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子演变

合集下载

汉字的发展演变

汉字的发展演变
汉字的发展演变
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 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 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 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 奈把君怨。
——卓文君
汉字的发展演变
宝塔诗
诗 绮美,镶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也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王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东汉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出现了:
图 为 楷 书 的 创 始 人 钟 繇
汉朝末年,文字形体又由隶书演变成了现在使
用的“楷书”。“楷”是楷模的意思,“楷书”就 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字型方正,规矩严整。
汉字的发展演变
快速书写的字体——行书
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的《兰
亭序》
《丧乱帖》
在楷书和草书产生之际,楷草之间还有一种字体也在
流行,就是“行书”。
汉字的发展演变
说文解字
甲骨文 金文
汉字的发展演变
中华历代名帖欣赏
中 三华 希第 宝一 帖名

东晋.王羲之 (303-361)《快雪时晴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东晋.王献之 (344-386)《中秋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东晋.王珣 (349-400)《伯远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王羲之 (303-361) 《兰亭序》
汉字的发展演变
天下第二行书
唐.颜真卿 (709-785) 《祭侄文稿》
汉字的发展演变
天下第三行书
北宋.苏轼 (1037-1101) 《黄州寒食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
(778-865)
颜 筋 柳 骨 唐 柳 公 权

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从“马”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 变的过程。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 (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 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2、甲骨文:
史海拾贝: 1899年,北京国子 监祭酒王懿(yì)荣在审视中药中, 发现了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 刻有文字。他寻根问底,知道这 个药材是从河南运来北京的。经 考察,发现这些带字龙骨出自殷 墟,这些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 得名。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 称“石鼓文”。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 物。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 性字体。“籀文”也叫大篆,通行于春秋战国,奠定了方块 字的基础。
二、金文 (一).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铭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 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 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 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 “彝,尊,爵”,洗器“盘”,兵器 “戈,戟”等。金文的内容,最初只 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 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 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 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 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 “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 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 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 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 程碑。金文,金文产生于西周,也叫 钟鼎文,铜器铭文。它与甲骨文差不 多同样古老,它的特点:笔形比甲骨 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表: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二、五个阶段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

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

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

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

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

“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汉字的演化及结构

汉字的演化及结构

汉字的演化及结构
一、汉字演化
1.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拐弯多是方笔。

2.金文:西周青铜器上,笔画丰满粗肥。

3.篆书:大篆,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字体。

4.隶书:秦隶,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民间已经开始使用。

汉隶,在秦隶基础上演化而来,在汉代通行的字体,是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5.楷书:兴于汉末,盛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

6.草书:章草,东汉章帝时盛行,是隶书的草写体。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年,字字独立。

狂草,产生于唐代,极难辨认。

7.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一直运用至今。

二、汉字结构
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二是部件。

1、笔画: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

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

笔画的组合:相离(二、三、川、小)、相接(人、几、乃、工)、相交(十、
七、九、井)。

2、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文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部件的组合:左右(明、许)、左中右(粥、辩)、上下(岩、界)、上中下(器、赢)、全包围(国、围)、半包围(风、凶)、穿插(爽、噩)。

部首: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部件。

3、独体字: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切分不开,从图画演变而成。

独体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

如,日、月、山、水、牛、羊等都是独体的象形字;如,八、末、本、上、下等都是独体的指事字。

4、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字组成的汉字。

会意字、形声字及少部分象形字都属于合体字。

汉字的演化过程

汉字的演化过程

汉字的演化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为: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隶书一草书一楷书一行书,这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是: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

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用字体。

汉字演化各阶段的特点:
1、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
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
1、中国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

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4、隶书:篆书笔画圆转,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5、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6、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7、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的特点是笔画较为简单,字形大小不一,多以象形和会意为主要造字方法。

甲骨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二、金文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西周时期,刻写在青铜器上。

金文笔画比甲骨文稍粗,字形更加规整,同时出现了大量的铭文和长篇文字。

金文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一种文字形式,其特点是笔画规整、结构紧凑,字形美观大方。

小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统一和规范,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小篆在秦代和汉初被广泛使用,后来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四、隶书
隶书产生于小篆之后,其特点是笔画简化、字形扁平,书写方便快捷。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书写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隶书在汉代被广泛使用,后来逐渐演变为楷书和行书等其他字体。

五、楷书
楷书是隶书之后的一种文字形式,其特点是笔画规范、字形端正,易于辨认和阅读。

楷书在唐代成为官方文书的主要书写字体,后来逐渐演变为现代汉字的基础。

楷书在宋元明清时期被广泛使用,至今仍然是汉字的主要书写形式之一。

六、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变体,其特点是笔画连绵、字形流畅,书写速度快且优美。

