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工系列课程改革实践
能源动力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能源动力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与探索能源动力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与探索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振道先生在西北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上提出:“培养青年人才,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和靠高科技工具,人才的培养要在实践当中去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变成老师的助手。
”[1]由此可见,实践教学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操作、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质量最直观的反映。
尤其对高等工科院校而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应重视实践教学。
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一、能源动力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近年来,高等院校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的认识逐年提高,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效果也有所改善。
但是,国内高校特别是一般高校在实践性环节教学中依然存在以下困难与不足:[2]1.对实践性环节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仍不够到位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为了巩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使实践教学缺乏设计性、创新性。
学生实验时往往是简单的“依样画葫芦”,单纯依据指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内容,提交实验报告,仅仅是掌握了最简单的操作技术,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时间比例偏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近几年来,工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性环节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增加。
但总体来看,集中实践环节教学的总周数占总教学周数的比例约为20%左右,仍然偏低;特别是课程教学中,大部分课程实验学时数占该课程总学时数的比例只有10%左右,而在欧美国家,这个比例可占30%~50%,甚至更高。
3.项目设置欠合理,内容陈旧,信息量小,学生反映收获不大几十年来,大学工科专业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内容变化很小,套路基本不变。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工系列课程改革实践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工系列课程改革实践作者:代乾王泽生杨俊兰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05期摘要:热工系列课程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旧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时代发展,故需要进行一定范围的改革。
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方式,并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网络教学平台;混合式教育作者简介:代乾(1981-),男,河北沧州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王泽生(1964-),男,天津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
(天津 300384)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12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74-02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热能与动力本科专业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由专业名称可见该专业的内涵更加广阔和深远,从而也说明随着能源动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问题地提出,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大约有170多所高校设置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1]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科技和社会问题。
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能源工程专业人才是本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热工系列课程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体现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体现热能动力技术学科内在规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极为重要。
[2]为了使该课程适应新的要求,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以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对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混合式教育方式开发混合式学习方案的关键因素在于确定适当的时机,使用适当的混合方式,为适当的学生施行教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CAD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课程教学Curriculum Teaching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C A D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马国彬(同济大学上海200092)摘要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CA D是该专业的重要课程。
课程培养目标是既要熟练运用CA D的绘图命令,又要掌握专业课系统设备运行原理和专业制图标准,遵循规范绘制各门课程设计图。
内容的繁杂使学生常常顾此失彼。
