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柱础雕刻装饰艺术在高校环境艺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书

合集下载

徽派古建筑中的雕饰艺术

徽派古建筑中的雕饰艺术
至有 饿莩 , 日不至 有 昼夺 ” 五 。徽 州境 内的新 安江 东 流 至 浙 江 省 建 德 市 , 支 流 环 绕 全 境 , 路 交 通 极 其 水
“ 间文化 ”是 能 够表 现 百 姓 的 生活 方 式 和 审 民
美标 准 , 广 大 人 民群 众所 接 受 并且 能 普 遍 流传 的 被
质。
1 徽 商文化 . 7
“ 禄、 福 多子 、 祥 、 吉 长寿 ” 题 材 表现 道 家 的人 生 观 为 和价 值 观 。 21 ._ 3佛教 文化 佛 教 文 化 为 传 统 民 间 艺 术 增 加 了新 的 内容 和
徽 州地 处 皖 南 丘 陵地 带 , 面环 山 , 四 交通 闭塞 。 原 本 就 山多 地 少 , 地 贫 瘠 的徽 州 , 中原 人 大 规 土 因
表 现形 式 , 如 一 些有 吉 祥 寓 意 的“ ” 符 号 、长 譬 万 字 “ 盘 结 ” 八 吉祥 造 型 等 。佛教 中 的菩 萨 、 汉 、 经 和 罗 佛 故事 、 子 、 狮 宝塔 、 炉和 法 轮 等法 器都 成 了 民间艺 香
术 的创造 题材 。
21 .. 间文 化 4民
涵 。徽 派 建筑 以其 浓 郁 的文 化 内涵 、 地域 特 征 和 浑
徽 州 属 于亚 热 带 湿 润 季 风 气 候 ,优 越 自然 条 件, 蕴孕 着 丰 富 的森林 资 源 和野 生 动植 物 资源 。其
中有香果树 、 红楠 、 花榈木 、 椿等树木 植物千余 红 种, 飞禽 走 兽 二百 多 种 , 叶三 十 种 , 茶 此外 还 有 花 岗 岩、 瓷土 、 、 、 、 晶等种 类 丰富 的矿藏 。 金 铜 钼 水
二、 州“ 徽 三雕 ” 的艺 术特 色 徽 派 建 筑 的 代表 是 被 誉 为 “ 建 三 绝 ” 古 的祠 堂 、

湘南龙溪李家大院柱础石雕图案样式和文化意蕴研究

湘南龙溪李家大院柱础石雕图案样式和文化意蕴研究

吳血叙4*1•兗□刘春侠湘南龙溪李家大院柱础石雕图案样式和文化意蕴研究摘要:龙溪李家大院是湘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其中,柱础石雕图案的表现题材主要集中在动物 元素、植物元素、暗八仙、几何图案四个方面;图案在构图样式上多采用对称式、全景式、均衡式三种类型,注重表现画面整体的大方舒展、和谐韵律之美。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龙溪李家大院在建筑布局和柱础石雕图案内容上都表现出儒家思想、耕读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图案的装饰风格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龙溪 李家大院 柱础石雕 图案样式 文化意蕴湘南龙溪李家大院古民居群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潘市镇象牙山下,始建于元末明初,其先祖李文敬创建老屋后,又历经三百多年十三代子孙,拓建形成包 括老屋院、吊竹院、上院、下院、品字书屋等规模庞大的建筑群。

李家大院现有保存完好的房屋36栋、游亭18 座、大厅36间、粮仓3栋、花厅1栋,占地约50亩,建筑面积超过11000m 2。

龙溪李家大院山环水抱,背靠象牙山, 北面有一条自西向东沿村而下的龙溪,整体布局背山临 水,前有良田,符合传统聚落的风水观。

李家大院建筑 群采用砖木结构,纵横有序,建筑构件中保存着大量的精美石雕、木雕装饰图案,具有典型的湘南民居特色,对 于研究潇湘流域农耕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 龙溪李家大院柱础石雕装饰艺术概述柱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柱子下面安放的基石,由于 地面较为潮湿,木柱直接贴近地面受潮易腐,柱础石在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起到负荷屋柱压力和防潮的 作用。

