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高考真题及试题优选奇招制胜高考地理热点+题型全突破含解析
压轴题高分策略之集合新定义《奇招制胜》数学(理)热点+题型全突破

压轴题高分策略之集合新定义数学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最高层次,以集合为背景的创新问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创新型试题的一个热点,此类题目常常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途径,以“发现"为目的,以集合为依托,考查考生理解问题、解决创新问题的能力.常见的命题形式有新概念、新法则、新运算等,这类试题中集合只是基本的依托.一、定义新概念创新集合新定义问题是通过重新定义相应的集合,对集合的知识加以深入地创新,结合原有集合的相关知识和相应数学知识,来解决新定义的集合创新问题.【典例1】【2017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摸底】设S,T是R的两个非空子集,如果存在一个从S到T的函数y=f(x)满足:(1)T={f(x)|x ∈S};(2)对任意x1,x2∈S,当x1<x2时,恒有f(x1)<f(x2),那么称这两个集合“保序同构”.以下集合对不是“保序同构"的是() A.A=N*,B=N B.A={x|-1≤x≤3},B={x|x=-8或0<x≤10}C.A={x|0<x<1},B=R D.A=Z,B=Q【答案】D【典例2】【2017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月考理科数学】已知集合M={},若对于任意,存在,使得成立,则称集合M是“垂直对点集”.给出下列四个集合:①M={}; ②M={};③M={};④M={}.其中是“垂直对点集”的序号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得,对于①中是以轴为渐近线的双曲线,渐进性的夹角是,所以在同一支上,任意,不存在,不满足垂直对点集的定义;在另一支上对任意,不存在,所以不满足“垂直对点集”的定义;对于②,对于任意,存在,使得成立,满足“垂直对点集"的定义,所以正确;对于③中,取点,曲线上不存在另外的点,使得两点与原点的连线互相垂直,所以不满足“垂直对点集"的定义;对于④中,如下图中直角始终存在,对于任意,存在,使得成立,满足“垂直对点集”的定义.考点:新定义的概念及其应用.【易错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垂直度点集"的定义,属于中档试题,利用对于任意对于任意,存在,使得成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注意存在与任意的区别是本题的一个易错点.【典例3】【2017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月考】定集合A,若对于任意a,b∈A,有a+b∈A,且a-b∈A,则称集合A为闭集合,给出如下三个结论: ①集合A={-4,-2,0,2,4}为闭集合;②集合A={n|n=3k,k∈Z}为闭集合;③若集合A1,A2为闭集合,则A1∪A2为闭集合.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__.【答案】②【审题指导】(1)准确转化:解决新定义问题时,一定要读懂新定义的本质含义,紧扣题目所给定义,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恰当转化,切忌同已有概念或定义相混淆.(2)方法选取:对于新定义问题,可恰当选用特例法、筛选法、一般逻辑推理等方法,并结合集合的相关性质求解.(3)遇到新定义问题,应耐心读题,分析新定义的特点,弄清新定义的性质.按新定义的要求,“照章办事",逐条分析、验证、运算,使问题得以解决.对于选择题,可以结合选项通过验证,用排除、对比、特值等方法求解。
高考物理(热点 题型全突破)专题 3 三种特殊的卫星及卫星的变轨问题天体的追击相遇问题(含解析)

