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的政治思想历程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能力提升)(无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能力提升)(无答案)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能力提升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4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合考试·30)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

该机构的成立表明() A.工人运动内经济斗争转向了政治斗争B.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开始走向结合C.中国革命受到了苏俄革命道路的影响D.中国革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结合2.(2020·江西抚州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29)有学者认为,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

材料主要说明()A.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B.五四运动推动革命文化登上历史舞台C.先进的中国人采用多种形式救国道路D.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处于混乱迷茫3.(2020·百校联盟TOP20全国Ⅱ卷高三9月联考·15)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

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

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

高中历史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

高中历史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

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过程。

2.护国运动:(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概况。

①时间:1915 年底。

②地点:云南。

③人物: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④过程: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次革命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混战:2.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3.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总统府与国务院的权力斗争)。

4.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5.维护共和: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

6.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①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②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1)原因。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1)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1)

A.军阀混战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专制政体
3.“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
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
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是
A.《新青年》
B.《文学改良刍议》
(A)
C.《狂人日记》
D.《劳动界》
4.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
(1)你是否赞同洋务运动“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这一观点?结合所
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一:赞同。理由: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客
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 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不 能使中国实现富强。因此,洋务运动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
婚姻自由。”材料反映的是
(D)
A.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7.由下图可以看出,1916年胡适提倡 胡适留学日记·卷十四 一九一六年
答梅觐庄——白话诗………… 437 答觐庄白话诗之起因………… 442
…… 打油诗寄元任………….……... 460
反映出
( B)
A.新道德战胜了旧的封建礼教
B.文学革命推动思想启蒙
C.民主与科学改变了黑暗政治
D.新式教育取代传统文化
5.(历史解释)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京大
学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专门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并得到了鲁
迅等人的大力赞扬。从此,“她”字和“他”字开始并用。这主要表明
C.从崇拜西学回归传统文化 D.对传统文化有选择地继承

为了“民众”——新文化运动中的民粹思潮

为了“民众”——新文化运动中的民粹思潮

Jun.,2021Vol. 40 No. 62021年6月 第40卷第6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为了“民众”——新文化运动中的民粹思潮靳志朋(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16)摘要:新文化运动时期,民粹思潮兴起。

具有民粹倾向的启蒙思想家倡导白话文体,主张平民文学,将创作的视角转向普通劳动者,对他们的辛苦劳作和艰难境遇给予关怀。

中共早期知识群体在“劳工神圣” 的理念下,对下层民众充满强烈的道德同情,号召在城市里读书的青年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和工矿企业,加入劳工社团,和工农群众相结合。

民粹思潮的兴起契合了 20世纪中国社会革命与解放的宏大主题,但也出现了过于激进和浪漫、极端崇尚民众、无情否定知识分子等倾向。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民粹主义;白话文体;劳工神圣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4970(2021)06 - 0053 - 08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7—1923年,因1919年 的五四运动是该运动的一个高峰,所以也称作“五四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鲁迅等一批杰出的归国留学生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这些新式知识分子具有良好的民主精神和人 道关怀,他们用一种眼光向下的视野,关注平民大 众和劳动阶层,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国民》《平民》《平民导报》《平民教育》《劳动》《劳动周报》《劳 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与妇女》《工人周刊》《醒农》等以“平民”为主题的刊物纷纷出现。

各种主义、思潮纷纷涌现。

其中的民粹思潮①对中国 历史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后,民众的道德和社会力量备受推崇,平民主义一路激进,追求公正平 等的生活构成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革命意识形态的基调。

基于此,笔者结合白话文运动与早期中共知识 群体的思想倾向,对民粹思潮的内涵进行剖析和总 结,在历史坐标中揭示其合理性及其与近现代民族 叙事的种种勾连。

2022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2022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2022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考历史知识点背诵的时候一点要清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2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目录▼▼●2022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鸦片战争)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地主开明派/抵抗派: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停留在著书上,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4、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时代主题)5、性质:反侵略的民族革命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地传入中国;内忧外患;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5、实践:洋务运动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对比——抵抗派和洋务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敌,而洋务派则希望制外平内(太平天国、义和团等)三、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四、维新思想1、出现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宣传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二、政治状况(一)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1916年)1、专制独裁(1)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