行书在魏晋时期开始流行。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特点
• (1)笔划较粗,多繁笔、圆笔。 • (2)笔划结构简单,与甲骨文没有大的 区别。 • (3)形声字比甲骨文多(形声字在甲骨 文中占20%左右,在金文中占50%左 右),异体字比甲骨文少。 • 参看:容庚《金文编》
(三)战国文字
• 1、时代与命名 • 2、特点
1、时代与命名
• 大篆,是战国时秦体系的文字,又称“籀文”、 “籀书”。旧说这种文字命名源于周宣王时太 史籀《史籀篇》第一句:“太史籀书”。 • 与大篆同时的战国文字还有“六国古文”,主 要刻写在简帛、金石、泉布、陶胚、金印上。 • 因为附着物多样,故以时代命名。
• 可参看《甲骨文编》 • 《甲骨文合集》 • 《甲骨文诂林》 • 《古文字诂林》
3、内容
• 占卜(年成、风雨、征伐、疾病、祭祀、 出入等)
4、形体特点
• (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 曲笔为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 • (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 背,不论形象。 • (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 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
指事可分三类
• (1)纯体指事,即用符号(不是字)造 指事字。如:上、下。 • (2)依物标事,即在象形上加符号。如: 亦(腋)(小篆)、寸(小篆)。 • (3)借物明事,即用具体事物表抽象意 思。如:高(小篆,甲古文),用楼台 的字形表示“高大”义。
(三)会意
• 许慎对会意所作的说解和举例是:“会 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 也。” • 说解的意思是:比并几个事物(字), 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
• 体例:540部,按义排(依文字学原则 排列部首,不是依检字法) • 注释:“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桂馥《说文义证》
六书的含义
• 书:今称“字”,先秦有“书”、 “文”、“名”几种称呼。 • 六书:六种造字的条例。
“六书说”的来源
2、形——声关系
• 汉字不能由形得音。形声字也由于古今 语音、方言的变化而出现声符和读音不 一致的现象。“秀才念字读半边”,这 种说法不正确,如“倡”声调与声符不 统一,“版”声母与声符不统一。再如: • 江、缸、红——“工”声 • 客、路、洛——“各”声
• • • • •
倡--昌 版--反 钗--叉 江--工 调--周
• 3、象形与图画有根本区别——与语言 中的词发生了联系,有了一定的读音, 线条简明,已为符号。如:“鹿”,甲 骨文形体一看就知道是鹿、小篆中已经 变成一个符号、隶书中就彻底失去象形 的意味。
鹿
对“六书”应掌握的要点
• • • • 1、许慎的定义、例字、说解体例 2、许慎定义之意 3、今天的定义 4、例字分析
4、形声字的缺陷
• (1)义符表义不具体。 • (2)声符标音不准确。 《新华字典》:声旁有效率(声、韵、 调全同)的占39%。 • (3)形体上义符和声符的位置有时难辨 认。
(五)转注
• 《说文解字》对转注作的说解和举例是: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 是也。”
三家说:
• (1)主形派:《说文解字》540部中同 一部首之字为转注。 • (2)主义派:互训即转注。 • (3)主声派:一个词由于音变成为另一 个词,则另造一字。
• (5)外形内声,如:圆、阁、匾、衷 • (6)内形外声,如:闻、哀、风、辩 • (7)义符占一角,如:颖(义符:禾)、 腾(义符:马)、修(义符:彡)、聖 (义符:耳)、赖(义符:贝) • (8)声符占一角,如:旗(声符:其)、 碧(声符:白)、寶(声符:缶)、徒 (声符:土)、寐(声符:未)
形声字的地位
• 突破了纯表义的局限,音义结合,提高了文 字对语言的适应能力,所以数量多。如:氧9353正篆中,象形有264字,指事有129字, 会意有1260字。这前四书共占18%。形声 有7700字,占82%。 • 据估计,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占20%左右, 《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大于80%,现代汉 字中的形声字大于90%。
汉字的形、音、义
• 形,是文字固有的。
• 音、义,属于词。
1、形——义关系
• • • • (1)形义统一或相关 如:日、月、采、益、既、封、旦、尤 (2)形义无关(造字之假借) 如:而、间、其
• 研究汉字形义关系(形训)的重要性: • 形义统一,可对词的古义获得较深刻的 认识,掌握一个词的核心意义。 • 形义相关,可分析词义引申发展。 • 形义无关,可辨明同音假借。
(一)象形
• 许慎《说文解字》对“象形”作的解释 和举例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 诘屈,日月是也。” • 诘,同佶。如:佶屈聱牙。 • 说解的意思是:按照物体的轮廓而曲折 宛转,画成一定物体的样子。
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 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法
• 1、象形源于图画,表具体概念,必为 名词。 • 2、象形,指描写事物轮廓,抓住特征, 不一定很像。
2、隶书的影响
• 使汉字脱离了象形,成了纯粹的符号。
(六)楷书、草书、行书
•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萌芽于汉 代,兴于魏晋,盛于六朝。晋代称其为“楷书” (取可作楷模之义)。当时的人称之为“今 隶”。 • 草书——秦草难认,没有流传下来。 章草:汉章帝时,史游创制,章帝受之,是 以流传。 • 行书——行书补楷书书写不便和草书难以辨认 的不足,东汉刘德升所创。
散开式
• 中声边义,如:衝(从行重声)、術 (从行术声) • 中义边声:如:隨(从辵隋声) • 中声义上下,如:彦(从彣厂声)、哀 (从口衣声)、黄(从田光声)
声符和义符的作用
