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够治好艾滋病

合集下载

对艾滋病有好处的中药方剂

对艾滋病有好处的中药方剂

对艾滋病有好处的中药方剂
据有关部门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艾滋病的感染人数约为104万人,其中2029岁的年轻
人大约占感染总数的53.6%。

我国艾滋病的感染人数居亚洲第二位,居世界第十四位。

因此,在我国防治艾滋病的形势十分严峻。

人类发现艾滋病近20年以来,还没有研制出抗艾滋病的疫苗。

国外有人用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但一个患者每年的医药费需要1万多美元,让人难以承受。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中科院与泰国卫生部合作,经过15年的努力,已研制出一种抗艾滋病的
纯天然中药制剂,其价格低廉,不久将投放市场。

虽然,在中医古籍中无法找到对艾滋病的专题论述,但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中曾论及好男风以致阳极,阳极则亢而亡阴。

这个论述为男性同性恋者好发艾滋病提供了罕见的古代医学病理解说。

因此,现代中医将艾滋病视为瘟疫险症,并将其分为肺肾阴虚型、脾虚血亏型和热扰营血型等三种类型。

现将各型艾滋病人的表现及其中医疗法介绍如下:
*一、肺肾阴虚型:
*此类艾滋病人多因肾精亏损、肾阴不足、虚火烦热、暗灼
肺津而致病。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长期低热、困倦乏力、咽喉
疼痛、口舌干燥、痰中带血、消瘦、自汗、脉象虚数等。

治疗此症应以滋肾养肺为主。

可把知柏地黄汤与沙参麦冬汤合用,方药可随症加减。

每日煎一剂,取汁,分两次口服。

*知柏地黄汤的常用方药是:熟地20克,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黄柏各10克,知母15克。

艾滋病的中药方大全

艾滋病的中药方大全

艾滋病的中药方大全有什么中药方可以治疗艾滋病?治疗艾滋病的中药方有哪些?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艾滋病的中药方大全,希望能帮到你。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工作,在改善和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减少抗病毒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但艾滋病的发病原因,西医认识非常明确,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

中医病因性质问题,学界认识仍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样一来,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方药的广泛承认和全面推广。

统一认识很有必要,“原汁添新味”是认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原汁”就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根。

“新味”就是参照西医理论,以临床实际为据。

“原汁添新味”就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临床实际进行认识上的创新。

“原汁”和“新味”二者缺一不可。

艾滋病中医病因五种认识现在对艾滋病中医病因,大体有以下五类不同的认识,分析如次。

感染艾毒、艾邪艾毒、艾邪是直接附会西医的称谓,仅仅是艾滋病病毒的简称,只有“新味”,不含“原汁”,对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应用没有实际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感染疫毒、毒邪、伏邪、疠气等疫毒、毒邪、伏邪、疠气等是中医温病学对“皆相染易”性质病因的总称、泛称,虽有中医特色,是“原汁”不纯,“新味”不含,无论从中医诊断学或者从治疗学上,都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肾虚、精虚等这是外邪入侵后导致的结果,不是原因,可以称为继发性原因,或称为第二原因,严格来说只能叫“证因”,不能称之为病因。

