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爱心使者——慰问看望老宗亲及贫困学子

合集下载

乐善好施 厚德载福

乐善好施  厚德载福

乐善好施厚德载福
香港道德会南郊小学张伦吉
置身温馨校园,喜迎绿树红花。

享恩泽而敬仰,望高楼而欣然。

承蒙香港北京大学助学基金会总干事岑超南先生不辞辛劳的多方引进,从2005年至2007年之间,我校分别得到香港道德会区广强先生、北京大学助学基金会名誉会长霍宗杰先生及夫人等各位善长共计一百余万元的巨额捐款,用他们那博大的爱心和实际行动来资助我县的教育事业,使原本简陋不堪的南郊小学焕然一新。

如今,南郊小学的校园上,东西两幢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贫困学童背上了装满爱心的书包高高兴兴地走在上学的路上………香港道德会的无私资助,如一缕缕清风,吹拂在广袤的原野上,温暖在大方人们的心中。

拳拳爱心无以言表. 至此香港道德会南郊小学落成之际,我校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满怀感激之情对以上德高望重的先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为仰其厚德善举,特将捐款公布如下:
1、2005年香港道德会区广强先生及各位善长为我校修建东教学楼捐款6万元,为添置课桌凳、办公桌捐款4万元,为扶持120名贫困生捐款6千元。

2、2006年区广强先生及各位善长又为我校修建西综合楼、厕所、南教学楼的更新及校园建设捐款70万元,为扶持120名贫困生捐款6千元;同年,引进北京大学助学基金会名誉会长霍宗杰先生为我校
捐赠校服1246套,折合人民币8.5万元,为扶持80名贫困生捐款8千元.
尊敬的岑超南先生、区广强先生、霍宗杰先生及各位善长无私奉献、慷慨解囊的崇高美德将永远成为大方县各族人民的楷模;他们的爱心和善举将世世代代铭戢在南郊校园之中;他们的功德和荣誉将永久与“香港道德会南郊小学”共存。

盛意高情非言语所能鸣谢,厚德载福爱心与日月同辉。

香港道德会南郊小学
撰稿:张伦吉
二OO七年元月。

殷殷关怀 谆谆教诲

殷殷关怀 谆谆教诲

殷殷关怀谆谆教诲
——民政局班子领导慰问贫困学生
带着对优秀学生的祝贺,带着对贫困学子的关爱。

8月25日,民政局党组书记雷安虎、局长杨再和及副局长田英等局班子领导深入城乡看望慰问2名贫困学生,并送上慰问金,鼓励他们学好本领,早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局领导首先来到四屏社区看望贫困大学生潘琪。

由于她的父亲潘家凡患脑血栓8年瘫痪在床,家中失去主要劳动力,仅靠母亲在外打工每月800多元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潘琪和弟弟要边读书边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

今年潘琪考取中南民族大学化学类专业,这是她们家的一大喜讯,但
是贫困的家境却无力承担8000多元的高额学费。

局领导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详细询问了她家是否得低保和其他救助,当得知她家是黄飘乡蒙加村六组的,由于平时很少回家不清楚低保政策,没有提出申请时,局领导立即与乡政府联系,把她家纳入低保重点保障户,并按全县最高临时补助标准一次性送上2000元的补助金,鼓励潘琪一定要努力学习,学有所成,
早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随后,局领导来到家住重兴乡塘都村的李连宝家中。

李连宝,这个年仅14岁,小学六年级才刚毕业的学生,身世凄苦,1岁时母亲去世,6岁时奶奶也走了,7岁时父亲身患重病也撒手西去,年幼的肩膀挑起照顾84岁爷爷的重担。

局班子领导刚到他家时,看到李连宝手指受伤,局领导忙上前嘘寒问暖,问要不要紧,有没有医药费,粮食是否够吃,得没得低保等等。

同时他们还仔细察看了李连宝家的近况,嘱咐乡民政办和村干部及时为其购置3张床,钱由民政局负责,及时为他家发放粮食和衣被等生活必需品,并当即送上500元临时补助金,勉励李连宝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好好读书,克服暂时困难。

