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根本原理和方法,是探索客观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1.物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首先肯定了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基础。

唯物辩证法强调了物质的辩证性,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发展的、具有辩证性的。

2.运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状态中的。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运动的普遍性、无限性和对立统一的一致性。

3.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

4.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发展变化的事物都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的。

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终极目标。

1.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揭示了社会制度更替的客观规律。

2.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矛盾的斗争,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对立。

社会也遵循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规律。

三、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剖析和解决科学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

2.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生产实践,帮助人们正确把握发展变化的规律,指导实践活动。

3.社会斗争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揭示社会斗争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参与和引导社会斗争。

四、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与创新1.积极应对新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

自然辩证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应对新的社会问题,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2.弘扬创新精神自然辩证法需要不断弘扬创新精神,鼓励人们在实践中勇于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卷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卷重点
25、科学的体制目标是“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26、科学技术界的特殊分层现象主要是由“社会承认不同”二形成呢个的等级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结构。这种社会承认主要通过“学术职位承认”和“学术声望承认”表现出来
27、如何提高学术声誉:①科技人员所在机构的知名度会影响其学术声望②根据一位科学家所获得的奖励的声望,可以间接地显示出其知名度③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其被引证的次数,是其学术声望的主要依据,也是知名度高低的测量指标。
28、研究与开发包括三中活动:基础内容、应用研究、实验开发
29、后工业社会实质上就是“信息社会”
名词解释:
系统 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还原分析法 :是把一个统一的整体分割为若干孤立的部分(要素),分别研究各个部分(要素)的属性、特征、结构和功能,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
9、系统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精确化的特征
10、科学的本质属性:①客观真理性②可检验性③系统性④主体际性
11、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
12、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事实I:客体与仪器间的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II: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选择:
1、1942年默顿发表《科学的规范结构》,明确指出科学的体质目标是“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2、系统包括:要素、结构、功能、环境
3、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
4、自然系统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
6、机械的自然途径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个对象)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想交叉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与其发展规律以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研究对象: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技社会论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发展本身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从古代朴素辩证思维到近代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唯物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完成。

3.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p166)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证伪原则。

他认为理论虽不能被经验验证,但能被经验证伪。

他主张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在区分科学与非科学问题上,证伪优于证实。

这一原则的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标准就在于可否证性。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1、原子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原子论: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

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

2)原子论的基本思想:物质结构是不连续的,由为数极多的原子构成。

原子在物理上不可分,性质相同,只是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不同。

原子是不可毁灭的,运动是原子的本身的永恒属性。

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3)基本要点: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数学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并能举例加以说明(1)核心思想: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

(2)数学自然观的古希腊代表:毕达哥拉斯:“万物”已经不仅仅是世界上的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除了这些实际事物外,还有一些也是存在的东西,如正义、理性、灵魂、美、善良等等,这些东西显然是不能用水、土、火、气来解释的。

毕达哥斯时代,数还不能离开感觉的对象而独立存在。

点是1,线是2,面是3,体是4。

(3)数学自然观的近代代表——开普勒:土星轨道的球——立方体木星轨道的球——正四面体火星轨道的球——正十二面体地球轨道的球——正二十面体金星轨道的球——正八面体(4)元素周期表3、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重点:(1)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2)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3)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4)人与自然是分立的(来源:第一讲第30页)4、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一、绪论1、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答: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

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二、自然观1、什么是系统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本质特征?如何理解系统整体性特征?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同时,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

3、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条件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现代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自组织的概念: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

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A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和维持;B.“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要无序向有序进化,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整理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整理

自然辨证法整理++++++++++++++++++++++++++++++++++++++++++++++++++++++++++++++++++++0绪论机械自然观得要点:①宇宙像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②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③机械运动就是唯一得运动规律,宇宙就是一架大机器;④分析、分解得方法就是研究自然得主要方法。

因为惯性存在,所以物体运动状态得改变需要外力推动。

机械自然观得意义与局限:①意义: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得产物,与当时科学得发现水平相适应。

