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二语文教案:2.6《琵琶行》(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目标:前一次课对诗歌进行了整体感知和把握;本次课赏析诗歌第二段对琵琶演奏的描绘,领悟诗句以声喻声,以形写声的特点,领会本段名句在其它语境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研讨文学作品中抽象事物具体化及作品间借鉴、引申、创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领悟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特点;语言的积累、感悟、引申、应用。
教学步骤:一引入:温州是全国知名的经济发达地区,因为这儿有许多著名的民营企业,如正泰、奥康等,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国,因为这儿孕育出许多不朽的作家作品,如屈原的《离骚》,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企业著名是因为它创造了在大量物质财富,而作品不朽是因为它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在于它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至今仍会让我们享用不尽。
而这一篇不朽的《琵琶行》究竟有何感染力和表现力,它的妙处何在呢?下面我们通过学习本篇对琵琶声的描绘,将会领悟到它的妙处所在。
二音乐描绘赏析;从以下方面赏析第二段中的琵琶声描绘:1多层次摹写声音:文章描绘音乐并非笼而统之,而是按一定的层次结构,从开头出场到未尾余韵,中间摹写三个乐段,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根据提纲摘录相应诗句:2以声喻声,以形写声:诗中用哪些其它声音比喻琵琶声?这些声音有何特点?3象声词增加乐感:划出象声词。
4侧面烘托魅力:标出相应诗句。
三揣摩诗句的引用、引申:这首诗这一段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赏析的点,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语言材料,让我们沿用至今,时常引用、引申,如:此时无声胜有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所发资料上作练习,在空缺处选择以上三句诗中的其中一句填上:1叫你出吃饭,却让人等那么久,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呀。
2这项法案历尽波折,多次修改,十多年后才得以通过,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3男大当婚,去相亲是正大光明的事,不要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4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已经急不可待,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弄出一番“劝进”的丑剧。
高中语文 2.6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6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训练朗读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
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诵读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课程教学设计

《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白居易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 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 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 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琵琶行》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稍微有点难度的可结合文下注释)。
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学导学案的方法,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诗人的感情做准备。
音乐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创设意境,导入课文,通过问题的回顾思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核心素养:语言:1.整体感知,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审美: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四、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五、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乐曲,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畔相遇,琵琶女用琵琶演奏出人生的起伏和世间的冷暖,因为音乐,他们演奏出一曲千古传诵的知音曲,今天我们一起踏着诗人白居易的诗行,去聆听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
二、关于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回顾思考(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琵琶行》(人教)

《琵琶行》教学设计《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本诗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
此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2、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2、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唐摭言》(zhí,拾取):“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二、解题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宋王灼《碧鸡漫志》:“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本文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三、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四、诵读背诵1、正音。
迁徙xǐ恬然tián 迁谪zhé阑干lán2、听示范朗读。
3、顺句(不必翻译)。
重点词语:本长安倡女倡女:歌女曲罢悯然悯然:忧郁的样子恬然自安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凡六百一十六言凡:共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声停欲语迟迟:迟疑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 《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如:琵琶、弹奏、悠扬、忧愁等。
(3)学生能够初步欣赏和评价古诗词的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 《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2)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琵琶曲,让学生感受琵琶音乐的韵味。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古诗词的了解和兴趣。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了解大意。
(2)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课文。
3. 深入探讨(1)《琵琶行》的艺术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如描绘细腻、意境优美等。
(2)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如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等。
(3)古诗词的审美价值: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4. 活动实践(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古代宴会上欣赏琵琶演奏的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音乐或美景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高二语文教案:2.6《琵琶行(并序)》3 (新人教版必修3)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凶残,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时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反复诵读,正音释意后了解故事概况2鉴赏诗歌的结构和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烟波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记住了不少人,也遗忘了不少人。
当我们提到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唐朝时可能想到的首先是那时的才子佳人。
那么有这样一位才子,在他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李忱写了这样一首诗悼念他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请问:你们知道他写的是谁吗?对这就是白居易。
为什么?因为,他有两篇传世名作一首叫作《长恨歌》,一首叫作《琵琶行》。
今天我们就来翻开这一篇文学奇葩,让我们循声而去!二,解题1,白居易简介2,白居易诗歌理论(1)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指导思想。
综合儒、释、道三家思想(2)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3)他继承了《诗经》的比兴美刺的传统诗论,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同上)强调诗歌批评社会政治的功能。
3,作品类别讽谕——《卖炭翁》闲适——人生何所欲, 所欲唯两端.中人爱富贵, 高士慕神仙.(归田三首)感伤——《长恨歌》、《琵琶行》杂律——《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高二语文 2.6《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一、鉴赏诗歌: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6(精品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1.注意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2、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内容;3、描写音乐的艺术二、教学内容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白牡丹》《买花》《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观游鱼》《鸟》《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宫词》知识点:“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元轻白俗”--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二人在诗歌革新中取得杰出成就,但白诗过于强调通俗平易,元诗还流于轻佻淫靡.后人“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故苏轼讥之为“元轻白俗”。
白居易生平与创作: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卖炭翁》《秦中吟》,《新乐府》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2.解题(1)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琵琶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
白居易另外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长篇歌行体叫《长恨歌》。
歌、行、引,本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种名称不同,其实并没有严格区别。
它们的音节和格律都比较自由,所以白居易用这种手法很自如。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
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
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琵琶行(原文)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4.疏通字词贾(gǔ)人荻(dí)花管弦(xián)六幺(yāo)钿(diàn)头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虾(há)蟆陵5.琵琶行并序(原文朗诵录音)对照课本6.课文详解(1)小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答: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2)全文结构与内容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部分:A、第一部分: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
(诗的引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
)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
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
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B、第二部分: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迟(迟疑)。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
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
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急雨”、“私语”的比喻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的比喻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奔突而出)刀枪鸣。
(比喻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曲终收拨当心(对着琵琶中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弹奏琵琶的过程,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
"悄无言" ,说明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秋月白”,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
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这是“以景衬情”的典范。
第三层: 听众的反映。
C、第三部分:第三诗段: 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显出庄重的脸色)。
第一层: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借代其他歌女)妒。
五陵年少(京城富贵人家子弟)争缠头(送给歌女的锦帛),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镶着金花的银钗)击节(打拍子)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借代年月)等闲(平常)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衰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地名)买茶去。
去来(离去。
“来”,助词)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错乱)。
第二层: 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本段运用对比、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对比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对比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对比后来的满腹辛酸。
D、第四部分:第四诗段: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
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ōuyā单调的乐声)嘲哳(zhāozhā繁杂的声音)难为听。
(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先说无音乐,再说听惯了伤感的啼鸣和山歌与村笛之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