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年级力学实验专题训练
2020届高考物理 高考题型专项练1 力学实验、电学实验 Word版含解析

高考题型二实验题专项练1力学实验1.下图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选取两个半径相同、质量不等的小球,按下面步骤进行实验:①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②安装实验装置,将斜槽AB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切线水平,再将一斜面BC连接在斜槽末端;③先不放小球m2,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标记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P;④将小球m2放在斜槽末端B处,仍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两球发生碰撞,分别标记小球m1、m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⑤用毫米刻度尺测出各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B的距离。
图中M、P、N点是实验过程中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三个落点位置,从M、P、N到B点的距离分别为s M、s P、s N。
依据上述实验步骤,请回答下面问题:(1)两小球的质量m1、m2应满足m1m2(选填“>”“=”或“<”);(2)小球m1与m2发生碰撞后,m1的落点是图中点,m2的落点是图中点;(3)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就能说明两球碰撞前后动量是守恒的;(4)若要判断两小球的碰撞是否为弹性碰撞,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来表示,只需比较与是否相等即可。
2.(2019广东揭阳高三模拟)某实验小组采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即探究小车所受合外力做功与小车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该小组将细绳一端固定在小车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与力传感器、重物相连。
实验中,小车在细绳拉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力传感器记录细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
(1)实验中为了把细绳对小车的拉力视为小车的合外力,要完成的一个重要步骤是;(2)若实验中小车的质量没有远大于重物的质量,对本实验影响(选填“有”或“没有”);(3)实验时,下列物理量中必须测量的是。
A.长木板的长度LB.重物的质量mC.小车的总质量M(4)实验中,力的传感器的示数为F,打出的纸带如图乙。
2020届高考物理名校试题专题18 力学实验(一)(解析版)

2020年全国大市名校高三期末一模物理试题全解全析汇编(四)力学实验(一)1、(2020·山西省大同市市直学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安装“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先让质量为m1的小球A从斜面上某处自由滚下测出落地点的位置,然后再与静止在支柱上质量为m2的等体积小球B发生对心碰撞,测出两个球分别的落地点位置。
则:(1)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轨道末端的切线必须是水平的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C.入射球m1每次必须从同一髙度滚下D.应满足入射球m1质量小于被碰小球m2(2)在实验中,根据小球的落点情况,该同学测量出OP、OM、ON、O’P、O’M、O’MN的长度,用以上数据合理地写出验证动量守恒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
(3)在实验中,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得两球的直径相等,读数部分如图所示,则小球的直径为____________mm。
【答案】(1). AC (2). m1·OP=m1·OM+m2·O′N(3). 11.70【解析】(1)[1].A、要保证每次小球都做平抛运动,则轨道的末端必须水平,故A正确;B、“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是通过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求解碰撞前后的速度的,只要离开轨道后做平抛运动,对斜槽是否光滑没有要求,故B错误;C、要保证碰撞前的速度相同,所以入射球每次都要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故C正确;D、为防止碰后m1被反弹,入射球质量要大于被碰球质量,即m1>m2,故D错误。
故选AC。
(2)[2].小球粒子轨道后做平抛运动,它们抛出点的高度相同,在空中的运动时间t相等,有:m1v1=m1v1′+m2v2′两边同时乘以时间t,则有:m1v1t=m1v1′t+m2v2′t即:m1•OP=m1•OM+m2•O′N;(3)[3].游标卡尺是20分度的卡尺,其精确度为0.05mm,则图示读数为:11mm+14×0.05mm=11.70mm;2、(2020·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一模)如图(甲)所示,一位同学利用光电计时器等器材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一直径为d、质量为m的金属小球由A处从静止释放,下落过程中能通过A处正下方、固定于B处的光电门,测得A、B间的距离为H(H>>d),光电计时器记录下小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1)如图(乙)所示,用游标卡尺测得小球的直径d =________mm.(2)小球经过光电门B 时的速度表达式为__________.(3)多次改变高度H ,重复上述实验,作出随H 的变化图象如图(丙)所示,当图中已知量t 0、H 0和重力加速度g 及小球的直径d 满足以下表达式:_______时,可判断小球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答案】 (1). 7.25 (2). d /t (3). 022012g H t d=或2gH 0t 02=d 2 【解析】(1)[1]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7mm ,游标读数为0.05×5mm=0.25mm ,则小球的直径d =7.25mm .(2)[2]根据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知,小球在B 处的瞬时速度B d v t=; (3)[3]小球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小量为mgH 0,动能的增加量22011()22k d E mv m t == 若机械能守恒,有:2020112gH d t ⋅= 即022012g H t d=3、(2020·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质检)某实验小组采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即探究小车所受合外力做功与小车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020年高考物理实验专练 力学实验 五(10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物理实验专练力学实验五1.为测定小物块P与半径为R的圆形转台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设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相等),小宇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并进行如下操作:(1)用天平测得小物块P的质量m;(2)测得遮光片宽为d,伸出转台的长度为L(d≪L);(3)将小物块P放在水平转台上,并让电动机带动转台匀速转动,调节光电门的位置,使固定在转台边缘的遮光片远离转轴的一端并恰好能扫过光电门的激光束;(4)转动稳定后,从与光电门连接的计时器读出遮光片单次经过光电门的时间为Δt;(5)不断调整小物块与转台中心O的距离,当距离为r时,小物块随转台匀速转动时恰好不会被甩出.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那么,转台旋转的角速度ω=____________,小物块与转台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_,实验中不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____(填步骤序号).2.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将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砝码盘,改变砝码的质量,测得数据如下表。
