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藤野先生
第6课 藤野先生-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统编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二单元第六课藤野先生,本单元课文逐渐由七年级富有诗意、包罗万象的人文主题走向对社会生活、情感哲思以及情操志趣的关注,人文主题慢慢走向生活的现实与生命的本然。
《藤野先生》(鲁迅)主要回忆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厌恶“清国留学生”留学不学的现象,转去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相识。
重点叙述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几件事,塑造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对科学严谨求实,毫无民族偏见的形象。
字里行间既有冷峻的现实又有师生的温情。
本文在写法上也有特色:写作顺序采用时空结合的方法。
时间上,全文运用顺叙,中间插叙“物以稀为贵”和“你改悔吧”一句的来历。
空间上由东京一一仙台一一国内。
写作方法上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包括冷暖色调的对比。
语言上主要运用比喻与反语。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回忆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 歌颂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达了自己将继续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
课文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展现了母亲勤劳智慧、坚强不屈、识大体顾大局的形象。
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先刻画了托尔斯泰脸部多毛、长相平平,令拜访者感到失望的外貌特征,接着描绘他的眼睛,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文章重点抓住肖像描写,欲扬先抑,并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言辞间流露出崇敬与赞美。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展现了玛丽·居里热爱科学、顽强坚持、乐观向上的伟大形象。
作者运用一个个镜头展现居里夫妇投身科研的热情与决心,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串联课文,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关涉“生活中的回忆”主题,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和主旨,它们在思想内涵、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千秋。
6 藤野先生 课件(共40张PPT)

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
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
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
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 (29-31)“我”经历看电影事件
离开藤野先生的原因
• (32-35)“我”与藤野先生惜别 (36-38)“我”思念藤野先生
明线: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双
(相识——相处——离
线
别——怀念)
结
构
暗线:
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作者的爱国情感——弃 医从文)
在东京
东京也无非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丑态百出,作者对他们厌恶之
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哪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装订收藏讲义
悬挂先生的照片
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 化为斗争和力量
藤野先生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
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
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
•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的表达了作者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回忆性散文
• 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就是: • 将“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的经历”交织着写,通
常是两条线索并进,即既写回忆对象,也写回 忆者自身。
课文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形象的?
外貌 举止 声调 目睹印象 耳闻亲见
第6课《藤野先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自主学习
03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挟( xié ) 匿名( nì ) 樱花( yīng ) qī然( 凄 ) 油光可jiàn( 鉴 )
绯红( fēi ) 诘责( jié ) 宛如( wǎn ) 教huì( 诲 ) 深wù痛疾( 恶 )
重点探究
6.“学医”和“从文”包含的共同情感是什么? 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浸透
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 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重点探究
7.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手法表现藤野先生的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通过 写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 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 套”等,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
重点探究
5.作者为何要弃医从文?
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 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 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 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 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
形象。
重点探究
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6藤野先生(教学课件)

层次结构
壹
贰
叁
第一部分(1-3):写作者在 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 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写“我”与藤野先 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
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别藤野先生后 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研读课文
1.“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第一是感激、怀念,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本文主旨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文章赞扬 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 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充满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感情。
文本特色
课后作业
请你仔细视察一个你熟悉的人,用白描的手法描 写一下,突出其某方面的性情特征。(100字左右)
答案
她走路,步子迈得极大,摇摇晃晃。她音域较宽,嗓门压低时,完全是男孩的声音。她极少穿裙子、长袜, 爱穿T恤、短裤、短袜,显出一股男儿气。她的力气很大,敢和男孩较劲,自称是“假小子”。
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感激、怀念。 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合作探究
3.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你怎样看待鲁迅的这样行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痹、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 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 (2)表达情感: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域的反应,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和民族联 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第6课 藤野先生 课件(共23张PPT).ppt

归纳大意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 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 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 拓 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展
延
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很恭敬”;而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 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 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3.精读第24-31段,思考: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 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 ,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 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2.精读第5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 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 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 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 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怎样理解第36段“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 怕敢写了”这些话?
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仍然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 不愿将这种情绪带给教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表现无限遗憾的内疚 之情。
5.作者为什么说藤野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之一?
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一个“最”字,真 挚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6课《藤野先生》-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②看电影事件
——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通过文学创作救治国人的灵魂。
医术再高,只能医病,不能医治人心。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 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 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 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 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 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 艺运动了。
piē
jīpōuຫໍສະໝຸດ 瞥见 畸形 解剖xùn jié
pá
不逊 诘责 扒手
jì
发髻
wù
深恶痛疾
yǎo
杳无消息
jiàn
油光可鉴
dùn cuò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 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研读去仙台学医途中的见闻感受
1.作者去仙台途中,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 水户”这个地名,反映了什么?
“水户”,是由于这里是 “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 地方”,“朱舜水反抗满清, 百折不挠……鲁迅一向崇拜他 的人格”(许寿裳语)。沿途只 记得这两个地方,反映了作者 忧国忧民的思想。
“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1.“我”与藤野先生相识:
初识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我”与藤野先生相处:
①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 ②纠正解剖图——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 ③关心解剖实习——热心诚恳的师者风范 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形——求实的精神
第6课 藤野先生 课件

第二单元 第6课 藤野先生导入 简介
➢ 学习 ➢ 写作 目标 背景
➢ 字词积累 ➢ 内容解读 ➢ 课堂练习 ➢ 课后作业
课文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 中也有不败的花朵,鲁迅先生 的《朝花夕拾》中就有一朵
“藤野之花”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典型事例体会作者情感。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典型事例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本文语言风格,掌握文本双线及鲁迅弃医从文思想转变。
内容解读
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的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双线结构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 《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 《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写作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 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 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 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 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内容解读
3.本文是怎样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 作者先由东京写起,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接着以讽刺的笔触描
写了“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反衬出作者寻求革命真理的热切心情; 写作者回忆起“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名目,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 想;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同时交织着对自己的责备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巧妙地突出了作者为祖国而刻苦学习的精神;作者看电影受到刺激,决定弃 医从文,其目的就是寻找救国的道路。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见
2、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藤 野先生离开仙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因为东京的所见所闻让他有所厌恶。 (2)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3)通过两次易地求学,弃医从文等事情, 均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匿名信事件—— 个人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 思想震动,民族自 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弃医从文
爱国
知识补充:
“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 的国民。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 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主旨归纳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 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 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 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藤野先生 鲁迅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于1926年。
当时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 迅的世界观发生巨大飞跃的前夕。这个秋天。鲁迅离开北京 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 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但也是在休息,整顿自己的思想, 为新的战斗做准备。藤野先生就是在这厦门大学图书馆完成 并入选《朝花夕拾》的。
(明线) 叙事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 感情线索: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二tek
《呐喊》
散文诗集: 散文集:
杂文集:
《彷徨》
《野草》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二心集》《坟》
我站在长满野草的坟上呐喊、彷徨,什么时候 才能朝花夕拾,什么时候才能看故事新编。
精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试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2、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 为什么又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体现 了作者怎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