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2月相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2《月相变化》习题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2《月相变化》习题一、填空题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___________。
2.月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_,月球绕地球运动,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而地球上人们看到的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形状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___________。
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___________的光。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___________。
4.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在___________上看到的月球被___________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的亮面大小、方向也不同。
5.春节、中秋节都是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春节的月相是___________,中秋节的月相是___________。
6.月球是一个___________、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实际上是它反射的___________。
7.凌晨看到的月亮一般是___________(农历上半月或农历下半月)。
8.我们看月亮最圆的那天是农历___________。
9.我们从地球上观察的角度不同,那么所看到的月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不同。
10.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___________,下半月___________。
11.我们观察到天空中的月球有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我们叫做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13.新月出现在农历每月的___________,满月出现在农历每月的___________。
二、判断题14.我们只有在晚上能看到月亮,在白天是看不到月亮的。
()15.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16.月相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17.月球的明亮部分总是向着太阳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练习题-3.2 月相变化 |教科版 含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3.2月相变化补充练习题(图形题)一、选择题1、将各图所示月相与下列日、地、月位置关系图对应起来:① ;② ;③ ;④ 。
A B C D2、下列四幅图中,属于形成上弦月的三球位置关系的是--------------------------------( )3.把下列四幅图按朔望月所能观察到的月相变化顺序排列-----------------------------( )A .a c d bB .c a b dC .d c b aD .d b c a二、填1、回答下列关于月相的问题:A B C D(1)A 表示 月,发生在农历 ;B 表示 月,发生在农历 。
(2)按每月时间排列,顺序为 - - - - (用字母表示)(3)月相为C 时,可能发生 ;月相为D 时,可能发生 。
(4)月相为A 、B 时,日地月三者 ;为C 、D 时,日地月三者 。
月相的变化周期平均为________天,称为_________.月相变化规律即从新月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到新月,周而复始;我国农历中月份是根据 确定的。
①②③④2、春节、中秋节都是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春节的月相是________,中秋节的月相是________。
3.读月相形成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① 填出A 、B 、C 、D 四处月相的名称: A 、B ;C 、D ;② 月相从A →B →C →D 的周期时间为:;又称为③ 我们观察的月球有圆缺变化的原因:4、读月球运行轨道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A 、B 、C 、D 处所观测到的月相及相应的农历日期A 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 。
B 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 。
C 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_ 。
D 处的月相 ;农历日期 _。
(2)在图中A 、B 、C 、D 处所示的月球内绘出相应的月相(用阴影线表示暗部)。
(3)月球由A 处出发,经过B 、C 、D ,然后又回到A 处所需的时间约为 天,也是月相变化的一个 ,称为 _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PPT课件(7篇)

(4)其中可能发生月食的月相是 1图
。
月相变化
圆似白玉盘,弯如银镰刀; 借太阳之光,与星星争辉。
月亮
月相 给月相排序 模拟月相变化 观察白天的月相
月相
我们也许观察到天空中的月球有圆缺变化。月球在圆缺 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相
在几张大小相同的圆纸片上画出 我们观察到的几种不同的月相,然后 把它们剪下来。
本课总结:
1,月相形成原因? 答: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 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 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虽然月亮 无论何时都被照亮一半,但从地球上看去,不同时 间,不同地点看到的亮面面积、朝向不同,所以我 们看到月亮的样子就好像在不断地变化着。
2,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它总是在圆、缺之间不断 地变化。在农历 上半月,它由缺——圆,亮面在右; 下半月,它由圆——缺,亮面在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相变化规律: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 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 29.53天,称为朔望月。每个月的朔为 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
说明下列诗句中所对应的月相: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
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B、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进行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哪些?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2《月相变化》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2《月相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月相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课题。
通过对月相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月相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以观察月相的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月相的变化,探索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是,对于月相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自己去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从而达到理解月相的形成原理的目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月相的形成原理,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能够用科学语言描述月相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月相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月相的学习,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探索科学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相的形成原理,月相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月相形成原理的理解,月相变化规律的发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月相变化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月相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月相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月相:引导学生观察月亮,发现月亮的变化,记录下来。
