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5 浅基础工程
基础工程浅基础施工方案

基础工程浅基础施工方案一、前期准备在进行浅基础的施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规定在进行浅基础的施工之前,首先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了解基础结构的设计要求、所用材料的规格及数量、基础的具体尺寸和位置等。
2、现场勘察在施工前,需要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地下情况和周边环境,以及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地下水情况等。
3、施工方案制定通过对设计规定和现场勘察结果的分析,制定浅基础的施工方案,确定基础的型式和尺寸、施工方法和程序、施工控制措施等。
4、施工图纸编制根据施工方案,编制详细的施工图纸,并按照图纸要求准备相应的材料和设备。
二、施工工艺流程1、清理现场在进行浅基础的施工之前,需要先对现场进行清理,清除建筑垃圾、树木和杂草等。
确保施工现场的整洁和安全。
2、测量定位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选定基础的定位点,并进行测量和布置。
3、开挖基坑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选定基础的开挖深度和形状,采取人工挖掘或机械开挖的方式进行基坑的开挖。
在开挖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坍塌和侧滑。
4、材料配送根据施工图纸要求,将基础所需的混凝土、钢筋等材料按规格和数量送至施工现场。
5、浇筑基础进行基础混凝土的浇筑。
在浇筑过程中,需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均匀性,同时注意控制浇筑速度和防止混凝土渗漏。
6、设置和安装在混凝土初凝后,进行基础上的各种设置和安装工作。
主要包括放置和捆绑钢筋、设置支模、挡土墙和支撑等。
7、养护对已经完成的基础进行养护,保持基础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混凝土龟裂和开裂。
8、验收在完成浅基础的施工之后,进行基础的验收,检查基础的尺寸和平整度,确保基础的质量和安全。
三、施工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变基础的尺寸和形式。
2、在开挖基坑的过程中,需要对挖掘边坡进行支护和防护,确保开挖的安全和稳定。
3、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需要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搅拌时间和浇筑速度,避免混凝土的裂缝和缺陷。
《基础工程》浅基础(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浅基础习题及参考答案2-4 某承重墙厚240mm,作用于地面标高处的荷载F k=180kN/m,拟采用砖基础,埋深为1.2 m。
地基土为粉质粘土,g=18kN/m3,e0=0.9,f ak=170kPa。
试确定砖基础的底面宽度,并按二皮一收砌法画出基础剖面示意图。
〔解〕查表2-5,得ηd=1.0,代入式(2-14),得f a= f ak+ηdγm(d-0.5)=170+1.0×18×(1.2-0.5)=182.6kPa按式(2-20)计算基础底面宽度:为符合砖的模数,取b=1.2m,砖基础所需的台阶数为:2-5 某柱基承受的轴心荷载F k=1.05MN,基础埋深为1m,地基土为中砂,γ=18 kN/m3,f ak=280kPa。
试确定该基础的底面边长。
〔解〕查表2-5,得ηd=4.4。
f a= f ak+ηdγ m(d-0.5) =280+4.4×18×(1-0.5)=319.6kPa取b=1.9m。
2-6 某承重砖墙厚240mm,传至条形基础顶面处的轴心荷载F k=150kN/m。
该处土层自地表起依次分布如下:第一层为粉质粘土,厚度2.2m,γ=17kN/m3,e =0.91,f ak=130kPa,E s1=8.1MPa;第二层为淤泥质土,厚度1.6m,f ak=65kPa, E s2=2.6MPa;第三层为中密中砂。
地下水位在淤泥质土顶面处。
建筑物对基础埋深没有特殊要求,且不必考虑土的冻胀问题。
(1)试确定基础的底面宽度(须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2)设计基础截面并配筋(可近似取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为标准组合值的1.35倍)。
解 (1)确定地基持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第二层淤泥质土强度低、压缩性大,不宜作持力层;第三层中密中砂强度高,但埋深过大,暂不考虑;由于荷载不大,第一层粉质粘土的承载力可以满足用做持力层的要求,但由于本层厚度不大,其下又是软弱下卧层,故宜采用“宽基浅埋”方案,即基础尽量浅埋,现按最小埋深规定取d=0.5m。
(土建施工)浅基础工程之条基施工

条基及十字交叉根底施工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条基、十字根底概念。
2.条基构造要求。
3.适用范围及简单设计。
能力目标:
1.会识读条基、十字交叉根底施工图。确定开挖深度、宽度,计算开挖量,备料、施工。
2.
