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斯大林模式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袖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期间对苏联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所推行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在促进苏联的工业化、集体化和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和负面影响。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方面斯大林采取的是专制统治,掌握着绝对权力。
他通过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了政治异见和反对派,大量进行饥荒、流放、处决等手段,达到了维护政权的目的。
但是,这种专制主义造成的剥夺个人权利、破坏了法治,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二、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和集体化。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强制进行工业化,将国家全部资源调配到工业化中去,甚至牺牲了许多农民生命和自然资源。
而在集体化方面,斯大林强行剥夺了农民的土地、牲畜和家庭财产,并强制他们加入集体农庄,这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投资资金和资源不足、过度集中化导致了资源错配,导致经济效益不佳。
三、社会方面斯大林模式带来的跨越式发展使苏联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平等和公正,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等级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政府所控制的经济领域增加,对社会的个人经济活动进行了限制,个人的经济欲望和人权受到了严重的剥夺和侵犯。
当然,这样的社会问题正是共产主义社会自身所厌恶的人类追求幸福和个性发展的进程。
四、文化方面斯大林时期苏联艺术和文化时期,官方控制的文化节日,音乐会,电影等活动与党的宣传一致。
捍卫无产阶级革命和苏联神话的共产主义文艺不仅掩盖了生活的现实,而且镇压了主张自由和多样性的文化:科技领域是为了国家的需求服务,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被压抑的一丝不剩。
总之,斯大林模式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并不只是一面之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也逐渐显露了其弊端。
历史表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必然会阻碍政治和社会的进步,而过度地强调工业化和集体化也会造成经济和社会的副作用。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与利弊?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特点。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与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与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1. 经济方面的特点: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与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片面发展重工业。
2. 政治方面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与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出现了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他们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正常展开: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与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与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分析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分析
在苏联历史上,斯大林其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斯大林挽救了当时危机四伏的苏联,而且在极短的时间里大大增强了苏联国力,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斯大林模式对苏联而言也不全都是好处,它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的,甚至在弊端一爆发就对苏联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因此,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首先,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极快实现工业化,并且迅速赶超西方国家。
同时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的物质资料,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在发展的背后也有许多潜在的危机。
第一,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国内的农业和轻工业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第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抑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斯大林模式高度控制配置国家资源,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第四,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政府机构滋生腐败,并且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问题,导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府内部就爆发了诸多矛盾。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斯大林模式虽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如果没有斯大林,也许苏联解体会提早几十年时间,就不会成为社会主义的老大哥。
没有哪一个制度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在我看来,斯大林模式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必然产物,是解决当时问题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
不可否认的是,斯大林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变革者。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以及他们实行的政治制度,为苏联社会主义建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其中以斯大林模式最为著名。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强大的集权主义社会制度,苏联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的方式完全由斯大林控制,实行严格的政治控制和经济管理,力争创造“接二连三”的建设目标,故而受到钦佩和推崇。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实现了极快的工业化,使苏联从落后赶超至先进,在斯大林模式推行期间诞生了苏联优秀建筑作品,如莫斯科对号公园住宅和民众广后景院,使得苏联建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但同时,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弊端也相当显著:无论是政治民主还是经济民主,斯大林都未能通过真正的参与和选举形式实现,因此影响了苏联建筑项目的参与式设计和实施,在建筑设计上出现了缺乏创新的严重情况,让许多苏联建筑仅仅能在社会范畴上作出了改善的贡献而无法提供多样的道路和方向。
此外,在斯大林模式下施行的政策,加上苏联存在的政治经济安全问题,造成苏联建筑的投资不足,技术和物质条件也限制了建筑项目的完成,令苏联建筑无法发挥它之前的潜力。
总之,斯大林模式有政治上巨大的弊端和投资上的缺乏,也有它在苏联建筑水平发展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斯大林模式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一、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二、影响
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消极
政治: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高度专权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采取的集权、计划经济和政治镇压的一系列行为和政策。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像一架机器一样集中掌握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所有权力。
这种体制被认为是对自由、公正和民主的威胁,也被批评为是一种极权主义的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问题是集中对立面。
在这种模式下,国家通过实施计划经济、国有化和对私营企业的限制等方式集中掌握了经济的大部分资源和财富。
这导致了经济的低效率和贫穷,同时也剥夺了个人和企业的自由和创造力。
此外,政治领导人也集中了政治权力,通过镇压反对派和主张不同的人来维护其权威。
这限制了思想和言论自由,阻碍了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在斯大林模式下,集中掌握所有权力的国家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国家官员可以滥用其权力和资源,获得私利和特权,同时,普通人民和弱势群体则被忽视和压制。
这种体制缺乏透明度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巨大的财产失窃和社会不公。
斯大林模式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种模式注重经济增长和产出,而忽视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国家在追求工业化和军事力量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这导致了污染、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是一种过于集权、权力滥用和缺乏民主的体制。
它把国家放在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之上,导致了经济低效、社会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然而,在历史上,苏联斯大林主义的实践也提醒着我们,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有其局限性。
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创造一个兼顾个人和集体的优秀社会体制,以实现可持续、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概述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20世纪初期实行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以国有化、计划经济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斯大林模式的优点1.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对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管理,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科学研究。
