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早期PD的药物治疗显效明显,但经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后,逐渐出现疗效减退及运动并发症。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1987年,法国Benabid将DBS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至今已逾30年。
该疗法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开展。
DBS疗法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一、患者的选择(一)PD的诊断原发性PD的诊断符合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或符合2015年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MDS)原发性PD的诊断标准。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1. 原发性PD,或者遗传性PD、各种基因型PD,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
2. 药物疗效已显著减退,或出现明显的运动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3. 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到药物疗效。
4. 存在药物无法控制的震颤。
5. 除外严重的共存疾病:(1)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2)有严重(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
(3)有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生存期。
(三)术前评估DBS术前需进行系统评估,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生活能力等要素。
(四)手术时机1. 病程:原则上,病程≥5年的PD患者建议行DBS手术治疗。
病程<5年,但符合原发性PD临床确诊标准的患者,手术适应证明确,建议病程放宽至4年。
以震颤为主的PD患者,经规范的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经过评估后建议放宽至3年。
2. 病情严重程度:有“开关”现象的症状波动患者,关期的HoehnYahr 分期为2.5~4.0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2012年第一版《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发布,对于规范我国DBS的手术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外相关指南的更新,人们对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于2020年发布。
此版共识是在国家“十三五”课题支持下,由27所医院、5大领域、39位专家共同完成,与旧版相比,新版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前沿。
共识正文分为四部分:患者选择:更精准、更科学、更人性化;手术治疗:步骤描述更详细具体,增加靶点选择指导;术后管理:涉及药物、程控、康复、护理及患者教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增加对DBS相关并发症预防、处理的建议,包括手术、硬件、刺激相关并发症。
此外,第二版专家共识包含3个附录:附录1术前评估:详细介绍评估内容及应用量表,涉及左旋多巴反应性评测、头颅结构的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障碍的整体评估、Hoehn-Yahr分期、运动并发症评估、认知功能评测、神经心理评估、自主神经功能评测、其他非运动症状评估、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服药情况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换算等;附录2手术步骤和靶点精准定位:对术前准备阶段、电极植入阶段、植入延伸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及靶点坐标的影像学定位、入颅点及植入电极的角度轨迹、MER辅助靶点功能定位进行详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外科进行手术;附录3术后药物管理:包括DBS术后不同阶段的药物治疗建议、DBS术后药物治疗与程控关系、DBS术后药物调整次序和原则。
手术治疗1. 手术团队新版专家共识阐述了建立团队的必要性,在神经内外科、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康复科、影像科和麻醉科(必要时)。
(1)为了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手术的风险与近远期疗效以及确定最佳手术靶点,有必要建立一支DBS团队。
(2)团队至少由神经内、外科医生组成,必要时还应包括内科、心理科、精神科、康复科、影像科及麻醉科医生或相关技术人员等。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ppt课件

1/2277//22002244
24
(三)非运动症状的治疗
PD非运动症状涉及许多类型(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的重要因素)。
主要包括感觉障碍、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和睡眠障碍。
需给予积极相应的治疗。
1/2277//22002244
25
(三)非运动症状- 1.精神障碍
包括抑郁和(或)焦虑、幻觉、认知障碍或痴呆。 需要鉴别精神障碍由抗PD病药物诱发,还是由疾病本身导致。 药物诱发:依次逐减或停用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MAO-B抑制
1/2277//22002244
22
(一)运动并发症的治疗(续)
运动并发症-肌张力障碍
晨起肌张力障碍睡前加用复方左旋多巴控释片或长效DR激动剂, 或在起床前服用复方左旋多巴常释剂或水溶剂。
“开”期肌张力障碍处理方法同剂峰异动症。 手术治疗方式主要为DBS,可获裨益。
1/2277//22002244
早期药物治疗显效明显,长期疗效明显减退,或出现严重运 动波动及异动症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 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手术可以明显改善运动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应 用药物治疗,但可相应减少剂量。
非原发性PD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是手术禁忌证。 手术对肢体震颤和肌强直有较好疗效,但对躯体性中轴症状
3级:轻至中度双侧肢体症状,平衡障碍,保留独立能力
中
4级:严重障碍,在无协助的情况下仍能行走或站立
晚
5级:病人限制在轮椅或床上,需人照料
期
11//2277//22002244
77
一、早期PD治疗
运动功能障碍一旦发生,随着时间推移而渐进性加 重,疾病早期阶段病程进展较后期阶段要快。
早期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争取掌握疾病的修饰 时机,对今后整个治疗成败的关键。
2020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本共识总结了对PD进行血压管理的临床处理原则及推荐建议,并对如何判断不同类型的血压异常进行了归类和推荐,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及硏究的进展,帕金森病(PD)已经从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范畴扩展为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系统疾病,冥中以直立性低血压(OH)为代表的血压异常,作为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NMSS)f可发生在PD的整个病程任一时间点。
PD中的血压异常既与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也与抗PD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密切有关,并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庾量(quality Of Iife r QOL )的关键因素。
多项硏究发现,在PD患者漫长的病程中Z约20%~50%的患者会在不同时期出现血压异常的表现,主要包括OH、卧位高血压(SH )以及餐后低血压(PPH),此外许多治疗PD运动症状的药物会加剧血压波动。
冥中,以OH最为常见,多表现为头皐、疲劳和颈痛等症状,血压波动幅度大者可出现跌倒、皐厥和缺血性卒中,甚至猝死等严重不良事件。
OH还与PD 患者认知功能减退,以及入院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增加有关。
PD患者中约45%存在SH,且可与OH同时发生,作为血流动力学的一对矛盾,对冥中一方的管理不当往往加重另一方的严重程度。
长期夜间睡眠时段发生的不易察觉的持续性高血压状态与心脏和肾脏等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且可通过増加夜间尿钠排泄Z继而加重晨间OH发作。