专题5.3 三种特殊的卫星及卫星的变轨问题、天体的追击相遇问题一、近地卫星、赤道上物体及同步卫星的运行问题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的物体的比较比较内容赤道表面的物体近地卫星同步卫星向心力来源万有引力的分力万有引力向心力方向指向地心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重力略小于万有引力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线速度v1=ω1R v2=GMRv3=ω3(R+h)=GMR+hv1<v3<v2(v2为第一宇宙速度)角速度ω1=ω自ω2=GMR3ω3=ω自=GMR+h3ω1=ω3<ω2向心加速度a1=ω21R a2=ω22R=GMR2a3=ω23(R+h) =GMR+h2a1<a3<a2卫星的轨道半径r是指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天体半径R的关系为r=R+h(h为卫星距离天体表面的高度),当卫星贴近天体表面运动(h≈0)时,可认为两者相等。
【示例1】(多选)如图,地球赤道上的山丘e、近地资源卫星p和同步通信卫星q均在赤道平面上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
设e、p、q的圆周运动速率分别为v1、v2、v3,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1、a2、a3,则( )A.v1>v2>v3B.v1<v3<v2C.a1>a2>a3D.a1<a3<a2【答案】BD【解析】由题意可知:山丘与同步卫星角速度、周期相同,由v=ωr,a=ω2r可知v1<v3、a1<a3;对同步卫星和近地资源卫星来说,满足v =GM r 、a =GMr2,可知v 3<v 2、a 3<a 2。
故选项B 、D 正确。
【示例2】(多选)同步卫星离地心距离为r ,运行速率为v 1,加速度为a 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 2,第一宇宙速度为v 2,地球的半径为R ,则下列比值正确的是( )A.a 1a 2=rRB.a 1a 2=r 2R2 C.v 1v 2=r R D.v 1v 2=R r【答案】: AD【示例3】(2016·四川理综·3)国务院批复,自20XX 年起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次成功发射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目前仍然在椭圆轨道上运行,其轨道近地点高度约为440 km ,远地点高度约为2 060 km ;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卫星运行在赤道上空35 786 km 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设东方红一号在远地点的加速度为a 1,东方红二号的加速度为a 2,固定在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加速度为a 3,则a 1、a 2、a 3的大小关系为( ) A.a 2>a 1>a 3 B.a 3>a 2>a 1 C.a 3>a 1>a 2 D.a 1>a 2>a 3【答案】 D【解析】 由于东方红二号卫星是同步卫星,则其角速度和赤道上的物体角速度相等,根据a =ω2r ,r 2>r 3,则a 2>a 3;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G Mmr2=ma ,由题目中数据可以得出,r 1<r 2,则a 2<a 1;综合以上分析有,a 1>a 2>a 3,选项D 正确.【示例4】.有a 、b 、c 、d 四颗地球卫星,a 在地球赤道上未发射,b 在地面附近近地轨道上正常运动,c 是地球同步卫星,d 是高空探测卫星,各卫星排列位置如图,则有( )A .a 的向心力由重力提供B .c 在4 h 内转过的圆心角是π6C .b 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弧长最长D .d 的运动周期有可能是20 h 【答案】 C二、 卫星的变轨问题 1.三种情境2.变轨问题的三点注意(1)航天器变轨时半径的变化,根据万有引力和所需向心力的大小关系判断;稳定在新轨道上的运行速度变化由v =GMr判断。
高考物理(热点+题型全突破)专题4.6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含解析)

专题4.6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1. 轻绳模型绳或光滑圆轨道的内侧,如图所示,它的特点是:在运动到最高点时均没有物体支撑着小球。
下面讨论小球(质量为m )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半径为R )通过最高点时的情况:(1) 临界条件小球到达最高点时受到绳子的拉力恰好等于零,这时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仅由小球的重力来提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 =m v 2临界R,即v 临界=Rg .这个速度可理解为小球恰好通过最高点或恰好通不过最高点时的速度,也可认为是小球通过最高点时的最小速度,通常叫临界速度。
(2) 小球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当v >Rg 时,小球能通过最高点,这时绳子对球有作用力,为拉力。
当v =Rg 时,小球刚好能通过最高点,此时绳子对球不产生作用力。
(3) 小球不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当v <Rg 时,小球不能通过最高点,实际上小球还没有到达最高点就已经脱离了轨道。
(如图)2. 轻杆模型杆和光滑管道,如图所示,它的特点是:在运动到最高点时有物体支撑着小球。
下面讨论小球(质量为m )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半径为R )通过最高点时的情况:(1) 临界条件由于硬杆的支撑作用,小球恰能到达最高点的临界速度是:v 临界=0。
此时,硬杆对物体的支持力恰等于小球的重力mg。
(2) 如上图所示的小球通过最高点时,硬杆对小球的弹力情况为:当v=0时,硬杆对小球有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 N,其大小等于小球的重力,即F N=mg.当0<v<Rg时,杆对小球的支持力竖直向上,大小随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取值范围为0<F N<mg.当v=Rg时,F N=0.这时小球的重力恰好提供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当v>Rg时,硬杆对小球有指向圆心(即方向向下)的拉力,其大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3. 两种模型分析比较如下:轻杆模型均是没有支撑的小球均是有支撑的小球4. 分析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时的易错易混点(1)绳模型和杆模型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不同,其原因是绳不能有支撑力,而杆可有支撑力。
专题01 选择题的信息拆解(解析版)-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专题01 地理选择题的信息拆解目录一、高考试题情境来源要素和设计要素二、试题情境任务的问题设置三、最新模考题组练一、高考试题情境来源要素及设计要素地理高考试题情境的来源要素和设计要素从高考地理情境命题的角度看看解题思路,主要是了解不同情境试题的特点以及能辨析出题者组织表达的地理情境信息,根据情境任务进行信息的对应。
(一)试题来源特点从近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情境来源的途径多样,主题性质反映出以生产情境、生活情境和学术情境为主的情境类型,时空分布反映出当代的各种现实问题。
试题情境主要基于真实生活中的社会生产活动及其知识应用,以及科学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体现了试题情境来源的应用性和科学性。
结合来源的途径来看,同一组试题的情境主题可能同时反映和联系着几种情境类型。
例如广东卷第1-2,7-8组题考察学术情境+生产情境;第3-4,5-6组题考察学术情境+生活情境。
【案例1】(2023广东卷1-2题)进入21世纪,长江下游跨江桥隧建设发展迅速。
有研究统计,2000年长江下游公路跨江桥隧通道仅4条,2008年为9条,2016年增至17条。
图示意这三个年份长江下游两岸部分市县距江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的车辆,到达对岸所需平均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与2000—2008年相比,2008—2016年期间长江下游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的缩减量均表现为( )A .大幅增加B .保持不变C .略有增加D .有所减少2.由图中信息可判断,长江下游南岸市县比北岸市县( )A .公路网更完善B .车流量更大C .人口更为稠密D .河网更密集【解读】该题以长江下游跨江桥隧建设对河流南北两岸的通勤时间为情境主题,主题性质反映的是地理学相关的学术理论,说明此试题情境的类型属于学术情境,试题情境的来源是长江下游公路跨江桥隧通道的变化与通勤时间。
而此试题的情境任务正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该学术情境,通过对比图示南北岸通勤时间的差异及变化,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024年高考真题含解析)202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地理(含解析)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本试卷共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是接卸和存储船运液化天然气的能源基础设施,通过管道等方式将天然气外输到消费地,具有调峰保供的功能。
江苏盐城接收站建在滨海港区内的滩涂上,是全球一次性建成的规模最大接收站,2022年9月开始运营。
该站包括专用泊位、管网和10座大型储罐等,占地面积较大。
接收站还规划建设冷能利用、燃气发电和制氢等附属设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盐城接收站高效运营的必要条件是()A. 本地能源消费增长B. 能源消费峰谷差大C. 航道防淤清淤保障D. 港区外可用地充足2. 盐城接收站将建设附属设施是为了()A. 保障区域能源供给B.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C.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D. 优化一次能源结构3. 能够提升盐城接收站天然气调峰保供能力的是()A 扩建专用泊位 B. 接入干线管网C. 扩展外输方式D. 增加存储规模塿土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盆地,是自然土壤在数千年耕作过程中经粪土堆垫改良形成的人为土。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题型突破--客观题:答题技巧