柱础常见类型有鼓型、瓜型、花瓶型、宫灯型、六角型、八面型、须弥座型等多种式样。

李家大院石雕柱 础共有200多尊,类型有鼓型、南瓜瓣型、六角型、八棱型、须弥座型等,一般上下分为3层,并且都雕刻有形态 各异的动植物等图案纹饰。

在技法上,大部分的柱础石雕采用浅浮雕,只有少数几尊采用圆雕与浅浮雕相结合,湘南地区柱础上使用圆雕较为少见。

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知识入门文物建筑修缮、木雕刻

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知识入门文物建筑修缮、木雕刻

传统建筑木作中的木雕刻常常与琉璃、灰塑等其他传统工艺相结合,形成独 特的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木作技艺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建筑木作技艺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 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推动现代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阅读感受
这一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的基本技法和工艺流程。从选材、下 料、划线、切割、拼接、雕刻到组装,每一个步骤都有详细的说明。通过本章学 习,读者可以全面掌握传统木作工艺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求。
这一章着重介绍了文物建筑修缮和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本章详细阐述了 修缮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何保留历史信息、保持原有风貌以及修缮后如何进 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文物建筑修缮案例,使读 者更好地了解修缮实践中的具体操作。
这一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通过这一章, 读者可以初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和常见类型。还简要 概述了木作在传统建筑营造中的重要地位,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这一章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木作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对各种木材 的特性、用途及选购方法的介绍,使读者了解不同木材的特点和适用场景。还详 细描述了各种木工工具的名称、用途及操作方法,为读者进行木作实践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
《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知识入门文物建筑修缮、木雕刻》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 实用性的书籍。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让我对中国传统建筑木作有了更 深入的认识和热爱。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而 感叹,也对那些默默传承和发扬这些技艺的手工匠人们充满敬意。我相信,这本 书将会对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产生深远影响。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第3章中国设计溯源复习笔记一、史前时期(一)石器1.最早的石器设计(1)诞生从最初的以天然石块或棍棒为工具发展到有意识、有目的地挑选打制成器,作为敲、砸、刮、割的工具,最早的设计作品诞生。

(2)发展过程①早期石器没有固定的形制和固定的用途。

②旧石器时代晚期,能够使用磨光和钻孔的技术对石、骨和兽牙进行加工。

③为使用方便,人们在石器上安装木头或骨角的把柄,设计出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制成的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

④大约1万多年前,人们开始比较普遍地采用石器的磨制技术,器形更加规整,尖端与刃口更加锋利,表面更加光洁,更加符合使用的要求,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3)石器设计的提高①根据使用的要求选择硬度不同的石料和设计形态各异的器形。

②发现并掌握了诸如对称、节律、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应用于设计活动中。

(二)陶器1.起源陶器最初是由舜开始设计制造的。

2.发展过程(1)距今1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的釜形陶器残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资料。

(2)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陶窑、陶轮和封窑技术的发明应用,陶器的设计制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以设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陶器。

3.陶器设计的目的(1)陶器作为日用器皿,首先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设计制造的。

(2)创造多种不同的装饰设计手法美化器物,其中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一种装饰设计手法。

4.意义(1)陶器的设计发明不仅改变了原材料的化学性质,而且标志着人类设计由原始设计阶段进入了手工设计阶段,揭开了中国设计史上崭新的一页;(2)极大地丰富了诸如节奏、韵律、对称、呼应、均齐、平衡、对比、调和、比例、权衡等美的形式法则,对后世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中国原始陶器集实用与审美为一体,为设计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启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筑1.最早的居住方式(1)利用天然岩洞;(2)构巢而居。

浅论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浅论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浅论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摘要:木雕艺术是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文化之一。

其应用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木雕艺术伴随人类的审美被应用到各类装饰中,例如建筑外观、室内装饰、家具设计等。

其高峰期要数明清时期,华丽生动的雕花与款式艺术,至今仍未被超越。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木雕艺术也广泛被应用,不仅形成一种古典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传承。

关键词:木雕艺术;室内设计;应用发展前言:木雕艺术是中国雕刻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新石器时期起,华夏大地上的人类就懂得了木雕艺术。