艾滋病的传染性也得不到体现,是有“原汁”无“新味”。

感染湿温、湿热等湿温已是中医的专有病名。

湿热是艾滋病发病时的重要病机之一,是不少学者的共识,称之为病因既不规范,也不免有以偏赅全之憾。

感染湿毒HIV致病,起病隐匿,病程迁延,缠绵难愈,表现复杂,首犯脾土,病位广泛,符合中医湿邪致病特点,几乎是专家学者的一致观点。

称谓“湿毒”也符合现在语言习惯,但不严谨,经不起分析。

中医药治好艾滋病调查

中医药治好艾滋病调查

滋 病 项 目在 村 里 实 施 ,他 试 着 参 加 。 中 医 药 的 ” 神
奇 ” 给 他 带 来 了 现 在 的 “ 福 生 活 ” , 幸 。
从 医 3 0余 年 的 村 医 刘 广 岭 说 全 村 2 5 0 0 多 人 。 上 世 纪 9 O年 代 不 少 村 民 因 卖 血 感 染 ,数 年 后 陆续
滋 病 毒 。 直 到 2 O O O年 , 经 常 无 故 生 病 。 又 听 到 乡
亲 们 流 传 的 一 些 说 法 , 才 意 识 到 问题 的严 重 性 。 随 后 , 他 被 检 查 确 认 .接 受 抗 病 毒 治 疗 .没 想 到 全 身 过 敏 反 应
强 烈 。 正 在 绝 望 之 际 , 2 O O 4年 1 O月 中 医 药 治 疗 艾
”绝 望 ”。
1O多 年 前 , 叶 狗 明和 村 里 人 四处 卖 血 , 感 染 了 艾
很 快 ,从 中央 到 地 方 ,从 医 学 专 家 到 基 层 医 生 ,一 种 让 中 医药 参 与 艾滋 病 治 疗 的 呼 声 渐 起 .并 迅 速 为 决 策 层 采 纳 。 2 0 0 3年 ,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会 同卫 生 部 、 财政 部 启动 “ 医中药治 疗 艾滋病试 点 项 目” 中 .选 择 河 南 、 河 北 、 安 徽 、 湖 北 、 广 东 等 5省 , 涉 及 2 5 O O 余 例 患 者 。 其 中 , 仅 河 南 占到 七 成 以 上 ,达 1 7 9 2
2 0 . 中国医药指南 0 73
维普资讯
院 李 发 枝 教 授 为首 的 专 家 组 成 员 而 言 ,心 中 则 更 多有 着
余年 ,现 进 入 发 病 、死亡 高峰 期 ,病 人 逐年 增 多 。 进 入 2 1 纪 .该 省 实施 西 医药 抗 病 毒 治 疗 ( 效 世 高 抗 逆 转 录 病 毒 .又 称 鸡 尾 酒 疗 法 )和 抗 机 会 感 染 的 医 疗 救 治 。 然 而 , 随 之 而 来 的 挑 战 日 益 凸 显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104例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104例临床观察

怀孕或哺乳期妇女 。
1 5 治疗方案 . ① “ 正 抗 毒 ” 剂 ( 云 南 省 中 扶 制 系
医 中药 研 究 院 附 属 医 院 根 据 名 老 中 医 经 验 及 现 代 有关 信 息 资料 研 制 而成 , 用 于 云 南 省 中 医 药 治 疗 并
功能恢复 , 降低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 的发病率和病 死率。
2 0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1年第3 卷第8 04 I 观 察 0 例 临床
冯 丽 娟
( 南省祥 云 县人 民 医院 ,云 南 祥 云 6 2 0 ) 云 7 1 0
关键词 : 中医药疗法; 艾滋病 ; 病情进程 ; 依从性 ;
保 生” 制剂 ( 云南省 中医 中药研究所研制 , 经云南省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局批准 的 中药 院 内制 剂 , 号 : 批 滇 2OL O 5 一 0 1 Z 2 0 0 0 , 0 , J 0 9 0 4 已纳 入 云南 省 中
医药 治 疗 艾 滋 病 试 点 项 目 , 同意 在 各 项 目基 地 使 并 用) 。该 制 剂 由紫 花 地 丁 、 芩 、 草 、 莲 草 、 白 黄 紫 旱 桑 皮 、 参 、 草 等 组 成 。具 有 解 毒 清 热 , 血 祛 湿 , 人 甘 活 养 阴 益气 等 功 效 。用 于辅 助治 疗 艾 滋 病 发 病 期 , 证 属 邪 毒 炽 盛 、 血 湿 浊 壅遏 , 脾 肾俱 虚 等 , 瘀 肝 以改 善
见表 1 ~表 3 。
级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确诊 , 实验室诊 断, 自愿接受中
*基金项 目: 国家“ 十一 五’ ’ 科技 重大 专项 综合示 范 区项 目: 云南 省 防治艾 滋病 规模 化现 场流 行病 学 和干 预研 究课题 ( mY

