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民族团结教案
小学民族团结教案精编版

小学民族团结教案精编版最新资料推荐:1、尊重民族的风俗惯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惯。
2.了解一些尊重民族风俗惯的故事。
3.愿意尊重民族的风俗惯。
教学重点:尊重民族的风俗惯。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惯。
教学过程: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大中国》,让学生跟着唱,思考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2.询问学生自己属于哪个民族,了解班级里有哪些少数民族。
3.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民族有各自的风俗惯。
二、研究课文,进行明理。
1.出示傣族小朋友的图片,介绍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风俗惯,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讲究。
2.介绍XXX尊重傣族人民风俗惯的事例,并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
3.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警卫员要用伞为XXX挡水,以及XXX的行为背后的意义。
三、补充事例,提高认识。
1.让学生分享其他尊重民族风俗惯的故事。
2.介绍发生在38号楼里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尊重其他民族风俗惯的好处。
四、结合练,指导行动。
1.让学生分享生活中有其他民族的小朋友的经验,并介绍少数民族的风俗惯。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惯。
3.表演小品和诗朗诵,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2、可爱的少数民族教学目标:1.在交流分享中了解蒙古族、维吾尔族的风俗惯及特色。
2.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激发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忆已有的经验,引出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
二、介绍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风俗惯及特色,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风情。
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的风俗惯和特色,并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四、通过歌曲、舞蹈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
2)同学们,我们的祖国真大啊!56个民族分布在我们祖国的四面八方,除了你们刚才提到的,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呢?3)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吗?(介绍56个民族的名称)4)每个民族都有它们不同的风俗惯和特色,藏着许多有趣的秘密。
小学三年级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小学三年级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活动教案小学三年级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活动教案「篇一」(背景:几天前,班里两个同学发生了矛盾,其中一个同学固执地要求对方同学向自己赔礼道歉。
其实,矛盾是由他引起的。
我抓住这个典型事例,及时召开了一个特别班会。
于是,班会的主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班会目的:一、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①通过班会,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实现两个同学的矛盾的和解。
②告诫全体同学,凡事要学会冷静,“三思而后行。
”二、提高全体同学的认识水平:①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避免和化解矛盾的方法。
②认识和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③认识如何与同学相处,是个人素质的一种表现。
主持人:宋强(班长)黄艳敏(生活委员)班会形式:以发言、讨论为主班会准备:①由老师分别找两位发生矛盾的同学谈话,对他们进行启发和教育。
③由班干部找两位同学谈话,动员他们在班会上谈己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以及现在的一些真实想法,以此来告诫同学。
③由班干部动员一部分同学准备发言,谈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④由班里的宣传委员负责班会会场的布置(在黑板上写好班会标题)。
班会过程:(说明:因时间关系,此次班会安排在中午召开。
)1、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
2、首先由班长说明此次特别班会的目的。
(说明:班长宋强在此前已经准备了发言。
她的发言稿我已经习过,大致意思是,我们今天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间召开一个特别的班会。
其中的原因有的同学可能知道,是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是一件看上去跟我们45个人(我班共45人)都没什么关系的事。
可我们是一个集体,这件事毕竟发生在我们这个集体当中,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因为可能在明天,也可能在后天,我们之间也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所以今天我们要请两位同学谈谈,也请其他同学谈谈各自的想法。
)3、主持人黄艳敏布请刘武鑫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说明:刘武鑫主动向郭飞(与他发生矛盾的同学)同学表示道歉。
他谈道,矛盾虽不是由自己引起,但自己的做法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小学开学第一课民族团结教案

小学开学第一课民族团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概况:介绍我国的56个民族,及其分布特点。
2.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阐述民族团结对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
3. 民族文化了解:学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特色文化等。
4. 民族团结故事:分享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发学生对民族知识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我国民族概况,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包容、帮助的故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共同进步。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概况、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享民族团结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民族团结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3. 活动参与: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民族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
六、教学建议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3. 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年级民族团结教案

三年级民族团结教案主题一:好大一个家第一课时:民族名称知多少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本课程的目标是了解一些民族的名称,并能够说出一些。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出示图片、研究分享、连连看和小竞赛。
第二课时:民族名称的来历本课程的目标是了解中华民族56个民族名称的由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查阅各民族的资料,进行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包括复、民族名称的来历、研究分享和写在书上。
第三课时:民族风情游本课程的目标是领略不同民族的民族风情,抒发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查阅各民族的资料,进行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探究示例、学生分组选择线路并查阅资料交流、分享和小结。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表达了56个民族在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俗的多样性。
了解并尊重这些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验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藏族人喜欢穿戴具有传统特色的服装,而彝族人则重视家庭和亲戚关系。
了解这些文化和传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在与不同民族的人交往中,我们应该避免对他们的文化和传统进行歧视或贬低。
相反,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尝试去了解和研究他们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总之,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是增进各民族之间团结友好的重要途径。
通过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32022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归纳小结
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互动设计
提问与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和回答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角色,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特点 课堂游戏:设计有趣的课堂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我国各民族概况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各民族主要分布地区: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 区
各民族语言文字: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
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汇报人:
目录
知识目标
了解民族团结的基本概念 和重要性
掌握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 内容和原则
了解不巧
能力目标
识别和区分民族服饰的特征 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时间安排
导入时间:5分钟 讲解时间:10分钟 互动时间:15分钟 总结时间:5分钟
导入新课
介绍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意义 引入本课的主题和内容
介绍民族知识:介绍不同民 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等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游戏等 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课后作业布置
布置与民族团结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手抄报、绘画等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彼此了解 组织学生参加民族团结实践活动,如民族文化展览、民族音乐会等 鼓励学生与不同民族的同学交朋友,增进友谊
《中华民族团结力量》教案精选()5

