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知人七种方式:酒财约会考察是否廉洁守信

合集下载

向诸葛亮学习识人七法

向诸葛亮学习识人七法

向诸葛亮学习“识人七法”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即“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七观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虽然诸葛亮所处的年代离我们已相当久远,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的用人标准,但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拿来学习借鉴。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场、观点。

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

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

少年时的周恩来总理就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宏图大志,成为了世界瞩目的杰出政治家。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变”指的是应变能力。

用刁钻的问题把他逼到理屈词穷的地步,看其反应如何。

因为能言善辩者一般头脑灵活,思维敏捷。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向对方提出问题, 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从而考察对方的见识,同时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 见识是否独特。

当今社会取才纳贤之时普遍采用答辩面试等方法正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古为今用之例。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就是把面临的危险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具有牺牲精神。

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常常要人为地制造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

临危遇难,勇与不勇则一目了然。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通过一起饮酒来观察对方酒后的言论及性情。

当然,诸葛亮先生在这里不是提倡饮酒,真正用意在于利用某种适当的媒介实现无障碍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观察人本性的目的。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就是让他有利可图,看他是否廉洁奉公。

文强落马震惊全国,经受不住金钱、美色诱惑的人不可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清官, 只会危害国家利益, 损害政府威信, 伤害百姓感情。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与对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说到做到,是否讲信用、是否口是心非。

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谋而合。

赏析诸葛亮七项识人法

赏析诸葛亮七项识人法

赏析诸葛亮七项识人法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七项识人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七项识人法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虽然诸葛亮所处的年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相当久远(两代相距约1800年左右),七项识人法也不可能囊括所有识人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识人的标准,但他抓住了识人的要义,告诉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方法即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读之品之,咀嚼玩味,这七项识人法仿佛就像浓郁芬芳的香茗,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清新爽人,越发让人感到其非同凡响,从中受到教益。

一、观志识人。

志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人无志不立。

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志向,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

因此有人说没有志向的人,就好像在没有星辰的黑夜里行走,眼前一片漆黑,前程暗淡、渺茫;更好像在没有航标灯大海行船,总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总也不敢放心大胆地扬起前进的风帆。

实践证明:一个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没有一个促使其为之奋斗的目标,他的一生将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年华虚度,活的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相反,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人,他的心中就像点亮了一盏通往成功彼岸的明灯,他会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不畏劳苦,不怕挫折,不惧任何艰难险阻而勇往直前。

有时他会表现得坚忍不拔、昂扬向上;有时会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困境中而苦中有乐,更多的时候他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身处逆境却锲而不舍地努力着、奋斗着、期待着.....。

由此推断,这样的心理品质和精神,将会成就一个有作为的人:高尚的品质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无尽的力量也会从他身上迸发出来,理想的光芒也将在他的身上闪耀开来。

所以诸葛亮识人首先看志,的确看到了点子上。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不仅观其志,还提供观志识人的方法。

心相篇:诸葛亮:识人七观

心相篇:诸葛亮:识人七观

心相篇:诸葛亮:识人七观一代谋圣诸葛亮,运筹帷幄,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早已发展处一套自己的识人之法。

他在《知人》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探问一个人的是非观,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志向。

对是非的态度越强烈,越能看出一个人志向之坚强。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要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与他多说话。

将他逼到词穷的地步,看他如何应对。

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头脑灵活,思维敏捷。

内心有坚持的人,辞辩虽繁,但万变不离其宗。

而没有底线的小人,虽然说话五花八门,但是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识”指的是见识。

临事对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水平。

但我们又应该仔细鉴别哪些人真正是见识不凡,哪些人却只是纸上谈兵。

一个人实际历练多了,提出的意见容易切中要害,就叫见识不凡;如果只是书呆子,他们的想法虽然天马行空,但百无一用,那是纸上谈兵。

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遇到困难的事,这正是考验对方的勇气的时候。

没有勇气的人,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真正有勇的人,遇事刚柔并济,曲折迂回,迎难而上,往往都可以解决掉难题。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庸俗之人,喝酒以后胡言乱语,甚至耍酒疯,闹得场面尴尬。

而能够自我克制的人,有时会在此时流露心底的感慨,或谈理想,或谈挫折。

因此识人的伯乐,最应该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观察对方面对利益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节操。

节操高洁之人,对不义之财绝不享用。

《孟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义之财,数额再大,终究逃不过清空的一天。

相反,如果以自己清廉的节操辛苦获利,则利虽小,也是可以久享的。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在拜托对方办事时,还可以由此观察对方是否能如约办到。

