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复习重点指导一、名词解释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小科学、大科学:学术道德/学术失范:技术异化:科学精神:技术创新:科技(工程)伦理:科学共同体:后工业社会: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日心说(哥白尼)人工自然知识经济(社会)二、简答: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研选题的一般步骤、原则和基本方法多维视角的科学观技术的本质属性技术的发展动力社会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论述:1.从价值的观点,论述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2. 请简要论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关系。

3. 请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来源、基本观点、对国家科技发作战略的影响等作简要论述。

4.科研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请进行简要论述。

讨论题:(选一)1.试从工程师是否要对技术的应用后果负责,对谁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等方面,谈谈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应如何。

2. 试从科学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科学抽象过程)以及科学精神的养成等三方面,论述自然辩证法学习对工科研究生的重要意义?3.结合你所学专业的科学、技术(或工程)的发展史,论述你所在专业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是怎样的?(注:理科研究生主要写科学发展模式,工科研究生主要写技术发展模式)4.2009年5月,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调查事件后,不久又有上海某高校一位博士生向该报举报,他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资料时发现一篇比“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还要牛的论文抄袭事件,两篇论文除了“致谢”不一样外,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都一字不差。

请你从学术道德建设方面对此现象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5.结合你所学的专业,谈谈什么是工程?有哪些显著特点?与技术有何区别?举例说明。

6. 请参照世界工程组织联盟(WFEO)关于工程师环境伦理规范(参见教材217-218页)的叙述,谈谈你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承担哪些方面的环境伦理和社会责任。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3.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6.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8.技术创新的理解及我国怎么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删)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11.人定胜天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答: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半方法的科学,体现了人、科学技术、自然之间的关系。

意义首先,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表现为(1)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自己的哲学素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从而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

(2)有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3)有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自觉性,有助于加深科技工作者对党和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理解,并密切结合自己的科学技术工作实际更自觉地贯彻推行这些方针政策。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一、绪论1、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答: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

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二、自然观1、什么是系统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本质特征?如何理解系统整体性特征?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同时,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

3、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条件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现代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自组织的概念: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

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A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和维持;B.“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要无序向有序进化,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及试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及试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P2-3二、重要问题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2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学科性质P53、自然辩证法与旧哲学的区别P6-74、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P7第一篇自然观一、名词解释:1、系统P392、人化自然P933、人工自然P954、可持续发展P1155、可持续发展战略P117二、重要问题1、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特点P17-18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和意义P243、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P29-33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P33-36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91-927、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P107-111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115-1179、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P121-123第二篇科学技术观一、名词解释1、科学P126-1272、技术P1283、科学共同体P1324、无形学院P1355、范式P1486、技术创新P166二、重要问题1、自然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P127-1282、技术的基本特征P128-1293、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P1314、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P132-1335、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45-1466、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487、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50-152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P157-160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P166-16810、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P168-17011、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P191-19412、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P198-20113、科教兴国的内容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P206-211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一、名词解释1、科学方法P2202、科学问题P2273、科学事实P2404、实验方法P2465、科学抽象P2516、直觉思维P2597、创造性思维P2608、科学假说P263二、重要问题1、科学认识的特点P2172、科学问题的来源P2313、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P233-2384、科学事实一般应该满足的条件P2415、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则P263-2666、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P275-2777、运用系统方法应把握的原则P2928、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310-3119、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P315-31610、技术方法的特点P305-307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重点

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18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在许多国家发生了产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为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材料和经济条件,使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得到较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代后期的六大科学打开了机械论自然科学及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口,这六大成就包括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维勒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施旺和施来登提出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这六大成就作为近代后期自然可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证明了天变地变物种也在变,说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客观规律而不是神创造的。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代原始综合自然哲学朴素唯物辩证的观点,克服了机械论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陷,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学科性质:首先,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连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再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研究对象:科学技术整体;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研究对象涉及到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内在的要求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存在和烟花的规律,以及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1)系统自然观:贝塔朗菲(系统论中的相关性原则,把握联系成为一般系统论的最关键的思想之一,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局化的,既是随机的又是系统的)(2)自组织自然观:自组织是在与自然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能够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种过程和体系。