(陈晓燕)。

大爱无疆

大爱无疆

大爱无疆作者:徐菲来源:《党员生活》2015年第06期14年前,一场意外无情地夺走了他22岁女儿的生命。

但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痛并没有摧垮他。

14年来,他用扶志济困的方式将父爱献给更多的孩子,让女儿的生命在更多孩子身上得以延续。

他先后创办助学基金会、整理女儿日记书信、宣讲女儿的励志故事,帮扶近46名残疾人创业就业,资助126名困难学生上学,挽救3000余名失足青少年,让身边100多户困难家庭走出困境。

受助的孩子都叫他“何爸爸”,他就是荆门市青少年爱心大使、慈善家何显斌。

让失学的孩子重返学堂何显斌说:“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再困难也要送孩子上学,读了书的孩子当农民也比别人强。

”曾是荆门市东宝区教委主任的何显斌,有一次在仙居乡调研时,发现因思想观念、家庭教育和生活困难等现实原因,许多农村家庭的适龄孩子厌学、失学。

接连几天,他的心神都被那些无辜而渴望上学的眼神占据着。

一些想法渐渐在他脑海里萌发,他将原本用于女儿完成学业、成就事业、组建家庭的一笔钱拿出来,还每月从自己仅有的1000多元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组建了“何金慧还本助学基金会”。

这是荆门市唯一一家私人创办的基金会,基金运转完全靠个人。

何显斌向亲朋好友“游说”,发动他们献出爱心;向社会发出倡议,接受社会捐赠;自己和退休的老伴外出打些零工挣钱,全部注入到基金会。

有人劝他放弃算了,也有人说他爱管闲事。

他却说:“帮他们就是帮我自己的女儿。

”“还本首先是还爱心之本。

”何显斌说:“帮扶不是施舍,我要受助人还本,就是要唤起他们的爱心,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004年,即将高三毕业的周斌,爸爸因故去世,奶奶生病住院,家里只靠妈妈捡破烂维持生计,因交不起一个学期的学费,面临失学。

他在报纸上看到何金慧还本助学基金会,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何显斌发了一条求助短信。

何显斌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第二天拿出800元帮周斌交了学费,帮他顺利完成学业。

高中毕业后,周斌在荆门一家酒店找了一份满意的工作,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后就把“何爸爸”的800元还清了。

潘柱升:取信于紫南村民,就是一句“升哥”

潘柱升:取信于紫南村民,就是一句“升哥”

潘柱升:取信于紫南村民,就是一句“升哥”作者:郭玲来源:《小康》2020年第34期“见面都能称呼我一声‘升哥’,这是我和紫南村民最舒服的相处方式。

”潘柱升说。

尽管已是当村党委书记的第13年,但潘柱升调研的习惯却始终没变,村里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路上碰到时,村民们都喜欢亲切地叫他“升哥”。

广东人的一天是从早茶开始的,几件点心,一壶好茶,便是幸福一天的开始。

早上8点,潘柱升带着几个朋友来到村里一家酒楼,大厅里食客不少,他和朋友们一起穿过人群,来到一个空桌坐下。

刚落座,旁邊桌就有人热情喊道“升哥”。

点餐后,潘柱升从口袋中掏出现金结账,“这么多年,我的习惯是不花村里一分钱。

”酒楼是紫南村村民们每日吃早茶的地方,大屏幕上播着当天的新闻,人们落座其中,浅谈轻笑,这个岭南村庄的幸福感扑面而来。

打造这一切的,正是潘柱升——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58岁的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13年。

治村就找4个人“大家都看过《西游记》,你们从《西游记》里悟出了什么?”2007年11月19日,紫南村举办了一次特殊的村民代表大会,全场鸦雀无声,200多名村民认真听着台上一个人的讲话,这个问题勾起了所有人的兴趣。

台上的人继续讲,“《西游记》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说的是团队的重要性,唐僧立场坚定为人师表,孙悟空最能打但是自觉性差,猪八戒是团队中的润滑剂,沙僧最吃苦耐劳。

他们四个组在一起能成大事,我们紫南村现在有天时,有地利,缺的就是人和,难道全村5000多人里还找不到4个人?”阔别家乡20多年的潘柱升以这样的方式和村民们见了第一面。