《中华民族团结力量》教案精选()5教案名称:《中华民族团结力量》教案精选(完整版)5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团结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掌握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等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三、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团结的历史2. 中华民族团结的现实意义3.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 青少年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团结的历史、现实意义和基本制度。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青少年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情景剧表演: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民族团结的情景剧,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民族团结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等基本概念,让学生深入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青少年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 情景剧表演: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民族团结的情景剧,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3. 情景剧表演:评价学生在情景剧表演中的表现,包括剧本编写、导演能力、表演技巧等。
民族团结教育课教案

民族团结教育课教案民族团结教育课教案一、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现状,增进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促进校园民族团结。
二、课程内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介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民族历史的发展: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重点介绍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
民族现状的多样性:介绍当前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现状。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强调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和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现状。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点。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民族的优缺点,增进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民族团结案例,让学生了解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和责任。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民族团结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讲解:通过讲解各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民族的优缺点,增进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民族团结案例,让学生了解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和责任。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认真程度等。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小测验: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年级民族团结教案

三年级民族团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流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民族团结的定义与意义2. 我国主要的民族及特点3. 民族团结的实例及启示4. 维护民族团结的方法与途径5. 民族团结主题的实践活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族团结的概念、意义及我国主要的民族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团结的实例,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展开讨论。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民族团结主题的实践活动,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民族团结的概念及意义。
2. 讲解我国主要的民族及特点:介绍汉族、壮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主要民族的特点。
3. 分析民族团结的实例:分享一些我国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互相帮助的实例。
4. 讨论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维护民族团结的方法与途径。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呼吁学生积极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的工作。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民族团结的小短文。
2. 设计一个民族团结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
3. 家长参与评价: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民族团结表现,共同培养孩子的民族团结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小短文和手抄报,评估学生对民族团结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家长的参与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民族团结主题活动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民族团结的典型代表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参观民族风情园或博物馆,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民族团结一家亲教学目标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谁能说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那些民族?(课件出示各民族的照片)二、学习新课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从古至今,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
如,清朝的文成公主入西藏,汉朝的昭君出塞,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的文化,才使我们的祖国母亲变得如此繁荣富强,日益强大。
三、总结希望孩子们在学习完民族团结的课文后,能团结身边的每一位同学,不管他们是维吾尔族、是回族、还是汉族,真正做到各民族一家亲。
第二课时中国母亲的代表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母爱是没有民族和国界的,各民族都是一家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民族团结的事迹?二、学习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有关维吾尔族母亲的感人故事。
中国母亲的代表—阿里帕.阿力马洪。
半个世纪来养育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民族孤儿,超越民族和血缘的母爱感动着世界。
来自新疆阿勒泰地区清河县的维吾尔族老人阿里帕,她自六十年代起,含辛茹苦抚养着收养的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四个民族的10名孤儿,在她家里,至今保留着一口直径约一米的大锅,在过去的岁月里,阿里帕妈妈和已经过世的阿比包爸爸,每天就是用这口锅,做出饭菜,养育这些孤儿和他们的9个亲生孩子。
如今,这个大家庭里已是几代同堂,全家聚齐了共有180多口人。
在这次美国热播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中,阿里帕成为所有中国母亲的代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善良与慈爱。
孩子们学习完了阿里帕妈妈的故事,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她那没有民族界限的爱啊!第三课时新疆的发展历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疆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
教学过程新疆风雨50年。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翻开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我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看图分析。
新疆解放前人民的吃、穿、住、行4个方面的来展示人们的生活,又新疆解放后人民的吃、穿、住、行4个方面的来展示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那些变化?(我采取了鲜明的对比方法来讲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图:从我们身边的事讲起,联想到我们的祖国。
)三、师总结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
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才使我们的祖国母亲变得如此强壮,如此美丽。