晁说之有名言:“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诸葛亮认人7法

诸葛亮认人7法

诸葛亮在《将苑》提出了为将者所需具备的七项特质,并提出识辨这七项特质的方法,即识人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这七项特质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也可以理解成为将的早期胜任力模型现浅析如下:一、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此句指向对方提出是非问题,察看其价值观与职业倾向。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价值观是否积极、是否相对正确,志向是否远大。

为将,忠诚爱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要素,为将者如敌我不分,善恶不解,那后果是极其残忍的;志向远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改进,即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

在诸葛亮看来,“志”是第一位的,是方向性的要素,用现在的话来讲,态度志向决定成败。

通过问是非问题,察看对方的价值判断标准及倾向、志向。

二、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变通能力。

兵者,诡道也。

两军对阵,军情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所以为将者应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敌变我变,出奇制胜。

宋朝应该是国富的时代,但兵却不强,对外战争(反侵略)基本无可圈点之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对武将统帅权力限制太多。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可宋朝皇帝却不谙战争法则,为他的将军们准备了一堆的阵图阵法并让其随身携带,将军们只能按阵图阵法打仗。

将军们如要是有自己的练兵想法或者计划,须先报皇帝过目,这种僵硬的指挥,降低了武将们制敌的灵活性、实用性、针对性,贻误了稍纵即逝的战机。

而岳飞用兵,却打破了宋朝的常规。

他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些学者将“一心”译为万众齐心,集中兵力,我觉得这里“一心”应译为一念,即一念之间,选择A作战方式还是B作战方式,成败于一念之间,也即具体问题具体灵活应对,快速准确有效应对。

诸葛亮用人七观法

诸葛亮用人七观法

诸葛亮用人七观法关于如何识人知人用人,三国诸葛亮有套著名的“七观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3、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4、醉之以酒而观其性,5、告之以祸难观其勇,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通过问答来观察某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他的志向。

语文课本中讲到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周恩来就有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老师为之震惊。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的真假、窄广等。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即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这种方法是突然告诉一个人说大难降至,通过观察他的表现是否勇敢。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他亲自经历灾难,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

勇就是忠诚、勇敢、刚强与坚贞等优秀品质,也是铮铮铁骨的血性男儿。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通过一起喝酒来观察其酒后的言论及真性情。

当然“酒能乱性”,所以此方法要慎重使用!“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每个人都有贪欲,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古以来,用金钱来考验人,使其面临财富,来有效观察其是否清正廉洁。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信任是识人用人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件事,古时敌军来降,便命其去“取某某人首级前来”,就是要让其表忠心诚信。

俗话说的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识人知人用人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三国的的诸葛亮尚能做到如此,当代的接触领导能不奋起直追吗?人才评测是一门大学问,好的人才对以个企业的发展有这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以上诸葛亮提供的“七观法”,也就是通过多沟通来深入理解一个人外,大家也因该看到,现实甚或中,我们的领导和人事没办法在短时间内通过足够的沟通来确定一个人内心的真善伪,所以,当代人才评测中,适当的增加一些科学的评测工具也是非常必要的。

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

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

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是对选人用人很有一套,以下是cnfla小编精心整理的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了解。

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通过用酒、财、约会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这个人是否廉洁、是否守信用。

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揭秘三国时,诸葛亮以精于治国闻名于世,行兵布阵被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过人之处。

刘备初入蜀时,任命蒋琬为广都长,有一次刘备出外视察,突然来到广都,他见蒋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大怒,将加罪戮”。

这时,诸葛亮出面为蒋琬求情,他说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劝刘备重用蒋琬,使刘备对蒋琬刮目相看。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刘备兵力不足,“急书发益州兵”,诸葛亮正在犹疑之际,其僚属杨洪进言“无汉中则无蜀”,劝诸葛亮马上发兵。

诸葛亮见杨洪见识不凡,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杨洪推荐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略,诸葛亮便请刘备任命何祗为广汉太守,“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仍不忘推荐蒋琬和费祎“可任大事”,后来蒋琬和费祎先后担任掌管国家军政的大司马一职,使蜀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稳定。

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诸葛亮心书》中,诸葛亮说: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显然,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漫谈诸葛亮识人之道