本文介绍了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CAD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和专业知识讲授的先后次序,突出重点,并采取一些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绘图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CAD,以满足实际工程绘图需要。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绘图命令制图标准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20.11.044Reform and practice of CAD Teaching Method for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SpecialtyMA Guobin(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Abstract CAD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 he course require not onlyto be able to skillfully use the drawing command of CAD,but also to master the operation principle of system equipment and professional drawing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and to draw the design graphics of various courses in accordance withthe drawing specifications.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ntent,students often care about one and lose the other.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the teaching content is reasonably arranged,the key points are highlighted,and some 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professional drawing level are adopted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professional CAD to meet the needs of practical engineering drawing.Keywords energy and power;drawing command;drawing standards1CAD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中的作用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是学生 更好地绘制专业图形和理解空间结构与设备系统的工具。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位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位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电气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机械工程等领域的知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案例教学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本文将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和实践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设计1.案例选择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工程案例作为教学案例,例如某个工厂的能源利用情况、某个设备的故障分析与维修、某个新能源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等。
这些案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当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析针对选定的案例,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例如案例中存在哪些能源利用问题、如何优化能源利用、如何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等。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问题的具体情况,还能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团队合作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每个小组可以分工合作,共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实地调研针对某些实际的工程案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工程现场的具体情况。
通过实地调研,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案例背后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更好地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1.案例教学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背景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教师可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案例内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针对选定的案例,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和提交。
在报告中,学生需要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报告进行评分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3.实验课程在动力工程实验课程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案例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
热工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

热工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热工实验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对学生动手能力、基本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但目前普通工科院校热工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教与学过程脱节、教学方式和实验内容单一、教学过程分散、缺乏足够的实践性和缺乏严格的考勤制度等。