一周后,11月26日,在113人参加的党员大会上,潘柱升以111票当选为紫南村新一任的村党支部书记。

彼时的紫南村,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

从1992年到2004年的12年间,珠三角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周边的村庄都抓住改革机遇,个个发展得风生水起,而紫南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村里到处是污染大、效益低的小企业、小作坊,村民们付出了环境代价,但钱口袋并没有鼓起来。

“潘家军”回乡义诊:三代人传承接力一甲子

“潘家军”回乡义诊:三代人传承接力一甲子

南安是闽南工业重地,福建著名侨乡。

位于乐峰镇的湖内村,地处闭塞,交通落后,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

这个闭塞的村子,每年大年初二都会因为一支义诊队伍的到来,而变得热闹非凡。

从1958年起,由我国已故著名肿瘤治疗专家潘明继及妻子施增英发起的“潘家军”义诊队伍,每年此时回乡义诊,至今已延续61年。

三代潘家医者传承接力,始于一个爱的约定,更是一个家族对大爱的守望。

因爱出发,新婚夫妇走上义诊路1958年正月初二一大早,闽南山区僻静的湖内村突然热闹起来。

原来,是潘家在省城当医生的儿子潘明继带着刚成亲、同为医生的城里媳妇施增英,回乡探亲来了。

潘家老宅窄窄的下厅、堂前、天井,还有那间临时布置出来的新房,都被赶来祝贺和看热闹的乡亲挤得水泄不通。

不一会儿,屋外传来一阵骚动,几个村民用门板抬着一个病人,不由分说地就往喜气盈门的潘明继家里钻。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许多人都愣住了,而潘明继和施增英却立即把病人安顿在临时支起的木板床上,开始诊疗……第二天,病人的病情就好转了。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南安乡间,缺医少药现象普遍。

现在,村里有一对“妙手回春”的医生夫妇,成了件轰动的事。

新婚燕尔的夫妇,第一次探亲之行,便是在成天给乡亲们看病的繁忙中度过。

虽然如此,他们却觉得这个春节过得分外有意义。

更高兴的是潘明继的父母,家里出了可以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的医生,是件荣耀的事情。

那些天,潘明继和施增英共为300多个乡亲看病。

要离开老家的头一天晚上,夫妇俩诊疗完最后一个患者,并排坐在门前休息,施增英对丈夫说:“明年我们还回家义诊吧。

”潘明继喜出望外:“你真是这么想的吗?”“当然,你看他们多需要咱们,你学了治病救人的本领,就应该好好发挥。

”施增英说。

其实,那几天潘明继都在想这件事,只是他担心自小生活在城里的妻子不习惯乡间生活。

听妻子这么说,潘明继十分开心。

每年春节回家探亲都要义诊———这成了潘明继和施增英的约定。

1933年10月,潘明继出生在湖内村一个贫穷的农家。

谢护祯:辗转寻亲 倾心老人归根梦

谢护祯:辗转寻亲 倾心老人归根梦

: 麦吴 : 当 孩 子 王
朱凌吴 是安 徽省庐 江县 铺岗村 的一名 大学 生村 官 ,他 的 QQ空间里有 一组 “ 铺 岗儿 童团”的相册 ,里面全是村里 孩子 们 的照 片。从2 o 1 3 年9 月至今 ,短短4 个 月 ,朱凌 昊成 了村 里的
用 心 用 悟 护 幼 苗
■ 黄 佩 方 倔
完善农家书屋 ,让孩子们 有个学 习的好环境 。这 个提议很 快被 采纳 。 1 个 月后 ,农家书屋焕 然一新 。朱凌吴 主动 当起 图书 管理
员。看到孩子们领到 自己的借 书证 时开心的样子 ,他心里感觉
甜丝丝 的。