机械自然观成为此后相当时间中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得观点。

②局限:静止、片面、孤立、绝对,最终回归神学得上帝。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得中心思想:①物质与运动之不可分离(运动就是物质得存在形态);②运动得各种在性质上不同得形态以及研究这些形态得各种不同得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③从一种运动形式辨证地过渡到另一种运动形式以及相应地从一种科学辨证地过渡到另一种科学。

++++++++++++++++++++++++++++++++++++++++++++++++++++++++++++++++++1、2系统自然界物质得同一性:①统一于物质;②元素与结构上得统一;③起源与发生,过程得统一系统:系统就是由若干要素经相互作用而构成得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得整体。

系统得描述:系统得组成、结构、功能、环境、边界整体:自然系统得有机整体。

部分:自然系统得组成元素。

突现:由系统得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生成得单个要素所不具有得性质、行为、功能、结构。

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①系统整体由部分构成,不能脱离部分独立存在.整体保留了要素单独存在时所具有得某些属性,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加与关系或守恒关系.如分子得质量就是构成分子得原子得质量之与,自然科学中各种守恒定律表明在自然界物质系统中,在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共同属性,对于这些属性得可以量度得方面表现出整体等于部分之与。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及试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及试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P2-3二、重要问题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2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学科性质P53、自然辩证法与旧哲学的区别P6-74、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P7第一篇自然观一、名词解释:1、系统P392、人化自然P933、人工自然P954、可持续发展P1155、可持续发展战略P117二、重要问题1、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特点P17-18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和意义P243、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P29-33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P33-36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91-927、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P107-111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115-1179、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P121-123第二篇科学技术观一、名词解释1、科学P126-1272、技术P1283、科学共同体P1324、无形学院P1355、范式P1486、技术创新P166二、重要问题1、自然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P127-1282、技术的基本特征P128-1293、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P1314、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P132-1335、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45-1466、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487、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50-152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P157-160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P166-16810、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P168-17011、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P191-19412、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P198-20113、科教兴国的内容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P206-211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一、名词解释1、科学方法P2202、科学问题P2273、科学事实P2404、实验方法P2465、科学抽象P2516、直觉思维P2597、创造性思维P2608、科学假说P263二、重要问题1、科学认识的特点P2172、科学问题的来源P2313、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P233-2384、科学事实一般应该满足的条件P2415、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则P263-2666、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P275-2777、运用系统方法应把握的原则P2928、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310-3119、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P315-31610、技术方法的特点P305-307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1)系统自然观:贝塔朗菲(系统论中的相关性原则,把握联系成为一般系统论的最关键的思想之一,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局化的,既是随机的又是系统的)(2)自组织自然观:自组织是在与自然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能够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种过程和体系。

2、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看看):(1)、产生原因:生态危机。

(2)、科学根据:生态学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

(3)、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自然界的构成:(1)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a、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界b、人类观测所及(可直接或间接观测到的自然界),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手段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2)人工自然:a、人工控制的自然 b、人工培育的自然 c、人造自然物4、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a、根据物质形态在某些基本特性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可以把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形态归结为实物和场这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

b、根据能否自我新陈代谢、能否遗传变异,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c、根据物质形态的聚集状态,可以把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划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和超密态等五种聚集状态。

5、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系统性:物质系统的含义:贝塔朗菲(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出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

理解:要素、结构、功能、环境之间的关系。

6、自然物质系统的类型:a、从系统内进行的实际过程分类,分为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b、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c、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类:分为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d、从人系统的认识程度,分为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e、从人与物质系统的关系,分为人工系统、天然系统、复合系统7、物质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1、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8、物质层次结构的因果链:1、纵向因果链双向因果链:上向、下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选题科研选题一般步骤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提出选题;初步论证;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完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经费;需要有关部门解决的问题等评议和确定课题科学事实所谓科学事实,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科学事实: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的真实陈述或判断。