素养目标:
1.独基双向联合形成条基,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和抗变形能力。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钢筋混凝土底板在T形及十字形交接处,底板的横向受力钢筋仅沿一个要紧受力方向通长部署,另一方向的横向受力钢筋可部署到要紧受力方向底板宽度1/4处,在拐角处底板横向受力钢筋应沿两个受力方向部署,详见图2-7。
图2-7根底底板受力钢筋部署示意图
分布筋与同向部署的受力筋的搭接150mm连接。
〔二〕、墙下无筋扩展条形根底
一、图纸识读
〔一〕某工程根底施工图纸、平法图集11G101-3
〔二〕结果要求
1、看明白根底平面部署图,剖面详图
2、整理钢筋等级、形状、长度、数量或间距
3、混凝土等级
〔三〕识图要点分析总结:
1、墙下条基中,根底传递到地基外表均布压力,使得地基对根底底面形成向上的基底反力。根底底板形成悬臂构件,基底受拉。
考虑题:
1.天然浅根底有哪些结构类型?各有何特点?
2.无筋扩展根底有何特点?
3.柱下独立根底有何特点?
4.何种条件下适宜采用柱下条形根底、十字交叉梁根底?
5.结合图2-16、图2-17、图2-18、图2-19表白根底施工图中平面部署情况。
地基土的湿润水平
烧结一般砖、蒸压灰砂砖
水泥砂浆
严寒地区
一般地区
稍湿润的
MU10
浅基础设计步骤

浅基础设计步骤
浅基础设计是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是一般的浅基础设计步骤:
1. 工程地质勘察:对建筑场地进行勘察,了解场地的地质条件,包括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2. 确定基础类型:根据上部结构的形式、荷载大小、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等。
3. 确定基础尺寸:根据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和地基承载力,计算基础的底面尺寸。
4. 计算基础内力:根据基础底面尺寸和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计算基础的内力,包括弯矩、剪力、轴力等。
5. 设计基础配筋:根据基础内力计算结果,设计基础的配筋,以保证基础的强度和刚度。
6. 绘制施工图:根据设计结果,绘制基础施工图,包括基础平面图、剖面图、配筋图等。
7. 施工与监测:按照施工图进行施工,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测,确保基础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浅基础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质条件、上部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基础类型等,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计算和校核,以确保设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保证基础的质量和安全。
基础工程 第二章:浅基础

Fk f a G d w hw
Fk f a G d w hw
(独立基础)
b
或
b
(方形基础) (条形基础)
b
Fk fa Gd
或
b
Fk f a G d w hw
• 基础底面面积确定步骤
暂不考虑宽度修 正
f a f ak d m (d 0.5)
饱和粘土短期承载力:fa=3.14cu+γmd 地基与基础底面宽度无关
• 按静载荷试验方法确定
载荷试验装置 荷 载 次梁
支 墩 百分表 试坑
承压板 主梁
千斤顶
静载荷试验装置
静载荷试验装置
试验p~s曲线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
低压缩性土
高压缩性土
p~s 曲线为“陡降型”; 一般取“比例界限荷载 p1”作为地 基承载力特征值;
2.5 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
1.按地基持力层承载力计算基础底面尺寸 2.地基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3.按允许沉降差调整基础底面尺寸 4、地基稳定性验算
1. 按地基持力层承载力计算基础底面尺寸 中心荷载作用
• 持力层承载力要求:
Fk Gk d 持力层
pk f a
• 基底压力
pk
Fk Gk A
• 基础底面面积及埋深: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组合;
• 地基变形: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准永久组合; • 地基稳定:承载力极限状态、基本组合; • 基础结构内力与强度:承载力极限状态、基本组合。
基本组合值=1.35标准组合值
地基基础设计原则: • 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应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 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 设计;
基础工程施工单元5 基础垫层施工及地基处理

基础工程施工
5
5.1换填垫层法
基础工程施工
6
项目5.1换填垫层法 灰土垫层施工——质量检验
⒈每一层铺筑完毕后,应进行质量检验,并认真填写 分层检测记录。当某一填层不合乎质量要求时,应立 即采取补救措施,进行整改。检验方法主要有贯入测 定法和环刀取样法两种。 ⒉检测的布置原则:当采用贯入仪或钢筋检验垫层的 质量时,检验点的间距应小于4m;当取样检验垫层的 质量时,大基坑每50~100m2不应少于一个检验点; 对于基槽每10~20m2不应少于一个点;每个单独柱 基不应少于一个点。 ⒊灰土土料、石灰或水泥(当水泥替代灰土中的石灰时) 等材料的质量及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灰土应搅拌 均匀。
