▼分类:学习笔记标签:文化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对原文的理解:不要树立榜样,这样民众就不会把精力放到争当先进上面去了;不要过于看重稀有的财物,民众就不会为此而去偷盗;把能引起民众欲望的东西收藏起来,这样民心才不会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民众心里的欲望越少越好,但是要让他的肚子能吃饱饭;不要让民众有什么雄心大志,但是要使他们身体健康。
只要做到了不让民众知道不该知道的事情、不要有不该有的欲望,即便是那些有点聪明的人也不敢轻举妄为。
如此这般,看似无所作为,却可以达到无所不治的效果。
对字的理解:不贵难得之货:贵,以为贵,重视的意思。
对本章的体会:在管理天下方面,老子认为关键在于民众的管理者要做出正确的引导,于是老子讲了这段劝导为政者的话。
乍看起来,这段话似乎有点消极,其实不然。
因为老子清醒地知道:人的认识能力是有不同的。
不尚贤,本身就说明贤者是有的,任何一个人,通过对“道”的不断修炼和体验,都是可以达到贤者的境界的。
但对于认识能力有限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会看到表面现象,如果一味尊崇贤能,他们就会争相效法其表,而忽略了背后的实际意义;在争夺名利的过程中还会引起许多争端。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用偷盗的方法去获得难得之物,但用适当的方法去避免总是有意义的。
把容易引起人的欲望而又不可能均享的东西适当收藏起来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或许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愚民政策,是消极的,其实不然。
适当地树立一些榜样,对广大民众是有一定引导作用的,我们以前经常倡导人们向某些英雄人物学习,这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不尚贤”,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过分夸大和依赖榜样的作用,要引导人们学习榜样的精神实质而不是表面的具体做法。
《老子》第三章解说

《老子》第三章解说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这一章,是接着上章关于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话题说下来的。
体认到这一点是正确解读这一章的关键。
【解说一】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1、这是三个复句,从每句的后一分句中都有“使民”的字样,可知三句都是讲如何治民,或好的民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是三句都缺主语,所以不好判断,这究竟是介绍曾经有过的圣君明主是如何施治也即如何治民的,还是陈述三条有关“治道”的规律,启示当今君主该怎样治民和营造好的民风呢?换言之,这是追述古圣的“治道”(三个“使”字前略去了“以”字),还是表达好的民风形成规律的三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使”字前略去的是“则”字)?这二者虽然“可以统一”,但并不是一回事,必须结合下文来确定。
——我认为应取后解,理由是:这几句中并无“圣人”字样,下文却明确地是讲“圣人之治”,又是用“是以”二字领出,足见“圣人”是从上述“道理”而非古圣“榜样”得到启发而想出他的“治法”的,如果此三句确是追述古圣如何治民,接着这样行文就不合适了;特别是,具体交代圣人“治法”的文字(四个“其”字句)并不是讲他如何“施治”,而是讲他如何“修身”,即是讲他“因此就”想怎样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去实际“肯定”上述三个假言命题的前件,从而客观上收到三个后件所说的“社会作用”。
——看了我的下文,就知对四个“其”字句为何要如此理解。
2、头句的前半句(前一分句)“不上贤”,王本作“不尚贤”。
这无关紧要,因为“上”在这里是动词,“以……为上等”的意思,故通“尚”,翻译为推崇、嘉许、赞赏,都不错(王弼注曰:“‘贤’犹‘能’也。
‘尚’者,嘉之名也。
”)后半句头上的“使”字是动词,不可误解为连词(“使”有假如义)。
道德经第三节感悟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三节感悟心得体会《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它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即《道德经》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了无为的治理方式以及它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第三节的感悟心得体会。
首先,第三节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表述,揭示了老子对于社会治理的基本看法。
老子认为,如果社会过分推崇贤能和稀有之物,就会引起人们之间的竞争和欲望,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因此,他提倡一种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减少人们的欲望和竞争,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这里,老子提出了圣人治理社会的方法。
圣人通过满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减少他们的欲望和野心,使他们保持一种简单、纯朴的状态。
这种治理方式不是强制的,而是通过引导和教育,使人们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
再者,老子在第三节中提到“为无为,而无不治”。
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顺应自然,不违背事物的自然规律。
圣人通过“无为”的治理,使社会秩序自然而然地达到最佳状态。
这种治理方式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第三节也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老子提倡的“虚其心,实其腹”,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通过减少内心的欲望,我们可以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精神成长和内在修养,从而达到一种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此外,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因为过度追求物质和名利而感到焦虑和疲惫。
通过学习老子的“无为”哲学,我们可以学会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欲望和追求,专注于自己真正需要和珍视的事物,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最后,老子的“无为而治”不仅仅是一种治理理念,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老子的文學批評理念
❖ (一)辯證趨反
❖
辯證思想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
子的辯證思想導 源于《周易》,但比《周易》更加明朗化和
系統化。老子深刻洞悉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狀況,
提出了許多兩兩相對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的矛盾對立面,
