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合集下载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3、内容
解除工业国有化 恢复货币流通,允许商品交换
取消食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影响: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 了经济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指出:“计划 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 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002上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 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 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A
B
(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力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1996全国2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 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积 极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端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4)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8张PPT)

(2)积极: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政权。 (3)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 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进步性
①它使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 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评价
(3)局限性(即严重的弊端)
①_片__面__发__展__重__工__业__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 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 __生__产__积__极__性____不高;
为什么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在这一 时期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它们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1、背景:国 面内临外着敌严对峻势的力考的验反扑使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 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 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
“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
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
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1、背景:苏 引俄发继了续严执重行的经“济战和时政共治产危主机义”政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 本主义世界,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空前沉重的打 击!“大萧条”成了它的代名词!“恐惧”的阴影 笼罩在受灾国人民的心头!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 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进步性
①它使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 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评价
(3)局限性(即严重的弊端)
①_片__面__发__展__重__工__业__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 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 __生__产__积__极__性____不高;
为什么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在这一 时期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它们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1、背景:国 面内临外着敌严对峻势的力考的验反扑使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 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 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
“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
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
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1、背景:苏 引俄发继了续严执重行的经“济战和时政共治产危主机义”政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 本主义世界,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空前沉重的打 击!“大萧条”成了它的代名词!“恐惧”的阴影 笼罩在受灾国人民的心头!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历史功绩: ①推动了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对反法西斯战争的 胜利和战后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②为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2)弊端: ① 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终身制破坏了民主集中 制,法制和民主被长期忽略。 ②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效益低下, 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结论: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 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二、新经济政策——短暂的新探索
3. 评价
① 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 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 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 道路。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 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 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 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非常时期非常 政策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 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 的政权。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 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 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二、新经济政策——短暂的新探索
1. 背景(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①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和平建设开始 ② 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广大的农民、 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 烈不满)
实施:1921年3月 俄共(布)十大
二、新经济政策——短暂的新探索 2、内容
(1)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解除工业国有化;
2、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三)内容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制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 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品经济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理论上: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 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丰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点
1.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多 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
(二)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5、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三)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 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 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 的主要的门径’。‛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 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 什么?
面对出现的问题,列 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 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他 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 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 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 麻记着农民说的话。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 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 ‚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 ‚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 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对点训练』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注意题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和货币”,而战时共产主义在产品分配方案则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的世界
时空坐标·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阶段特征·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总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也是一战后由动荡走向 特 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 征 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 政 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 治 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 上 的灾难。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据材料信息“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知,当时的经济政 策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到新经济政策后才实行农业税,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手段,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过渡到共产主 义的条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不能作为该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 主要原因在于主观因素即苏维埃决策脱离实际,客观原因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1928年
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采取强制措
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
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农具将被没收,本人被
判处徒刑。1929年,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强迫农
民加入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土地、生产工具
和牲畜公有化,迫使农民生产并忍受更低的生
活水平。
——《世界近现代史》
(含3着)某农种业消方极面的:东农西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1织93到5《集莫体斯农科庄日里记(》1937)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1)推动国家工业化迅速发展;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
模式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斯大林模式
经济基础
濒临崩溃
经济恢复
管理
无精确计划
有严密科学的计划
贸易
禁止贸易
计划下贸易
分配
实物分配
工资级别和奖金
思想动员 思想动员不充分
广泛的思想动员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 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 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 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
课件1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
1928
1937
工业生产总值
5
2
机器制造业
4
2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
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
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1937年 77%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莫斯科的地下铁道已经通行,车站装璜的美丽,实在可与皇宫相比,车
辆非常舒服。街上的汽车要比十年前增加二十倍,除公共汽车、电车外,
还有无轨电车。红场旁边的合作社,现在改造为列宁博物馆,范围非常
宏大。
莫斯科的商业非常兴旺,新的大商店很多,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商店中
的人都非常拥挤。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推行工业国有化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
影响