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授课方式、编写实验指导书、加强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
标签:热工实验;实验教学;改革0引言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具有积极意义。
这也是本文针对目前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而提出建议的意义之所在。
1热工实验的作用《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三门基础课,是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是学好本专业的关键所在。
但是基础课具有抽象且概念多的特点,又有专业课的技术性及应用性,又加上目前学生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等问题,使其学习这三门基础课难度比较大,所以热工实验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内容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热工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1)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现行的教学,教师主要根据书本内容向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基本都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
此方式抑制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今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合。
(2)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实验课的实际情况中,教学内容与方式单一,使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只会按照书本内容生搬硬套,这种实验教学过程严重的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对所学知识点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往往稍微变化点内容,就不会怎么去做。
(3)实验内容单一,实验内容和方式缺乏创新性,只是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安排计数据和处理数据,内容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导致理解该知识点在一个比较浅显的阶段。
能源动力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能源动力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杜晓超,袁显宝**,张彬航,张永红,周建军题!目關舉术及跚蠶思科背编号:嚮科跻的创新型核工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跻编号:」2020006);三峡大学“课程思政”专*通信作者:袁显宝(1974-),男,汉族,湖北宜昌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核反应堆物理分析。
(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面对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高等教育需要深化改革主动应对行业新需求。
能源动力类专业应转变教育理念,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能源动力类专业改革与实践,可推动新技术与专业 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理念,以学科交叉、校企联合为主要途径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学科交叉;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 (2021 )15-0117-04Abstract : Facing the new economy,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industries,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o deepen reforms andactively meet the new demands of the industry. Energy and power majors should change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y sticking to the student-centered and output-oriented approach, and carry out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s and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ergy majors have promote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newtechnolog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a new type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gradually formed with the concept of coping with changes and shaping the future, and with the means of cross-subject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mbination.Keywords : new engineering; cross-subject; energy major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如火如荼,综合 国力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新疆高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 : 实践教学; 创新 ; 能源动力工程 ; 改革 作者简介 : 代元 军 ( 1 9 7 8 - ) , 男, 河南_ f - g  ̄ A. , 新疆工程学院电力工程 系, 副教授 ; 孙玉新 ( 1 9 8 2 一) , 女, 吉林蛟河人 , 新疆工程学院
量 的方法 , 掌握 由基本 数据计算 出比热值 和求 得 比热公式 的方 法, 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 径。 在“ 传 热学 ” 课 程 中, 设 置综 合传 热性 能实验 。 该实 验通 过测定 不同 表 面状 态及气流条件下管道 的综 合传热 系数 , 观察和分析 影响 传 热的各种 因素, 从 而对传热 过程 有一个直 观的了解 。 第三层 次实验 : 实现设计 目标 的综 合性 实验 。 主要是 指 以 实现 某一功 能为 目的, 构建 工程 性 、 设 计 性实 验 , 培 养学 生构 想、 设计 、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例 如换热 器结 构 改造 的传 热 性能 对 比测 试实 验 。 该实 验的 测试对 象 为学生 设计 的换 热 器外 表 面不 同形状 的肋 片, 通过 实验测 试其传 热 系数 , 找到最佳 的肋