中医治疗艾滋病的

中医治疗艾滋病的

03
中医治疗艾滋病的临床实践
中医治疗艾滋病的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男性,32岁,因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被诊断为艾滋病,采用中医治 疗方法,经过3个月的连续治疗,症状明显缓解,CD4细胞计数逐渐上升。
案例二
患者,女性,45岁,诊断为艾滋病后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等症状,采用 中医治疗,经过6个月的连续治疗,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估
评估指标
主要包括症状缓解情况、CD4细胞计 数、病毒载量等指标。
评估方法
评估结果
中医治疗艾滋病在缓解症状、提高生 活质量、稳定病情等方面均显示出较 好的疗效,且与西医治疗相互补充, 提高了整体治疗效果。
对每个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 ,以及与西医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
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经验总结
分类
中医将艾滋病分为“虚劳”、“ 瘟疫”等类别,认为其属于严重 虚损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正 气虚弱,感染疫毒所致。
中医对艾滋病病因的认识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艾滋病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输标02入题
正气虚弱: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是抵御外邪的关键 。艾滋病患者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正气虚 弱,容易感染外邪。
此时正气虚损较轻,病情尚处于早期阶段。 • 中期阶段:随着病情的发展,正气虚损加重,患者出现咳嗽、发热、盗
汗、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此时病情已经进入中期阶段。 • 晚期阶段:患者正气虚损严重,出现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严重症状。
同时,因气血瘀滞导致身体各部位的营养供应不足,出现各种并发症, 如肺结核、淋巴瘤、肝癌等。此时病情已经进入晚期阶段。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 ,能够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 质进行综合治疗,减轻西药的副

中医治疗爱滋病探悉

中医治疗爱滋病探悉

中医治疗爱滋病探悉(中药彻底治愈艾滋病)——王培成总论中医对爱滋病的记载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九条里记载了这样一种疾病,他的主要病机是身体没有任何的抵抗力。

原文如下:“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

枯泄相搏,名曰断泄。

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

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这段话本是要说历节这个疾病,但为了让后人明白历节是怎么一会事,共引用了三个疾病来解释。

一个是泄,一个是枯,一个是断泄。

其中断泄的病机就是身体没有任何抵抗力。

那么断泄会不会就是我们所说的爱滋病呢?让我们对条文进行逐条分析。

一、原文解析:“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

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这一段话就是解释此病的来历。

指出这种疾病是由于筋骨都伤了引起的,而引起筋骨都伤的原因,张仲景引用了内经的话,说酸则伤筋,咸则伤骨。

酸就是东方青色,为肝所主,过则伤筋。

咸就是北方黑色,为肾所主,过则伤骨。

也就是说肝肾过度则伤筋骨。

实际上并是说只有酸才能伤筋,只有咸才能伤骨。

那么还有那些因素呢?比如阴器,就是宗筋所主,因此过度的房事也是一种伤筋的方法,而精在中医里面属肾,泄精过度也是一种伤骨的方法。

由此可见,如果枯泄相搏的话,最可能的原因倒是房事,房事不就是筋骨俱伤吗?因此可以看出,所谓断泄是指一种伤人筋骨的疾病。

那么断泄的病理变化是什么呢?“名曰断泄。

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就是说这个疾病的病机的。

首先是“荣气不通,卫不独行”。

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这个荣气应该是中医里面最常见的营气。

即荣通营。

他们本来都是环绕的意思,即营者卫也,卫者营也。

都是环绕周流不息的意思。

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都写的这个“荣”,有一种强调功能的意思在里面,即营养的意思。

因此他们的关系可以这么看:卫气就象是战斗的前方部队。

河南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项目

河南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项目

河南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导读:30年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夺走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被称为超级癌症世纪瘟疫30年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夺走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被称为超级癌症世纪瘟疫,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2012年世界艾滋病日报告》和《2012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全球艾滋病防治的应对行动虽然产生了积极效果,新增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死亡率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呈下降趋势,但是2011年全球艾滋病毒感染者仍有3400万人,其中新增感染者250万人,还有680万人无法及时得到医治,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过去的十年间,河南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在临床救治的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新药新制剂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有效地支持了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救治工作。

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从项目一开始就提出三结合,三统一的指导原则,其中临床救治与科研相结合是指导项目做好科研探索和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

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认知阶段。

艾滋病是新发传染性疾病,中医药正式进行全面防治的时间较晚,所以初期中医药学对其认识尚不全面,特别是中医药临床医务人员大多没有接触过艾滋病的治疗,因此对艾滋病的认知是防治艾滋病的第一道关卡。

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初期,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即由全省中医医疗机构派调的医疗骨干组成临床专家组,并进行强化培训。

当时,专家组的成员大都是来自心血管、呼吸、消化、肿瘤、皮肤、神经等各个不同的专业,对于艾滋病都接触较少。

专家组中只有李发枝教授曾受委派到艾滋病村进行过调研和中医药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因此我们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就让其他专家在李发枝的带教之下直面艾滋病患者,应用中医的望闻问切细致入微地体察、感受、思考艾滋病的临床诊治。