上述问题为临床上如何有效管理PD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基于以上背景,在国内多位知名运动障碍疾病专家及高血压专家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及国内外最新进展,系统总结了对PD 进行血压管理的临床处理原则及推荐建议,并对如何判断不同类型的血压异常进行了归类和推荐,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在国内推出PD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
—、血压管理的原则和要求同PD的治疗原则一样,血压管理的原则和最终目标是立足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症状,消除诱因,提升QOL :①初诊时常规对PD患者进行血压异常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有无血管危险因素及相关家族史;②初诊及病程中对PD患者进行常规血压评估监测,对于有血压异常病史的患者可推荐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 ),确定血压异常的类型,予以对症干预;③制定及调整抗PD药物治疗方案时,需要兼顾患者的血压状况及正在服用调控血压药物(如降/升压药物种类、剂量、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互影响;④推荐神经内科医师和心血管科/高血压科医师以多学科诊疗模式(MDT )协作管理PD患者的血压。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Parkinson's disease (PD) XXX characterized by tremors。
muscle rigidity。
slow movements。
and postural balance disorders。
While early drug therapy for PD is effective。
long-term use can lead to XXX(DBS) was introduced in the 1970s and XXX was first used in China in 1998 and has since been XXX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s China'XXX grow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XXX increase.I。
Patient nA。
PD Diagnosis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PD should follow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D in China's 2016 guidelines or the 2015 XXX Disorder Society (MD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rimary PD.B。
XXX1.Primary or ic PD with a good response to levodopa.2.XXX's quality of life.3.XXX.4.XXX.5.n of severe comorbidities: (1) significant cognitive impairment。
(2) severe (intractable) n。
anxiety。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几个常见误区

帕金森病在几十年前还被划归为临床少见病,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随之延长,帕金森病作为老年疾病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常见。
它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类疾病,因为脑干黑质内铁蛋白沉积而导致细胞进行性凋亡,多巴胺分泌逐渐减少,从而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网络功能失调。
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无法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还伴有药物相关副作用,生活质量低下。
对患者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干预,能显著改善病患的相关临床症状,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安全性强,有效性高,治疗方式可逆,是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必要手段。
了解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它的病理基础是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
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神经元从黑质向纹状体传递信号,控制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然而,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神经元受到损害,导致多巴胺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了身体的运动控制。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特征脑深部电刺激(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在人体大脑特定核团或区域植入刺激电极,利用局部脉冲刺激调节大脑网络信息传递而影响部分核团或传导束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治疗方式。
脑深部电刺激技术已然存在数十年,一般被用作处理运动障碍性疾病,比如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
DBS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定位。
手术前,医生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确定患者大脑的特定区域。
2.植入电极。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患者的头部开一个小洞,然后将电极插入大脑深处的目标区域。
3.外部调节器。
电极通过一根导线与外部植入的调节器相连,医生可以通过调节器来调整电极的电刺激强度、频率等参数。
4.调试。
在手术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医生会对调节器进行调试,找到最适合患者的电刺激参数。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的误区误区一:等我实在受不了了,才需要做这种手术。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药名 尼卡地平 拉贝洛尔 艾司洛尔
负荷量 0.1-0.2mg 0.1 mg/kg 0.5mg/kg
持续剂量 0.5-6.0 ug/kg/min
20-160mg/h 0.05-0.3mg/kg/h
3
麻醉管理
首选全身麻醉 降颅内压 甘露醇 0.25~0.50 g/kg PETCO2 30~35mmHg Glu 4.4~11.1 mmol/L 不推荐低体温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麻 醉管理
颈动脉支架、椎一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急诊动脉溶 栓术或联合机械取栓术
局麻、监护麻醉:患者清醒合作 全身麻醉:不合作患者、大部分后循环脑卒中患者以
及饱胃
8
血压管理
采用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如果采用无创血压,至少3 min测量1次。 血管再通前应维持收缩压在140~180 mmHg,舒张压<105 mmHg。过高(收缩压>200 mmHg)或过低(收缩压<120 mmHg) 的血压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诱导避免血压下降幅 度超过基础值的20%,血管升压药物的选择应基于个体化,推 荐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可 给予正性肌力药物
13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麻醉 管理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靶点主要包括丘脑底核、 苍白球腹后部以及丘脑腹中间核,此类手术患者I期在 局麻下安装头架进行cT扫描,计算目标核团的靶点, 然后进行微电极记录及刺激以确定靶点位置,监护麻 醉或清醒镇静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配合手术; 电刺激疗效满意后进行Ⅱ期脉冲刺激器植入,全麻或 复合头皮神经阻滞均可满足手术要求。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最新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转载)发表者:谢安木1015人已访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正式发布,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第六期,指南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执笔。