2、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看看):(1)、产生原因:生态危机。

(2)、科学根据:生态学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

(3)、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自然界的构成:(1)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a、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界b、人类观测所及(可直接或间接观测到的自然界),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手段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2)人工自然:a、人工控制的自然 b、人工培育的自然 c、人造自然物4、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a、根据物质形态在某些基本特性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可以把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形态归结为实物和场这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

b、根据能否自我新陈代谢、能否遗传变异,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c、根据物质形态的聚集状态,可以把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划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和超密态等五种聚集状态。

5、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系统性:物质系统的含义:贝塔朗菲(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出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

理解:要素、结构、功能、环境之间的关系。

6、自然物质系统的类型:a、从系统内进行的实际过程分类,分为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b、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c、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类:分为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d、从人系统的认识程度,分为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e、从人与物质系统的关系,分为人工系统、天然系统、复合系统7、物质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1、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8、物质层次结构的因果链:1、纵向因果链双向因果链:上向、下向。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第一讲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与融合1.科学的局限性(即:科学不是万能)1)引发生态问题:当前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2)科学可能导致人的异化:➢首先,科学具有人性的一面,可它又具有非人性的因素(如:“见理不见情,见利不见义”);➢其次,剥夺人与生俱来的自由真性、创造性;➢最后,造成人生活的无意义、精神的萎靡和道德的败坏;3)虽然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是我们并没有把握自然的终极规律;4)总之,科学面临着它无法解决的难题,即科学发展的方向问题。

2.科学与人文的融合1)两种文化的比较:➢两种文化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决定的,人的本质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科技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内容;➢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思想和精神的科学;➢两者比较说来科技文化可看作是关于物的文化,而人文的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

自然科学研究天然物,是自然界的观念化,技术研究人造物,提供人造物的方法和手段,是人的观念的物化;2)人文文化能弥补科学文化之不足:➢为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人文科学特别是哲学启发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特别是艺术解构现代科技理性➢人文对科技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3. 总结:正是由于科学文化不是万能的(自身的局限性),使得科学面临着它无法解决的难题,即科学发展的方向问题。

与此同时,通过于人文文化的比较我们发现:人文文化具有可以弥补科学文化不足之处的许多优点。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具有必然性。

第二讲自然观的演变1.古代自然观(本原问题)1)基本点:➢探讨了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及宇宙万物都是由某种基本东西演变而来的;➢关于运动的一般认识,认为世界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一个整体,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关于物质的构成,认为物质世界的万物都是由水,火,气,土构成(四根说,种子说,元素说);➢对于天体和宇宙的认识,提出了宇宙模型,包括地心说,日心说的萌芽;➢关于生命的起源,提出了许多猜测性的很有见解的思想;➢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最高理想和目的不是去行动,不是去控制自然,而是静观,即深入到自然中去,领悟自然的奥秘和创造生机。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P2-P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作用(P14)
2.系统自然观的观点(P17)
3.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P21-22)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P26-P30)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P30-P31)
3.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P37-P38)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分析和综合(P44)
2.归纳和演绎(P45)
3.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P48-P53)
4.复杂性方法的特性(P57-P58)
5.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P58-P59)
6.技术思维的特点(P62-P65)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科学技术和生产力(P69-P70)
2.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分层(P76)
3.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P77)
4.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P80-P81)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创新型国家
1.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P88-P90)
2.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P93-P94)
3.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P102)
马潇整理,如有错误,请联系我,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18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在许多国家发生了产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为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材料和经济条件,使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得到较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代后期的六大科学打开了机械论自然科学及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口,这六大成就包括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维勒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施旺和施来登提出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这六大成就作为近代后期自然可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证明了天变地变物种也在变,说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客观规律而不是神创造的。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代原始综合自然哲学朴素唯物辩证的观点,克服了机械论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陷,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学科性质:首先,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连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再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研究对象:科学技术整体;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研究对象涉及到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内在的要求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存在和烟花的规律,以及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3.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人工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4.三大自然观关系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中的三种形态,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罚站。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协调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5.系统自然观的系统概念。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系统概念注意以下四点:其一,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去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的结构,单个的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其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其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因为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凸显出来。