专家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大量患者的接触、交流、了解、诊治和探究,初步认知艾滋病并逐渐用科学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不仅拉开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大幕,也拉开了中医药对艾滋病探索研究的序幕。

中医对艾滋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艾滋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艾滋病的治疗方法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进而引发多种并发症。

在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中,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

因此,寻找其他辅助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艾滋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医对艾滋病的治疗方法。

1. 中医药调理免疫系统中医认为,艾滋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失调、脾胃功能紊乱有关,进而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因此,通过中医药调理免疫系统,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对抗HIV病毒的侵袭。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这些方法旨在调节人体气血平衡,增强体质。

2. 中药汤剂治疗中医药理论认为,艾滋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伴有一系列的症状,如乏力、盗汗、消瘦等。

针对这些症状,中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党参、肉苁蓉等,这些中药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体质。

3. 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中医治疗的常用手段之一,在艾滋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针刺疗法通过调理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提高免疫力,减轻艾滋病患者的症状。

同时,针刺疗法还可以对抗压力,改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中药外治法中医药中的外治方法,如艾灸、拔罐等,在艾滋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患者症状。

拔罐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病灶部位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

中医对艾滋病的治疗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其效果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

治疗过程中,建议患者选择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指导,并结合西医治疗方法,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心情愉快,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总结起来,尽管中医在艾滋病的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改善症状、提高免疫力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能够治好艾滋病艾滋病即后天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名为英文缩写为“AIDS”的音译。

艾滋病(AIDS)在全球流行日趋广泛,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11月21日称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将达到4030万。

2005年新增感染人数为490万,有310万人因艾滋病死亡。

目前全球每天产生15000例新的HIV感染者,有8000人因AIDS而死亡。

每年全世界约有500万人感染上HIV。

该病于1981年6月在美国首先报告,迄今已蔓延到世界近百个国家,我国也不例外,1985年6月底在北京协和医院发现首例AIDS病例。

我国自1994年以来AIDS病例数和HIV感染者数迅速增加,全国各省区无一幸免,但以云南、新疆、四川等地最为严重。

截至2005年8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254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0158例,累计死亡7643例。

到今尚无理想的治疗AIDS 的方法。

该病临床症状呈多样化,有的患者只有感冒症状,但并不发病,而成为无症状带毒者。

有的患者有发热、头痛、咽炎、咳嗽、皮疹、肌痛、关节痛、乏力、恶心、食欲不振、腹痛、腹泻、便血、体重减轻、抽搐、肿瘤、严重的二次感染以及颈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还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表现。

最后因病人的免疫系统崩溃而迅速死亡。

该病的特点是:传播、蔓延快,且大多数是由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所传播,不易觉察。

潜伏期长,一般为6个月至2年,不易早发现、早诊治。

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患者大多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

据目前研究所知,该病是T细胞白血病毒Ⅲ型(HTLV-Ⅲ)感染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其次是血液传染,以及围产期母婴传播,其他如眼泪、唾液等也有传播作用。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防止性传播,对血库血及血制品供血者进行病原体病毒检测。

该病的病因、病机尚未研究清楚,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医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难题,我国已组织中医药专家在国内外参加防治该病的研究。

就当前对于艾滋病的治疗,不论中医或西医想把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彻底清除干净,还是很困难的。

西医常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有叠氮胸苷(AZT)、拉米夫定、茚地那韦等。

另外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HAART),即鸡尾酒疗法。

其作用是直接针对靶心,控制病毒的数量和病毒在体内的发展。

甚至能达到病毒在血液中检测不出来,但尽管如此,艾滋病病毒并没在体内彻底消失。

西医虽然疗效肯定,可以把病治成慢性的可控制性疾病,但因价格昂贵使得其覆盖率有限,加之有耐药性、毒副作用大等问题,不宜大面积推广。

据调查,艾滋病感染者服用“鸡尾酒”套餐后的普遍反应,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四肢发麻、腹痛腹泻……在河南地区有40%的病人退出治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五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方案(试行)》把艾滋病分Ⅲ期21型。

但从临床上总体来看是“本虚标实”,即肝肾阴亏,气血两虚,热毒炽盛和瘀血内结。

治疗原则上“宜补不宜泻”,一般可选用:滋补肝肾、补气养血、清热解毒和化瘀散结等方法。

单味药体外抗病毒筛选实验,发现有70多种中药有不同程度抑制HIV逆转录和蛋白酶的作用。

还有一些中药中的多糖、生物碱、黄酮、萜类、蛋白质类具有抑制HIV病毒的作用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如藻类多糖,香菇、黄芪多糖,栗树精胺,黄芩苷元,甘草甜素,天花粉蛋白等。