如“無”與“有”、“難”與“易”、“長”與“短”、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 同孔子的“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的思想相反, 老子堅決反對對言辭的美化,他認為真實的語言是不 美的,而華麗的語言自然也是不真實的,真實的語言 是不需要裝飾的,經過裝飾的語言則是不真實的。老 子此處雖就一般言辭而言,但從文學批評的角度看, 他實際上提出了文學批評的標準,那就是去掉雕飾, 返樸歸真,“複歸於樸”則是其最高的目標“複歸於 樸”就是要求文學批評要重視文學作品的內容品質, 內容的真實是不需要形式的美的,甚至形式的美會妨 害內容的真實。這種思想對後世的文學批評理論有著 較大的影響,如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提出的 “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於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 辯麗本於情性” 的觀點就明顯受到了老子“複歸於樸” 思想的影響。當然,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的主張強調得過於絕對了,但老子此言是針對當時社 會的弊端而發的,矯枉過正,情有可原。
❖ 4、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壽。”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自然之道”為中心的哲學本體論
❖ 老子對文藝和美學的主要貢獻有二: ❖ 一是對“象”的論述
從審美的角度對藝術創造的客體所要達到的 標準的描述 ❖ 二是對“虛靜”的論述 從心理的角度對審美主體所提出的要求
老子原文与解析

老子原文与解析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老子的原文进行解析,通过对他的思想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书中记录了他对道和德的理解和思考。
下面将选取其中的几段文字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文字表达了老子对于道的理解。
他认为道是无法被言语所描述和确切命名的,但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他强调了无欲观察道的奥妙,有欲观察道的限制。
他将这两种状态统称为玄,表示其深奥和神秘。
而玄之又玄,更是众多奇妙之门的起点。
第二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文字强调了相对的存在。
老子认为人们只有了解美的存在,才会有丑的概念。
只有了解善的存在,才会有恶的概念。
他认为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等相对的存在相互促进和形成。
他说圣人能够做到无为而治,行动上不言传教诲,万物自然而然地生成而不强求,生生不息而无所拥有,行为的结果自然而然而不留下痕迹。
只有不留下痕迹,才能保持长久地存在。
第三段: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这段文字着重讲述了放弃一些个人的欲望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民众的好处。
老子认为绝圣弃智能使社会百姓得到更多的利益,绝仁弃义能使人们重新培养孝慈之心,绝巧弃利能使盗贼无从生存。
他强调了这三种放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少思寡欲、追求朴实和简单、摒弃功利等观念。
通过以上的原文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强调了道的晦涩和深奥,认为人们应该在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状态中生活,追求朴实、简单和无欲的生活方式。
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ppt课件-精选文档

二是從批評物件對立雙方相反相成的角度提出 其批評理論。一方面,老子認為,事物達到極致, 就會以相反的形態表現出事物發展的更高境界。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大 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揄,質直若渝,大方 無隅。”(四十一章)“大巧若拙,大辯若納”(四十 五章),事物發展的最高境界,都從其相反的方面表 現出來。另一方面,只有抓住事物相反方面,才能 達成最佳的批評目的,老子認為“曲則全,枉則直, 窿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二章), 那麼,我們在進行文學批評時,就應多從其相反的 方面人手,以反馭正,方不失其正。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影響
老子把這種理想的“大音”、“大象” 看作是體現 了絕棄人工、委任自然的審美特 徵,是一個有無相生、虛實相成的完美境界, 它含有無窮妙趣,使人體會不盡,給人以豐 富的想像餘地,這實際上也就是中國古代藝 術意境的主要特徵。可以說,老子的“大音 希聲,大象無形”論已成為中國古代藝術意 境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哲學和美學基礎。
老子辯證趨反的哲學思想體現在文學批評中, 則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從批評物件雙方對立統一的角度提出其批 評理論。比如老子對美和惡、善與不善的看法,就 很有代表性。老子認為世間美的東西和惡的東西是 共存的,善和不善的東西也是共存的,沒有美,也 就無所謂惡,沒有善,也就無所謂不善。“天下皆 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 也。”(二章)正因為有美的東西,才顯露出惡的東西 來,正因為有善的東西才顯露出不善的東西來,美 和惡、善與不善是相互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判,對文學作品的評價, 不應該偏重一方而輕視另一方,在稱美之時要看到 其還有不足的一面,同樣,稱惡之時也要看到其美 的一面,一切的批評都應該是辯證的,而不應該有 所偏頗。
第三讲老子论道中1026050.ppt

——道家与玄学——
18
第三讲:老子论道(中)
三、处世之道
➢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22章》
——道家与玄学——
19
思考题
思考题
谈谈对老子处世哲学的看法。
参考书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03年。
➢回归赤子之心
二、修身之道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老子·第10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第20章》
——道家与玄学——
6
第三讲:老子论道(中)
二、修身之道
➢心与道合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老子·第24章》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2章》
——道家与玄学——
13
第三讲:老子论道(中)
以静制动
➢飘风不终朝
三、处世之道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第23章》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第45章》
《老子·第9章》
——道家与玄学——
16
第三讲:老子论道(中)
三、处世之道
➢善为士者不武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鼓应注曰:“‘虚’、‘静’,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扰动,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所以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工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虚’,形容心灵空明的境况,喻不带成见。‘极’和‘笃’意思相同,指极度、顶点。”陈注引范应元说:“致虚、守静,非谓绝物离人也。万物无足以挠吾本心者,此真所谓虚极、静笃也。”因此,《老子》提出的虚静、玄览乃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既可作为鉴赏者,也可以作为创作者)。
