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阳冬洪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发表)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阳冬洪(深圳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哲学)【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的一部伟大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中分析得知,商品的价值,在简单的流通领域是不会增值,只有在货币流通领域,价值才有可能增值,货币增值的源泉在于货币持有者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同时消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让劳动力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以其表面上的等价交换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
【关键词】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价值增值;劳动力一、《资本论》概述《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一部伟大科学著作,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同时它还是一部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涵盖了马克思在政治、法律、历史、数学、教育、道德、宗教、文艺、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深刻见解,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恩格斯对这部著作是这样评价的:“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家和劳动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道德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德国人才能做得到。
”①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基于武装无产者群众的迫切需要。
19世纪30-40年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发达资本国家的历史中上升为主要矛盾(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等),但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9页。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劳动利益一致”、“自由必然带来普遍协调”和“全民幸福”的观点,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尚未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尚未没有科学地理论指导。
资本论:第二篇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 ,G’=G+⊿G G—W—G’,G =G+⊿G W G ,G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的运动会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的运动会带来剩余价值。 (一)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 1.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1.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资在主义生产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 (1)资在主义生产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同过两极分化发 展起来的; 展起来的; (2)只有在发达的商品流通的基础上才能使少数人手中积累一定 数量的货币, 数量的货币,从而才有可能 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3)仅有国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还是不够的,世界贸 仅有国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还是不够的, 易和世界市场也是资本产生的前提条件。 易和世界市场也是资本产生的前提条件。 2.资本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 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资本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 2.资本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3.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区别 3.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区别 从流通形式看: 买和卖两个阶段的次序相反; (1)从流通形式看:①买和卖两个阶段的次序相反;②终点和起 点不一样; 媒介不一样。 点不一样;③媒介不一样。 从货币的使用方式看:商品流通的货币是购买手段, (2)从货币的使用方式看:商品流通的货币是购买手段,最终被 花掉 资本流通的货币只是被预付出去,最终还要流回来。 了,资本流通的货币只是被预付出去,最终还要流回来。 从货币和商品的位置变换来看, (3)从货币和商品的位置变换来看,商品流通是同一个货币两次 换位,货币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 换位,货币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资本流通是同一件 商品两次换位,货币又溜回到它的出发点。 商品两次换位,货币又溜回到它的出发点。
《资本论》导读 第二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工程教材PPT)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第三,流通以外的生产过程也没有剩余价值的产生。
“商品占有者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是不能创造自行增 殖的价值。他能够通过新的劳动给原有价值添加新价值,从而使商 品的价值增大,例如把皮子制成皮靴就是这样。这时,同一个材料 由于包含了更大的劳动量,也就有了更大的价值。因此,皮靴的价 值大于皮子的价值,但是皮子的价值仍然和从前一样。它没有增殖, 没有在制作皮靴时添加剩余价值。可见,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以 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占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 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
由于每一个新资本总是首先作为货币出现在市场上, 通过一定的流通过程才转化为资本,因此,马克思对资 本的分析首先从这个流通过程开始。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 二、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比较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
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货币的流通形式:W-G-W 资本的流通形式:G-W-G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马克思揭示了G-W-G的本质特征:
1.从运动目的看:货币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 足需要,是获取使用价值;资本循环是交换价值本身。
2.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资本循环最终的内容是最后 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流通的货币。
“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G,, 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 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 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 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3.从运动的限度看: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占 有使用价值,满足消费的需要,因此,它是有限度的; 相反,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的增 殖,这种运动“开端和终结是一样的,都是货币,都是交 换价值,单是由于这一点,这种运动就已经是没有止境 的了”。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的总公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若是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类利用价值的互换,只考察这一进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咱们就会发觉,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
商品流通的那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处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
(1)但是,为了熟悉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没必要回忆资本产生的历史。