第四课时团结是福、动乱是祸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事件,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六年前的乌鲁木齐经历了让我们难以忘记的“七.五”事件,尽管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改变不了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动摇不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并肩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师问:1.从这些图片中你懂得了什么?2.民族团结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是什么?3、如果民族不团结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4、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想到祖国的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主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成果。
回顾过去,56个民族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风雨同舟,并肩奋进。
展望未来,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定会谱写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崭新篇章!三、师总结汉族也好,少数民族也好,都是中华儿女,都是一家人。
沙石结合在一起是座山,大家团结在一起能使荒滩变花园,民族团结就是好。
第五课时民族团结的意义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及民族团结的意义。
教学过程同学们你们觉得民族团结的意义有哪些?师: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
面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三、师总结孩子们,民族团结不是我们嘴上说说的事,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更加团结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吧!第六课时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目标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
请同学们跟唱,想想这首歌唱的什么?2.谁来说一说你是哪个民族的?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是汉族,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3.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谁能举例说一说?二、学习课文,进行明理。
1(出示傣族小朋友图片,贴在黑板上。
)傣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有什么讲究?2、周总理是怎样尊重傣族人民风俗习惯的?(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
)3、警卫员为什么要用伞为周总理挡水?4、总理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三、补充事例,提高认识。
1、你们还知道哪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第七课时维吾尔族、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尊重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前几天,老师让你们按小组重点调查了几个少数民族,今天请你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下面派代表上来介绍。
二、学习新课今天我们知道了这2个民族的知识,了解了他们的不同风俗习惯及特点,除了这2个你还了解其他的民族吗?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一起来看看。
(诸多民族风俗节日的多媒体,边看教师简单的说明)三、小结这些少数民族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歌跳舞,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第八课时我国的民族分布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少数生活的地理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有的居住在气候宜人的平原内陆,有的生活在丛林密布的西南边陲,有的居住在终年积雪的世界屋脊,还有的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戈壁,你知道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吗?1、围绕“东北与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和东南地区”几个小组,进行汇报。
2、把小组同学的思考和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
3、把同学们的发现汇总起来,完成表格。
二、师小结活动第九课时了解各民族居住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56 个民族的建筑各有特色,仿若群星落于九州。
这些民族建筑是千百年来个民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
让我们背上行囊,去探访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吧。
二、学习新课1、根据民族民居图,和小组同学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民居进行探究,了解他的特点,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
2、师推荐网站中国民族建筑网。
三、研究分享1、竹楼组、碉楼组、蒙古包组、各家土楼组、江南民居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学习。
2、小组汇报、学习四、搜集其他地区的一些特色建筑,其他时间汇报。
第十课时我们的家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喀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构成,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喀什是同学们成长的地方,那你们是否真正了解过喀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构成呢?喀什,是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波斯文明四大文明的荟萃点;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碰撞与借鉴荟萃点;是东西方建筑风格融合升华的荟萃点;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物流荟萃点。
喀什,拥有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喀什,拥有西域最美丽风光的名城。
喀什,是“古丝绸之路明珠”、“维吾尔风情之都”,是中国著名的国际旅游热点地区。
人民常说“游新疆就要游南疆,到南疆一定要到喀什”,“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
喀什是新疆的缩影,其它任何地方都比不上她有那么突出的维吾尔民风的新疆特点。
喀什,居住着维、汉、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26个民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喀什,你可以听到纳格拉鼓的响声、看到激情奔放的民族歌舞、闻到烤肉串的香味、吃到香甜可口的干鲜瓜果;可以观赏中世纪维吾尔族的建筑及其艺术风格、触摸精雕细刻的民族手工艺品、感悟浓郁的伊斯兰文化氛围。
师总结这样的喀什既是我们熟悉的又是我们所陌生的,但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喀什所有的人,让喀什变得更加美好。
第十一课时腾飞的喀什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喀什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相互团结。
教学过程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新疆发展稳定事业的重大政策措施,决定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享受特殊经济政策。
面对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喀什市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紧紧抓住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战略机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充分发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重大政策扶持、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深圳市对口援助喀什市以及独特的地缘区位四大优势,加快推进“打造喀什在中亚南亚经济圈重心地位”发展战略,加强东西部合作,推动中亚南亚区域经济互动,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
东联西出,把喀什市作为促进周边国家商贸交流的平台;西进东销,使喀什市成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亚南亚地区紧密联结的桥梁和纽带,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加速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打造面向周边国家的商贸旅游中心,建设面向世界的出口加工制造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文明进步,把喀什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明珠”和“世界知名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师总结我们知道国家对喀什发展的重视,但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稳定,所以喀什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离不开各民族的相互团结。
第十二课时我们是一家人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深刻认识到应该怎样去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过程要维护民族团结,更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比如,作为学生的我们,当发现有民族同学成绩落后时,我们应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当发现公交车上有一位汉族老奶奶没有座位时,我们应该主动为她让座。
各民族彼此要相互了解或尊重。
我们要在学习了解兄弟民族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消除不应有的误解或偏见,在相互沟通和相互帮助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