这是对道的描述,也是对“象”的论述,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其实,老子提出的“无声”之乐并不是完全无声,而是在突破了有声的局限之后的大声,这种无声的境界及其作用是不能离开有声的高潮的。
(2)后世引申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
第三节老子文论
【教学目的】
了解春秋时期的文化背景,了解老子的的文论思想背景,理清老子文论的基本范畴、概念,发觉其对文学艺术精神的作用以及对现代文论的启示。
【教学内容】
1、道家之“道“的各种含义
2、虚静说(创作主体)
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审美客体)
4、有无相生、虚实相成(创作方法)
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
思考题:
1、道家文论思想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影响是什么?
2、试述“虚静”说。
3、简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含义。
教学后记:
1、“虚静”说:创作主体论
《老子》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有进入道的空无境界,是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以与物同化,完全顺应自然。
(1)《老子》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注曰:“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当洗其心使洁净也。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也。”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小弦、大珠小珠——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无声”确实比“有声”更能充分体现琵琶女和听者以及读者的复杂感情,但这种“无声”的境界及其作用,是不能离开前后两个“有声”的高潮的。因为“道”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万物母”,具体的“状”和“象”都是它派生出来的。所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合于自然。老子把这种理想的“大音”、“大象”看作是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可以说,老子的这一理论已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1)对立变化的规律
《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
(2)循环运动的规律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进入审美观照状态的路径:“专气——玄览——致虚、守静——虚静”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审美客体论
(1)《老子》:“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王弼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有声”是指具体的声音,它只能是声音之美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故非大。“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声之局限,故而是大音。
1、实存意义的道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
一,老子简介:
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他的生平说法很多,有孔子问礼的传说,可能与孔子同时,但比孔子年长。
《老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其思想深刻,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二,道家之“道”的各种含义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但对“道”的解读有多种意思。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道乃绝对无偶,故曰“一”。“三”,指阴阳二气形成的一种适匀状态。这实际上指的是道生成万物的过程,其回归的过程曰“反(返)”。
3、生活准则的“道”
《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王国维:境界说
3、创作方法:有无相生、虚实相成
《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老子认为有与无、虚与实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以无为本,破有入无,以“有”来指示“无”,从“有”、“实”中去体会“无”、“虚”的境界。这种进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也就是进入“道”的境界。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说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这个不为我们所闻所见的道,却能落实到现象界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事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多义性,“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足可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
三,《老子》的文论思想
《老子》对文艺和美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从审美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审美客体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是从心理的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注曰:“‘专气’,集气。……‘玄鉴’,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玄’,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鉴’,注引高亨说:‘览读为鉴,古通用。……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故谓之玄鉴。’”
即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外在因素和内心杂念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做“道”。
老子认为“道”在品味上、时序上都先于任何东西,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因他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从这些角度来看,道是具有超越性的。从它的生长、蓄养万物来看,道又是内在于万物的。
2、规律性的“道”
“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的,恍惚不可随,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可作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