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老师的手》教学设计
《老师的手》二年级语文课程教案: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意义

《老师的手》是一篇极具感人力量的短文,主题是关于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交流。
它以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程为背景,通过老师的手的描绘,展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的细微之处,旨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文章开头描绘了老师抚摸学生小手的情景,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深情厚爱。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是一位知识传授者,更是一位引领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通过捕捉老师抚摸学生小手的场景,作者展示了老师对学生的细微关怀,这不仅体现了老师的职业素养,更是引导学生了解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
第二段描写了老师教育学生时的场景。
老师的手按在学生的手背上,溢出了深深的爱意和责任感。
老师的手在这时候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物体,它已经成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桥梁。
文章通过老师的手,反映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呵护,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真挚的情感。
在第三段中,作者描绘了老师的手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快乐。
老师的手轻抚学生的手背,让学生感受到了踏实和安心。
在学生面临紧张的考试和工作时,老师的手可以为他们带来无限的正能量。
这种温暖的感觉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能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这是一种由心而发的信任,得到学生的信任,老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文章以老师的手为主线,阐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微妙的关系,并且将这种关系描述得非常细致、深入。
这篇文章不仅适合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阅读学习,而且也是其他年级的学生可以读懂的文章。
老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他们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引领学生成长的人。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并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育。
总而言之,《老师的手》是一篇优秀的短文,它通过老师的手的描绘,生动地刻画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
这篇文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而且也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意义。
我们相信,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深情厚爱,而且还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中班语言活动《老师的手》教案

中班语言活动《老师的手》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了解老师的手的特点和功能。
2. 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二、活动准备1. 准备一幅关于老师手的图片或实物。
2. 准备一些关于手的手工材料,如手指画、手链等。
3. 准备一首关于手的儿歌或故事。
三、活动过程1. 引入话题:邀请幼儿观察老师的手,引导他们注意老师手的特点和功能。
2. 展示图片或实物:向幼儿展示关于老师手的图片或实物,让他们描述一下老师的手的特点和功能。
3. 手工活动:分发手工材料,引导幼儿用手指画、手链等材料制作关于手的手工作品。
4. 儿歌或故事:唱一首关于手的儿歌或讲一个关于手的故事,让幼儿倾听并参与互动。
四、活动总结1. 回顾活动内容:让幼儿回顾一下活动中的内容,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对老师手的认识和感受。
2. 展示作品:让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让大家欣赏和评价。
3. 结束活动:总结活动的目标,鼓励幼儿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五、活动延伸1. 家园联系:让幼儿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活动内容,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学校的表现。
2. 环境创设:在教室中设置一个关于手的展示区,展示幼儿制作的手工作品。
3. 教学活动:开展其他关于身体部位的教学活动,如《我的脚》、《我的眼睛》等。
六、教学内容1. 故事理解:《老师的手》是一个关于老师手的简单故事,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老师的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 词汇拓展:教授与手相关的词汇,如:握、拍、指、画等。
3. 情感教育:通过故事中的情节,教育幼儿要爱护自己的手,也要尊重和感激老师。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老师的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难点:让幼儿运用手势和词汇描述老师的手。
八、教学方法1. 直观法: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幼儿观察和理解故事内容。
2. 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运用词汇。
老师的手教案

老师的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老师的手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了解老师的手在教学和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老师的手相关的绘画或文字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手的外形、纹理等特征。
(2)帮助学生理解老师的手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对老师的手的观察和感受转化为有创意的作品。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老师的手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老师手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接观察。
2、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老师手的观察和感受。
3、启发引导法:在学生创作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1)展示一张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的手。
(2)提问:同学们,你们注意过老师的手吗?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老师的手。
2、观察与描述(10 分钟)(1)请老师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包括手的形状、大小、肤色、纹理、指甲等。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观察到的老师手的特征,并派代表进行发言。
3、手的作用(10 分钟)(1)播放一段老师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做实验等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老师的手在这些场景中的动作。
(2)组织学生讨论:老师的手在教学和生活中还发挥了哪些作用?(3)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老师的手不仅传授知识,还给予关爱和鼓励。
4、情感体验(10 分钟)(1)讲述一个关于老师用手帮助学生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感受老师的手所传递的温暖和力量。
(2)让学生回忆自己与老师的手相关的难忘经历,分享自己当时的感受。
5、创作表达(15 分钟)(1)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老师的手的观察、理解和感受,创作一幅绘画作品或者写一篇短文。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中班语言教案《老师的手》