随着人类天生的审美观念的发展,木雕艺术成为我国古代最常见、最广泛的装饰艺术,美轮美奂的建筑木雕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这种观念影响到民间,最终使木雕艺术普及,直至流传至今,木雕艺术依然是各类设计师最青睐的艺术装饰元素。

1.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性木雕艺术是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文化之一。

其应用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

从春秋、秦汉、唐宋到元明清直到现在,可以说,我国的木雕工艺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鼎盛、转型的过程。

我国木雕工艺发展几千年之久,形成了几大派别,各有特色,最著名的是:浙江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

炼铁技术的初步应用使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

从而给传统木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即为传统木雕艺术雕刻工具初步完善创造了条件。

秦汉时期的木雕工艺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如汉墓出土的动物木雕有猴、虎、龙等,造型生动逼真;人物有木俑,形态质朴浑厚。

唐宋木雕日趋完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金漆木雕等地方品类以独具特色工艺开始流行。

这一时期,木雕工艺在室内装饰方面创造了新的艺术天地,出现了高型桌、椅和落地屏风等家具,垂足而坐的习惯,在唐宋以后形成。

随着家具的加高,各类木作摆件,于是木雕行业在此形成了进一步的细分。

到元、明、清三代,木雕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木雕题材内容丰富、构思设计娴熟、装饰图案奇巧精致。

探析常家庄园柱础石的装饰艺术

探析常家庄园柱础石的装饰艺术

暗八仙 , 道教八位仙人所 持 的宝物 , 在宗祠 前 的东旗杆基座 上和戏台的柱础石上都雕刻有
暗 八 仙 的纹 样 。
如意 , 由灵 芝 图形 演 变 而来 。常 见 的 如意 是 皇 宫 里摆 设 的一 种 器 物 , 为 吉祥 的玩 赏 物 。多 作 以象 牙 或 硬 木 为骨 , 稍 曲 , 呈 云 朵 形 或 灵 芝 柄 头 形 , 镶嵌 玉 石 , 边 还 坠 以丝 带 。 多 下 ( ) 家庄 园柱础 石 的儒 道 文 化 内涵 二 常
又名“ 宝仙 花 ”相 传 它是 一 种 寓有 “ ” “ ” , 宝 和 仙 之 意 的花 形 。 此 应 用 面 很 宽 , 用 于 寺 院 及 佛 教 因 常 的装 饰 中 , 满 、 饱 繁复 、 重 。宝相 花 的造 型综 合 庄
松柏成 了高洁人品的象征 。 用某种具体事物 的自
草、 玉带 草 等 , 蔓生 植 物 。忍 冬 草 不 易开 花 , 是 开
格 的“ 兰竹 菊” 象征儒家“ 力” 梅 , 定 的宝鼎 , 和象 征儒家修养的“ 四艺”博古” 反映了常家庄 园有 “ ,
着浓 厚 的儒 家文 化 气 息 。
则主喜。传说如果哪家种植 的忍冬草开 出花来 , 必是喜庆临 门的好兆头 , 故在常家庄 园石构件 的
南瓜 , 南瓜为瓜的一种 , 其蔓 卧地而生 、 绵长
不断 。吉祥 图案取其藤蔓卧入地及绵长的特点 。 “ 蔓带 ” 万代” 与“ 谐音 , 故南瓜为象征子孙绵延的 吉祥物。常与“ 蝴蝶” 组合成 图案 , “ ” 瓞” 取 蝶 与“
谐 音 , 为 “ 瓞 绵 绵 ” 表 示 子 孙 万 代 , 绵 不 意 瓜 , 绵 断。 宗祠 东 西 房 的柱 础 便是 雕 “ 瓜 和 蝴蝶 ” 图 南 的

探析常家庄园柱础石的装饰艺术

探析常家庄园柱础石的装饰艺术

山西榆次常家庄园是中国民居中儒商建筑的典型代表,其柱础石造型考究、雕刻精美、纹样丰富,在三晋特有的地域文化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常家庄园柱础石艺术有着儒商文化影响下的显明特征,其在晋商三雕中有着重要地位。

一、常家庄园柱础石现状原常家庄园庞大的建筑群,先后遭受了战争的破坏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损失惨重,保留下来的只有常家庄园不足1/4的半条残街,其规模与气势同往日无法相比。