那个历史每天都在咱们眼前重演。
此刻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此刻舞台上,也确实是出此刻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通过必然的进程,那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第一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
但除这一形式外,咱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运动中通事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讲,已是资本。
此刻咱们较认真地研究一下G—W—G那个流通。
和简单商品流通一样,它也通过两个对立时期。
在第一时期G—W(买)上,货币转化为商品。
在第二时期W—G(卖)上,商品再转化为货币。
这两个时期的统一是一个总运动:货币和商品互换,同一商品再和货币互换,即为卖商品而买商品;若是不管买和卖的形式上的区别,那确实是用货币购买商品,又用商品购买货币。
(2)整个过程的结果,是货币和货币互换,G—G。
假设我用100镑买进2000磅棉花,然后又把这2000磅棉花按110镑卖出,结果我确实是用100镑互换110镑,用货币互换货币。
很清楚,假设G—W—G那个流通进程只是兜个圈子,是一样大的货币价值彼此换,比如说,100镑和100镑互换,那末那个流通进程确实是荒唐的、毫无内容的了。
马原 货币转化为资本ppt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主要内容:从资本的流通形式分析资本的实质。 第一节包括25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第1-3段); (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第423段); (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第24-25段)。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主要内容:阐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提出剩余价值由何产 生的问题。 第二节包括32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第1-2段); (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第3-28段); (三)剩余价值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第29段); (四)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第30-32 段)。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主要内容:阐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或决定性条件: 劳 动力的买和卖,揭露资本的实质。 第三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第1-2 段);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3-9段); (三)劳动力价值的决定(第10-20段); (四)劳动力的使用和资本的实质(第21-23段)。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主要内容:是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阐明资本的形 成条件和实质,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对抗性的社会 关系。这里分析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所阐明的由商品与货 币的对立,发展到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 对立,从形式上看,只是由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变成由货币 与商品的对立。但是,这是一个飞跃,是一个质的变化。从 内容上看,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是简单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 产物,而作为资本的货币与由劳动力充当的商品的对立,则 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是资本与雇佣劳动 的对立关系。 第四章包括三节。第一节通过资本总公式的分析,阐明资 本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第二节通过总公式的矛 盾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第三节通过劳动力买 卖的分析,阐明资本运动形式矛盾的解决和剩余价值生产的 前提条件。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读后感《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它的第二篇内容“货币转化为资本”考察的是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即除了直接生产过程外,把交换过程加进来了。
这一篇主要分析了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再生产的过程,它只有在这种连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
《资本论》首版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
在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固有矛盾愈发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呈现复杂化的趋势。
到了1857年,更是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可能是革命,在这之前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
于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阅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经济学著作,收集了4000多种报刊杂志,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多达100多本。
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但是在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之后,我们会发现作为资本的最后产物的货币才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同为货币,却还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货币可以是作为货币的货币,也可以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它们二者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其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特殊形式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对于这两个形式来说,都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W—G(卖)和G—W(买),都是同样的两个物的因素。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 2.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 ❖ (1)从历史上看,最早的资本形式是商品资
本和高利贷资本,它们都采取货币的形式。 ❖ (2)从现实情况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
以货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后 再从事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 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 区别:
❖ (2)运动内容不同 ,前者以社会两种不同使用价 值的商品的等价交换为内容,后者交换两极的货币是 同一性质但不同数量,以增殖为内容 ;
❖ (3)运动的界限不同 ,商品流通以满足需要为界 限,资本流通是无休止地价值增殖运动;
❖ (4)运动主体不同,商品流通以商品为运动的主 体,资本流通以价值为运动的主体。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 ) 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
❖ 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 ❖ 法学和社会改革家 ❖ 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小结:
❖ 劳动力商品理论是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关键,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第一,劳动力商品理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史上长期 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 基础。
C劳动资料作用:P79
❖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 :第一、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 第二、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发展程度的标志 ❖ 第三、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
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3、劳动过程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
❖ 为什么称为资本总公式?