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 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 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3)结论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 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影响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 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大国崛起》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流行口号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就是法律。——苏联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沃兹涅辛斯基 农业集体化道路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结论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 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 背 景 (二) 目 的 (三) 内 容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义务劳动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 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 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 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 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 背 景 (二) 目 的 (三) 内 容 (四) 评 价
积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保障。 消极: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损害农民利益, 是一种应战解危的措施,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 (一) 背 景
连年战争使2000万人丧生,农业生产直线 下降,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 半,日用品严重缺乏,粮食原料短缺使多数 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 的13.8%。……
俄国“至今还没有摆脱半亚细亚的不文明状 态”,“我们还要进行多少顽强繁重的工作, 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 根本改变了。”
“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 参加合作社,还必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 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 十年”“如果不经过这一历史时代……我们就 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 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 强国。
——丘吉尔
三、斯大林模式
(三) 评 价
1、积极影响: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 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后来对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 背 景 (二) 目 的 (三) 内 容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义务劳动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 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 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 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 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 背 景 (二) 目 的 (三) 内 容 (四) 评 价
积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保障。 消极: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损害农民利益, 是一种应战解危的措施,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 (一) 背 景
连年战争使2000万人丧生,农业生产直线 下降,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 半,日用品严重缺乏,粮食原料短缺使多数 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 的13.8%。……
俄国“至今还没有摆脱半亚细亚的不文明状 态”,“我们还要进行多少顽强繁重的工作, 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 根本改变了。”
“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 参加合作社,还必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 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 十年”“如果不经过这一历史时代……我们就 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 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 强国。
——丘吉尔
三、斯大林模式
(三) 评 价
1、积极影响: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 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后来对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探究
1、苏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采取“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包 括哪些内容? 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特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 背景: 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 2、 目的: 敌人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3、 内容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普遍义务劳动制
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 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 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列宁选集》
(3)材料三说明苏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四 “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 根本 目是什么? (5)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短时间内获得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捷报频传
3.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 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 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 成了最时髦的词。 4.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 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 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拓展问题探究
从列宁到斯大林,苏俄(联)经济政策进行了怎 样的调整?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 斯大林模式
▲ ▲ ▲ ▲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国民经济按比列协调发展。 要重视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 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 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 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 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 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 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 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 起。 ——《大国的崛起》
一场悲壮的实验——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 ——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斯大林模式”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 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 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 “新”在
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 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 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 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 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 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 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 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
内容
粮食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
作用
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促进农业生产
农业 余粮收 政策 集制
工业 全面推行工 解除部分企业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促进工业的发展 政策 业国有化 国有化 贸易 取消自 政策 由贸易 分配 实行配 制度 给制 恢复自由贸易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 配制
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1913年与1937年工农业总产值的比较
42%
58%
1913年
¤Ò ¹ µ × Ü ² ú Ö µ © Ò Å µ × Ü ² ú Ö µ
23%
1937年
¹ ¤Ò µ × Ü ² ú Ö µ
77%
Å © Ò µ × Ü ² ú Ö µ
材料一: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 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逻辑梳理
外 国 武 装 干 涉
பைடு நூலகம்
俄 国 十 月 革 命
国 内 叛 乱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 政 策
苏 维 埃 政 权 巩 固 经 济 政 治 危 机
新 经 济 政 策
经 济 迅 速 恢 复 政 治 形 势 稳 定
工 业 化 农 业 集 体 化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
“ 斯 大 林 模 式 ”
巩固练习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 极性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 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 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 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让它见鬼去)。
自主探究
1、何谓斯大林模式? 2、斯大林模式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3、斯大林模式在工业、农业、经济体制方面 分别有哪些表现?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苏联成立(1922年)和列宁逝世(1924年) 2、表现 项 目 内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容
工业政策
农业政策
经济体制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600%
243% 100% 13% 1913Ä ê 1920Ä ê 75% 1925Ä ê
µ Á Ï Ð 1
1932Ä ê
1937Ä ê
捷报频传
1.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 国转化为工业国。 2.“二五”计划后,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 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是自彼得大 帝改革后,俄罗斯民族第一次凭借国力而 不仅仅是凭借武力占据了世界制高点。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积 极
(2)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 (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 端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 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 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想预设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 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自主探究
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什么?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结束后引 发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 处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 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 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 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 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 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 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 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 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 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1)农业: 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2. 内容 (2)工业:解除部分企业国有化
(3)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3. 根本目的: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巩固苏维埃政权 4. 实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向社会主义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5、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 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 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 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当时所处的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 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 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 1、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 2、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损害农民利益,是一种应战解 危的措施,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