基础工程施工
9
项目5.1 砂和砂石垫层施工——施工准备
⒈机具设备 ⒉作业条件
基础工程施工
10
项目5.5 砂和砂石垫层施工——施工要点
⒈垫层铺设时,严禁扰动垫层下卧层及侧壁的软弱土层,防止被 践踏、受冻或受浸泡,降低其强度。如垫层下有厚度较小的淤泥 或淤泥质土层,在碾压荷载下抛石能挤入该层底面时,可采取挤 淤处理。先在软弱土面上堆填块石、片石等,然后将其压入以置 换和挤出软弱土,再作垫层。 ⒉砂和砂石地基底面宜铺设在同一标高上。 ⒊应分层铺筑砂石,铺筑砂石的每层厚度,一般为150~200mm, 不宜超过300mm,亦不宜小于100mm。分层厚度可用样桩控制。 视不同条件,可选用夯实或压实的方法。大面积的砂石垫层,铺 筑厚度可达350mm,宜采用6~10t的压路机碾压。 ⒋砂和砂石垫层的压实,可采用平振法、插振法、水撼法、夯实 法、碾压法。
单元5 基础垫层施工及地基处理
5.1 5.2 5.3 5.4
换填垫层法 强夯法
基础工程浅基础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浅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名称:基础工程浅基础二、课程目标:1. 熟悉基础浅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基础浅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方法;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基础浅基础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1. 基础浅基础工程的概述:包括基础浅基础的定义、作用、分类和选择原则等;2. 基础浅基础工程的土质力学基础:介绍土壤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有效应力、孔隙水压力等;3. 基础浅基础工程的土质特性:探讨土壤的物理性质、工程特性和分类方法;4. 基础浅基础工程的地质勘察: 着重介绍地质勘察的方法、原理和步骤;5. 基础浅基础工程的基本类型:包括浅埋基础、浅基坑支护和挡土墙等;6. 基础浅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具体案例为基础,介绍基础浅基础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步骤;7. 基础浅基础工程的监测与验收:详细介绍基础浅基础工程的监测方法和验收标准。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基础知识和原理,向学生介绍基础浅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基础浅基础工程的理解;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勘察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基础浅基础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方案;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2. 实验报告(30%):根据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3. 设计方案(30%):按照实际情况,完成基础浅基础工程的设计方案;4. 期末考试(20%):考察学生对于基础浅基础工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土力学基础》- 刘特立,2015年,中国建筑出版社;2. 《浅基础设计与施工》- 李元丰,2018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基础浅基础工程概述;2. 第二周:土质力学基础;3. 第三周:土质特性;4. 第四周:地质勘察;5. 第五周:浅埋基础的设计与施工;6. 第六周:浅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7. 第七周:挡土墙的设计与施工;8. 第八周:监测与验收;9. 第九周:案例分析;10. 第十周:复习与考试。
(土建施工)浅基础工程之地基验槽

模块五浅根底施工单元一浅根底全然概念之地基验槽教案首页目的(1) 检验勘察结果是否符合实际通常勘探孔的数量有限,布设在建筑物外围轮廓线4角与长边的中点。
基槽全面开挖后,地基持力层土层会完全裸露出来,首先检验勘察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勘察结果讲演的结论与建议是否正确和切实可行,地基土层是否到达设计时由地质局部给的数据的土层,是否有差异,如有不相符的情况,应协商解决,修改设计方案,或对地基进行处理等措施。
〔2〕根底深度是否到达设计深度,持力层是否到位或超挖,基坑尺寸是否正确,轴线位置及偏差、根底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基坑是否积水,基底土层是否被扰动。
〔3〕解决遗留和新觉察的问题有时勘察结果讲演遗留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某地质勘查单位对一幢学生宿舍楼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时,场地上有一户居民,不让进院内钻孔,成为一个遗留问题,后来在验槽中解决。
意义验槽是为了普遍探明基槽的土质和专门土情况,据此推断异常地基是否需要进行局部处理:原钻探是否需弥补,原根底设计是否需修正,对自己所同意的资料和工程的外部环境进行确认。
基坑验槽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根底上进行。
施工单位确认自检合格后提出验收申请,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工程负责人组织建设、监理、勘察、设计及施工单位的工程负责人、技术质量负责人,共同按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进行。
