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音韵第一课时
音韵学概说教案(全套)(共249张PPT)

音韵学概说教案(jiào àn)(全套)
第一页,共249页。
音 韵 学
第五页,共249页。
一 音韵学与语音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 其开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就 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局部一样。所谓声、韵、调 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mǒu ɡè)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 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 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 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 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第二十四页,共249页。
公元七世纪以前,悉昙文字业已盛行于印度,我 国于南北朝时,悉昙文字经由译经者传入,并受 国人接纳学习;唐代有义净之?梵语千字文?、智 广之?悉昙字记?、一行之?字母表?各一卷等著作。 约于奈良朝以前传至日本。在我国,梵字之书体 及字母称作悉昙,而称梵语文法、语句解释等为 梵音或梵语,以此加以区别。但日人除了称梵字 之书体为悉昙外,更广泛地包含(bāohán)梵语 书法、读法、文法等。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诗·郑风·子衿?二章
第十八页,共249页。
这章诗今天看来并不押韵,不懂音韵的人会误以为它原来就不押韵, 其实在先秦是押韵的。“佩〞、“思〞、“来〞三字同属一个韵部 (之部),如果按照后面的拟音去读这章诗,其韵味马上就显现出来 了。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一课时教案整理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一课时教案整理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声母c、ch,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会读音节ci、chi及其四声。
能精确拼读带有c、ch的音节。
3.能借助儿歌区分平翘舌音,关心学习一般话。
重点难点重点:读准声母c、ch和它们的音节ci、chi。
难点:区分平翘舌音。
教学预备拼音示教板,拼音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声母c、ch,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会读音节ci、chi及其四声。
3.能借助儿歌区分平翘舌音,关心学习一般话。
重点难点重点:读准声母c、ch和它们的音节ci、chi。
难点:区分平翘舌音。
教学预备拼音示教板,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7)1.出示卡片z、zh、zi、zhi,抽读、齐读。
2.比较z-zh、z-zi、zh-zhi,回忆学法。
二、学习新课(15)1.引导同学运用学法学习c、ci。
(1)观看图画:图上画了什么?“刺”是第几声?第一声怎样读?(2)出示c,领读,讲发音要领(发音方法同z,只是气流比z强一点)。
指名读。
(3)识记,发挥想像,自编儿歌,相机书空。
(4)引出ci,说说这是什么?怎样读?你怎么知道的.?试读、领读。
(5)比较c-ci。
(6)练读ci的四声,利用ci的四声练习组词、说话。
2.运用学法,自主学习ch、chi。
全班沟通,老师点拨。
三、看图学儿歌(8)1.引导同学看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2.让同学自主学习儿歌。
3.老师教读,小老师教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练习。
四、指导书写(5)让同学完成读读写写记记。
五、布置作业(5)抄写c、ci、ch和chi。
板书设计cchccichchi教后感【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一课时教案】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二单元 西南情韵

第二单元西南情韵(3课时)第一课时《阿西里西》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了解西南地区彝族的民间音乐,感受这个民族的音乐特色。
2、欣赏彝族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了解混声合唱的一般知识。
3、能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阿西里西》,并能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设计演唱形式。
二、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能够了解彝族的民族音乐特色。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地把握歌曲情绪,并加以完美表现。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琴、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导入。
导入:同学们好!请看一段视频资料(彝族火把节),说说:(1)、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2)、他们在庆祝什么节日?2、彝族和彝族音乐(1)、(讲授)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
(2)、彝族音乐丰富多彩,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
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塑造了一位美丽、勇敢、坚贞的撒尼姑娘的形象。
(出示课件,简单介绍)(3)、彝族的民间乐器有30余种,流传最广的有无膜短笛、葫芦笙、三弦、月琴,以及巴乌、马布和口弦等(出示课件)3、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1)、做于1953年,1954年由中央民族歌舞团及中央歌舞团相继演出,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这首歌获得了金质奖章。
(2)、仔细聆听这首歌曲,回答下面的问题:①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②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③歌曲表达了彝族人民怎样的心情。
(3)、进一步欣赏,加深理解。
这是一首混声合唱曲,在演唱过程中,有女声领唱参与其中。
歌曲可分两大部分:(一)、三个乐段(A、B、B1),A----女高音声部呈现,男高音声部予以重复;B女声领唱,而后混声合唱予以呼应;B1是第二乐段的变化重复。
(二)、第二部分基本与第一部分相同,但第一乐段有所减缩,后面又加了一段尾声。
在这一部分里,进一步展示了彝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景象,也进一步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未来、对伟大祖国的衷心祝福。
猜调-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猜调-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调。
2.学习在不同的调上演唱歌曲。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唱歌技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清晰地区分不同的调,并能够在不同的调上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带领学生演唱在不同调上的歌曲。
三、教学准备1.课堂教学PPT。
2.提前准备好相关歌曲伴奏。
3.提前准备好六个调号的八度音阶。
4.相关乐器道具。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课堂教学PPT,给学生展示各个调的音阶,让他们感知不同调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2.讲解1.介绍什么是调调是音乐中的基本元素之一。
它是音乐的核心,是一系列音符的排列顺序和强弱的度量方式,用于安排乐曲的音韵结构。
调号表示了音阶中不同音符的音高和音名,因此可以影响乐曲的整体效果和感觉。
2.什么是猜调猜调是指在演唱前先不告诉学生调号,让他们根据伴奏和自己感觉来猜测调号。
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调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3.实践1.导入歌曲选择一首容易上口的歌曲,为学生演唱,让学生朗读歌词,讨论歌曲名称和内容。
2.猜调在播放伴奏前,不告诉学生歌曲的调号,让学生根据伴奏和歌曲感觉来猜测调号。
然后播放伴奏,让学生试着演唱。
在学生演唱完后再告诉学生该歌曲的调号,并展示该调号的音阶。
3.演唱在熟悉了歌曲和调号之后,播放伴奏让同学放开嗓子大声唱歌。
由于教师事先已经选择低于学生舒适唱区的音高,所以学生可以自由地调整音高,尽情发声。
4.总结提醒学生刚刚学习的知识点:调是音乐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影响整个乐曲的音韵和感觉。
在学习时,需要多加实践,不断地猜测调号,多尝试不同调上的歌曲,才能真正掌握不同调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五、教学反思猜调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调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唱歌技巧。
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唱的歌曲,并根据学生的音高调整合适的乐曲降调。
音乐六年级说课稿西南音韵