这些资金不仅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还用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这使得苏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积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实现了普及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并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使得苏联成为一个富裕、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国家。
三、斯大林模式的缺点1. 限制了个人自由斯大林模式下,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控制,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创造力和活力。
2. 打压异己分子在斯大林模式下,政府打压异己分子,实行严格的言论审查和思想控制。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多元化和民主性。
3. 经济效率低下尽管斯大林模式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以及官僚主义的腐败问题,经济效率低下。
这导致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四、结论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在促进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打压异己分子,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斯大林模式是一个有利有弊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政治体制,由列宁和斯大林领导的共产党形成的独裁政权。
它既是一个政治体系,也是一种经济模式,影响了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优点有:1、它确保了共产主义的实施;2、它确定了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稳定;3、它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有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斯大林模式导致政治统治的独裁主义和高度集权化。
在任何情况下,斯大林模式都严格控制党内民主,完全否定言论自由和组织自由,这种状态下人们无法发表反对政府的意见,政府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任何不符合它的意见都将被严格抑制。
其次,斯大林模式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使得政府官员充满腐败和野心。
此外,斯大林主义也激发了剥削者和反动者的势力,他们把斯大林主义作为自己的革命路线,以摧毁苏联当时的政治统治。
此外,斯大林模式不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
首先,它使苏联的经济发展受到政府官员的严格控制,有限的自由市场发展被严格限制,苏联的企业趋向计划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
此外,斯大林政权还限制了公民的财产权,这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有效发展。
最后,斯大林模式导致了苏联社会充满绝望和恐惧。
斯大林政权在政治上压制了许多异议组织,影响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使得许多人失去对社会的希望,变得完全缺乏活力。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治统治的独裁主义和高度集权化,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以及对苏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社会的恐惧与绝望。
针对这些弊端,政府应采取行动,改善民主机制,改变官僚制度,强调自由市场和财产权,以及消除社会上的绝望和恐惧。
只有这样,苏联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学号:1154155
姓名:洪伟
对斯大林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
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所谓“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因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政击斯大林的言论,如果是带有理论色彩的,也就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正是集中在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抨击上。
因此,我想就如何全面正确地分析和评价“斯大林模式”谈一谈看法。
应该说明的是,这些看法侧重于方法论上,因而没有更多地引用材料。
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
观世界上谈论“斯大林模式”的著作,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贬之者居多,褒之者甚少,全盘否定乃至恶意攻击成了主流。
这也许是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一种侧面反映吧。
历史表明,每当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甚至曾赌咒发誓忠于革命的人,往往用咒骂革命来炫耀或者表白自己。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20年代末以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抛弃社会主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止的近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
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等一系列带根本性原则是非的事情。
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以及不同思潮的代表人物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出于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本性,因而是不足为怪的话,那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的浪潮,倒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作为一名学者来说,既不能同意西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也不能同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象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这样背叛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我们主张,第一,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来评价“斯大林模式”。
今天,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已有大半个世纪,而且作为“斯大林模式”的典型代表的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被颠覆,我们再来评价“斯大林模式”,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发泄一下什么情绪,而只是为总结历史教训,以便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目的是搞好社会主义,而不是搞垮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国家遭到颠覆而幸灾乐祸甚至弹冠相庆,决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斯大林模式”。
必须把“斯大林模式”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切忌从现在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出发进行评价。
同时,必须全面地分析“斯大林模式”,既看到成绩、正确的一面,又看到失败、错误的一面。
切忌只看一面,忽视另一面。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固然不对,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或者不符合自己既有结论的材料故意视而不见,更是不对。
而且对这两方面必须分清主次,简单地罗列这两方面的材料而不分析哪一方面是主流,哪一方面是支流,貌似“全面”、“公正”,实际上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二、就发展战略而言,必须结合历史条件评价“斯大林模式”
从苏联发展战略这一角度来评价“斯大林模式”,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形势。
当时,一方面国际环境十分险恶。
苏维埃政权刚建立,帝国主义就策动了十四国武装干涉,竭力把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这一阴谋被挫败后,尽管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赢得了时间,但是,由于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始终把消灭社会主义作为自己根本的战略任务,因而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另一方面,苏联从沙俄继承来的经济遗产是十分落后的。
纵观斯大林执政时期,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并没有给斯大林留下多少和平的时机。
先是帝国主义疯狂的扩军备战和歇斯底里的战争叫嚣,接着是延续五年之久的空前残酷的卫国战争,随后是在一片战争废墟上恢复国民经济。
只要不怀偏见,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是完全必要的。
综上所述:必须从整体上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最后,我们不得不指出,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即苏联70年社会主义实践,并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而严肃的政治问题。
具体一点说,苏联共产党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否定自己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引起了两方面的后果。
一方面,为党内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这一修正主义思潮泛滥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为敌对势力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他们正是利用共产党自己对本身历史的否定,要求把“共产党排挤出政治舞台”,甚至要求“审判共产党”,没收共产党的财产,宣布“共产党与法西斯组织一样”,应予取缔;正是利用共产党自己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否定,要求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恢复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阶级报复、反攻倒算。
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是惨痛的。
苏联政局剧变是从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否定社会主义实践开始的。
围绕着对“斯大林模式”即苏联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进行的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
谈论历史,是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资产阶级政治势力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连篇累牍的评论,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颠覆无产阶级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对此。
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