特点:⑴内容是客观的⑵形式是主观的面对具体的客观世界的事件、现象和过程,需要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才得以认识,又需要人们对观察和实验结果作出陈述和判断才得以表述;所以,科学事实既不是客观事实本身,也不是所学理论,而是科学与客观事实的结合。

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科学事实满足的条件1.可重复性:科学事实应该可重现2.精确性与系统性: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系统精确3.个别性:科学事实应当是个别存在陈述。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事实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科学事实的获取两种途径:直接途径: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最基本手段和方式;间接途径:文献调研抽象逻辑非逻辑(核心内容)非逻辑思维方法运用潜意识、直觉、灵感、想象、形象思维于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方法。

非逻辑方法非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形象思维方法:想象和联想;直觉思维方法:直觉和灵感特点: 非逻辑思维不受或少受思想束缚,常常超越思想常规、摆脱成见、构筑新意,并有想象力参与,以达到科学研究上产生突破的一种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1.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抽象的概念,而形象思维的“细胞”则是形象的意象;2.形象思维的思维过程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而逻辑思维则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如何辩证地看待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之间的关系?在任何科学创造过程中,两者都是互为补充的在逻辑方法走不通的地方,科学就需要用非逻辑的方法开辟新的通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之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非逻辑方法的认识请结合以下材料谈谈卢瑟福运用了那些方法?并对所用的每一种科研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1910年,科学家卢瑟福从太阳系结构设想出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

1911年,卢瑟福做了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结果发现大部分粒子穿过金属箔,少数粒子发生偏转,个别粒子被反弹回来,这说明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以及正电荷集中在内部很小的一个核上,不像“西瓜模型”所描绘的那样,在均匀分布的正电荷上镶嵌着负电荷。

实验和计算表明,原子核的质量占原子质量的99.99%,而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质量的99.8%;原子核在原子中占很小一部分空间,太阳也是这样;原子核与电子靠库仑力联系,遵循平方反比律,太阳与行星靠万有引力联系,也遵循平方律。

比较的结果证实了卢瑟福的设想。

这就是原子结构的“小太阳系模型”的形成过程。

成果必须经过逻辑的加工,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实验、想象、类比、模型、假说假说验证-理论科学假说的作用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自然科学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假说为科学研究提供指导思想;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科学假说的类型经验定律型假说与原理定律型假说经验定律型假说是对某类现象共同性质和特征的普遍化描述,它所表示的语言内涵可以直接用感官来观察或者用简单的仪器与技术给与测量。

如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的定律;自由落体定律等。

经验定律型假说在理论知识体系中处于低层次的地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原理定律型假说:寻求的是对经验定律的解释,是对经验定律概括的该类现象提供更为深刻、更为精确的见解。

原理定律型假说的特征:原理定律型假说一般是表述为抽象的语言,借助某些科学家创造的概念来表述,如原子、分子、电子等。

原理定律型假说的词语不涉及可观察的东西,其表述的内容是不能用简单、直接的方法来测量的。

科学假说成立的前提科学假说应当符合科学世界观,不应当与科学种普遍的、久经考验的规律和理论相矛盾科学假说不应当同已知的经过检验的事实相矛盾科学假说应当是可以检验的科学假说应当符合简单性原则,以便假说尽可能地简单,并能由少数几个原理或基本假说来解释一定领域内所有的已知事实科学假说应当具有自洽性和相容性。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由假说转化而来的理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相对完成的东西,是科学认识的成熟形态科学理论的结构与分类科学理论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基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理由这些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1)解释功能科学理论不仅要能回答某个具体的问题,解释新发现的事实,而且要能够说明和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即包括科学事实的全部总和。

这是科学理论的解释原则。

(2)预见功能科学预言作为一种关于未来的知识,其结果是提出将来出现的或观察到的某种事件的必然性或概率。

(3)科学预见按照其所预言的对象特点,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尚未发现而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所作的预言;另一种是在具备一定条件时对未来必然要发生的现象所作的预言。

