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分析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学号:1154155姓名:洪伟对斯大林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
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所谓“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因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政击斯大林的言论,如果是带有理论色彩的,也就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正是集中在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抨击上。
因此,我想就如何全面正确地分析和评价“斯大林模式”谈一谈看法。
应该说明的是,这些看法侧重于方法论上,因而没有更多地引用材料。
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观世界上谈论“斯大林模式”的著作,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贬之者居多,褒之者甚少,全盘否定乃至恶意攻击成了主流。
这也许是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一种侧面反映吧。
历史表明,每当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甚至曾赌咒发誓忠于革命的人,往往用咒骂革命来炫耀或者表白自己。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20年代末以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抛弃社会主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止的近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
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等一系列带根本性原则是非的事情。
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以及不同思潮的代表人物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出于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本性,因而是不足为怪的话,那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的浪潮,倒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作为一名学者来说,既不能同意西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也不能同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象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这样背叛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我们主张,第一,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来评价“斯大林模式”。
今天,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已有大半个世纪,而且作为“斯大林模式”的典型代表的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被颠覆,我们再来评价“斯大林模式”,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发泄一下什么情绪,而只是为总结历史教训,以便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 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 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 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 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 受侵略和解体。 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 让历史来审判》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麦德维杰夫《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 想一想, 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与斯大林个人 因素有关系吗? 因素有关系吗?中国有无 类似的现象? 类似的现象?
猜猜我是谁
现在知道了吧
更多资源 更多资源
和旁边两位相比, 和旁边两位相比,兄弟我也算是一表人才吧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意为“ 斯大林:意为“钢 铁般的人” 铁般的人”,他出 生于格鲁吉亚一个 鞋匠家庭。20岁时 鞋匠家庭。20岁时 候,就成为了一位 职业革命家。 职业革命家。1905 年,他第一次见到 列宁, 列宁,从此成为了 列宁的支持者。 列宁的支持者。列 宁逝世后, 宁逝世后,斯大林 开始领导苏联的社 会主义建设。 会主义建设。
功绩主要有: 功绩主要有: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经济实力迅速增 强成为工业强国; 强成为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主要弊端有: 主要弊端有: 政治上高度集权 缺乏民主, 高度集权, 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民主,造成个人 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 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缺少监督 ;个人崇 拜盛行。 拜盛行。 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 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牺牲 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即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
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少走弯路。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即列宁时期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
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1918年夏,由于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的叛乱,苏维埃俄国的处境极为困难。
为了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需要,苏俄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后被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非常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要求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政府组织工人收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
2将大、中型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监督。
国家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管理总局,集中领导工业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等。
3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作用及其弊端P

动脑经:假如没有“八一九事件”,
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假如没有“八 一九事件”, 苏联可能还会
存在下去。
虽然没有 “八一九事 件”,苏联 最终也会解
体。
苏联旳改 革与解体对 我国旳社会 主义建设有 什么经验教 训?