(g取10 m/s2)(1)在图乙的坐标纸上利用描点法作出x-m图像;乙(2)求出弹簧劲度系数为k=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请你判断该同学得到的实验结果与考虑砝码盘质量相比,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3.在探究共点力合成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A.在白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力F1和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B.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筋拉成同样长度;C.记下两个弹簧测力计F1和F2的读数,并且记录它们的方向;D.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板上P点,用两条细绳连接在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与细绳的连接点到达某一位置O,并记下此位置,如图所示;E.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方向,按同一比例作出这个力的图示,看这个实测合力F′和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看它们的大小及方向是否相近;F.用刻度尺测量出P、Q之间的距离并记录;G.改变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多次重复实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1)上述实验步骤有一明显的错误,这个步骤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正确的操作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述实验步骤中有一步骤是多余的,这个步骤是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3)将以上实验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应为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4. (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部分实验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有关内容:①将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整木板上,另一端绑上两根细线.②在其中一根细线上挂5个质量相等的钩码,使橡皮筋拉伸,如图甲所示,记录:钩5.为了“探究动能改变与合外力做功的关系”实验,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第一步:把带有定滑轮的木板有滑轮的一端垫起,把质量为M的滑块通过细绳与质量为m的重锤跨过定滑轮相连,重锤上连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调整木板倾角,直到轻推滑块后,滑块沿木板向下匀速运动,如图甲所示.第二步:保持长木板的倾角不变,将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长木板靠近滑轮处,取下细绳和重锤,将滑块与纸带相连,使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然后接通电源,释放滑块,使之从静止开始向下加速运动,打出纸带,如图乙所示,打出的纸带如图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O、A、B、C、D、E、F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Δt,根据纸带求滑块运动的速度,打点计时器打B点时滑块运动的速度v B=________.(2)已知重锤质量为m,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要测出某一过程合外力对滑块做的功还必须测出这一过程滑块________(写出物理量的名称及符号,只写一个物理量),合外力对滑块做的功的表达式W合=________.(3)算出滑块在OA、OB、OC、OD、OE段合外力对滑块所做的功W以及在A、B、C、D、E各点的速度v,以v2为纵轴、W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描点作出v2-W图象,可知该图象是一条________,根据图象还可求得________.6. “用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中用所挂钩码的重量作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F.通过增加钩码的数量,多次测量,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F的关系图象.他们在轨道水平和倾斜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F图线,如图乙所示.(1)图线________(选填“①”或“②”)是在轨道右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2)在轨道水平时,小车运动的阻力F f=________N.(3)图乙中,拉力F较大时,a-F图线明显弯曲,产生误差.为避免此误差可采取的措施是( )A.调整轨道的倾角,在未挂钩码时使小车能在轨道上匀速运动B.在增加钩码数量的同时在小车上增加砝码,使钩码的总质量始终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C.将无线力传感器捆绑在小车上,再将细线连在力传感器上,用力传感器读数代替钩码的重力D.更换实验中使用的钩码规格,采用质量较小的钩码进行上述实验7.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0、P1、P2、P3、P4、P5、P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0;挂有质量为0.100 kg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为弹簧的圈数,重力加速度g取9.80 m/s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 cm.(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11k(3)图(b)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一段弹簧,则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圈数(1)小翔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弹簧弹力与Δl的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则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某学生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一木板(贴有坐标纸9.如图甲所示,某组同学借用“探究a与F、m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相关实验思想、原理及操作,进行“研究合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1)为达到平衡阻力的目的,取下细绳及托盘,通过调整垫片的位置,改变长木板倾斜程度,根据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________运动.(2)连接细绳及托盘,放入砝码,通过实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纸带.纸带上O为小车运动起始时刻所打的点,选取时间间隔为0.1 s的相邻计数点A、B、C、D、E、F、G.实验时小车所受拉力为0.2 N,小车的质量为0.2 kg.请计算小车所受合外力做的功W和小车动能的变化ΔE k,补全下表(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第四位).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W=ΔE k,与理论推导结果一致.(3)实验前已测得托盘质量为7.7×10-3kg,实验时该组同学放入托盘中的砝码质量应为____________kg(g取9.8 m/s2,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第三位).10.现要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表面粗糙的木板一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抬起一定高度构成斜面;木板上有一滑块,其后端与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上,连接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接通电源后,从静止释放滑块,滑块带动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迹.(1)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是实验中选取的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2、3和5、6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求出滑块的加速度a=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已知木板的长度为L,为了求出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A.滑块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vB.滑块的质量mC.滑块的运动时间tD.斜面高度h和底边长度x(3)设重力加速度为g,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μ=________(用所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答案解析2.答案为:(1)如图所示(2)26 N/m ;(3)相同;解析:(1)描点连线,见答案为:图。
2020物理高考备考专题《力学实验》(高考押题)(附答案解析版)

