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将军与孤女》教学设计(阅读感悟)冀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将军与孤女_冀教版

18.《将军与孤女》教案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材分析】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将军与孤女》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指示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学情分析】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将军与孤女教学设计互动交流冀教版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
(1)出示:
攻克谴责仇怨义正词严感慨无辜寸草不生泣不成声戈化玉帛兵戎相见
(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词义。(全班交流、理解)
攻克:攻下.
谴责:斥责;责备。
仇怨:仇恨;怨忿.
正义词严:道理正当措辞严肃。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本,培养学生们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作业。
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思考: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中心话题:
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
师述:茶,是中国的特产,提起龙井、毛峰、绿杨春、铁观音这些名茶,更是名闻遐迩。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苏州吴县盛产一种以“蜷曲成螺,碧绿清香”而驰名的茶,它就叫“碧螺春"。(板书课题:碧螺春)
5、介绍故事背景。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陉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陉煤矿时救出来的.
【设计意图:课前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及聂荣臻将军的故事。在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前提下,去整体感知故事。】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将军与孤女》》(冀教)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将军与孤女》◆教材分析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救助了两个日本孤女,无微不至地照料她们并把她们转送回国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聂荣臻的慈善心肠和宽广的胸怀,深刻地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珍视友好往来的美好情怀。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赞颂了聂荣臻至仁至义的高尚品质,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正义必胜”这一单元主题。
文中第二、五自然段为重点,聂将军的语言凝练有力,含义深刻,读来令人钦佩、震撼。
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将军义救孤女这样一段足以流芳千古的佳话,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抗战,领略聂荣臻宽容大度、至仁至义的元帅风采,认识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法西斯分子,树立像聂荣臻元帅那样建立中日友谊的思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自主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怀,体会聂荣臻的人道主义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感受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怀及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抓住描写聂将军语言的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他的高大形象。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一、走近人物,质疑激趣,揭示课题。
1、在无数可亲可敬的革命先辈中,有这样一个人(出示图片),他的名字叫聂荣臻,他对新中国的贡献可谓是功勋卓著。
你能有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你所知道的聂荣臻吗?3、就是这样一位曾经率领我八路军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将军,却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与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板书题目)。
4、齐读课题,读了课文题目,想想你有什么问题,或你想知道什么。
【教育资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将军与孤女 冀教版学习精品

《将军与孤女》教学设计教材的编排意图: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作者的意图有: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以及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让学生倾心阅读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孩子的故事,让学生从语意、语气、语感中领悟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
2、要求学生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4、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拟用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讲解、表演、赛读教学准备:文字投影、录音、生字卡片、挂图总的设计意图:设问入手,深入全文,抓重点句体悟人物精神,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佳境。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独创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进而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分角色表演,进一步内化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主表演,自主迁移,展示了个人魅力和学习成果,从而让学生美美地思,乐乐地学,快乐每一节语文课。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将军与孤女》的教学反思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将军与孤女》的教学反
思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将军与孤女》的教学反思
一、合作交流,疏清条理。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课文要表达的事情有哪些?通过讨论大家都清楚课文是按救出孤女、关心孤女、送别孤女、孤女感恩四
个环节来写的。
哪么课文是怎么表达的呢?
二、潜心会文,揣摩写法。
三、研读讨论,领悟文涵。
在熟悉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说作者写作目的。
有的说是赞颂聂将军对日本小姑娘的关心爱护,有的说是表现八路军是仁义之师,有
的说日本孤女知道感恩,有的说回顾抗日往事。
大家畅所欲言,我
没有强加评判。
只是让学生重读文章最后一段。
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回忆这一往事,一是称赞聂将军不光会打仗,更是一个至仁至爱的
伟人,二是为了说明我们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把日本人民同日本军国
主义混为一谈,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代友好。
这样,文章的主题得到
了升华,并让学生明辨了是非,该爱谁恨谁。
四、拓展延伸,学会表达。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表达。
读是为了更好地写。
因此我要求学生在一课一练中,选取材料写一个人物,要学习用细节来表现
人物品质的写法。
只是一点想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定哪种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有效。
康县XX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将军与孤女》同步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以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课堂的着眼点。运用工具书辨字正音,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理解文本注重个性化感知,做到说话有理有据,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课内阅读向习作拓展,将阅读学习恰当迁移,培养学生合理表达。
过程与方法: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时课文的理解,品位语言魅力。
2、分层逐句练背.
六、布置作业:
1、理解词义:感慨、干戈化玉帛
2、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并默写
板书设计:
聂将军与孤女
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和田的维吾尔人》
一、说教材
《和田的维吾尔人》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和田亲身感受到的维吾尔族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以及维吾尔族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从而可以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的豁达乐观的品质.
板书设计:
将军与孤女
战士照料
将军照料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会聂将军的为人。
(抓住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二、默写生词
三、讲读课文: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用括号标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最新整理将军与孤女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doc