《老师的手》一、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老师手的温暖和关爱。
2.学习描述老师在不同场景中手的动作,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学会描述老师的手在不同场景中的动作。
2.教学难点:学会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三、教学准备1.教具:PPT、故事课件、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2.环境准备:清洁、温馨的教室环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只手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手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手的认识和感受。
(二)故事讲解1.老师讲述故事《老师的手》。
2.故事内容:一天,小明感冒了,老师用手摸了摸他的头,关心地说:“宝贝,你发烧了,要多喝水、休息。
”课堂上,老师用手拿粉笔写字,教同学们知识。
课下,老师用手拿教具,给同学们演示实验。
放学后,老师用手挥舞着,送同学们回家。
节假日,老师用手给同学们发礼物,祝他们快乐。
3.学生分享故事中的感人情节,讨论老师在不同场景中手的动作。
(三)讨论与表达1.老师提问:故事中,老师的手都做了哪些事情?2.学生回答,老师引导用恰当的词语描述。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老师手的动作。
(四)创作环节1.老师出示画纸、画笔、剪刀、胶水,引导学生创作一幅关于老师手的画。
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3.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学生分享自己对手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六)结束1.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唱一首关于老师的歌曲。
2.学生向老师表达感谢,老师回应祝福。
五、作业1.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故事《老师的手》。
2.观察生活中老师的手,记录下来,下周分享给同学们。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故事讲解、讨论、创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老师的手在不同场景中的动作和意义,激发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用恰当的词语表达情感。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老师的手》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老师的手》含反思教学目标:1.能听懂故事《老师的手》的内容。
2.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
3.能模仿故事中的动作,增强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
4.通过反思使孩子明白老师的辛劳和付出。
教学准备:故事《老师的手》的故事卡片、幼儿手指操、音响、引导反思的问题等。
教学过程:1.温暖导入(1)教师挥动手臂,孩子们模仿挥动手臂,并一起说手练好了,好好写字。
(2)教师问孩子们:老师有多少根手指?孩子们回答。
(3)教师问孩子们:老师有哪些用途?孩子们回答。
2.导入故事(1)教师出示故事卡片,介绍故事《老师的手》。
(2)教师讲述故事《老师的手》,让孩子们仔细倾听。
3.理解故事(1)教师出示故事卡片,让孩子们回忆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2)提问:故事中老师的手做了什么?孩子们回答。
4.朗读故事(1)教师朗读故事《老师的手》,指导孩子们正确的语音语调。
(2)孩子们跟读故事,教师逐句纠正。
5.模仿动作(1)教师示范故事中老师的动作,如握笔、抄写、洗衣服等。
(2)让孩子们模仿老师的动作,并一起说出动作的名称。
6.游戏互动(1)教师引导孩子们进行幼儿手指操,锻炼手指肌肉的灵活性。
(2)教师与孩子们一起玩“找手”,游戏中找出不同颜色的手。
7.引导反思(1)教师提问:你们平时有注意到老师的辛劳吗?孩子们回答。
(2)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老师用手给我们上课、批改作业、帮我们画画,是不是很辛苦呢?(3)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呢?(4)教师引导孩子们画老师的手,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8.总结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会感恩和思考他人的付出。
(2)教师鼓励孩子们像老师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了解到了老师辛苦的一面,明白到了自己享受到的幸福并非来之不易。
故事的讲述和模仿动作的练习使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老师的付出,并引导他们思考以及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设计2:老师的手

《老师的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老师的手》是长春版小语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2版块的第3篇课文。
课文中的老师给予学生的是一中种真诚的爱,尽管她的这种付出不需要任何代价,但她还是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回报---爱。
课文共分个自然段。
尽管篇幅短小,却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教学对象分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汉字的基础与经验,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教学目标】1.认识13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理解“兴致勃勃,怯生生”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感受师生之间真诚的爱。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她常常这样握孩子的手,但道格拉斯的心里,却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1.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手”字。
问:“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一个字,大家回忆一下。
2.生借助音,自己试读课文,圈画出要识记的生字。
3.生回忆识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二、学习汇报,集中识字1.小组内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以及识记方法。
2.教学生字“挺、猜、讶、佳、肴、桌”。
(1) 学习“挺”字,认识的同学教其他同学拼读、组词。
读“挺”在文中的句子,课件出示:这些小孩子多半来自贫困家庭,她猜想,小朋友一定会给妈妈画一桌丰盛的佳肴。
(2)“挺”子后面,还有一个字,它是(生猜)你是咋样认识这个字的?师指点字音,认清字形。
(3)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中还有生字,它们都是谁呀?(生佳),板书“佳”读音,组词。
(4)这句话中有佳的朋友,你们能找到佳的好朋友吗?(生肴),板书肴,指点读音,练习用这对好朋友说一句话。
(5)这句话中有个生字生气了,它委屈的说:“你们别丢下我,我天天伴你们学习,我是谁?”(生:桌)独立识字,组词。
长春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老师的手》教案