(2)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3)1914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2、对外关系(1)1915年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

(2)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3、复辟帝制(1)1915年10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2)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军阀混战割据时期(1916年—1928年)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

2、概况(1)军阀割据和混战(2)军阀割据和混战的根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3、府院之争(1917年5月)(1)背景: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

(2)过程: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

(3)结果:张勋复辟。

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4、护法运动(1917 年8 月)(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 年8 月,南下的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5、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 年8月14 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

(3)影响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原因(1)内因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知识串讲(1-8课)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点(选择性必修3)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知识串讲(1-8课)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点(选择性必修3)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6)宋明——理学形成,陆王心学 (7)明清——批判继承到禁锢 (8)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主流
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 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8)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①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串讲
教材知识体系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多样性
(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地域文化发展
(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
交互性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D.巨变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4)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
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末年,道教兴起, 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②魏晋玄学盛行,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 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淡” (5)隋唐——文化融合与发展创新 ①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②武则天时期佛教禅宗成为主流并对世影响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 ③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 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纲要上P42)
(2)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 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刘半农

刘半农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第二节写月挂中天,大海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 银光,“月是故乡明”,在此节中诗人通过月 光与海洋契合无间、依傍难分的拟人化描述, 极富联想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缠绵不舍,依恋难 分的思乡之情。创造了一个“蜜也似的银夜” 下苦恋的意境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先写暮春时节,用水上浮花、河底游鱼 这两组含有飘忽不定、孤苦无依的象征 意义的意象,加上“慢慢”,表现了诗 人情思的急切和思念不成的无可奈何之 状。就连传递家乡信息的燕子的言语也 没有听清楚,这就更加深了诗人的失落 感。
第四节写残冬将尽,冷 枯树在冷风里摇 风、枯树、暮色、野火、 野火在暮色中烧 残霞,更让自己难耐身 在异国他乡的凄凉。 啊…… “枯树”、“野火”对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得很有特色,使“冷” 与“热”即诗人的苦闷 教我如何不想她 与焦灼相辅相成,互为 烘托。把残霞比喻成野 火而不是烈火,也更符 合诗人游子的身份,并 使人联想到春风,从而 多少寄寓了诗人的一些 希冀。
刘半农:语言 学家、诗人、 小说家、翻译 家,是五四文 化运动时的 “平民诗人”, 这首诗创作于 著有诗集《瓦 釜集》《扬鞭 集》等。
刘半农的文学观念
• 1917年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以及刘半农 的《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共同构 成了新文学初创期的理论实绩。 • 文章首先确定了“文学”与“文字” 的各自边界, “文学”与“文字”的 本质差别在于“精神”之有无。 • 文章将“文学”划分为“散文”和 “韵文” 。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半农的政治思想历程
专业:历史系年级:081
姓名:孔祥涛学号:080501110109
摘要:
在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有一位著名人物,这就是刘半农。

他生于1891年5月29日,猝于1934年7月14日,名复,字半农。

刘半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不可多得的干将,在这场斗争中,他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下冲锋陷阵。

鲁迅说:“他活泼,勇敢,狠打了几次大仗”。

①他的一生经过了从才子到闯将、从诗人到学者、从战士到名士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历程,在风云变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代表了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和生活归宿,有着突出的典型意义。

刘半农一生的政治思想经历了几次变化,“五四”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从旧文学走向文学革命,始终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彻底与封建腐朽的传统文化划清界线,坚决反对军阀的反动统治,坚决主张抗击日寇,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认识到共产党是抗击日寇的中坚力量,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