咼考押题专练1.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①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②如图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 i、O2,记录弹簧秤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 i、0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I).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0.50 N,测出所对应的I,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③找出②中F= 2.50 N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0、0',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 OO.④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0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0A段的拉力记为F OA, 0B段的拉力记为F OB.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1) 利用表中数据在图坐标纸上画出 ______ FI图线,根据图线求得l o= cm.⑵测得0A = 6.00 cm , 0B= 7.60 cm,贝U F OA的大小为_________ N.(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中作出F OA和F OB的合力F的图示.若OA — 6.00 cm , OB — 7.60 cm ,则橡皮筋的弹力为 F 1 — k A x 1 — 50 X (6.0® 7.60- 10.00) X 10N — 1.80 N 则此时 F OA — F 1— 1.80 N(3)F OB — F OA — 1.80 N ,两力的合力 F 如图乙所示和F OO的大小和方向,可得出实验结论⑷通过比较F'与 __________ 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 ⑴见解析图甲 10.0(9.8、9.9、10.1均正确)(2)1.801.90均正确)(3)见解析图乙⑷ F OO '【解析】(1)作出Fl 图象,如图甲所示,求得直线的横截距即为 10, 可得 10—10.0 cmk — — = _25 =A x — 0.05N/m —50 N/m ⑷F OO 的作用效果和 F OA 、F OB 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F 是F OA 、F OB 两个力的合力,所以通过比较F '⑵可计算橡皮筋的劲度系数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能定理•将木板竖直放置在斜槽末端的前方某一固定位置,在木板上依次固定好白纸、复写纸•将小球从不同的标记点由静止释放,记录小球到达斜槽底端时下落的高度H,并根据落点位置测量出小球离开斜槽后的竖直位移y.改变小球在斜槽上的释放位置,进行多次测量,记录数据如下:高度H(h为单位长度)h2h3h4h5h6h7h8h9h 竖直位移y/cm30.015.010.07.5 6.0 4.3 3.8 3.3(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格中空缺的数据应为.(2) 已知木板与斜槽末端的水平距离为x,小球在离开斜槽后的竖直位移为y,不计小球与槽之间的摩擦,小球从斜槽上滑下的过程中,若动能定理成立,则应满足的关系式是(3) 若仅仅换一形状完全相同,但摩擦不能忽略的斜槽(其余装置、位置均不变),表格中竖直位移y的数值与上表相比会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x2 【答案】(1)5.0 (2)H = (3)变大4y【解析】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规律可以发现,Hy = 30h,是个定值,则当H = 6h时,y= 5.0 cm.1(2) 设小球离开斜槽时的速度为v,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得:x= vt, y= 2gt2小球在斜槽上滑下过程中,不计小球与槽之间的摩擦,只有重力做功,则有:1 x2mgH = ^mv2,解得:H =石H⑶若摩擦不能忽略,则有:w= mgH —卩mcos B s j n 0=mgH(1- t a^ /部分同学用游标卡速度为g ,完成下列问题:(1) 小球在B 点时的速度大小为⑵小球从A 点到B 点的过程中,动能减少量为成立,就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 (用题目中给出的物理量符号 表示)• d 1 1【答案】(1) &(2)2mv2—2m A t 2d 2A 2]4. 某同学利用图所示装置,验证以下两个规律:① 两物块通过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接,沿绳分速度相等; ② 系统机械能守恒.P 、Q 、R 是三个完全相同的物块,P 、Q 用细绳连接,放在水平气垫桌上.物块R 与轻质滑轮连接,放在正中间,a 、b 、c 是三个光电门,调整三个光电门的位置,能实现同时遮光,整个装置无初速度释放 .(1)为了能完成实验目的,除了记录 P 、Q 、R 三个遮光片的遮光时间 t 1、t 2、t 3外,还必需测量的物理量 有 ________ ;A. P 、Q 、R 的质量MB. 两个定滑轮的距离 dC. R 的遮光片到c 的距离HD. 遮光片的宽度x(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若等式 d 2⑶gh = 【解析】(1)小球在B 点的瞬时速度大小dV B =— BAt' ⑵小球从A 点到B 点,动能的减小量 _ 1 2 1 2 1 2 1 d 2A E k = mvk — mvB = mvX —c m “ 2.2 2 2 2 A t d 2 “ 1° d 21 1 d2 1 5⑶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为 mgh , 若 mgh = 尹/一 2 A —.即gh =彳⑷^— A 2],机械能守恒.b(2)根据装置可以分析出 P 、Q 的速度大小相等,验证表达式为 ___________ ;(3)若要验证物块 R 与物块P 的沿绳分速度相等,则验证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⑷若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g ,则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CD (2)t 1— t 2 x 2 「 x 2 , x 2(4)gH — 2t 32 + 2t 22+ 2t 12【解析】(1)为了能完成实验目的,除了记录 P 、Q 、R 三个遮光片的遮光时间 t 1、t 2、t 3外,还必需测量的物理量有:两个定滑轮的距离d ; R 的遮光片到c 的距离H ;遮光片的宽度 x ;故选B 、C 、D.(2)根据装xx 置可以分析出P 、Q 的速度大小相等,根据v — A *可知,验证表达式为t 1 — t 2.(3)P 经过遮光片时的速度VP —.;A tt 15.在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利用传感器设计实验:如图甲所示,将质量为m 、直径为d 的金属小球在一定高度 h 由静止释放,小球正下方固定一台红外线计时器,能自动记录小球挡住红外 h ,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此方案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方便快捷(1) 用螺旋测微器测小球的直径如图乙所示,则小球的直径d — _______ m m ;⑵为直观判断小球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应作下列哪一个图象A.h -1图象1B.h -[图象C.h -12图象1D.h —卫图象(3)经正确的实验操作, 1小明发现小球动能增加量?mv 2总是稍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 mgh ,你认为增加释放高度h 后,两者的差值会 (填增大”缩小”或不变”).【答案】(1)17.806(17.804 〜17.808 均可)(2)D2H J 4H 2+ d 2R 经过遮光片时的速度 V R —J 若要验证物块R 与物块P的沿绳分速度相等,则需验证 V R COS 0—*3 2H—V P ,整理可得«-羽|_|2 + d 2.(4)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为mgH — 2mvP^ + 2mv&+ ?mv 於,其中 xvp —t 1, :,V R —:,联立解得线的时间t ,改变小球下落高度H甲乙⑶增大【解析】(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 d = 17.5 mm + 30.6 X 0.01 mm= 17.806 mm1 、(2) 减小的重力势能若全部转化为动能,则有mgh= gmv2,小球通过计时器时的平均速度可近似看做瞬d 1 d 1时速度,故v= d,联立可得h =函早2,故作h —卞图象,D正确.1(3) 由于实验中存在空气阻力,所以发现小球动能增加量2山,总是稍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mgh,若增加释放高度h,则阻力做功增大,系统损失的机械能增加,所以两者的差值会增大6. 在用落体法”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小明选择一条较为满意的纸带,如图甲所示.他舍弃前面密集的点,以O为起点,从A点开始选取纸带上连续点A、B、C……,测出O到A、B、C……的距离分别为m、h2、h3 .电源的频率为f.(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减少阻力对实验的影响,下列操作可行的是A. 选用铁质重锤B. 安装打点计时器使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C. 释放纸带前,手应提纸带上端并使纸带竖直D. 重锤下落中手始终提住纸带上端,保持纸带竖直(2) 打B点时,重锤的速度V B为.⑶小明用实验测得数据画出的V2—h图象如图乙所示.