漫谈诸葛亮识人之道

漫谈诸葛亮识人之道诸葛亮在《将苑·知人篇》中,提出了七条识人方法。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段话的意思是:考察和辨识一个人,一是提出问题向他请教,考察其是非判别能力,来观察他的志向是否远大;二是与他辩论,用言辞反驳考问他,使他理屈词穷,藉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向他咨询计谋,藉此观察他是否有胆有识,具有真才实学;四是告诉他将面临祸患和困境,以观察他是否勇敢坚韧;五是用酒灌醉他,以观察他的真实品性;六是送财物试探利诱他,藉以察看他是否清正廉洁;七是要求他限时完成交办的事情,藉此察看他是否信守承诺。

诸葛亮提出的七种识人方法,主要是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去考察选拔人才。

其实可以用一句话去概括,就是“察其言,观其行”,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予以考察。

可以说这是他长期以来识人用人的经验总结,在实践中确实有效,但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并非容易。

按照辩证法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

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莫不如此。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反之亦然,不可能不发生变化。

一个人外貌和内在素质、品德、修养,都将会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地位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你看林彪,一代名将,毛泽东钦定的接班人,最后竟然出逃,摔死在内蒙古。

而像彭德怀这样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革命,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开国功臣,只因在庐山会议上公开替老百姓说了几句实话,结果被“充军”二线,流放致死无人顾问,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才予以平反。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多少爬雪山过草地、经过长期生死考验的老干部被打倒。

难道像毛泽东这样聪明绝世、博古通今的一代伟人,都不知道这些老干部的经历、为人和品性,对他们都没有进行过考察、辨识,就将他们提到重要岗位,而让四人帮轻易拉下台?当时毛泽东一言九鼎,想保护谁就可以保护谁,从红卫兵到中央文革小组,谁敢不听?即使“四人帮”有权有势,胡作非为,也奈何不得。

诸葛亮观人七术

诸葛亮观人七术

诸葛亮观人七术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向来以神机妙算名扬后世,甚至于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已经成为了一个具备着呼风唤雨、未卜先知等等神奇能力的人物。

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也确实具有多方面杰出的成就,他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还是一个发明家,当然最为人瞩目的还是他在军事与政治方面的成就。

作为蜀汉先主刘备的托孤大臣,诸葛亮几乎统摄了蜀汉后期的军政大权,是蜀汉的柱国基石,这样的领导人物不仅仅需要管理日常事务,而且同时也肩负着“为国选材”的重任,需要为国家提拔培养后进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够去确定并提拔人才呢?诸葛亮在他的《知人》一文中,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被后世称为“诸葛观人术”,总的来说就是牢记这7句话,就能够练出“火眼金睛”,很轻松地洞察他人的本质,任何人都无所遁形。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说询问他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看法,以此来观看他的心智与心志,现在很多父母在见到女儿男朋友的时候,都会邀其一起吃饭,然后装作不经意地问他对于当下某个新闻事件的看法,然后判断这个男人是否值得女儿托付终身,其实便是不自觉地运用到了这个方法。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在生活中其实也有经常运用到,一个人在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后,你就不停深入进去,有的人稍微深入就谈不下去了,反而会变得恼羞成怒,这种人就不足以信任;有的人依然胸有成竹章法不乱,这就说明他在说话之前必然有过极为深入的思考,具有卓越的才能;有的人尽管已经说不上来但是会坦诚自己的错误,这种人虽然才智不足但人品也还算踏实。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向他询问治国安邦乃至于处理日常小事的计谋,去看他的见识以及处理事务的思路,以此来判断他的才能,事实上像诸葛亮本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当初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去拜访他的时候便是“以天下大事咨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娓娓而谈,成就了千古美谈“隆中对”,他也因此而得以被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知人七种方式:酒财约会考察是否廉洁守信
诸葛亮认为可通过七种方式了解人
三国时,诸葛亮以精于治国闻名于世,行兵布阵被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过人之处。

刘备初入蜀时,任命蒋琬为广都长,有一次刘备出外视察,突然来到广都,他见蒋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大怒,将加罪戮”。

这时,诸葛亮出面为蒋琬求情,他说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劝刘备重用蒋琬,使刘备对蒋琬刮目相看。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刘备兵力不足,“急书发益州兵”,诸葛亮正在犹疑之际,其僚属杨洪进言“无汉中则无蜀”,劝诸葛亮马上发兵。