学组在2006年和2009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对规范和优化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5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组对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新版指南明确提出,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的理念,同时强调了“早诊断、早治疗”的用药原则。
陈生弟教授呼吁:“广大神经科医生须在临床实践中参考新指南,以控制帕金森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治疗目标,使患者获得改善生活质量的长期获益。
”【治疗原则】一、综合治疗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
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
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
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
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二、用药原则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会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
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
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程度、有无认知障碍、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运动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组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神经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年,卷(期):2012,45(7)
1.Silberstein P;Bittar RG;Boyle R;et a1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 s disease:Australian referral guidelines[外文期刊] 2009(8)
2.Defer GL;Widner H;Marié RM Core assessment program for surgical interventional therapies in Parkinson' s disease(CAPSIT-PD)[外文期刊] 1999
3.Deuschl G;Fogel W;Hahne M Deep-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2002(Suppl 3)
ng AE;Widner H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 s disease:patient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2002(Suppl 3)
ng AE;Houeto JL;Krack p Deep brain stimulation:preoperative issues 2006(Suppl 14)
6.Olanow CW;Stern MB;Sethi K The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 disease(2009) 2009(21 Suppl 4)
7.Wenning G;Geser 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ultiple system atrophy:an update 2004
8.Gelb DJ;Oliver E;Gilman 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arkinson disease 1999
9.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中国帕金森病诊断 2006
10.Charles PD;Van Blercom N;Krack P Predictors of effective bilateral subthalamic nucleus
stimulation for PD[外文期刊] 2002
1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组及神经心理学与行为神经病学组帕金森病痴呆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
12.Foltynie T;Hariz MI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10
13.Volkmann J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 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7(Suppl 3)
14.Bronstein JM;Tagliati M;Alterman RL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 disease An expert consensus and review of key issues[外文期刊] 2011
15.Rezai AR;Kopell BH;Gross RE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 s disease:surgical issues[外文期刊] 2006(Suppl 14)
16.Holl EM;Petersen EA;Foltynie T Improving targeting in image-guided frame-based deep brain stimulation 2010(2 Suppl Operative)
17.Brunenberg EJ;Platel B;Hofman P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echniques for visualization of the subthalamie nucleus[外文期刊] 2011
18.Venkatraghavan L;Manninen P Anesthesia for deep brain stimulation[外文期刊] 2011
19.Bour I J;Contarino MF;Foncke EMJ Long-term experience with intraoperative microrecording during DBS neurosurgery in STN and GPi[外文期刊] 2010
20.Xie J;Adamec D;Decullier E Do the effects measured by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STN macrostimulation in Parkinson' s disease match[外文期刊] 2010
21.Fasano A;Romito LM;Daniele A Motor and cognitiv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8 years after subthalamic implants 2010
22.Deuschl G;Schade-Brittinger C;Krack P A randomized trial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6
23.Zibetti M;Cinquepalmi A;Angrisano S Management of antiparkinsonian therapy during chronic subthalamic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2009(Suppl4)
24.陈杰;刘金龙;陈曦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疗效的研究 2011
25.Moro E;Hamani C;Poon Y Unilateral pedunculopontine stimulation improves falls in Parkinson's disease 2010
26.Castrioto A;Lozano AM;Poon YY Ten-year outcome of subthalamic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 disease:a blinded evaluation[外文期刊] 2011
27.Piboolnurak P;Lang AE;Lozano AM Levodopa response in long-term bilateral subthalamic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7(7)
28.Rezai AR;Phillips M;Baker KB Neurostimulation system used for 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MR safety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of failing to follow safety recommnendations[外文期刊] 2004(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sjk20120702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