• (1)义符只表示该字的大类,而且仅就 本义而言。如:“理”,本义是治理玉 石,从玉。 • (2)声符除标音外,还可表义。如: “驷、琀、仲、娶”中的声符除表音外 还可表义。 • 古人有“声旁有义”、“右文说”等说 法。
• 班固、郑众、许慎三家说大体相同,原 因:师说同源。 郑兴(父子) 郑众 • 刘歆 杜子春 贾徽(父子) 贾逵 许慎 班彪(父子) 班固
• 现在所说的“六书说”,采用的是许慎 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 六书,是六种造字条例、字形分类原则, 是主要分析小篆得出的结论。
“六书”的内容
(一)象形 (二)指事 (三)会意 (四)形声 (五)转注 (六)假借
• 始见于《周礼· 地官· 保氏》:“保氏掌谏王恶, 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 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 九数。” • 班固《汉书· 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 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 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 (东汉)郑众《周礼· 地官· 保氏》注:“六书: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 个问题
• (一)隶变 • (二)譌变 • (三)字形的趋繁与趋简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
• “六书”的含义 • “六书说”的来源 • “六书”的内容
许慎和《说文解字》
• 地位: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世界最 早的字典之一。 • 收字:9353+1163=10516
(二)指事
• 《说文解字》对指事作的说解和举例是: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 • 说解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识别形体,仔 细查看体会才能领会意义。 • 指事:用指示性笔画构造形体,来表示 无法指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 指事一般是抽象概念,在《说文解字》 中最少,有时与象形、会意不易区别。
• 会: 1、会合二字(形)。 2、体会出新义。 • 意: 1、意思比事更抽象。 2、新意。
• 会意字多为动词、形容词、抽象名词。
判定会意字的条件
•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有关 联的字组成。 • (2)必须有新义。
会意与象形、指事的区别
• 象形和指事,是独体;会意是合体。
(四)形声
2、特点
• (1)笔划线条化、离图画更远了。 • (2)字形复杂化。 • (3)异体字多。
(四)小篆
• 1、时代与命名 • 2、特点
1、时代与命名
• 《说文解字· 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 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 也。”
• 许慎对形声所作的说解和举例是:“形 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 也。” • 说解的意思是:根据这个字所表示的事 物立个属名(字),再取一个音近字比 拟读音,结合构成这个字。
形声字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
• (1)左形右声(最多),如:江、柏、 论、锤 • (2)右形左声,如:鸠、刚、攻、放 • (3)上形下声,如:草、宇、雾、景 • (4)下形上声,如:婆、忘、贡、架
• (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 曲笔为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
• (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 背,不论形象。
• (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 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
(二)金文
• • • • 1、时代与命名 2、制作 3、内容 4、特点
1、时代与命名
• 金文始于夏商,盛于西周,延续至秦汉。 金文作为一个时代风格的字体,主要指 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 • 金文,源于甲骨文,代表周朝文字,又 称“钟鼎文”。 • 吉金文字,简称“易吉金”、“择其吉 金”
2、制作
• 以粘土为模,晒干、刻字、浇铜水,凸 字为阳文,凹字为阴文。
3、内容
• 记事:铜器名称、制作人、重要事件
(一)甲骨文
• • • • 1、时代和命名 2、出土及研究 3、内容 4、形体特点
1、时代和命名
• 殷商文字,距今约4000年,是刻在龟甲 兽骨上的文字,简称“契文”、“卜 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
2、出土及研究
• 河南安阳小屯村是商朝从殷王盘庚到纣12个帝 王定都之处。19世纪末,农民于田中发现刻着 图文的龟甲,以为可以治病,卖给药店,每斤 六文钱,称为“龙骨”。又因传说其能治疮口, 名曰“刀尖药”。1899年金石家王懿荣对其 进行收购。1903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 鹗据之印《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辑录甲 骨文字的书。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 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后来研究甲骨 文的著名学者还有: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 于省吾、徐中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