下面列举一些目前肯定的对艾滋病有效的中药及中药方剂。

一、对艾滋病有效的单味中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人参、茯苓、当归、大枣、杜仲、淫羊藿、苦参、柴胡、香菇、丹参、黄连、二花、黄芩、天花粉、夏枯草、穿心莲、牛蒡子、紫草、狗脊、贯众、千里光、贯叶金丝桃、苦瓜、龙胆草、蒲公英、麻黄、水牛角、漏芦、巴豆、槟榔、白头翁、防风、槲寄生、麝香、姜黄、桑白皮、黄柏、大蒜、连翘、鱼腥草、大青叶、白花蛇草、知母、板蓝根、十大功劳叶等。

二、对艾滋病有效的中药复方:人参汤、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清营汤、三黄解毒汤、三甲养荣汤、牛黄解毒汤、清宫汤、八味地黄汤、六味地黄汤、补阴汤、消炎解毒汤、龙胆泻肝汤、白虎人参汤、羚羊钩藤汤、银黄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汤、黄连素注射液、冠心灵注射液、复方大青叶注射液、牛黄醒脑注射液、唐草片、乾坤宁、喘可治、艾灵冲剂Ⅰ号(AI-Ⅰ)等。

三、抗其他病毒的中药:大青叶、板蓝根、银花、连翘、黄芩、黄柏、大黄、野菊花、紫草、柴胡、穿心莲、茵陈、虎杖、百部、大蒜、牛蒡子、赤芍、丹皮、夏枯草、贯众、射干、枝子、鱼腥草、蒲公英、马齿苋、黄精、侧柏叶等。

四、机会性感染的中药:1、广谱抗菌中药,如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黄连、黄芩、大黄、青黛、紫花地丁、蒲公英、穿心莲、败酱草、山豆根、龙胆草、秦艽、知母、枝子、厚朴、丹皮、白芍、夏枯草、瓜蒌、牛黄、大蒜、诃子、十大功劳叶等。

2、抗霉菌中药:如黄连、黄柏、苦参、白藓皮、射干、大黄、白头翁、桔梗、鱼腥草、黄芩、黄精、山豆根、土槿皮、藳本、公丁香、川楝子、急性子、石榴皮、枯矾、萹蓄等。

3、抗螺旋体中药:如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土茯苓、黄连等。

而我个人对中医治疗艾滋病的体会,则主要是通过改善病人的免疫力,调整机体的各项功能,以达到改善症状体征和生存质量,甚至实现患者与HIV处于共存状态。

但从目前的研究和报道来看,中医药在降低病毒载量(最佳疗效)方面效果比西药要差,我认为是药物剂量受限所致,要打破常规用量,疗效就会提高。

中药和西药相比,副作用小,也不易产生抗药性,价格也便宜,适合中国国情,因而患者依从性好。

可以防止病人的死亡,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流行情况、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与中医的某些病症病名(如瘟疫、虚劳、积聚等)有相似之处。

这种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诊治经验和用药思路。

目前已经基本上摸清了艾滋病中医发病的机理和证型。

因为中医药的治疗非常注重以人为本,因人而宜,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治疗,主要针对艾滋病病人,而非单纯的病毒,所以这对患者非常有意义。

治疗时要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将辨证施治和辨病施治相结合,具体病情,具体分析。

我接触的艾滋病病人并不多,仅仅治疗了一例,但是达到了血液中检测HIV完全转阴的满意效果。

我觉得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彻底治疗艾滋病的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中医在治疗艾滋病方面一定会体现出很大的优势。

患者:张某性别:男年龄:36 岁病历号:7072301家住河南省商市2007年7月19日其父来电话:两个月因外感发烧,后来突然出现血压增高,160/110mmHg,病情加重急转河南大学医学院附院,当时主要症状:头痛,发热,口不渴,呕恶,身体偏胖,血小板减少为4万多,西医诊断:高血压、发热待查,怀疑有传染性肝炎,服退热药后出汗多,能暂时退热,用降血压药后降压效果不好,治疗效果不明显,欲转北京进一步明确诊断治疗,让我代为联系协和医院。