经过榆次区委、政府大规模的修复,北常部分又恢复了昔日的雄姿。

耿彦波先生这样写道:“修复后的常家庄园主要建筑和景观有: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八贴、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

就修复后的景区面积而言,仍不失为中华庄园民居中规模之最”。

常家庄园的柱础石分布于每个房屋的柱基处,石料全部来自附近的山脉,主要以砂石和青石为主,砂石又分为粗砂石和细砂石。

柱础石的装饰图案题材丰富,变化多样,整个装饰达到了:“有石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美学特色;雕刻手法把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各种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常家庄园构件名石碇,清作方形,埋于阶基之内或室内地面以下,上部露明部分常呈覆盆形、仰覆莲花、宝装莲花等各种形式。

柱础上面正中一般凿有凹孔,与柱下管脚榫相卯合,可起固定柱身作用。

常家庄园柱础石突破了《营造法式》规定的方石、覆盆、盆唇等造型要求。

在常家庄园大量石柱础中,采用圆鼓形、宝瓶形、瓜形、包袱形、覆莲形等形式,在雕饰题材手法上几乎不受任何限制,造型丰富多样。

除最常见的莲瓣、如意纹外,草龙、拐子龙、狮、鸟、花草外,还有暗八仙、人物故事组成的图案。

在雕刻手法上,用圆雕、剔地起突、压地隐起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工艺精细,技法娴熟。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石柱础,笔者把常家庄园柱础的造型分为以下六种:(一)圆鼓形常家庄园的柱础主要以圆鼓形为主,重要建筑部位的柱础直径是柱身的1.5倍以上,每个院落房屋的柱础纹样各有特色,变化丰富,大多都是吉祥寓意的图案。

古建筑构件柱础

古建筑构件柱础

古建筑构件——柱础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古代中国人民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

因此,对础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

名称起源承柱的础石;柱下的基础。

墨子书中记载:「山云蒸,柱础润」。

据宋营造法式第三卷所载:「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三曰舄,四曰踬,五曰磩,六曰磉,今谓之石碇」。

而在本省则称之为「柱仔珠」、「石珠」、「柱珠」等。

最早的柱子应是直接「种」于地下,但为了防止柱子的移动下沉,便在柱脚的部位置一块大石头,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

后来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溼腐烂,因此便把石块提升至地面上,可免除柱础的腐蚀或碰损。

在柱子底下承受压力的部分叫「础」,而在础与柱子之间常有「踬」的放置,以隔断毛细现象向柱子渗入的溼气,并且能于损坏时随时抽换。

但我们一般所通称的「柱础」即包括以上两者。

历史沿革柱础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一、在柱下铺垫卵石,不露明;二、让础石上升到地面来,成为整个立柱的外观形象部分,但没有装饰;三、在础石上再安装柱座,础石周围加以精雕细刻进行装饰。

先秦时期大多用卵石做柱础。

秦代已有方达1.4米整石巨柱础。

到了汉代柱础有类似覆盆式,也有反斗式,但样式极为简朴。

至六朝佛教大昌艺术上增加了新动力,覆盆式已普遍,又有了人物、狮兽、莲瓣样式的柱础。

从大同出土的北魏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墓中的柱础看,当时石雕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其雕刻手法一改秦汉粗犷的风格,显现的是精美细致、玲珑清新。

唐代雕有莲瓣的覆盆式柱础最为流行。

宋代对柱础形制已有具体规定,《营造法式》中这样写道:“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

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
申报表
项目类别:招标□重点□一般√经费自筹□(可多选)
课题名称:古代柱础雕刻装饰艺术在高校环境艺术课程中的应用研

课题主持人:__________冯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名称:南昌航空大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
江西省教育厅制一、简表
二、立项背景与意义
三、课题实施方案
四、课题研究基础
五、经费预算
六、推荐、评审意见
应当以“整页设计”为原则。

类别:招标□ 重点□ 一般√
经费自筹□(可多选。

必选)
编号(申报人、学校不必填写):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
注:活页中不得出现课题主持人、论文作者、获奖者姓名及所在单位名称等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