工作开展验槽工作,尤其是岩土专业的技术人员验槽细致与否,是关系到整个建筑平安的关键。
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对每一个基槽,都应作到慎之又慎,决不能出现任何疏忽,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在建筑施工时,对平安要求为二级和二级以上的建筑物必须施工验槽。
验槽时的资料和条件验槽时必须具备的资料和条件:1 勘察、设计、质监、监理、施工及建设方有关负责人员及技术人员到场; 2 附有根底平面和结构总说明的施工图阶段的结构图;3 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讲演; 4 开挖完毕、槽底无浮土、松土〔假设分段开挖,那么每段条件相同〕,条件良好的基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地基上箱形和筏形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
桩箱或桩筏形基础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 的1/18~1/20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前提下,基础宜浅埋,埋置深度不 宜小于0.5米
5.2.2 浅基础设计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2、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基本规定 强度要求 地基: pk fa
截面验算
V 0.25c fclh0
h 0 V 0.25 f cl 147.3 0.25 9600 1
0.061m
抗剪验算
V 0.7h ft lh0
h0 147.3 0.191m 0.7 111100
h=ho+0.045=0.236 取h=300 h0=300-40-5=255 底板边缘高度取200
3)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要求:作用在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和自重 应力之和不超过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 承载力特征值
pz pcz faz
压力扩散角的概念
6、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计算
基础底板的厚度ho
有垫层时
h0 h 40 2
无垫层时
h0 h 70 2
控制建筑物的标高
轴压基础
偏压基础
悬挑式
交 叉 式
二、结构措施 减轻结构自重 加强基础整体刚度 控制建筑物长高比 设置圈梁和构造柱 三、施工措施 先重高、后轻低 灵敏度高的土开挖基坑时注意不要扰动
130≤fak <160 ≤10 ≤6
160≤fak <200 ≤10 ≤6
200≤fak <300 ≤10 ≤7 50~ 100
砌体承重结构、框 架结构(层数)
吊车额 定 起重量 (t) 厂房跨 度 (m) 吊车额 定 起重量 (t) 厂房跨 度 (m) 高度 (m) 高度 (m) 容积 (m3)
底板配筋计算
M 1 p j b12l 2 133.3 1.1052 / 2 81.38 kN m
选用HRB335钢筋
f y 300MPa
M As 1143.9 mm2 f yh0
补充:减少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一、建筑措施
建筑体形力求简单 设置沉降缝
保持相邻建筑间净距
≤75
≤30 300~ 500
≤100
≤30 500~ 1000
水塔
表3.0.2 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作变 形验算,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仍应作变形验算: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 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相邻建筑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 完成时。
18kN/m3
m
fa f
ak
b b 3 d m d 0.5
16 1 18 1 17 kN/m3 11
1m 人工填土 γ=16KN/m3 150 0.3 18 3 3 1.6 17 2 0.5 150 0 40.8 fak=50Kpa 190.8 kPa 2m 粘性土fak=150Kpa e=0.5 IL=0.7 γ=18KN/m3
b Fk f a G d 340
F
165 20 1.75
2.61
取b=2.7m 确定底板厚度
底板混凝土C20 fc=9.6MPa ft=1.1MPa 垫层混凝土C10 厚度100mm
p j F 360 133.3kN/m b 2.7
V p j b 1 133.3 2.7 0.37 / 2 133.3 1.111 147.3kN
5.2 浅基础设计 5.2.1 基础埋深的确定
一、工程地质和地下水的影响 基础底面距室外设计 地面的距离
1、选择合理的持力层
在地基强度满足的前提下尽量浅埋,并且土层的分 布越均匀越好 2、地下水位的影响 尽量埋置在地下水位面以上,避免引起施工和使用 的影响,不可避免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尤其是对于 有腐蚀性的地下水,还应做好防腐措施
b1 ho
地基土净反力
F pj b
内力计算
pj
V p jb1l
M 1 p j b12l 2
底板斜截面计算(抗剪计算) 验算截面尺寸 V 0.25c fclh0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c —— 当混凝土≤C50,取1.0;混凝土=C80 ,取0.8 其余内插