参照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党旳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③正确处理好国内各民族关系; 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出现旳新思想和 价值观要正确认识。
权力高端旳博弈, 谁是最终旳赢家?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VS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苏联解体
直接原因 : 八一九事件
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旳旳弊端
(高度集中旳经济政治体 制旳弊端)
苏联解体实质: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实质: 社会制度/性质 发生了变化
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标志: 美苏争霸结束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及成果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开荒
推广种植玉米
成果: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
根本变化苏联高度集中旳政治经济体制。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旳墓碑 毁誉参半旳一生
赫鲁晓夫旳墓 碑用7块黑白大 理石相向衔接 堆砌而成,代 表了赫氏毁誉 参半旳一生
小结: 措施:针对斯大林时期旳某些弊端,在经济、
政治方面采用某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 成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但并未根本变化苏联 高__度__集__中_旳__经__济__政_治_ 体制。改革带来旳多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 年, 赫鲁晓夫 被迫下台。
措施:1985年上台。针对苏联经济发 展面 临 旳停滞局面。先把经济改革作为要 点,后又把改革要点转到政治方面。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即“战时共产主义”,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
2014九年级历史斯大林模式

2014九年级历史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保卫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2.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总之,从长远来看,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1.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超大号的紧箍咒,套在苏联经济的脑袋上,勒得它没法自由生长,只能按照固定模式喘气,结果差点憋死。
2. 斯大林模式如同一个刻板的老学究,只认自己那一套规则,经济发展就像被老学究管束的调皮孩子,想创新想撒欢儿?没门儿,最后只能变成听话却没活力的乖宝宝。
3. 这斯大林模式啊,就像是给苏联这辆汽车装了个只能挂一档的变速箱,不管路况如何,就只能慢悠悠地往前挪,还想超车?那简直是做梦。
4. 斯大林模式像个超级独裁的厨师,不管顾客(民众)的口味,只做自己拿手的一道菜(计划经济),哪怕大家都吃腻了,也不准换菜单,结果顾客越来越少(经济失去活力)。
5. 斯大林模式恰似一个死脑筋的裁缝,拿着一把大剪刀,不管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不同的产业和经济类型),统统剪成一个模样,结果衣服(经济体系)穿在身上,不是这里紧就是那里松。
6. 斯大林模式好比一个巨大的磨盘,企业和劳动者就像被蒙着眼睛拉磨的驴子,只能按照固定的路线走,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也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得更自由更高效。
7.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不会变通的指挥家,拿着一根指挥棒,让所有乐器(经济部门)都按照一个节奏演奏,管你是小提琴还是架子鼓,最后演奏出来的曲子单调乏味,没有一点灵魂。
8. 斯大林模式仿佛是一个专横的园艺师,把所有的花草树木(各种经济成分)都修剪成一个形状,原本可能是姹紫嫣红、形态各异的花园(多元经济),硬是被整成了一排排整齐却毫无生机的绿篱。
9. 斯大林模式像是一个霸道的建筑工头,只允许用一种砖头(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盖房子(建设国家经济),哪怕其他材料(市场经济元素)可能更适合,也坚决不用,结果房子盖得又慢又不结实。
10. 斯大林模式犹如一个超级固执的画家,只擅长画一种风格的画(计划经济下的固定模式),画布(苏联经济)那么大,却不能尝试新的色彩和笔触(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最后画作变得单调沉闷。
11.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吝啬的守财奴,紧紧握着钱袋子(经济控制权),企业想自己搞点小投资小创新,就像孩子想从守财奴手里拿点零花钱一样难,经济怎么能活跃起来呢?12. 斯大林模式恰似一个古板的老火车司机,开着一列巨大的火车(苏联经济列车),却只沿着一条铁轨(计划经济轨道)跑,旁边就算有更便捷的新铁轨(市场经济模式),也坚决不换道,最后只能被越甩越远。
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又被称为“苏联模式”。
形成于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前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从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看,在经济领域,苏联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政治领域,苏联确立并坚持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苏共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成现实,并且敢于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
斯大林模式保证了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保证了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斯大林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1)政治经济方面: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
残酷斗争,冤假错案遍及全国。
地方自主权少,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造成管理机构庞大和滋生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2)社会生活方面: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使得农、轻、重比例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分析
在苏联历史上,斯大林其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斯大林挽救了当时危机四伏的苏联,而且在极短的时间里大大增强了苏联国力,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斯大林模式对苏联而言也不全都是好处,它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的,甚至在弊端一爆发就对苏联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因此,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首先,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极快实现工业化,并且迅速赶超西方国家。
同时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的物质资料,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在发展的背后也有许多潜在的危机。
第一,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国内的农业和轻工业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第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抑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斯大林模式高度控制配置国家资源,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第四,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政府机构滋生腐败,并且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问题,导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府内部就爆发了诸多矛盾。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斯大林模式虽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如果没有斯大林,也许苏联解体会提早几十年时间,就不会成为社会主义的老大哥。
没有哪一个制度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在我看来,斯大林模式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必然产物,是解决当时问题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
不可否认的是,斯大林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变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