26一
村 官 之呈
硼护雨 贞: 辗 转 寻 亲
倾心走人归市 艮 磐
■ 李 晚成 帅如 琼
2 0 1 3 年1 1 月2 8 日,在外流浪 了3 1 年
时 ,遇到了第二个贵人——凤 山村的大
1 1 月2 8 日,谢护祯…路护 送老人回家 。 回到阔别多年的家 乡,这位饱经风 霜 的老人 感叹道 : “ 我真不知道是几 世 修来 的福气 ,遇见这么多好人 。老支 书 让 我在他 乡有个温暖的家 ,大学生村 官 小谢让 我回到 日思夜想 的老家 。感谢 汀 西的好人们 !”
的七 旬老人周可心 ,背 上行囊 ,在江 西 省安义县凤山村大学生村官谢护祯 的护 送 下 ,恋恋不舍地 离开住 了3 0 年 的凤 山 村 ,踏上回贵州老家的路。 周可心 ,贵 州省遵 义县阁老坝 村第 三村民小组人 ,后 随母 改嫁 到贵州省息 烽县黎安村宋家寨 。因生活困苦 ,3 o 多 年 前 背井 离 乡 ,以乞 讨 为 生 ,四处 流 浪 。1 9 9 7 年 ,到 了江西省安义县 ,遇到 他生命 中的第一个贵人——凤 山村老支 书 周迪 火。周迪火把他带 回凤 山村 ,借

公正无私铸民心 奉献社会显真情——访雁塔区人大代表、长延堡街办潘家庄村主任汤东京

公正无私铸民心 奉献社会显真情——访雁塔区人大代表、长延堡街办潘家庄村主任汤东京
服务。 为此我们扩建 了村会办公室、 会议 室、 图
好的 口碑。为深入贯彻学习十八 大精神 , 省人
大报刊社 “ 走基 层 . 典型人物报道 ” , 特 意采访
了潘家庄村 主任汤东京。
笔者 : 您 好 !据 我们 走 访 了解 . 自您 担任 潘 家庄 村 主 任 以 来 。 从 村 民 的经 济 收 入 到 环境 卫 生治理 , 都 呈 现 出良好 的发 展 态势 。 得 到 了上 级 部 门的 支持 和群 众 的信 任 。 对此 您 有何 感 想 ?
采访感育 : 看着这些“ 基 层 先进 集体 ” 、 “ 先
进 党支部 ” 、 “ 优 秀村官 ” 、 “ 人 民的 好代 表 ” 等 五 十 多块 荣誉 奖 牌 , 不难 看 出潘 家庄村 干部 务 实肯 干
作。上任伊 始, 我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 位。既然群 众信任我们 , 就一定要把村里大大 小小的事情办好, 办实 。这些年我们先后完成
书室、 警务室 、 老年活动室。既方便群 众办事 ,
又凝聚了干群 关系。 并且建立 了甲级卫生医疗
室, 以供 日常防疫 和基本 医疗服务 , 让村 民享
受到改革发展带来 的惠 民政策。
笔者 : 很 多村 民告 诉 我 们 . 身 为 潘 家 庄 村
两委会班子成 员、 书记 王 军 民 ( 左一 )
汤 主任 谈 谈 这 方 面 的 工作 。
汤东京 : 连年来 , 我们潘家庄 村在 以党 支 部书记王军 民为首的一班人带领 下 ,方 向明 确, 目标一致, 以“ 务实 为民、 兴村富民、 发展惠 民” 的思 想宗旨 , 来规划和 建设 村里的各项 工
汤 东京: 自上任的那天 , 我 就在心里给 自 己说 , 村 民信 任我们 . 无论如何 也要让大 家过 上想要的生活。百善孝 为先 , 因此我们在村风 村 尚, 尊老敬老 方面特 别重视。村里每年都要 进行 “ 好媳妇” 、 “ 好婆婆” 、 “ 五好文 明家庭” 的 评选 , 使邻里和睦, 家庭幸福。 极大 的提升 了整 个潘家庄村的文明风 尚。另外 , 村上还多次开 展 了“ 敬老爱老, 扶贫 帮困” 送温暖活动。除 了 节假 日慰慰问老 党员,向军属拜年祝福 以外 , 村 上每个 月为五十岁 以上的老 人定期发 放生 活补助 。凡是 5 O 一5 9岁的老人 发放 1 0 0元 : 6 o _ - 6 9岁发 放 2 0 0元 ; 7 O 一7 5岁发 放 3 0 0 元; 7 6 —7 9岁 发 放 3 5 0元 ; 8 O 一8 5岁 发 放 4 0 0元 ; 8 6 _8 9岁发放 4 5 0元 ; 9 0岁 以上的 发5 0 0元。另外 ,针对残疾人 、困难 户每月 2 0 0元补助 ; 对独生女户 每月 1 0 O元 、 双女户 也是 1 0 O元补 助。对于获得 国家高考录取 的 学生 。 一次性奖 励 1 0 0 0元 ; 凡 是村 民家里 的 红白喜事 , 村上一次性补贴 1 0 0 0元。并且村 上每年每人发放三次( 分别是春节 、 古会 、 中秋 节) 米、 面、 油等生活用品。这样的活动 已经连 续做了 5年 , 我们 就是想通过两 委会 的努力 , 使 大家感觉到社会的和谐与温暖。