图线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h图线,并与其比较, 其中正确的是甲乙⑷另有四位同学在图乙的基础上,⑶图线不过原点,h =0时,速度不为零,可知打下 0点时重锤速度不为零. ⑷不论有无阻力,释放点的位置相同,即初速度为零时,两图线交于同一点,故7.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 m 1、m 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m 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打点计时器频率为50 Hz , m 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如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 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 海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 4个点(图中未标出), 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m 1 = 50 mg , m 2= 150 mg.(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 (1)ABC (2严一讪 (3)打下0点时重锤速度不为零 (4)B (1)为了减小阻力的影响,实验时重锤选择质量大一些的,体积小一些的,故 A 正确;安装打点计时器使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从而减小阻力的影响,故B 正确;释放纸带前,手应提纸带上端并使纸带竖直,可以减小阻力,故 C 正确;重锤下落过程中,手不能拉着纸带,故D 错误.(2)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B 点的瞬时速度h 3— h 1 (h 3— h 1)fV B =2TB 正确,A 、C 、D 错ji1 ]2 * • • ■*单位:cm (3&402LH )【答案】I)Efljzi ___ —n 1 甲(1) 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_____ 5时的速度v= m/s.⑷一位同学做此实验时得到如图乙所示的 F — x 图线,说明此同学可能出现了哪种错误?J(当地重力加速度g 约为9.8 m/s 2)1⑶若某同学作出2V 2— h 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g = _________ m/s 2.【答案】(1)2.4 (2)0.58 0.59 (3)9.7【解析】(1)由于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 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 T = 0.1 s ,=2.4 m/s.1 1⑵在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 AEk = 2(m 1 + m 2)v0= 2 X 0.2 X 勾4~ 0.58 J.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为(m 2— m 1)gx 5= 0.1 X 9.8 X (0.3+ 0.216 0) J 〜0.59 J.1 2⑶本题中根据机械能守恒可知, (m 2 — m 1)gh = ?(m 1 + m 2)v 2,m2——m1m 1 + m 2gh ,所以2V 2- h 图象中图象的斜率不表示重力加速度,8.某学生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实验时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下端挂钩码,每增加一 只钩码均记下对应的弹簧伸长的长度 x ,数据记录如表所示.钩码个数 0 1 2 3 4 5 6 7 弹力F /N 0 1.0 2.0 3.0 4.0 5.0 6.0 7.0 弹黄伸长的长度 x /cm2.003.986.027.979.9511.8014.00(1)根据表中数据在图甲中作出 F — x 图线;⑵根据F — x 图线可以求得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__________ N/m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估测弹簧弹力为5 N 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 J.⑵在打下第0个点到第5点的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AEk =J ,系统势能减少△E P =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点5的瞬时速度:X 46 0.216 0+ 0.264 0V 5 = = ------------------------ 52T 2 X 0.1m/s即有:由图可知,斜率 5.821.20=4.85,故当地的实际重力加速度 g = 9.7 m/s 2.IOX乙【答案】(1)见解析图(2)50 ⑶0.25 (4)已超出了弹簧的弹性限度【解析】(1)根据描点法可得出对应的F-x图象,如图所示;(2) 根据胡克定律可知,图象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则可知k—冷N/m —50 N/m(3) 根据图象的性质以及W—Fx可知,图象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表示弹力所做的功,根据功能关系可知,1等于弹簧的弹性势能,故E p—X 5X 0.099 5 J ~;0.25 J(4) 由图可知,当力达到某一值时,图象发生了弯曲,说明此时已超出了弹簧的弹性限度9. 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时保持小车(含车中重物)的质量M不变,细线下端悬挂钩码的总重力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力F,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a.A. 实验前应调节滑轮高度,使滑轮和小车间的细线与木板平行B. 平衡摩擦力时,在细线的下端悬挂钩码,使小车在线的拉力作用下能匀速下滑C. 每次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后都要重新平衡摩擦力D. 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后释放小车(2) 图乙为实验中打出纸带的一部分,从比较清晰的点迹起,在纸带上标出连续的5个计数点A、B、C、50 Hz ,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 V B = __________ m /s ,小车的加速度 a = __________ m/s 2.(3)改变细线下端钩码的个数,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F 图象如图丙所示,造成图线上端弯曲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D (2)0.316 0.93 (3)随所挂钩码质量 m 的增大,不能满足 M? m.【解析】(1)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否则拉力不会等于合力,故 A 正确;在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小车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不应悬挂钩码,故B 错误;由于平衡摩擦力之后有Mgs in =卩Mgos 0,故ta n 0=卩所以无论小车的质量是否改变,小车所受的滑动摩擦力都等于小车的重力 沿斜面的分力,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C 错误;打点计时器要 早来晚走”即实验开始时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待其平稳工作后再释放小车,而当实验结束时应先控制小车停下再停止 打点计时器,故 D 正确;(2)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 50 Hz ,则纸带上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T = 5 X 0.02 = 0.1 s.根据 A x = aT 2 可得:X CE — X AC = a(2T)2,X CE — X AC 0.163 6 — 0.063 2 — 0.063 2 ?2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 a =4T 2 = ----------- 0~04 ------------- m/s 2= 0.93 m/s 2B 点对应的速度:V B =穿=0.063 2 m/s = 0.316 m/s ; ⑶随着力F 的增大,即随所挂钩码质量 m 的增大,不能满足 M?m ,因此图线上端出现弯曲现象.10. 如图所示,利用DIS 实验系统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调至水平后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安装位移传感器(接收器),绕过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细线将装有位移传感器 (发射器)的小车和力传感器连接起来,动滑轮下挂有质量可以改变的小重物 .将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相连,打开计算机中操作软件,放开小车使之运动.不计滑轮、托盘和细线的质量,忽略滑轮与转轴间的摩擦(1) 实验中力传感器的示数F 与小重物的重力 mg 的关系为( )A.F =mg2 B.F> mg 2 C.F<mg 2D.无法确定(2) 保持小车(含发射器)的质量M不变,改变小重物的质量m,重复进行多次实验.记下每次力传感器的示数F,利用DIS测出每次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a,将得到的a、F数据绘制成a- F图象.