音乐六年级说课稿西南音韵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站长推荐:中国()小学频道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最及时、丰富的小学信息资讯,希望小编整理的音乐六年级说课稿西南音韵,能够为大家解除疑惑。
音乐六年级说课稿西南音韵教学目标:1.能学会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有韵味地演唱歌曲《猜调》,并从中感受和体验少年儿童嬉戏游玩时天真活泼的生活情趣。
2.能认真听赏葫芦丝与小乐队合奏《金风吹来的时候》,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认识两种云南民族乐器——芦笙和葫芦丝,初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乐器。
3.能在地图上标出玉溪、丽江和西双版纳,能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重点: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有韵味地演唱《猜调》教学难点:辨认两件少数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并感受《金风吹来的时候》的基本情绪。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准备:课前学生分组收集云南少数民族歌、舞、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学生交流1.民歌组将学生按照民歌组、乐器组、舞蹈组排列座位。
舞蹈组乐器组2.学生分组介绍课前收集的云南民歌、舞蹈、乐器等资料。
3.教师归纳并播放。
二、学唱云南民歌《猜调》1.导入师:云南是中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刚才民歌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云南民歌,今天我们来唱一唱云南的少儿歌曲。
请听!2.听赏《猜调》3.提问歌声在问什么,你能否尝试模仿。
这首歌运用了声乐演唱形式中的哪一种?教师小结:这是一首云南儿童游戏时对唱的歌,歌唱时因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反应,所以往往开始先唱一个长长的引腔,再唱主要内容。
通过一串串问题,双方以对、答的形式展开活动,问得巧,答得妙,妙趣横生。
4.学唱歌曲师生以对答形式学唱歌曲旋律。
跟伴奏唱歌词。
加入前倚音演唱。
师:歌曲情绪上有什么变化?生: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5.猜谜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参与表现。
三、听赏《金风吹来的时候》师:云南山水秀丽,少数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劳动中,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民族音乐和乐器。
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

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湖北西南官话是一种地方官话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西南地区,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等地。
本文将从音韵的角度对湖北西南官话进行研究。
一、声母音系湖北西南官话的声母音系与标准官话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是擦音的发音特点,标准官话中的清音和浊音分别发音为/ch/和/zh/,而湖北西南官话中清音读作/s/,浊音读作/z/。
此外,湖北西南官话还保留了一些标准官话中已消失的辅音音位,如/l̩/、/n̩/。
这些特点使得湖北西南官话在声母音系上具有独特的特征。
二、韵母音系湖北西南官话的韵母音系与标准官话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是声调的变化对韵尾的影响。
标准官话中,不同声调对韵尾的影响较小,而在湖北西南官话中,不同声调对韵尾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例如,在第一声的情况下,标准官话中的韵尾/i/读作/ɨ/,而在湖北西南官话中读作/i/。
这种声调变化对韵尾的影响是湖北西南官话独有的音韵特征。
三、声调音系湖北西南官话的声调音系与标准官话基本一致,都包括四个声调。
第一声是平声,第二声是上声,第三声是去声,第四声是入声。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湖北西南官话的声调有一定的变化。
在一些词汇中,声调的变化会受到韵尾的影响,导致声调的读音发生改变。
此外,湖北西南官话还存在一些声调变调的现象,例如在某些地方,入声变成了去声,或者上声变成了去声。
这些声调变化使得湖北西南官话具有一定的音韵特征。
四、音变规律湖北西南官话中还存在一些音变规律。
例如,在一些词汇中,声母的读音会发生变化。
标准官话中的声母/b/在湖北西南官话中会读作/p/,/g/会读作/k/。
此外,湖北西南官话中还存在一个特殊的现象,即鼻音韵尾/t/的读音会发生变化。
在一些情况下,鼻音韵尾/t/会读作/n/,或者完全省略。
综上所述,湖北西南官话在音韵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
在声母音系方面,擦音的读音和特殊的辅音音位是其特点之一。
韵母音系方面,声调变化对韵尾的影响使得湖北西南官话具有独特的音韵变化。
摇太阳教案