3.分析月相: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月相的变化规律,总结月相的变化原因。
4.讲解月相: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讲解月相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5.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月相的变化,验证月相的变化规律。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月相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7.拓展延伸:学生进行月相观察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3-2《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2.月相变化【教材简析】《月相变化》是教科版六下第三单元的第2课,本单元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月球距地球最近,是目前人们最熟悉的天体,而我们对月球最多的印象就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各种形状的月相,所以本课在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通过分析把教材的活动重新规划,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观察上半月月相、探索月相变化规律、探秘月相变化原理、观察下半月月相。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上半月月相”。
教材让学生剪月相,其实蕴含着让学生去观察月相,所以要选择合适的观察日期,让学生从农历初一到十五,进行上半月的月相观察,并在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第二个活动是“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通过组织学生对观察的月相作比较和分析,得出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圆缺变化、位置变化、高低变化、方向变化等。
第三个活动是“探秘月相变化原理”。
对上半月月相变化的规律作交流和研讨,通过模拟活动,探秘月相变化的原理,知道月相的成因第四个活动是“观察下半月月相”。
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在白天观察下半月的月相,丰富对月相变化的认识。
学生观察好上半月月相之后,教师在农历十六马上给学生上课,这样的效果最好,学生的感受最深。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课学生所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对月相有颇多体会和感触,并且兴趣浓厚。
但对月相变化原理和规律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是无法表述出来,本课抓住学生对月相的浓厚兴趣,从月亮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师适时的点拨下,倡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发现并探究月相变化规律。
通过学生模拟实验,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亲手操作探究,并分析实验结果,思考归纳,从而得出月相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月相在不同时期圆缺变化、位置变化、高低变化、方向变化等方面都是有规律的,认识到月相变化周期和月球公转周期是一样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2 月相变化 |教科版 (11)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月相变化,学生并不陌生。
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有知识储备,学生对月亮有圆缺变化的现象也不陌生,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
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画出印象中的月相,然后对印象中的月相进行分析、比较和猜测;再通过及全班的模拟实验,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跟月相的形成有关,是通过模拟实验建立的。
教材中模拟的是半个月的月相形成过程,我个人认为比较繁琐。
于是在上半月选择有代表性的初一、初四、初八、十二、十五的的月相进行模拟,在孩子的思维中建立月相变化的规律,然后基于规律去推测其他时间的月相,最后在模拟实验中检验推测月相的科学性。
这是对学生思维水平提升的举措,更是基于教材更深层的分析和挖掘。
对于六年级孩子的思维水平,简单的模拟是低估学生能力的表现,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仅靠记忆画和模拟实验是远远不够的,真实的记录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根据学生能力特点,将维持一个月的观察记录放在本节课课后更有利于学生记录的完整性,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同时也希望学生在实际观察中验证并形成较稳固的认识。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知识,已经知道了很多关于宇宙、太阳、地球、月球相关的知识了,甚至还有星球、黑洞方面的粗浅认知。
通过前面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孩子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探究学习、分析数据、寻找规律,实验验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了。
对于月相,学生没有完整、仔细观察过,原有概念还是模糊、杂乱的。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 月相变化(优质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宇宙第2课时月相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一、画月相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
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二、给月相排序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2 月相变化 |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月相变化《月相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月相变化》选自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本课在学生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和月球表面有了初步了解之后,通过观察月亮圆缺的变化,探究月相的成因,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日、月、地三天体运动的模式,为后面日食和月食的学习做铺垫。
学情分析月球对于小学生一直充满着神秘的吸引力,对探究月球充满好奇。
但六年级学生对宇宙知识的了解有限,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而本课关于月相变化的研究需要学生在关于地球、月球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完成。
因此需要借助模型来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空间认知的概念。
如何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月相模拟实验,总结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有一定规律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月相的变化和规律。
2.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月相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学习宇宙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对宇宙中天体知识了解有限,而月相变化实验中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借助模型来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空间认知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三球仪、演示月球模型、学生分组月球模型、月相卡、实验记录单。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月相变化的资料、制作月亮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情境设计:播放视频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
谈话:从苏轼“月有阴晴圆缺”的诗句中,你知道月亮有哪些形状吗?请两位学生将月亮卡片贴在黑板上,其他学生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月亮卡片,在形状和方向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
2.出示月相概念谈话:其实,这些不同形状的月亮,有个共同的名字,就叫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