❖ 适合于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课件

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 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
第四章
25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关键
货所有者在市场上以等价交换方式购买了 劳动力,在生产中使用劳动力就可以得到比投入 的价值更多的价值。
这样,就解决了资本总公式中呈现出的矛盾。
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是无限的:
资本运动的终点与起点在性质上没有区别,因此 每次运动都是一次新的运动的起点,都可以开始一次 新的运动。这样资本的运动就变为:
G—W—G′ ·G —W— G′ · G —W—G′ · G ……
“资本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 的运动”—— 《资本论》
普通货币的运动则是有限界的:
由此可见,要解决G—W—G′矛盾,必须有一个 条件。即: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 通中
第四章
17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的关键:
进一步分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资本到底为
′ 什么增值了? G——W——G
因此,只有在以下情况下资本才能增殖:
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商品 ——劳动力
第四章
28
第四章
23
③其价值决定上有两种倾向相反的因素同时起 作用:
一方面,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生活资 料价值日益下降,从而劳动力价值下降;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劳 动者及其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数量也在不断 增多,从而使得劳动力价值不断上升。
第四章
24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②特点:劳动力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它不同于普通商品的使用或者消费。
W—G—W 商品生产者的目的是获取自己需要的 使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发生条件和实质。这里是在 前一篇 分析商品转化为货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货币转化 为资本的问题。但是,这个第二篇,还不是研究资本的生产 过程本身,而是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 此,它是进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前奏,是由第一篇对简 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第三篇开始对资本 的生产过程的研究的一个过渡。
孔狄亚克(1715—1780):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在1776 年发表《商业和政府》一书中同重农学派勒特罗纳进行论战。勒特罗纳 认为:等价交换不可能成为财富的源泉。此观点正确。但孔狄亚克对勒 特罗纳进行了错误的指责,认为交换中“双方都能得益”。在他看来, 物品的价值就是“物和我们需要的关系”,即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有 用性决定的。因此,当人们拿自己多余的物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时,物品的价值就增大了。
“例如,有人说:‘贸易使产品增添价值·····。”
纽曼(1797-1842),美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他的主要经济著作 是183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他特别注意贸易问题,并正确地 指出:贸易的作用就在于它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但他错误地 认为贸易也会创造价值,而这种价值就是商业利润的来源。他说:“贸 易使产品增添价值,是因为同一产品在消费者手中比在生产者手中具有 更大的价值”。所以,他把贸易也看成是“一种生产活动”。实际上他 像孔狄亚克一样,也把使用价值和价值当作一回事。按照这种观点,势 必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在购买商品时须支付两次钱,一次是为了它 的使用价值,一次是为了它的价值。如果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有 用性,那么货币对于买者事实上比对卖者更有用。显然,孔狄亚克、纽 曼之流的观点是很荒唐的。
背景资料
安·詹诺韦西(1712-1769):意大利神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重商主 义者。他曾在欧洲第一个“工商学讲座”讲过学,并把讲学的内容写成 《商业定律,国内经济关键》一书,这是意大利第一部系统的经济学著 作。他还著有《市民经济学讲义》。马克思在此引用“虽然商人不轻视 已获得的利润,但他的目光总是盯着未来的利润”,来说明作为资本运 动有意识的承担者资本家贪得无厌的欲望;资本家把货币不断地投入流 通中,是为了谋求价值的无休止的增殖。
安女王:英国18世纪初一个女王。法寻是当时英国的一种铜币。基尼是当时英国 的一种金币。1基尼相当于1008个法寻。
马克思在这里用此比喻,来说明靠欺骗不可能使整个社会财富增大。因为依 靠欺骗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各个个人之间的分配比例,而不能改变社会财富的总 量。这正像一个犹太人把值1个法寻的东西卖成1008个法寻(即1基尼),也不 能使本国的货币数量增加一样。
第二篇只有一章,即第四章。叙述的方法是,从形式到内 容,从现象到本质。首先,分析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运动形式 与单纯的货币的运动形式的区别;接着,分析资本的运动形 式中所产生的矛盾;最后,分析这种矛盾如何得到解决。这 样,就为以下各篇分析资本的生产。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主要内容:是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阐明资本的形 成条件和实质,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对抗性的社会 关系。这里分析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所阐明的由商品与货 币的对立,发展到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 对立,从形式上看,只是由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变成由货币 与商品的对立。但是,这是一个飞跃,是一个质的变化。从 内容上看,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是简单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 产物,而作为资本的货币与由劳动力充当的商品的对立,则 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是资本与雇佣劳动 的对立关系。
