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发生条件和实质。这里是在 前一篇 分析商品转化为货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货币转化 为资本的问题。但是,这个第二篇,还不是研究资本的生产 过程本身,而是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 此,它是进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前奏,是由第一篇对简 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第三篇开始对资本 的生产过程的研究的一个过渡。
孔狄亚克(1715—1780):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在1776 年发表《商业和政府》一书中同重农学派勒特罗纳进行论战。勒特罗纳 认为:等价交换不可能成为财富的源泉。此观点正确。但孔狄亚克对勒 特罗纳进行了错误的指责,认为交换中“双方都能得益”。在他看来, 物品的价值就是“物和我们需要的关系”,即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有 用性决定的。因此,当人们拿自己多余的物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时,物品的价值就增大了。
“例如,有人说:‘贸易使产品增添价值·····。”
纽曼(1797-1842),美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他的主要经济著作 是183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他特别注意贸易问题,并正确地 指出:贸易的作用就在于它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但他错误地 认为贸易也会创造价值,而这种价值就是商业利润的来源。他说:“贸 易使产品增添价值,是因为同一产品在消费者手中比在生产者手中具有 更大的价值”。所以,他把贸易也看成是“一种生产活动”。实际上他 像孔狄亚克一样,也把使用价值和价值当作一回事。按照这种观点,势 必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在购买商品时须支付两次钱,一次是为了它 的使用价值,一次是为了它的价值。如果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有 用性,那么货币对于买者事实上比对卖者更有用。显然,孔狄亚克、纽 曼之流的观点是很荒唐的。
背景资料
阳冬洪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发表)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阳冬洪(深圳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哲学)【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的一部伟大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中分析得知,商品的价值,在简单的流通领域是不会增值,只有在货币流通领域,价值才有可能增值,货币增值的源泉在于货币持有者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同时消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让劳动力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以其表面上的等价交换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
【关键词】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价值增值;劳动力一、《资本论》概述《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一部伟大科学著作,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同时它还是一部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涵盖了马克思在政治、法律、历史、数学、教育、道德、宗教、文艺、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深刻见解,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恩格斯对这部著作是这样评价的:“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家和劳动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道德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德国人才能做得到。
”①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基于武装无产者群众的迫切需要。
19世纪30-40年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发达资本国家的历史中上升为主要矛盾(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等),但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9页。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劳动利益一致”、“自由必然带来普遍协调”和“全民幸福”的观点,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尚未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尚未没有科学地理论指导。
第三章__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率(m’) 的表示方法:
m = v = 无酬劳动 有酬劳动
一种是活劳动的表示法: m’=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
影响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量的因素 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剩余价值绝对量—资本家所雇佣的全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 间内生产剩余价值的数量。 M= ×V=m’ ×V v M—剩余价值量 V —代表可变资本总量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流通
的货币的区别是:
(1)两者流通的形式和顺序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的形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 (W1 —G —W2) 资本流通的形式是: 货币—商品—货币 (G —W —G’)
思考: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在 形式上的共同点。
(2)两者流通的内容和起点、终点不同。 W1 —G —W2 G —W —G’ 简单商品流通从商品开始到商品结 束,运动的内容主要是使用价值的运动。 货币是交换的媒介。 资本流通的起终点是一种特殊的使 用价值,而且起终点的特殊使用价值(G、 G’)是不同的。运动的内容是货币。商 品成为流通的媒介。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它包含 历史和道德因素。 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的历史传统习惯等因素会影响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其他商品相比,具 有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本身的价 值,还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劳动 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价值的源泉。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的 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的延长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 间而生产出来的。(生产方法本质相同) 区别:(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直接目的和动机,而相对剩余价值却是众多资 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商品的个别生产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 因而是暂时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却是全社会资本 家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降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归个别资本家所有,而相对剩余 价值则归整个资本家阶级所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答:商品交换内在矛盾的发展导致了货币的出现,而货币在一定条件下则转变成资本。
资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但是货币不是资本。
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 —G—W),其中,货币是单纯作为流通媒介存在的;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 —W—G’),其中,资本家买进商品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
这两种流通,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但形式和目的上的区别是明显的。
从形式上看,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处在公式两端的两种商品的价值量是相等的,货币存在的目的是满足不同生产者之间交换使用价值,商品流通的使命在于使不同的商品完成交换。
而资本流通在形式上市先卖后买,目的是要得到增值的价值。
当资本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了。
公式中的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马克思把它称为剩余价值。
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这时资本已经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所以,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G—W—G’这个公式反映了所以资本最一般的运动形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而且,这一公式体现了资本的本质属性——增值性。
因此,马克思称其为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的增值,但从形式上看,其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如此,资本流通中产生的价值增值就同价值规律的要求不相符。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
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中产生的。
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同样,价值增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可见,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之外,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也不能使价值增值。
因此,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
第3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指“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指“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基本条件:一个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基本条件:一个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 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另一个是劳动力的所有 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 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 一部分以生产资料 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的形式存在 , 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 马克思根据这 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 把资本区 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中借助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中借助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 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 中去,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即不增殖价值, 所以叫不变 中去 ,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 即不增殖价值 , 所以 叫不变 资本( ) 它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资本(C)。它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而只是工人劳动的吸 收器,是剩余价值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收器,是剩余价值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 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 , 使原有的价 值量发生变化,即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V)。 值量发生变化,即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 ) 叫可变资本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的总公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若是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类利用价值的互换,只考察这一进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咱们就会发觉,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