以下图象可能的是()(3) 在本实验中不计滑轮的质量,忽略滑轮与转轴间的摩擦,除此之外请写出一种减少实验误差的主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A ⑶减小小车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解析】(1)小重物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2F —ma,解得:F - mg-ma<m;g,故C正确.⑵根据实验装置可知,本实验没有平衡摩擦力,所以当FK时,a —0,即在F轴上有截距,绳子的拉1 F f力减去摩擦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即F —F f —ma, a—m F - m,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故A正确,B、C、D错误.(3)减小小车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可以减小实验误差11.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A. 挂上钩码,调节长木板的倾角,轻推小车后,使小车能沿长木板向下做匀速运动;B. 打开速度传感器,取下轻绳和钩码,保持A中调节好的长木板倾角不变,让小车从长木板顶端静止下滑,分别记录小车通过速度传感器1和速度传感器2时的速度大小v1和v2;C. 重新挂上细绳和钩码,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复A到B的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 按上述方案做实验,长木板表面粗糙对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________ (填是”或否”;(2) 若要验证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 ;A. 悬挂钩码的总质量mB. 长木板的倾角0C. 两传感器间的距离ID. 小车的质量M⑶根据实验所测的物理量,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加速度为g)1 1【答案】(1)否(2)ACD (3)mgl = 2M V22—2M V12【解析】(1)小车在重力、斜面弹力、摩擦力、细线拉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挂上钩码后小车的合外力等于钩码的重力,所以长木板表面粗糙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2)(3)根据动能定理可知,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小车动能的变化量,1 1则有:mgl= ?Mv孑—2MV12,所以要测量悬挂钩码的总质量m、两传感器间的距离I和小车的质量M.12.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在竖直墙上的A点安装一个拉力传感器,用不可伸长的柔软轻绳一端与质量为 1.00 kg的小球C连接,另一端绕过小滑轮B(可以忽略滑轮大小)与传感器连接,定滑轮B与A等高,BD为水平参考线,测出BC间绳长L = 0.80 m.实验中,使绳始终处于绷直状态,将小球从距离BD线高h处由静止开始释放,从拉力传感器记录的拉力变化图线中读出拉力的最大值为F.改变h的值,记录下相应的最大拉力F,取H = L —h, g = 9.80 m/s2,实验中得到的部分数据如下(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H = 0.60 m时,小球的最大动能为J,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2) 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根据实验结论,推导出F与H之间的关系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解析【解析】(1)根据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可知, H — 0.60 m , F — 24.45 N , 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动能最大,受到的拉力最大,v 21在最低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 mg — m 【解得:^mv 2— 5.86 J ,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为 W — mg(L - h)— 1.00 X 9.80 X 0.60J5.88 J. ⑵实验结论为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2⑶根据实验结论可知, F — mg — m —, ^mv 2— mg(L - h),解得:F —普务 + mg ,代入数据得:F — 24.5H + 9.8. 13.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可以探究外力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光滑斜槽轨道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将斜槽从底端开始分成长度相等的五等份,使AB — BC — CD — DE — EF ,让小球每次从不同等分点处释放,最后【答案】(1)W (2)v 2 ——15 ' 丿 4Hsin 0【解析】(1)根据几何关系可知,h FA — 5h BA ,对小球从F 到A 和B 到A 的两个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 WW — mgh FA , W'— mgh BA ,解得: W'— 5(2)小球从A 点抛出后做平抛运动,下落的高度相等,则运动时间相等,则小球运动到斜槽底端时的速时间相等,所以v 与x 成正比,而根据图象可知, L 与x 2成正比,所以L 与v 2成正比,又 W 与L 成正比,故W 与v 2成正比点释放运动至斜槽水平位置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 W , 则小球从B 点释放运动至斜槽水平位置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2)实验中,小球每次在斜槽上运动的长度记作 L ,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记作 x ,通过五组数据描 点作出的L - x 2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图乙所示 .设小球运动到斜槽底端时的速度为v ,可以判断,外力做功W 与(填v 、v 2或小)成正比,若斜槽的倾角为 0,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为H ,则图象的斜率为(用H 、B 表示).屮(1)实验中,若小球从 F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为 H ,则运动时间t = 嘗②1根据动能定理得:mgLsin 0= gmv 2③ 由①②③解得:L = 4H : 01则L -x 2图象的斜率k = 4Hsz14. 某同学利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和气垫导轨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用的气垫导轨装置由导轨、滑块、弹射架等组成.在气垫导轨的两个工作面上均匀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小孔,向导轨空腔内不断通入压缩空气,空气会从小孔中喷出,使滑块稳定地漂浮在导轨上,这样就大大减小了 因滑块和导轨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误差(1) 下面是实验的主要步骤:① 安装好气垫导轨,调节气垫导轨的调节旋钮,使导轨水平; ② 向气垫导轨通入压缩空气;③ 把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固定在紧靠气垫导轨左端弹射架的外侧,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与弹射架并固 定在滑块1的左端,调节打点计时器的高度,直至滑块拖着纸带移动时,纸带始终在水平方向;④ 使滑块1挤压导轨左端弹射架上的橡皮绳; ⑤ 把滑块2放在气垫导轨的中间;⑥ 先 _______ ,然后 _________ ,让滑块带动纸带一起运动; ⑦ 取下纸带,重复步骤④⑤⑥,选出理想的纸带如图乙所示; ⑧ 测得滑块1的质量为310 g ,滑块2(包括橡皮泥)的质量为205 g. 完善实验步骤⑥的内容.(2) 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 0.02 s 打一个点.通过计算可知两滑块相互作用以前系统的总动量为 _____________ kg • m/s 两滑块相互作用以后系统的总动量 为 ________ kg - 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 试说明(2)中两结果不完全相等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垫导轨装置如图甲所示,所I fi.fi cm ----- * * ----- 20*4 cm【答案】见解析【解析】(1)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后释放滑块 1;(2)放开滑块1后,滑块1做匀速运动,跟滑块 2发生碰撞后跟滑块 2 一起做匀速运动,根据纸带的数0 2据得:碰撞前滑块 1的动量为P 1= m 1V 1 = 0.310 £ kg • m/s 0.620 kg • m/滑块2的动量为零,所以碰撞前 的总动量为0.620 kg • m/碰撞后滑块1、2速度相等,所以碰撞后总动量为:(m 1 + m 2)v 2= (0.310 + 0.205) kg • m/s 0.618 kg • m/s.(3)结果不完全相等是因为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限位孔有摩擦力的作用 14.如图甲为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C 为数字毫秒表,A 、B 为两个相同的光电门,C 可以测量铁球两次挡光之间的时间间隔.开始时铁球处于 A 门的上边缘,当断开电磁铁的开关由静止释放铁球时,数字 毫秒表开始计时,落到 B 门时停止计时,毫秒表显示时间为铁球通过1 x 1 1根据x = 2gt 2可得,t = 2gt ,则2§ = k ,解得g = 2k ;若某次测得铁球经过 A 、B 门的时间间隔V C 为t 0,则可知铁球经过 B 门时的速度大小为 V = gt 0= 2kt 0,此时两光电门间的距离为x = <0= kt 。