“作为圣父同作为圣子的自身区别开来······”:基督教的教义有圣父、圣 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神”这样一个教条,三者指的都是耶稣。对上帝 来说,耶稣是圣子,对教徒来说,耶稣是圣父,对教徒能得到启示和灵 感来说,耶稣是圣灵。马克思用“圣父与圣子区别开来”这句话来比喻 作为预付的原价值同作为M之间的自身区别。由于G——W——G’的起点 和终点都是货币,故从表面上看,作为预付的原价值G同包含M的G‘是 无法区别开来的。这就像作为圣父的耶稣同作为圣子的耶稣不能区分一 样。因为前者同样表现为货币,而后者同样表现为耶稣。
“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吧”:出自《伊索寓言》。书中有一个人说 大话,他说他在别的城市多次参加竞赛。在罗陀斯岛跳得最远,没有一 个奥林匹克选手能赶上他;他还说,那里有人作证。当时有个朋友说: 假说是真的,无须作证。因为这里就是罗陀斯,你就在这里跳吧!这个 故事是说,用事实容易证明的事情,说话是多余的。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时,得出这样结论:“资本不能从 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关于这个结论,在劳动力成为 商品的资本主义现实场合下,犹如“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吧”一 样,是很容易为事实所证明的。
边沁: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功利主义创始人。功利主义是一种唯心主 义的哲学和道德观念。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这里提边沁是指边 沁从他的功利主义出发所鼓吹的劳资双方互惠互利的观点。因此,其实 并不是大家追求个人利益构成机体利益,实际上是资本家侵吞了个人利 益。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主要内容:阐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或决定性条件: 劳 动力的买和卖,揭露资本的实质。
第三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 一 ) 劳 动 力 的 买 和 卖 是 货 币 转 化 为 资 本 的 关 键 ( 第 1-2 段);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3-9段); (三)劳动力价值的决定(第10-20段); (四)劳动力的使用和资本的实质(第21-23段)。
第四章包括三节。第一节通过资本总公式的分析,阐明资 本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第二节通过总公式的矛 盾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第三节通过劳动力买 卖的分析,阐明资本运动形式矛盾的解决和剩余价值生产的 前提条件。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主要内容:从资本的流通形式分析资本的实质。
第一节包括25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第1-3段); (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第423段); (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第24-25段)。
“行过内部割礼的犹太人”:内部割礼即净身,是犹太人的习俗和教礼。 马克思用此来说明资本家心目中的商品。在资本总公式G——W——G’ 中,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不仅不会使货币减少,相反会得到更多货 币。在这里,商品成了资本家赚钱的手段。因此,在资本家看来,无论 商品多么难看,多么难闻,由于它是赚钱的手段,所以终究仍然像已经 净身的犹太人一样,是洁净无暇的。
“洪水期前的形态”:洪水期是基督教圣经《创世纪》中的神话。据说亚当和夏 娃的后裔除诺亚外,在世上犯了许多罪恶。因此,上帝后悔造人,就降了40天大 雨,洪水泛滥,把世上万物都淹没了。只有诺亚及其一家和所带飞禽走兽,因事 先得到上帝的暗示,躲在一只方舟里,才避免了灭亡。
所谓洪水期前的资本形态,是资本主义以前社会中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 马克思在这里分析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出M不能靠贱买贵卖得到,因为一方 所得,就是另一方所失。但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商业资本的利润,确实由贱买贵 卖而来;至于高利贷资本所得利息,也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借贷资本的利息不同。
麦克库洛赫(1789-1864):英国庸俗经济学家。他为了替资本主义辩 护,经常发表矛盾观点。例如:他在《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章《财富 的生产》第三节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追逐利润;但在第四节中, 则为了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又把资本主义 生产的目的说成是追求使用价值。这样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和小商品生产 混为一谈。因此,马克思讽刺地说他“把资本家变成了善良的市民”。
“一旦生了儿子,并由于有了儿子而生了父亲”:这是马克思用来风趣地 比喻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的。货币之所以转化为货币,就是由于预付的 货币带来了剩余价值。只有当这个货币带来了剩余价值时,这个货币才 变成资本。这犹如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父亲,就是由于他有了儿子。只有 当这个人有儿子时,他才成为父亲。就这个意思来说,“有了儿子而生 了父亲”。但是,预付的货币和它带来的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是一瞬 间的。因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也要增值,所以当资本带来剩余价值 后,两者合为一体,又投入流通。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主要内容:阐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提出剩余价值由何产 生的问题。
第二节包括32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第1-2段);
(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Fra bibliotek第3-28段);
(三)剩余价值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第29段);
( 四 ) 剩 余 价 值 既 在 流 通 中 又 不 在 流 通 中 产 生 ( 第 30-32 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