科学理论的检验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科学认识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它的成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提出后,必须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和选择,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理论的检验包括逻辑分析和科学实践的检验;第八章科学理论的发展第一节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模式利弊第二节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模式第三节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模式科学的进化发展——支流汇合成江河,强调科学通过把过去的成果逐渐合并到现在的理论中而不断进化。

基本观点: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直线发展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观察事实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逻辑得出的科学定律或理论被经验证据所证实的频率越高,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就越强,其中包含的非科学的错误成分也就越少。

逻辑实证主义按归纳主义观点说明科学知识增长,勾画了一幅积累式的科学发展途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趋势。

根本缺陷是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因而不能解释那些在逻辑上与传统的科学理论不同的原创性的、革命性的新理论的产生过程。

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模式合理之处1)科学问题是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

问题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终点,由此推动着科学理论的演变或进步。

(2)科学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猜想。

为了解决问题,科学家通常会提出若干个尝试性的理论猜测,以便从中比较、选择出最有解释和预言能力的科学理论。

(3)科学只有在不断的证伪和批判中才能前进。

我们无法用经验和逻辑挑选出正确的理论,但我们能够用经验和逻辑挑选出错误的理论,科学理论的演变或进步的实质在于通过对理论的证伪把其中的错误和迷惘排除出去。

(4)科学理论的演变或进步表现为一个理论对另一个理论的替代,它不是积累式的,倒像是跳跃式的、不断革命的过程。

局限1否认科学知识的继承和积累,否认科学发展包含着量变渐进的过程;2在证实和证伪的关系上,过分强调两者在逻辑上的不对称性;3否认了观察和实验是产生科学理论的基础;4过于强调猜想、灵感、想象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忽视了逻辑思维的作用;5片面否定了归纳法的作用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合理之处1克服了累积式发展模式和否证式模式的片面性,提出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相互交替、2新旧范式不断更替的模式;3科学是不断追求新知识、放弃旧理论,接受新范式、新理论的创造性活动;4科学的发展受到内外因素的相互制约局限1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2片面夸大非理性因素(如直觉、灵感)的作用;3只承认自己的发展模式,否定了科学发展形式的多样性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2、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有哪些?3、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4、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5、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与实践检验主要包括哪些方面?6、如何辩证地看待判决性检验?7、怎样看待波普尔和库恩的科学发展观?第十二章创新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是新技术知识的创造,其主体是科研人员,结果是样品,追求先进性目标;技术创新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主体是企业家及其所属人员,结果是新产品、新工艺,追求效益性目标;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发明并不必然导致技术创新;很多发明并没有转变为创新;实现了商业化应用的发明才称其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发明+开发+商业化技术创新的类型按对象和内容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区别:产品创新的目的是提高设计与性能的独特性;工艺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与改善工作环境等。

联系1、新工艺可能使新产品的生产能够实现。

如新的冶金技术的开发使得自行车链条的生产能够实现,紧接着又使得多齿轮传动自行车的开发得以实现。

2、新产品也可能使新工艺开发得以实现。

如先进的计算机工作站的开发使得企业能够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工艺(CAM),从而提高生产的速度和效率。

第四编:1.社会价值观今天的学术界流行着两种对立的科学观科技乐观主义:(1)人类只要掌握了科学技术,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并决定人类自身的发展;(2)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3)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由科学技术来解决;(4)如果人类能预见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做出预防措施,就能克服一切问题。

科技悲观主义(1)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2)技术化社会中人类丧失了自由,人性被扭曲;(3)科学技术是当代环境问题和人类困境的元凶。

评价(1)两者都有其合理与错误之处。

(2)上述观点表明,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作出评价时,必将涉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并主要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有关。

(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既有它的内在规律的支配,又有诸多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受使用科学技术的人为着什么目的、满足什么需要以及怎样运用科学技术有关。

(4)所以要把科学技术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社会后果区别开来。

2,科学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 制度运行过程中起实际作用的要素,是一系列关于人类特定社会活动行为模式的规定。

具有其社会成员直接面对的特殊规范系统,反映出对于成员行为的制约性。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即尚未被经验证实的学说不管其来源如何,都必须服从客观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