三对关系(自然系统的辩证关系):第一、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首先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其次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系统与要素的规定具有相对性、系统与要素具有全息相关性,系统与要素密不可分),再次,系统与要素要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第二、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首先,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其次,功能对结构有反作用,从罚站的角度来看,自然系统的功能对其结构起着重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功能向着特定的方向发展或变化,推动着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三、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其一,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土壤,环境对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系统的性质和功能是通过环境显现出来的。

其二,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系统有其内在的结构和独立性,它可以通过输入和输出对环境发生影响,系统可将环境要素变为自己的要素,可以抗拒环境的干扰而保持自身的稳定与发展,甚至可以通过改变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其三,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往往表现为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系统与系统有并存关系、互依关系、竞争关系等。

6.归纳与演绎的关系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演绎是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与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向相反。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性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出现归纳问题。

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

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归纳和演绎,正如综合与分析一样,必然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7.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作为思维方法的分析与综合,是思维主体对认识对象按照一定目标进行分解与整合。

分析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前者是认识从整体深化到局部,后者是认识从局部上升到整体。

分析与综合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分析与综合有机关联,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并构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与阶段。

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

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分析是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分析离不开综合。

8.科学实践方法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有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和科学仪器的运用。

其中涉及有观察、实验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科学研究中的机遇:在进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

这种意外的发现称之为机遇。

机遇具有意外性与偶发性两个特点:意外性是从主客体关系来看,基于产生在主体的意料之外,与研究预定的目标、想象可能出现的事物现象不一样;偶发性是从表面来看,机遇是无法预料的。

机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对其加以研究后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

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基于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做出科学发展观。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做出重大发明。

(3)基于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首先要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总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其次,要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这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广阔的知识基础、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

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的积极成分,提出了观察、实验和理论之间具有双向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与理论相比,其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验总是比理论更为积极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9.绿色设计绿色设计,通常也称之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意识设计等,由于这些方法的目标基本相同,都是设计和制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最小的产品,因为经常被互换使用。

绿色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以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

所谓绿色技术,是减轻环境污染或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

绿色设计的3R本质:减量:减少废弃物的数量是绿色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重复利用旨在减少浪费,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使用;循环:就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

绿色设计的原则:代内公平原则、代际公平原则、长远利益高于眼前利益的原则、局部利益服从全球利益的原则。

绿色设计的评价体系:环境属性指标(大气污染指标、液体污染指标、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资源属性指标(材料资源指标、设备资源指标、人力资源指标、信息资源指标、其他资源指标);能源属性指标(能源类型、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能源利用率、使用能耗、回收处理能耗);经济属性指标。

绿色设计的一般程序:产品选择与产品特性分析;产品环境因素辨识;产品环境因素诊断;产品环境因素定义;产品的绿色评价;绿色产品的实现绿色设计的策略:选择低环境影响材料;减少材料的使用量;优化产品生产技术;优化销售系统;减少使用中的环境影响;优化产品寿命;优化产品回收处理系统绿色设计的内容:绿色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产品的装配与可拆卸性设计,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绿色产品的成本分析,绿色产品设计数据库与知识库。

绿色设计的关键技术:绿色产品建模理论,产品评价体系,绿色设计准则(材料选择的准则,结构设计准则),绿色设计路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建立绿色设计的决策支持系统,相关数据库及知识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