备战期末-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练习《力学部分实验》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练习《力学部分实验》实验题(共10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1.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测量放在水平光滑桌面上铁块A与金属板B间的动摩擦因数。
已知铁块A的质量mA=0.5 kg,金属板B的质量mB=1 kg。
用水平力F向左拉金属板B,使其一直向左运动,稳定后弹簧秤示数的放大情况如图甲所示,则A,B间的摩擦力F f=______N,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g取10 m/s2)。
该同学还将纸带连接在金属板B的后面,通过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下一系列的点,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图中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可求得拉金属板的水平力F= N2.现用频闪照相方法来研究物块的变速运动。
在一小物块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用频闪相机拍摄的不同时刻物块的位置如图所示。
拍摄时频闪频率是10Hz;通过斜面上固定的刻度尺读取的5个连续影像间的距离依次为x1,x2,x3,x4。
已知斜面顶端的高度h和斜面的长度s。
数据如下表所示。
重力加速度大小g=9.80m/s2。
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填空:物块的加速度a=m/s2(保留3位有效数字)。
⑵因为,可知斜面是粗糙的。
3.某实验小组利用弹簧秤和刻度尺,测量滑块在木板上运动的最大速度。
实验步骤:①用弹簧秤测量橡皮泥和滑块的总重力,记作G;②将装有橡皮泥的滑块放在水平木板上,通过水平细绳和固定弹簧秤相连,如图甲所示。
在A端向右拉动木板,待弹簧秤示数稳定后,将读数记作F;③改变滑块上橡皮泥的质量,重复步骤①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④如图乙所示,将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滑块置于木板上左端C处,细绳跨过定滑轮分别与滑块和重物P连接,保持滑块静止,测量重物P离地面的高度h;⑤滑块由静止释放后开始运动并最终停在木板上的D点(未与滑轮碰撞),测量C,D间的距离s。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⑴根据表中数据在给定坐标纸上作出F-G图线。
2020届高三二轮力学实验专项练习参考答案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力学实验专项练习参考答案1、[解析](1)主尺读数为0.9cm ,游标尺读数为0.05×12mm ,因而小球的直径为0.960cm.(2)小球位于位置2时的速度大小为v =x 22T ;根据(x 2-x 1)-x 1=aT 2可得小球下落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x 2-2x 1T 2,或者根据(x 3-x 2)-(x 2-x 1)=aT 2可得小球下落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x 3+x 1-2x 2T 2.(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小球下落的加速度小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答案](1)0.960(2)x 22T (3)存在空气阻力2.[解析](1)拉橡皮条的两个细绳长度不需要相等,适当长一些,标记方向的两点离的远一些,可以减小在方向描述上的误差.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条都与木板平行,以保证各拉力的方向与木板平行,这样能够在白纸上记录下各力的方向,B 、C 、D 正确.(2)注意弹簧测力计上最小一格表示0.1N ,读数时有效数字要保留两位小数.(3)可在方格纸上选一个小格的边长为0.5N ,作出两个拉力的图示,以这两个拉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量出该对角线的长度,看其是标度的多少倍,求其大小.[答案](1)BCD (2)4.00 2.50(3)4.9(合力4.5~4.9都算对)3、[解析](1)打点计时器必须接正弦交变电流电源.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用细线的拉力作为小车所受的合外力,需要平衡摩擦力,即将木板的右端适当垫高.接通电源开始实验时,要把小车紧挨打点计时器放置.(2)图中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 =5×0.02s =0.10s ,由Δx =aT 2和逐差法,可得(10.06-6.21)×10-2m -2.86×10-2m =2aT 2,解得a =0.50m/s 2.(3)保持沙和沙桶的总质量不变,即拉力F 保持不变,小车所受合外力不变.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m ,即改变了小车和砝码的质量之和M +m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M +m )a ,即1/a =M /F +1Fm .由题图丙可知纵轴上的截距为b =M /F ,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为F =M /b .[答案](1)①用的是直流电源,②木板的右端没有垫高,③小车离打点计时器太远(其他合理也可,只要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2)0.50(或0.49)(3)Mb4、[解析](1)在利用斜面探究小车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实验中,采用钩码重力代替细绳拉力,作为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必须满足钩码的质量要远小于小车质量.而此题的实验装置,小车所受的拉力可由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出,因此实验中钩码的质量可以不需要远小于小车质量,选项C正确.(2)由Δx=aT2和逐差法,T=5×150s=0.1s,可得a=3.35-1.852×0.12×10-2m/s2=0.75m/s2.(3)由于实验时没有平衡摩擦力,在挂一小钩码时,测力计有读数,可能小车仍处于静止状态(加速度为零),所以四个图象中最符合本实验实际情况的是图象B.[答案](1)C(2)0.75(3)B5、[解析](1)滑块刚接触弹簧时的速度为v0=x0kM,故系统的动能增加量为ΔE k=12(M+m)v20=kx20(M+m)2M;由于只有小球的重力做功,故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ΔE p =mgL.(2)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gL=12(M+m)v2,v=x kM,M=m解得x2=mgkL,由题图丙可得k″=mgk=0.096m,故g=kk″m=100×0.0961m/s2=9.6m/s2.[答案](1)kx20(M+m)2MmgL(2)9.66、[解析](1)打点计时器需要使用低压交流电源,图中打点计时器连接了学生电源的直流输出端,为确保小车所受拉力不变,滑轮与小车间的细绳方向应与长木板平行.(2)①实验中为确保小车所受拉力近似等于砝码盘及砝码总重力,应使小车质量远大于砝码盘及砝码的总质量m,故m应选择A;②由第一段位移s1=x1-x0=3.66cm-1.26cm=2.40cm,第二段位移s3=x3-x2=12.00cm-7.30cm=4.70cm,由Δx=aT2可知,计数点4到计数点5之间的距离s5=7.00cm左右,故戊与甲、乙为同一纸带.③由Δx=aT2可知,s3-s1=2aT2,解得:a=1.15m/s2.[答案](1)滑轮太高(或细绳与长木板不平行)打点计时器接到直流电源上(或打点计时器应接交流电源)(2)①A②戊③1.15。
2020年高考物理实验专练 力学实验 四(10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物理实验专练力学实验四1.现用频闪照相方法来研究物块的变速运动.在一小物块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用频闪相机拍摄的不同时刻物块的位置如图所示.拍摄时频闪频率是10 Hz,通过斜面上固定的刻度尺读取的5个连续影像间的距离依次为x1、x2、x3、x4.已知斜面顶端的高度为h,斜面的长度为x.数据如表格所示,重力加速度大小g=9.80 m/s2.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填空:(1)物块的加速度a=________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知斜面是粗糙的.2.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1)实验室提供了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绳、钩码、纸带、导线、交流电源、复写纸、弹簧测力计。