高考场景再现
(2017海南卷)云南元阳位于横断山脉南部,当地著
名的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族人民种植的红米
稻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的特色品种,稻米色泽暗红,
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品质优良。1980年以后,为了提
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左下图示意
目前当地三种发展类型村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
1.1980年以后,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
素是( )
A.市场
B. 技术
C. 资金
全国通用*题型突破(2023)
二、解读高考命题专家
抓题干关键信息,一举歼灭 ①高考客观题,以一段文字材料或图表为背景,设计出2—3题,背景材料往往是解题 需要的已知条件或解题的指导语。 ②各个试题相互关联,一旦审题失误或考虑欠妥,可能造成一组试题全错,损失惨重。 ③高考客观题命题者为了提高考试的可信度和区分度,往往提高选择题的迷惑性。
③高考赋分制度:新高考有多种组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 科。不同组合的学生,可能会报考同一大学、同一专业。为了平衡学科试题难度差异 造成的不公,增大题目难度,能有效降低原始分,拉开赋分档次,利于选拔思维能力 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确保能者上位。
全国通用*题型突破(2023)
一、解读高考地理难度
(2017·课标全国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地理(山东卷)(全解全析)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山东卷)地理·全解全析(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北方的一项传统民俗,与数九的民俗密切相关。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每字9画共81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顺序填充一笔。
下图分别为“冬至后某日昆仑站(80°S,77°E)全天顺时针太阳运动轨迹图(最低点太阳高度为5°)”和“九九消寒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当日按中国传统民俗,应填充()A.亭B.垂C.柳D.待2.20天后,昆仑站的昼长为()A.8小时B.12小时C.18小时D.24小时【答案】1.C 2.D【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太阳视运动轨迹图中当日最低太阳高度为5°,结合当地是80°S,可知此时75°S和晨昏线相切,可以推知该日太阳直射15°S;且该日位于冬至之后,冬至到次年春分,时间差90天左右,直射点移动了23.5°,23.5°-15°=8.5°,8.5/23.5*90约等于30,可知此刻大约是冬至后的第30天,一个九是九天,现在是四九,对应九九歌中的“四九”,答案选择C。
2.根据上题可知,20/90*23.5约等于5°,即20天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5°,20天后直射点大约在10°S,该地最低太阳高度为0°,仍为极昼,昼长为24小时,答案选择D。
热点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奇招制胜》政治热点+题型全突破

一、全面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内容要求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①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特别是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二、命题规律1. 从考查的内容上看,近年来考查的重点是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及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
从考查的形式上看,近几年高考,既有大量的选择题,也有相当比例的非选择题,且比例仍在上升。
设题常以漫画、古诗文和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侧重于考查理解能力及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2. 备考复习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运用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等观点加以理解和分析;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及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整体与部分及系统优化的方法进行理解和分析.三、知识框图四、解题指导1. 如何区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近几年高考对联系这一知识点始终保持较高的关注度。
常以生活中的社会热点话题、自然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材料为背景,考查对联系的观点的理解运用。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有的时候专门考查,也有的时候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而考生对于联系的三个基本特征往往不能正确区分。
现针对学生们的易混易错点进行点拨:(1)联系的普遍性强调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