将军与孤女教学目标:1.能较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3.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难点: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理解聂将军被日本人民称为“中日人民友谊的使者”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活动:齐唱或独唱抗战歌曲。
听着这些振奋人心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在那血与火的岁月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一、走近人物,质疑激趣。
1.在无数可亲可敬的革命先辈中,有这样一个人(出示图片),他的名字叫——他对新中国的贡献可谓是功勋卓著。
你能有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你报知道的聂荣臻吗?2.就是这样一位曾经率领我八路军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将军,却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与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板书题目)。
二、创设情境,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剪辑。
师:1840年8月20日,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嘹亮的号角响云际,晋察冀军区的战士们在聂荣臻司令员的指挥下,势如破竹般扑向敌人,迅速抢占了东王舍矿区,丧心病狂的日寇为阻击我军前进,不顾自己的侨民还未撤退,便用迫击炮朝着东王舍村狂轰滥炸。
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火中,忽然半倒塌的日式房子里传来凄厉的呼救声和婴儿的哭喊声。
三团一营的两名机枪手,毫不犹豫地冲进烈火中,背出了两个小姑娘和他们奄奄一息的母亲。
——她们的父亲已被本国军队的炮弹炸得粉身碎骨!虽然战士们拿出了当时奇缺的急救包抢救,但也无济于事。
两个孩子成了孤女!2.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四川省成都市一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将军与孤女》教学设计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受到 了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想要 介绍的民风民俗。 二、自学体验: 想一想,你最想介绍哪种民风民俗?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交流展示 三、合作展示: 就上面的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 归纳提升 四、编写提纲: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采取哪些方法来介绍?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反馈提高 五、自测反馈: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写作。 六、反思总结:
教 学预设
教学生成
教 学 过 程
一、引言激趣、导入新课: 谁知道,2008 年我国有一件什么特大的喜事?它是多 少界奥运会?我国得少了多少金牌?对于奥运会知 识,谁知道得最多?可是,在申奥的旅途中一路走来并 不容易。今天,我们学习奥运大使杨澜在向国际奥委会 申办北京奥运会中的演讲稿。
二、自主学习,整体入手,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查一查文中不懂的词句。 (3)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本文通过记叙本文通过对祖国的体育传统、北京 城的特点、友善的北京人,以及文化计划的介绍, 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国人民对申奥的期盼与渴望; 表达了北京人民正张开双臂欢迎每一个来北京的外 国友人的热情;表达了中国人民、作为北京人的自豪 与骄傲。)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查自学生字(听写生字)和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将军与孤女》教学设计(阅读感
悟)冀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义正词严、无辜、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见”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将军与孤女”的故事,并试着讲给别人听。
3、能够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进而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看画面等方式了解聂将军的伟大人格和胸襟。
2、补充音像资料,渲染情感。
3、欣赏影片《将军与孤女》,撰写读后感,使课本文章、影片场景、学生感受相互融合,相互沟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感情,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的心胸以及美穗子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话题,引入文本。
1、教师课件出示聂荣臻将军的头像图片,学生谈谈对聂将军的了解。
2、教师引入聂荣臻浴血杀日寇和日本人民对聂荣臻将军的称呼“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疑问。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书空。
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脉络。
1、学生自由读文,想想课文写了聂将军和小姑娘之间的什么事。
2、学生交流。
3、学生默读课文,用拟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文章结构。
三、读文感悟,体会情感。
1、创设情境,了解军民抢救小姑娘的过程。
(1)播放电影《将军与孤女》中战火中救出两个小姑娘的剪辑,教师解说。
(2)学生自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3)学生侧重时间、地点、环境、起因和八路军的仁义等方面的交流。
2、自读第五、第六自然段,围绕“聂荣臻将军是怎样照料小姑娘的,从中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展开讨论,读懂文章,体会感情。
本环节注意点:
(1)第六自然段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聂将军的动作和话语走进人物内心。
(2)补充聂将军照料小姑娘的图片,学习第六自然段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进行再创作。
3、抓住聂将军深明大义的言语,了解第七至第九自然段中介绍的送归孤女的过程。
本环节注意点(1)在聂将军给日本军官的信件中要读出将军的不卑不亢、深明大义、博大胸怀和我们军队的正义和仁义。
(2)在聂将军感慨的话语中要读出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
(3)引入日军杀害中国人民的图画和数字,理解将军话中的“杀害”和“残忍”的意思。
4、朗诵与分角色朗读相结合,再现重逢过程。
(1)有感情朗读美穗子的信件。
(2)学生分角色朗读美穗子与聂将军重逢的场面,重点理解“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见”的意思,感受和平的可贵。
(3)播放重逢感恩的画面,教师解说,介绍。
四、总结升华。
1、师生交流美穗子后半生的经历,充实对她的认识。
2、教师结语:将军与孤女之间开出了一朵盛开在战火之中的友谊之花,愿和平永驻,是中日人民共同的心声。
五、播放电影《将军与孤女》,学生观看后写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