其中在本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还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由打点计时器得到的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T=0.02s,其中x1=7.05cm、x2=7.68cm、x3=8.33cm、x4=8.95cm、x5=9.61cm、x6=10.26cm。
表中列出了打点计时器打下B、C、D、F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请在表中填入打点计时器打下E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
(3)以A点为计时起点,在图乙中画出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
(4)根据画出的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计算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为了测量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实验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操作的主要步骤如下:(ⅰ)在一块平木板上钉上复写纸和白纸,将其竖直立于斜槽轨道末端槽口前,木板与槽口之间有一段初始距离d ,并保持板面与轨道末端的水平段垂直.(ⅱ)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滚下,小球撞到木板在白纸上留下痕迹A (ⅲ)将木板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一段动距离x ,再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滚下,小球撞到木板在白纸上留下痕迹B(ⅳ)将木板再水平向右平移相同距离x ,使小球仍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滚下,再在白纸上得到痕迹C(ⅴ)测得A 、B 、C 三点距地面的高度为y 1、y 2、y 3,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请回答下列问题(1)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 .斜槽轨道必须尽可能光滑B .每次小球均须由静止释放C .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可以不同D .步骤(ⅰ)初始距离d 必须与步骤(ⅲ)中距离x 相等(2)根据上述直接测量的量和已知的物理量可以得到小球平抛的初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v 0=________.(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3)某同学做进一步的研究,改变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的高度h ,每改变一次高度,重复上述步骤(ⅰ)-(ⅴ)(其它条件不变),并记录每次的h 、y 1、y 2、y 3.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 1-、y 2-、y 3-图象.根据你的分析,下列哪个图最接近该同学的实验结1h 1h 1h果________(图中直线a 表示y 1-图象,直线b 表示y 2-图象,直线c 表示y 3-图1h 1h 1h象).4.某同学用两个光电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装置如图1所示,让细线悬吊的质量分布均匀的小圆柱体绕悬点O 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将光电门1固定在小圆柱体运动轨迹的最低点,调整光电门2的位置,使小圆柱体在运动过程中阻挡光电门发出的光.记录小圆柱体通过光电门1、2的时间t 1、t 2,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1)要验证机械能守恒,除了要测量两个光电门间的高度差________(写出物理量名称及符号心在同一高度;②将刻度尺竖直立于长木板上,让细线悬吊着的小圆柱体刚好与刻度尺接触,由刻度5.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实验中,设计出如下的实验方案,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2020年高考物理压轴题专练附解答: 力学实验

2020年高考物理压轴题专练:力学实验【知识回扣】一、运动类实验分析1.基础实验原理及考点2.纸带的三大应用(1)判断物体运动性质○1若Δx =0,则可判定物体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Δx 不为零且为定值,则可判定物体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解瞬时速度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如图所示,求打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只需在这一点的前后各取相同时间间隔T 的两段位移x n 和x n +1,则打n 点时的速度v n =x n +x n +12T 。
(3)求加速度(1)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因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 ;所以a =a 1+a 2+a 33=(x 4+x 5+x 6)-(x 1+x 2+x 3)9T 2。
(2)利用v n =s n +s n +12T算出相应时刻点的速度,画出v -t 图象,根据图线的斜率计算加速度。
3.凡是应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都必须先接通电源,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4.不同的实验,平衡摩擦力的目的也不相同(1)在探究a与F、m的定量关系的实验中,平衡摩擦力的目的是为使细线的拉力作为小车的合外力。
(2)在探究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时,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所做的功为总功,应平衡小车的摩擦力。
5. 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应注意以下几点(1)作图一定要用坐标纸,坐标纸的大小要根据有效数字的位数和结果的需要来定。
(2)要标明轴名、单位,在轴上每隔一定的间距按有效数字的位数标明数值。
(3)图上的连线不一定通过所有的数据点,应尽量使数据点合理地分布在线的两侧,且线要细。
(4)作图时常通过选取适当的坐标轴使图线线性化,即“变曲为直”。
(5)注意区别横、纵坐标轴的物理意义、标度及单位。
(6)明确图像的斜率、截距的物理意义。
二、受力类实验1.基础实验原理及考点实验原理图注意事项高频考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①等效思想: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O位置必须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 、B 、C 、D 、E 、F 、G 等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周期为T =0.02 s 的交流电源.经过测量得:d 1=3.62 cm ,d 2=8.00 cm ,d 3=13.20 cm ,d 4=19.19 cm ,d 5=25.99 cm ,d 6=33.61 cm.(((1)计算v F =________ m/s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物体的加速度=________ m/s 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 =51 Hz ,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1)0.721 (2)0.801 (3)偏小 (4)ACD【解析】 (1)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没有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 =5T.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 vF =xEG tEG =d6-d410T=0.721 m/s(2)分成AD 和DG 两段处理,根据a =ΔxT2,得a =DG -AD (3t )2=d6-d3-d3(15T )2=33.61-26.40(0.30)2×10-2 m/s 2=0.801 m/s 2(3) 如果交流电的频率51 Hz ,f >50 Hz ,那么实际打点周期变小,根据Δx =at2,得真实的加速度值就会偏大,所以测量的加速度值与真实的加速度值相比是偏小.2.(2017·课标全国Ⅱ)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挡光片、光电计时器.实验步骤如下:①如图(a),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②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Δt ; ③用Δs 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b)所示),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Δ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④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①中的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骤②、③; ⑤多次重复步骤④⑥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Δt 图,如图(c)所示完成下列填空:(1)用a 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v A 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与v A 、a 和Δt 的关系式为=________.(2)由图(c)可求得v A =________ cm/s ,a =________ cm/s 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1)vA +12a Δt (2)52.1 16.3【解析】 (1)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则等于挡光片通过光电门过程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得:v =v A +12a Δt (2)由(1)知,当Δt =0时,=v A 即图像纵截距,v A =52.1 cm/s , 再由斜率k =a2得:a =2k =2×53.52-52.300.15cm/s 2=16.3 cm/s 2. 3. 光电计时器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实12甲所示,a 、b 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 、b 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精确地把物体从开始挡光到挡光结束的时间记录下来。