诸葛亮见杨洪见识不凡,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杨洪推荐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略,诸葛亮便请刘备任命何祗为广汉太守,“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仍不忘推荐蒋琬和费祎“可任大事”,后来蒋琬和费祎先后担任掌管国家军政的大司马一职,使蜀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稳定。

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诸葛亮心书》中,诸葛亮说:
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显然,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通过用酒、财、约会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这个人是否廉洁、是否守信用。

诸葛亮的知人术和《庄子·列御寇》提出的“九征”鉴人法(见7月15日《广州日报》B9版)有类似之处,是一种很实用的知人方法。

行为知人
绿林军诸将称赞刘秀:见小敌怯见大敌勇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境)人。

王莽篡汉后,全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

刘秀和其兄刘縯加入绿林军,绿林军诸将拥立刘玄为皇帝后,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公元23年,昆阳之战打响。

在敌众我寡,诸将惊惶恐惧的情况下,刘秀挺身而出指挥作战,并身先士卒冲向敌人,杀敌数十人。

诸将喜道:“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刘秀听到诸将的称赞,胆气益壮,再次冲向敌人,迫使对方军队后退,诸将随后一拥而上,大胜王莽军队,取得昆阳之战的胜利。

经此一役,绿林军诸将才知道刘秀是个大智大勇的人,对他言听计从,刘秀在起义军中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性格知人
马援评价刘秀:恢廓大度同符高祖
公元25年,刘秀由其部将拥立为帝。

当时天下大乱,各地冒出了不少“帝王”。

除在此之前已称帝的刘玄和王郎外,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公孙述在成都称帝,刘永在睢阳称帝,匈奴单于立刘芳为汉帝,李宪在庐江称帝。

渔阳的彭宠、南郡的秦丰、齐地的张步、河西的窦融等也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天水的隗嚣自称西州上将军,他想了解当时称帝者谁更有实力,便派名士马援“往观公孙述”。

马援与公孙述过去不仅是同乡,还同住一条巷。

马援以为与公孙述见面后“当握手欢如平生”,没想到公孙述以帝王自居,摆开皇帝的架子接见马援。

马援回去后对隗嚣说:“子阳(公孙述字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当时刘秀在洛阳称帝,马援所说的“东方”就是指刘秀,于是隗嚣又派马援前往洛阳会见刘秀。

马援刚到洛阳不久,中黄门便带他进入宫殿,只见刘秀一身便衣,头上只扎着一条头巾,一个人站在宣德殿南庑下,笑着迎上来,对马援说:“卿遨游二帝间,见卿,使人大惭。

”马援顿着辞谢,对刘秀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矣。

臣与公孙述同县,少相善。

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后进臣。

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单若是!”刘秀笑道:“卿非刺客,顾说客耳。

”马援说:“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刘邦),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相貌知人
史书记载刘秀:性勤稼穑隆准日角
刘秀在兄弟中排行第三。

大哥刘縯“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

”刘秀“性勤稼穑”,喜欢干农活,为人谨慎宽厚,刘縯经常取笑他,说他像汉高祖刘邦的二哥刘仲。

刘秀长得眉清目秀,仪表堂堂,史书称他“隆准日角”,所谓“隆准”就是鼻梁高,鼻头大;所谓“日角”就是天庭饱满,额头中央有圆骨突起。

在刘秀称帝前,护军宛人朱祜曾对刘秀说:“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刘秀怕此言传出会引起更始帝刘玄和绿林军诸将的猜忌,立刻叫朱祜住嘴,朱祜以后再也不敢说这句话了。

从声音貌色识人
原文: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

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

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

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衿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刘邵《人物志·第一章·第八、九节》
翻译:人的容貌仪态源自心性气质,而心性气质的特征,往往通过声音的变化表现出来。

声音不但能与气结合,也和律吕相呼应。

心气不同,声音亦异,有平和的声音,有清畅的声音,有回荡延伸的声音。

声音成于气的畅行,声音发出后,因心气不同,貌色也不同,所以一个仁者必然会展现出温柔随和的貌色;一个勇者必然会展现出庄重奋发的貌色;一个智者必然会展现出明智通达的貌色。

点评:刘邵这两段话主要谈心性气质与声音和脸色的关系。

指出内心平衡的人声音平和,内心不平的人声音激荡。

仁者有“温柔”之色,勇者有“衿奋”之色,智者有“明达之色”。

实际上,声音和脸色不仅能反映人的气质,更能反映人的情绪,一般来说,听其声,观其色,便可知其内心的喜怒哀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