因我觉得先用中药控制病情以后再说,就按照中医头痛、发热(肝阳上亢,肝胆湿热)辨证治疗。

治则:平肝潜阳,化痰利湿,清热通窍处方:钩藤180g 益母草60g 黄芩20g 川芎15g 白芷12g 清半夏30g 吴萸15g 菊花30g 羌活12g 车前子60g (包)仙鹤草60g3剂,水煎服,日1剂,多次频服。

2007年7月23日其父来电话:服药后血压已下降,出汗多,饮水多,喜冷饮,每日3-4L,大便不干,小便不黄,发热有点怕风,纳食可,无痰,睡眠好,乏力,白细胞低,舌淡红,苔不均匀,色白偏干,不心慌,P:76次/分,能下床活动,每天下午开始发热,用退热栓可退,血小板上升至5.2万。

因汗出多,气阴损伤,治则遂改为益气养阴,敛汗退热。

处方:炙黄芪100g 党参30g 生晒参20g(另)太子参45g 茯苓30g 炒白术30g 南北沙参各15g 天麦冬各20g 乌梅30g 石斛20g 黄连20g 金银花60g 连翘15g 桑叶60g 煅牡蛎60g(先)五倍子12g 防风9g 仙鹤草60g 吴萸12g 夏枯草20g 浮小麦30g 钩藤100g。

7剂,水煎服,日1剂,多次分服。

2007年7月28日其父来电话,服上药后病情稳定已出院在家养病,出院诊断为真菌性脑膜炎,现在不怕冷,流鼻血,仍有发烧,上方加小蓟50g,柴胡30g,公英60g,苏叶9g,苦参20g,去生晒参加西洋参20g。

继服3剂水煎服日1剂多次分服。

2007年8月5日其父来电话,高热时曾服安宫牛黄丸,退烧明显,纳食可,乏力有好转,现出汗减轻,略有贫血,上方去煅牡蛎,桑叶,苏叶,加鸡血藤30g,生山楂30g,木香30g,阿胶20g。

继服3剂,水煎服,日1剂,多次分服。

2007年8月11日其父来电话,已停生晒参,现每天下午以后开始发烧至次日2点左右渐退,发热37-38度,身上不出汗,仍有乏力,查HIV病毒+,欲用抗病毒西药,嘱先用中药改善症状,上方加上西洋参20g ,今商丘的阿胶有臭味已停服,测血色素上升至8g,再加入地骨皮20g,丹皮20g,青蒿15g,制鳖甲30g(先),继服。

2007年8月19日其父来电话,服药后流鼻血,已将西洋参停掉,现已不发热,纳食可,身上有力,处方以上方加炒蒲黄30藕节60莲子心5g白芨30g,继服。

2007年8月27日上午其父来电话说,体温已降至正常,精神好,纳食可,仍以上方维持治疗。

2007年9月4日其父来电话,肝功能正常,血红蛋白上升至10g。

前天有点发热,面色暗红发青,现发青不明显,体力恢复较好,走路不劳累了,出汗不多,鼻出血已基本消失,嘱服用野山参和西洋参粉,汤药中加补骨脂30g苦参20g 阿胶20g。

7剂,水煎服,日1剂多次分服。

2007年12月7日其父来电话,服药4个多月了,病情有很大改善,从10月中旬到现在基本不发烧了,期间因感冒发烧至37.8度,持续了一下午即退烧。

服柴胡后体温一直不高,11月初有鼻渗血,12月初开始服用白蚂蚁,鼻子一直没再出血。

10月25日开始验白细胞3000~3200 血小板2.9~3万11月9日达4万11月30日验白细胞3100(因之前就感冒了)血小板3.5万血色素128.面色不灰暗了,有点红了,近一个月背上起火疖子,发痒。

服用扑尔敏好转,反复发作。

现服用湿毒清已服用2盒了。

有些怕冷,怕累但较以前有劲多了,上楼不喘了,不出汗了,纳食可,一星期前开始吃西洋参了,一日4~5克。

嘱加白藓皮30g 蝉衣12g2008年1月20日其父来电话,精神体力较好,可以外出活动开车,无发热,纳食可,出汗不多,饮水多,CD指标由49增至100多,但服白蚂蚁制剂后白细胞降至2700(原来为3000多),血小板现3万多,前一段曾服西洋参后流鼻血(估计用的参不好,我让买好一点的西洋参试用)现已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