摇太阳教案【篇一:湘版六年级上册新教材教案】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 1、本册教材分析:本册的教材重点、难点在于教会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和齐唱、合唱,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并乐于参和各种演唱活动。
让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
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和齐唱。
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每个班级都有学生在音准方面有偏差;也有个别同学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唱歌音量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学段总目标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和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参和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6)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时段目标:第一单元:我的祖国本课以“我的祖国”为情感主题,安排演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大中国》、听赏歌曲《我的祖国》以及学习音乐知识“三连音”了解歌唱家郭兰英,让学生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第二单元:爱心的奉献本课以认识瞿希贤及学习听赏她的部分作品为主线,并以“爱心奉献”情境为主题,将歌曲《老鸟、小鸟》《飞来的花瓣》《美丽的花儿》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奉献爱心的美好和甜蜜,并在歌曲学习全音和半音的概念。
第三单元:西南音韵以“西南音韵”为主题,介绍了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汉族民歌和苗族、布依族民歌及傣族歌舞等,充分展现了我国西南地区绚丽多彩的音乐风格以及相关文化艺术特色。
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南边陲的风土人情及灿烂文化,感受西南民歌的风格特点、韵味。
湘西音韵

湘西音韵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以欣赏为主,体验为辅的一堂综合欣赏课。
学生不仅能在这一堂课中欣赏到少数民族的音乐,还可以自己参与到少数民族的音乐活动中来,体验少数民族的音乐。
主要有几种教学方法。
1、视觉图像法:湘西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学生来说不那幺了解,在介绍湘西三大民族的过程中,我运用大量的视频文件,将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湘西主要的少数民族音乐时,我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3、体验法: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
光靠说和看是不能够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共鸣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还创设音乐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大型的乐曲,有三个乐章,还有引子和尾声。
在最后的结束部分,让学生给每个乐章进行命名。
开始引入的部分是乐章的引子部分,第一乐章是苗族、第二乐章是侗族大歌,第三乐章是土家族“打溜子”。
首先我用谭盾的《地图》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来。
苗族是一个有着丰富音乐的民族,我主要教授的是苗族的“飞歌”,芦笙舞和苗族鼓舞,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的特点。
在教授侗族音乐的时候,我运用视频,让学生在与常见的合唱进行对比中,对侗族的这一种演唱形式更加深刻,并且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葫芦丝的音色特点:高音: 清澈明亮,透明如水;中 音:柔和平缓,甜美悦耳; 低音:深沉浑厚,韵味悠 长。
芦笙
芦笙: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 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 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 月27日举行。相传,芦笙管 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 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 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在 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 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 历史。 芦笙的音色特点:沉厚,富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
象脚鼓是傣族的重 要民间乐器,因鼓身似 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 歌舞和傣戏伴奏。象脚 鼓还受到景颇、佤、傈 傈、拉祜、布朗、阿昌 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 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 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猜调
思考题:
1、”是什么意思?
3、歌曲中问了什么? 4、这首歌曲运用了声乐演唱形
3、
倚音 表现了小朋友顽皮、可爱的性格
欣赏傣族舞
活动
学一学傣族舞的动作, 跟随乐曲跳一跳。
课堂小结
云南的歌美,乐美、舞美,多少年来,在这片土地上, 云南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很感 谢同学们,是你们课前准备的丰富材料让我更多的了 解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有很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不断努力探索,继续 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将它们发扬光大。
式中的哪一种? (对唱)
这是一首表现儿童生活的小调,是云南 儿童游戏时对唱的歌,能帮助儿童增长知识、 认识世界。歌曲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结构短小,旋律较简单,节奏鲜明,单纯质 朴。通过一串串问题,双方以对、答的形式 开展活动,问得巧,答得妙,妙趣横生。
小知识:
1、(来) 衬词 衬词是民歌的一大特色, 带有强烈的地方特点和口语特点。 2、街 :云南方言读gai
音 乐 课 件
西 南 音 韵
人搜凤参雅王清虞 心索翼差音褒管舜 。动,横。赋,调
七彩云南
听赏金风吹来的时候
思考:
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胡芦丝
葫芦丝:葫芦丝又称葫芦箫。 流行于西双版纳、德宏、 保山、瑞丽等傣族地区, 在阿昌族、布朗族、德昂 族中也较为流行。葫芦丝 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代,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 丝起源的动人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