商品流通的那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处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
(1)但是,为了熟悉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没必要回忆资本产生的历史。
那个历史每天都在咱们眼前重演。
此刻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此刻舞台上,也确实是出此刻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通过必然的进程,那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第一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
但除这一形式外,咱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运动中通事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讲,已是资本。
此刻咱们较认真地研究一下G—W—G那个流通。
和简单商品流通一样,它也通过两个对立时期。
在第一时期G—W(买)上,货币转化为商品。
在第二时期W—G(卖)上,商品再转化为货币。
这两个时期的统一是一个总运动:货币和商品互换,同一商品再和货币互换,即为卖商品而买商品;若是不管买和卖的形式上的区别,那确实是用货币购买商品,又用商品购买货币。
(2)整个过程的结果,是货币和货币互换,G—G。
假设我用100镑买进2000磅棉花,然后又把这2000磅棉花按110镑卖出,结果我确实是用100镑互换110镑,用货币互换货币。
很清楚,假设G—W—G那个流通进程只是兜个圈子,是一样大的货币价值彼此换,比如说,100镑和100镑互换,那末那个流通进程确实是荒唐的、毫无内容的了。
马原 货币转化为资本ppt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主要内容:从资本的流通形式分析资本的实质。 第一节包括25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第1-3段); (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第423段); (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第24-25段)。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主要内容:阐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提出剩余价值由何产 生的问题。 第二节包括32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第1-2段); (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第3-28段); (三)剩余价值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第29段); (四)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第30-32 段)。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主要内容:阐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或决定性条件: 劳 动力的买和卖,揭露资本的实质。 第三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第1-2 段);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3-9段); (三)劳动力价值的决定(第10-20段); (四)劳动力的使用和资本的实质(第21-23段)。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主要内容:是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阐明资本的形 成条件和实质,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对抗性的社会 关系。这里分析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所阐明的由商品与货 币的对立,发展到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 对立,从形式上看,只是由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变成由货币 与商品的对立。但是,这是一个飞跃,是一个质的变化。从 内容上看,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是简单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 产物,而作为资本的货币与由劳动力充当的商品的对立,则 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是资本与雇佣劳动 的对立关系。 第四章包括三节。第一节通过资本总公式的分析,阐明资 本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第二节通过总公式的矛 盾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第三节通过劳动力买 卖的分析,阐明资本运动形式矛盾的解决和剩余价值生产的 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

三、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率 必要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剩余劳动则是人类发展的物质条件。 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源于剩余产品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的价值叫剩 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2.剩余价值率的三种表示方法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 资本流通公式是: 运动形式不同:
以卖为起点,以买为终点,起点与终点都是商品,货币是整个过程的 媒介。
以买为起点,以卖为终点,起点与终点都是货币,商品是整个过程的 媒介。
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WGW
使用价值是运动主体,货币(价值)是媒介,获得使用价值后运动结 束。
价值是运动主体,商品和货币只是价值的存在形式,运动无止境。
三、资本主义工资数量的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 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但两者也常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甚至提高,实际工资却可 能降低。
生产资料价值 (24元)
预
付
资
本
价
劳动
值
劳动力价值 (3元)
具体劳动
创造使用价值
转移生产资料的 旧价值
24 元
劳动过程
创造新价值
抽象劳动 6
元 劳动力价值 和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 增殖 过程 (30元)
工人的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为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商品就是
。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体力和 脑力总和。现实的劳动力还包括着在现有社会生产力条 件下从事劳动所需要的必要技能。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自 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 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 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的条件是在历史变革中产生的。
•
一般货币:W1—G—W2(商品1—货币—商品2) 表示的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货币仅仅 是交换的媒介。 • 作为资本的货币:G—W—G(货币——商品— —货币)表示的是价值从货币形态出发,以商品 为媒介再向货币形态的回归, 货币是运动的起点和归宿。
1.一般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
在W1—G—W2(商品1—货币—商品2)中,商品 生产者的目的或动机是获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 在G—W—G (货币——商品——货币)货币所 有者的目的或动机只能是价值的增殖。因此,后 一公式应写成 :G—W—G+ΔG 或: G—W—G’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 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 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 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 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 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 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 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 —让人家来鞣。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以等价交换方式购买了劳动力,在生 产中使用劳动力就可以得到比投入的价值更多的价值。 • 这样,就说明了资本总公式中呈现出的矛盾。 • 劳动力买卖实质上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一无所有的劳 动力之间建立雇佣劳动关系。虽然买卖过程是平等自愿的, 但是当他们之间建立了雇佣劳动 关系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就成为资 本家,生产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劳动 力的出卖者成了雇佣工人,处于被支 配地位。
1.一般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初步概念: 当货币以G—W—G+ΔG的形式运动,从而带来增 殖额ΔG时,这个货币就不再是一般的货币,它已 经转化成资本,尽管在表面上看它与一般货币没 有区别。 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运动中带来的增殖余额ΔG, 我们称之为剩余价值。
2.资本的区别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一般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 •
一般货币:W1——G——W2
商品1 货币 商品2
作为资本的货币:G——W——G
货币 商品 货币
在两个运动形式中:顺序、起点与 终点、过程的媒介存在着区别。
1.一般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 资本是在流通中逐渐积累的,货币是商品流通的 最后产物,又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商品流 通是资本流通的出发点
• 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以等价方式进行的,因而不 能产生价值的增殖。但资本的运动结果却产生了 价值增殖。因此,所谓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资 本的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2.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G—W—G’分为两个阶段: G—W和W—G’ (1)价值增殖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上; (2)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W的价值上,只能发生在W的使用价值上。 • 只有在以下情况下资本才能增殖: 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于它能够创造价值,并且在它的使用中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 价值更大的价值。将这一更大的价值加以出售实现,就使最初 投入的货币变为更多的货币,实现了价值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