长春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老师的手》教案教材简介《老师的手》是长春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全文共555字。
该文主要围绕老师的手展开,让孩子们了解到老师用手为我们带来了多少温暖和帮助,也为学生树立老师的职业形象,让学生明白了老师是帮助我们成长的人,要铭记感恩,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尝试寻找他们的帮助。
教学目标1.让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教师的作用和意义;2.帮助学生培养感恩之心,懂得对老师的关爱和感激;3.增强学生对手流程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手的作用。
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看图猜字,看看能不能猜出来隐藏在图片里的单词——“老师的手”。
然后让学生展开有关老师的手的讨论。
2.预习学生们一起阅读、理解课文《老师的手》,明确文中所提及“老师的手”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与关怀。
3.学习1.听课文朗读,自读或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含义。
2.向学生展示老师的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出老师的手的特点,与文中所提及的老师的手进行比较。
3.学生读课文,了解老师不仅在指导上用心,还在日常细节上保证孩子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细心和爱心。
4.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及老师的行为,用自己的话或者绘画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尊重,可以组织“写一封感谢信给老师”活动。
4.巩固1.分成小组,让学生自愿担任各种角色,如校长、班主任、班委,在其他小组面前宣布自己的目的及所需要的小组成员,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过程,提高班级凝聚力。
2.活动完成后,班主任亲自挑选一些好的成果来进行汇报及评选。
5.节后反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尊重,如绘画、手工制作等,确保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提升。
教学策略1.听、说、读和写并用,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满足;3.在教学中通过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通过描绘老师的手的形象,让学生了解老师不仅在指导上表示关怀,日常细节上也关心每一个学生,学生们通过亲身感受,感谢老师的同时加深对手和老师的认识,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2024年《老师的手》幼儿园中班语言精彩教案

《老师的手》幼儿园中班语言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老师的手》的内容,感受故事中老师的温暖和关爱。
2.培养幼儿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意识。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老师的关爱。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关爱他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卡片、头饰等。
2.环境布置:营造温馨、舒适的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本《老师的手》的图书,引导幼儿观察封面,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简单介绍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老师。
(二)故事讲述1.教师讲述故事,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引导幼儿进入故事情境。
2.在讲述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回答问题。
3.讲述结束后,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故事内容,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三)活动环节1.情景模拟a.教师邀请几名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b.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现故事中的情节。
c.模拟结束后,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感受,引导幼儿关爱他人。
2.图片展示a.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图片中的内容。
b.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图片中的老师是如何关爱幼儿的。
c.引导幼儿从图片中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爱。
3.语言表达a.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b.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
2.教师与幼儿一起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关爱他人,提高自我修养。
(五)结束1.教师出示一首关于老师的歌曲,与幼儿一起演唱,营造温馨的氛围。
2.教师与幼儿一起合影留念,结束本次活动。
五、作业1.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分享今天的课堂内容,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
2.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一幅关于老师的绘画作品,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故事《老师的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版《老师的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认识1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难点:正确书写生字。
课时:2课时教具:课件、卡片。
相关知识点:对手的一些认识。
教学突破点:掌握识记生字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1、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手”,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一个字,大家还认识吗?2、手可以做什么?你的手都能做什么,谁来说一说?你们的手可以做这么多事情,那你们想一想老师的手平时做哪些事?3、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题。
4、那么老师的手可以做哪些事呢?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二、朗读课文画出生字:1、听老师范读课文。
2、借助书后拼音,自己试着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集中识字:1、看黑板上的字,你们画出的字和黑板上的字一样吗?2、小组内互相合作,运用多种方法集中识字。
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让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
四、指导书写:1、在黑板虚宫格上范写。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五、小结: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特色作业设计: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老师的手级班桌佳养表课永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1、拿出生字卡片,认读。
2、课件播放词语。
二、朗读课文深入理解:1、老师的手平时做什么?2、文中最后一句话,对于她常这样握孩子的手,但在道格拉斯的心里,却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3、齐读这一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完成课后习题:1、读一读。
家庭赐给佳肴永恒握手兴致勃勃2、写一写。
班级上课表扬桌椅3、读一读,说一说。
(1)你都和谁握过手?(2)读了《温柔的手》,再读《老师的手》说说老师的手是什么样的?(3)如果你是道格拉斯,你想对老师说什么?4、随老师读诗歌《握手》。
5、各种形式读诗歌《握手》。
特色作业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老师的手,慈母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