摘要 : 在 新 疆 经 济 大发 展 的 推 动 下, 以服 务 新 疆 现 代 化 s - 3 , k 发 展 为 己任 的 地 方应 用型 本 科 院校 开设 的能 源 与动 力工 程 专业 的 实践
教学环 节必须符合 新疆 区情和 学校的发 展 定位 , 其核 心是 对学生工程设计理念和工程创造 能力的培养训练 , 这一改革将集中反映在 实
一
、
分层次建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1 建 立毕业设计指导教 师的工作能力考核和培训 本 科毕业 设计 对指 导教 师的理论 知识 和实 际工作经验 要
求 较高。因此 , 需 要对 指导教 师进 行较 严格 的考 核和培 训 , 只 有具 备了指导本 科 毕业 设 计 能力的教 师才 能从 事毕业 设计 指
内蒙古科 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 一个 新专业 , 毕业 设 计工作开展时间短、 技术资料积 累少, 在工作 中有许 多不足。 例如: 热能专业有电厂热能和冶金热能两个方 向, 在设 计难度和
评分标 准方 面对学生 要求有所不 同; 由于缺少 资料, 部 分教 师
在指导设 计时只要求学生做系统 示意图; 部分教 师布置工作量 不饱满 , 而另外 一些 教师布置 工作量 较大 , 很 难在 规定 时间完
事设 计工作 , 并且要求教 师至少 参与完成一项完整工程设 计工
作( 包括可行性研究 、 初步设计、 施工 图设计 和现场服务) 。 2 . 加强毕业设计过程 中的指导和监督 内蒙 古科 技 大学热 能与动力工 程专业毕业设 计 时 间为 1 6 周, 几乎 占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 。 在如此长 的一个 时间段 中, 完
的课 题 。
衡 量教 师工作 能力 和技 术水平 的一项 重 要指标 。根据 相关 规
定, 中级以上职称 的教 师本 科毕业后一般 具有五年以上 的教学
和工作经验 , 基本可以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其次, 要求指 导教 师必 须收集 3 套以上完成 的工程设计 资 料。 工程设计是 一项 复杂的工作, 有其 自身的工作方式和特点,
建立了良好 的合作关 系, 定 期选派相关教 师到专业 设计单位从
计算理论热量 和产量 等, 不涉及炉体 、 炉墙 耐火材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 m / s ) , 而且流动边界层与热 ( 温度 ) 边界层具 有相 似的定义
容易掌握课 堂知识 。 ( 3 )“ 热工测量技术”和 “ 流体 热工 基础实验”课程。 课程 任课教 师应了解和引用其他理论 课程相关教学 内容 , 使实验 教 学与理论 教学 内容有 机结合。 如温度 测量 , 教师 除加强温度测 量 原理 、 仪表 、 标定及使 用方 法教学 外, 对于高速气 流温度测 量, 需引用 “ 工程 热力学 ”中气流一维绝热流动能量方程 以及滞 止温度 和气 流温度的关 系等相关 理论知识 , 说明气流速度对 温 度测 量误 差 的影响 ; 而 对于高温气流 温度测 量 , 需引用 “ 传 热 学 ”的辐 射换热相 关理论 , 说 明辐射对 测温误差 的影响以及 消 除误 差的措施 ; 而对 于铠装热 电偶 或在加温 计套管情况下, 还需引用 “ 传热学”的通过 肋壁导热 的相关理论, 说 明套管的存 在对 温度测量误差的影响以及消除误差的措施。
强调流动特性 , 后者注重能量传 递与转换 过程 。
排。 因此, 热工 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按照 以下原则进行: ( 1 ) 安排 在前 的课 程 。 教师 除完成本课程教学 内容外 , 须 根据上述各课 程之间知识点的关 联性, 有意 识地为后 续课程涉 及的内容打下牢 固的理论基 础。“ 工程流体力学 ” 课程 的教师需 要向 “ 工程热力学”、“ 传 热学 ” 课程任课 教师了解相关 的内容 ,
流动及 对流换 热 、 外掠 圆柱 的层流与紊 流流动及 对流 换热 、 各
经 过一定时 间的教学体 验和学生 的反馈表 明, 该教学模 式 使教 学效果 得到很大 提高 。 笔者认 为在 以后 的教学 当中, 要 把
这种模 式继续深 化并推广到其他课 程的教学当中, 热工 系列课 程 的教学改革也必然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
2 . 热工 系列课 程 教 学 内容 体 系优 化 原 则
( 1 )“ 工程流体力学” 与 “ 工程 热力学”在教学内容的关 联
依据培养 方案 , 流体热工 系列课程 时间安排顺 序是 “ 工程 流体力学” 一“ 工程热力学” 一“ 传热学 ”( 或“ 热工学”) 一“ 热
工测量技 术 ”,“ 流体 热工 基础 实验 ” 课 程与上 述课 程并 行安
总第2 6 4 期
课程 教材 改 革
程 则是关于 “ 工程 流体力学 ”、“ 工程 热力学”、“ 传热 学”的实
验 理论 的技术 基础课 程, 旨在揭示相 关课 程 的实验研究 目标 、
原 理、 方 法 以及 应 用 。 1 . 热 工 系列课 程 间内容 关联 性 分 析
的热 质交换有着 内在联 系。 如 电厂冷 却塔 中,“ 工程热力学”讨 论了其工作原理及状态参数 的变化 , 而“ 传热学 ” 则讨论了其热 湿交换的具体 方式和传递速率 。
2 ) 如果粘性 流体 流经壁面且具有与壁 面不 同的温度时, 就 会 同时发生动量传递和热量传 递现象。 此时 “ 工程流体力学” 与 “ 传 热学 ” 研究 的是 同一现象 的不 同方面的特性 , 即阻力特性
和传 热特性 。 一般阻力特性 是传热 特性研究 的基础 , 某 些特殊
情况 ( 流动及 对流换 热具 有耦 合 特征 ) 下 两者相互 影响 , 如流 体 外掠平板 的层流与紊流流动及对 流换热 、 圆管 内层流与紊流
课程 与前面课程 有机衔接 , 且注意采取 比较教学法 , 让学生更
流动方面与 “ 传 热学”中对流换热方面的相关 内容, 具体为:
1 ) 研 究对 象均为传 递现象 ,“ 工程流体力学 ” 研 究的是动
量 的传 递, 而“ 传热学 ” 研究 的则是热量 的传 递 , 其规律及分析
方法具 有类 比性 。 首先 , 传 递驱动力分别为速度差和温度差 ; 其 次, 传递 方式 均为分 子扩散 和对流扩 散 , 其 中对于分子 扩散基 本规律两者具有 类似 的形式 , 即牛顿摩擦定律及傅里 叶定律 , 也 均有描 述传 递能力的物性参数 , 即运动粘度 ( m / s ) 和热扩散系
如一元绝热稳定流动的能量转换 规律 、 相似原理等等, 在 “ 工程
( 2 )“ 工程流体力学 ” 与“ 传热学 ” 课程在教学 内容方面具
有紧密的关 联性 和延 续性 , 主要 体现在 “ 工程流体力学”中粘性
流体力学”的教学中兼顾 这些 内容 的教学需求。 ( 2 ) 安排在后的课程 。 教 师依 据上述各课 程之间知识 点的 关联性分析 , 在相关 内容 的教学过程中, 须 了解 前面课程任课教 师的授课 内容 和方 法, 精 选授课内容 , 避免不必要 的重复 , 使该
性 之处主要体现 以下两个方面:“ 工程流体力学 ”中的一 维无 粘 性 重力流体流动能量方程 ( 伯努利方 程 ) 与“ 工程 热力学”中的 热力学第一定律 稳态稳流能量 方程式具 有相同的理论 基础, 后 者是普遍 适用的能量方程 式 , 而后者是前者在一维无粘性 重力 流体条 件下 的特例和不 同的表 达方 式;“ 工 程流体力学”中的可 压缩 流体 流动基础 与 “ 工程 热力学”中的气体和蒸 汽的流动研 究对 象及 理论基 础完全相 同, 只不过研 究的侧 重点不 同, 前者
三、 结束 语
和相 同的边界层 结构 ; 最后, 描述传 递现象的控制方程, 即动量
微分方程 式 ( N — S 方程 ) 和能 量微 分方 程, 也具 有相似的形式 。
这也是 “ 传热学 ”中动热类 比分析方法 ( 类 比律 , 即将阻力实验
结果直接用于表面传 热系数 的计算 ) 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