关键词:
刘半农“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主张抗日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思想天枰偏向共产党
正文:
他本是一个江南才子,欣赏的是“红袖添香夜读书”②,但旧中国的现实却让他不仅仅是一个文人学士,更是逐步成长为一名战士,一名闯将,一名革命者、一位“五四”新文化运动运动的先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此时刘半农适值血气方刚之时,因此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大潮,怎么也不能安心蛰居故里,去过那平平稳稳的“粉笔生涯”。

每天,他都和天华在一起议论国事、家事和自己的抱负与前途,不时从江北传来革命军节节胜利的大好消息,使他豪情激荡、心潮难平。

两个人恨不得离家出走,投笔从戎,插翅飞往那硝烟弥漫的战场,用一腔热血去报效国家。

但这一想法遭到父亲和妻子的一致反对,自古“忠孝难两
全”,他永不吃饭、不说话的办法,表示着决心,从而迫使他的父亲和妻子让步。

而这种顽强的斗争精神和急切的爱国热忱,终于迫使他如愿以偿。

从江南到江北,刘半农匆匆赶到清江地区参加了革命军队,由于他文才出众,在一个作战旅中担任了书牍翻译的工作。

当时正是清王朝彻底崩溃的前夕,腐败的清军还在进行垂死的挣扎,刘半农所在的军队日夜奔波于淮河到泗水之间,和敌人进行过几次激烈的交锋。

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但刘半农对当时革命军队内部的混乱现实逐渐产生了不满。

他发现,革命军中混进了不少投机分子,他们革命的目的,本来就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刘半农愤然离去。

刘半农离开辛亥革命军队后,开始以卖文维持生活,他是“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之一,但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改变了刘半农的命运。

鲁迅说:“他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中的战斗者”。

③确实,刘半农在这场运动中打了几场漂亮的仗。

他在“五四”打的第一仗是:率先响应文学革命的伟大号召,彻底破除对旧文学的迷信崇拜。

《新青年》关于文学革命的主张提出来之后,立即得到了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积极响应。

刘半农在1917年5月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他在文章中主张打破对旧文体的迷信,从音韵学的角度提出了破坏旧韵、重造新韵的问题。

并进一步指出:“吾辈欲建造新文学之基础,不得不首先打破此崇拜旧时文体之迷信,使文学的形式上速放一异彩也”。

④这些主张,在对待文学革命的态度上,比胡适坚决得多,有力的多,对文学革命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刘半农在“五四”运动中打的第二仗是:横扫封建意识形态的一切污泥浊水,坚决反对复古主义的历史逆流。

当时,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不仅大肆鼓吹“尊孔读经”,而且利用文学来散发封建思想的毒素,形成了一股背离中国古典文学和近代文学的进步传统,阻塞中国文学健康发展的反动逆流,也成了当时开展思想启蒙运动的严重障碍。

因此,横扫封建意识形态的一切污水浊泥,就成了当时以倡导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思想革命的迫切追求。

在这场战斗中,刘半农是英勇无畏的。

他针对当时一些封建欲孽“保存国粹”的谎言,曾狠加揭露。

其后,他在另一篇《随感录》中,对整个封建主义的旧文学,给以摧枯拉朽的一击,表达了他对当时那种丑恶现状的强烈不满。

刘半农打的第三仗是:积极提倡文学作品的分段、句逗和新式标点,并首创“她”、“牠”二字。

这些主张在今天看起来仿佛都是些无需大惊小
怪的问题,但在当时震动之大、反响之烈,却很难令人想象。

刘半农打的第四仗是: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斗争,强烈反对北洋军阀的暴力统治,积极加入到政治斗争当中去。

在这场爱国运动中,刘半农也是一马当先的亲身参加战斗,当北洋政府派兵包围北大法科,妄图对学生进行血腥镇压时,刘半农挺身而出与沈君默、钱玄同等人发表《致本校全体教职员诸君函》,表达了对北洋政府的不满。

刘半农等人的态度何等鲜明,其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和奋不顾身的革命激情,又是何等令人啧啧赞佩。