l ——条形基础,长度方向取1m计算
矩形基础 (柱下独立基础)
Fk rG Ad fa pk fa A
Fk A f a rG d
A l b
一般l/b=1.5~2
取l 1m为计算单元
Fk b f a rG d
条形基础(墙下条形基础)
已知基础的埋深为2m,基础宽度为2.5m,地质剖面图 如下,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k A f a rG d
估算得到A0
再扩大10%~40%得到A,按l/b=1.5~2的比例,确定l、b。
, 计算基底的最大压力和最小压力,一般要求控制
pk min 0
同时
pk max 1.2 fa
pk max pk min fa 2
上述验算不满足时,应调整基底尺寸重新验算, 一直到满足为止
bi/hi≤[b/h]
采用“两皮一收” 或“二一间隔收” 砌筑方式的“大放 脚”,即为符合高宽 比的无筋扩展基础 对于砖基础
其柱脚高度h1不得小于b1,并不应小于300mm,且不小 于20d(d--柱纵筋中的最大直径)
当柱纵向钢筋在柱脚内竖向锚固长度不满足要求时, 可沿水平方向弯折,弯折后的水平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10d,也不大于20d
5~10
10~15
15~20
20~30
30~50
单 跨 单层 排架 结构 (6m 柱距) 多 跨
≤12
≤18
≤24
≤30
≤30
≤30
建筑 类型
3~5
5~10
10~15
15~20
20~30
30~75
≤12
≤18
≤24
≤30
≤30
≤30
烟囱
≤30
≤15 ≤50
≤40
≤20 50~ 100
≤50
≤30 100~ 200 200~ 300
水平荷载的高耸建筑、斜坡、边坡附近的建筑 及基坑工程要验算稳定性 地下水位较浅,存在水位上浮的问题时应进行 抗浮验算
3、荷载效应组合 按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设计
分正常使用极限和承载力极限两种状态
4、地基基础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1)设计前应具备的基本资料 地形图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建筑图、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设备基础及各种 设备管道布置图和标高 2)一般步骤 ¤ 选择基础的类型及材料 ¤ 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
或 pk max 1.2 f a
基础:根据基底反力验算基础的强度
变形要求 除了满足上表的丙级建筑,一般建筑物都要 求做变形设计
地基主 要受力 层情况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kPa) 各土层坡度(%)
60≤fak <80 ≤5 ≤5
80≤fak <100 ≤5 ≤5
100≤fak <130 ≤10 ≤5
对于无筋扩展基础的钢筋混凝土柱
锥形基础的边缘高度,不宜小于200mm 阶梯形基础的每阶高度,宜为300--500mm 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 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平行于基础长短边方向均应 配置受力钢筋
受力钢筋
分布钢筋
C10
四、相邻建筑的影响
d新<d旧
当新基础的埋深必须大于旧基础时,两基础应保持一 定的距离,一般取两相邻基础底面高差的1~2倍。如果 以上两点都无法满足时,应采取必要的施工措施,一 般可采用分段施工,设临时加固支撑、打板桩等措施
五、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d min Z d hmax
六、建筑物类型及基础构造
3m 粉砂 γ=17.5KN/m3 fak=180Kpa
b 2.5m, 取l 4m
已知柱下独立基础上部结构传 递来的轴心荷载Fk=1500KN
Fk 1500 A 9.95M 2 f a rG d 190.8 20 2
A 2.5 4 10M 2 9.95
2)偏心受压基础
5.1 浅基础类型及构造要求
浅基础定义
埋深5米以内的,常规方法施工的基础
5.1.1 浅基础的类型
1、无筋扩展基础(刚性基础) 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三合土
2、扩展基础(柔性基础)
局部柱网图
箱形基础
5.1.2 浅基础构造要求 无筋扩展基础所用材料为砖、石、素混凝土等 抗压性能较好而抗拉、抗剪性能很差 为了保证基础不因受拉或受剪而破坏 基础每个台阶的宽高比不超过相应材料的允许值
200 70
扩展基础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平行基础短边方向应配置受 力钢筋,纵向平行长边方向应配置分布钢筋 墙下条形基础纵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 大300mm
保护层厚度有垫层时40mm,无垫层时70mm 底板所用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0,垫层混凝土等级应 为C10
现浇柱基础,其插筋数量、直径、钢筋种类,应与 柱内纵向受力钢筋相同,柱为大偏心受压基础高度 ≥1400mm时,可仅将四角钢筋伸至底板钢筋网上, 其余满足基础顶面下≥la(laE)
¤ 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 确定基础的底面尺寸,必要时验算下卧层的强度 ¤ 对甲、乙级的建筑及需进行变形计算的丙级建筑进行 变形验算 ¤ 对于建造在斜坡上以及受水平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 和高耸建筑,需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 确定基础的剖面尺寸,进行结构计算 ¤ 绘制基础施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