潘氏始祖誓词

潘氏始祖誓词

潘氏始祖誓词潘氏始祖誓词是潘氏宗族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传承了潘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智慧,成为潘氏后代的精神支柱。

以下是对潘氏始祖誓词的解读和思考。

一、忠诚潘氏始祖誓词中的第一条是忠诚。

忠诚是潘氏家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每个潘氏后代应具备的品质。

忠诚意味着对家族的无私奉献和忠实的义务。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潘氏后代都应该以忠诚为准则,秉持着对家族的忠诚,对工作、对朋友、对社会的忠诚。

二、孝顺孝顺是潘氏始祖誓词中的第二条。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潘氏家族的重要价值观。

潘氏始祖誓词中的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顺,更是对祖先和家族的孝顺。

作为潘氏后代,我们要铭记先祖的恩德,传承家族的传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以孝顺之心行善积德。

三、勤奋勤奋是潘氏始祖誓词中的第三条。

勤奋是成功的基石,也是潘氏家族繁荣发展的保证。

潘氏始祖誓词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和成就。

懒散和懈怠是潘氏家族的大忌,只有通过勤奋工作,不断进取,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家族的发展。

四、诚信诚信是潘氏始祖誓词中的第四条。

诚信是潘氏家族的立身之本,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潘氏始祖誓词要求我们要守信用,言行一致,讲求道义。

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五、团结团结是潘氏始祖誓词中的第五条。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也是潘氏家族繁荣发展的基础。

潘氏始祖誓词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实现目标。

潘氏家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潘氏后代都应该秉持着团结的精神,与家族成员携手并进,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六、博学博学是潘氏始祖誓词中的第六条。

博学是潘氏家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潘氏后代应具备的品质。

潘氏始祖誓词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开拓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

潘氏后代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七、创新创新是潘氏始祖誓词中的第七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氏宗亲爱心使者
牢记潘氏祖先“能者多劳〃智者献策〃资者多助”的家风教导,贵州仁怀市潘中华宗亲他在践行着,舟车劳顿成为他的周末生活必修之课,默默的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需要帮助的宗亲们。

图为中华宗亲(左三)为三都五
保户宗亲老人送上大米和现金
此次慰问行动中,他慰问的老宗亲,资助贫困宗亲学生,此行现金、大米、潘氏鸿运酒,均为他一人出资。

2015年2月14日一大早中华宗亲带着夫人从遵义市仁怀县一路风尘经过了近六个小时车程专程到三都看望了几位老宗亲为他们送上了节前慰问金,然后又赶到凯里看望了生病中的下岗职工潘阿依宗亲母女,为阿依刚刚从马来西亚短期留学回来的女儿送上了一千块助学金及春节慰问品,中华宗亲送去的不仅仅是慰问品与慰问金,而是寒冬里的春风……
此外,中华宗亲还经常积极捐资参加全国各地的潘氏联谊活动,资助有困难的潘氏宗亲。

中华宗亲(后)与老宗亲们一起
助学爱心传递中华宗亲将助学款送到三都贫困宗亲学子手中
中华夫妇与阿依母女一起潘中华、男、汉、1974年出生在贵州仁怀市茅台镇、大专文化、1991年入伍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