1919年,《新青年》杂志主编、急进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被拘禁。

面对着反动军阀的残酷迫害,一些提倡新思想的斗士们既没有屈服,也没有退缩。

刘半农在这场白刃战中,也表现了他威武不屈的战斗风姿和无私无畏的豪迈气概。

最为突出的事例是在陈独秀被捕入狱后,他和李大钊互相呼应,曾在《新青年》上各自发表了一首揭露敌人、反对权威、赞美真理、讴歌光明的战歌。

刘半农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战旗之下始终以革命闯将的姿态向着敌人勇猛冲锋。

他不仅为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终于完成了从“鸳蝴派”才子跃进到文学革命的闯将这一彻底转变的历史进程。

维护祖国主权,敢于揭露帝国主义分子的侵略行径。

爱国反帝,这是刘半农的一贯精神。

在帝国主义强盗面前,他是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他曾为维护祖国主权而竭尽全力。

1928年,美国流氓安得思被纽约天产博物院任命为“中亚考古团”团长,曾带领大队人马,以打猎为名,到我国内蒙古一带擅自挖掘古物,盗窃国宝,中国政府既不过问,人民更是全不知道。

只有刘半农挺身而出,一边和他们据理力争,一方面写文章公开揭露,这惹恼了美国政府,他们联合各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一时间,在他们操纵的报纸上,辱骂和恐吓之声不绝于耳。

面对强权,刘半农义正辞严的驳斥,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的耿耿忠心,以及在侵略者面前的铮铮铁骨。

支持爱国斗争,坚决声讨封建军阀的血腥罪行。

北伐战争前期,各地学潮蜂起,反对军阀政府的斗争方兴未艾,此起彼伏。

在北方,当时较为突出的事件就有“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的斗争。

为了支持这些斗争,刘半农连续发表了两文,矛头直指北洋军阀的叭儿狗陈西滢,并明确表态:“百昭用老妈子拉女学生的行为,我虽冥顽不灵,亦窃以为过矣”。


力主抗击日寇,强烈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变”解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

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使一潭死水的旧中国骤然荡起了轩然大波。

具有民族气节的刘半农,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坚决主张抗日。

积极主战的刘半农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是深恶痛绝的,东三省迅速陷落,他看清了国民党军队的腐朽和无能。

为了彻底解开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亦即所谓“曲线救国”的假面,刘半农还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不避权势,不畏风险,指名道姓的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将他在日寇面前膜拜顶礼的丑态,刻划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由于刘半农看透了侵略者的豺狼本性和当权者的洋奴本质,他就把抗击日寇的希望转而寄托在广大革命人民身上。

他象拼搏在刀光火影中的战士一样,全身热血沸腾,在忘我的战斗着,激动地呐喊着:“我们拼!能组成军队就用军队拼,不能组成军队连和了十个八个人三个五个人也可以拼,单独一个人也可以拼……”⑥他的这些主张,过分强调用血肉之躯去抵抗日寇的侵略,并且未能做出究竟在谁的领导下去平波的回答,流露出个人奋斗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则反映了他当时思想上的局限性。

但刘半农对抗日的坚定态度和顽强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可贵的是这种精神和愿望,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逐渐有所升华,他终于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赢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心向共产党,深切同情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正义事业。

1933年1月3日,山海关是受了,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了华北,这给刘半农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唯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才是抗击日寇的中坚,拯救中华的脊梁!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榆关失守了,国民党不抵抗,再这样下去,我就去投共产党!”⑦说明他这时对共产党的认识、对抗日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1934年7月14日刘半农走完了他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在他的这一生当中始终站在斗争的前沿,与封建军阀、封建思想文化、帝国主义、日军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着,始终保持着一位战士的姿态,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榜样。

参考文献:
①④⑦《刘半农研究》徐瑞岳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②《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陈平原夏晓红著广州出版社1999年
③《刘半农评传》徐瑞岳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⑤《父亲刘半农》刘小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⑥《刘半农传》朱洪著东方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