现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测量滑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MN 是水平桌面,Q 是长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长木板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长木板顶端P 点悬有一铅锤,实验时,让滑块从长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0×10-2 s和4.0×10-3 s 。
用精度为0.05 mm 的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宽度d ,其示数如图丙所示。
(1)滑块的宽度d =________cm 。
(2)滑块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 1=________m/s ,滑块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v 2=________m/s 。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由此测得的瞬时速度v 1和v 2只是一个近似值,它们实质上是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________,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________的宽度减小一些。
[答案] (1)1.010 (2)1.0 2.5 (3)平均速度 滑块[解析] (1)d =10 mm +0.05 mm ×2=10.10 mm =1.010 cm 。
(2)v 1=d t1=1.010×10-21.0×10-2 m/s =1.0 m/sv 2=d t2=1.010×10-24.0×10-3m/s =2.5 m/s(3)v 1、v 2实质上是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平均速度,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滑块的宽度减小一些。
4. 利用图实所示的装置可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
一斜面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其中光电门乙固定在斜面上靠近底端处,光电门甲的位置可移动。
当一带有遮光片的滑块自斜面上滑下时,与两个光电门都相连的计时器可以显示出遮光片从光电门甲至乙所用的时间t 。
改变光电门甲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每次都使滑块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米尺测量甲、乙之间的距离s ,记下相应的t 值;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1)若滑块所受摩擦力为一常量,滑块加速度的大小a 、滑块经过光电门乙时的瞬时速度v t 、测量值s 和t 四个物理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_;(2)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实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st -t 图线;(3)由所画出的s t -t 图线,得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 =________ m/s 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s t =-12at +vt(或s =-12at 2+v t t)(2)见解析 (3)2.0(在1.8~2.2范围内都可)[解析] (1)滑块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运动,反过来也可以看成初速度为v t 的沿斜面向上的匀减速运动,由位移公式有s =v t t -12at 2,也可表示为s t =-12at +v t 。
(2)由关系式s t =-12at +v t ,根据表中数据可得st -t 图线,如图所示。
(3)图线的斜率k =-a2,由图线求出k =-1.0,故a =-2k =2.0 m/s 2。
5.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滑块上的左右端各有一个完全一样的遮光板.若光线被遮光板遮挡,光电传感器会输出高电平.滑块在细线的牵引下向左加速运动,遮光板1、2分别经过光电传感器时,通过计算机可以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电平随时间变化的图象.(1)实验前,接通气源,将滑块(不挂钩码)置于气垫导轨上,轻推滑块,则图乙中的t 1、t 2、t 3、t 4间满足关系________,则说明气垫导轨已经水平.(2)如图丙所示,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板的宽度d ,挂上钩码后,将滑块由如图甲所示位置释放,通过光电传感器和计算机得到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若t 1、t 2、t 3、t 4和d 已知,则遮光板1和遮光板2在经过光电传感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用已知量的字母表示). (3)在(2)情况下,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 = __________(用已知量的字母表示).[答案] (1)t4-t3=t2-t1 (2)d t2-t1 d t4-t3(3)2d t3+t4-t2-t1(1t4-t3-1t2-t1)[解析] (1)开始实验前,必须对装置进行调节,使气垫导轨处于水平状态,调节后轻推滑块,滑块将做匀速运动.故滑块前后两块宽度相同的遮光板通过光电传感器的时间是相等的,即t4-t3=t2-t1;(2)挂上钩码后,滑块做加速运动,由v =ΔxΔt ,求出遮光板1和遮光板2在经过光电传感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别为d t2-t1和dt4-t3;(3)取t1到t2的时间中点,t3到t4的时间中点,由加速度的定义 a =Δv Δt =d t4-t3-dt2-t1t3+t42-t1+t22=2d t3+t4-t2-t1(1t4-t3-1t2-t1). 6.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
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 )所示。
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
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 )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
(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 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1)由图(b )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_____(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b )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
小车运动到图(b )中A 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m/s ,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m/s 2。
(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答案】(1)从右向左 (2)0.19 0.037【解析】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7.某同学用图(a )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交流电源,可以使用的频率有20Hz 、30Hz 和40Hz ,打出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 )所示。
该同学在实验中没有记录交流电的频率f ,需要用实验数据和其它题给条件进行推算。
(1)若从打出的纸带可判定重物匀加速下落,利用f 和图(b )中给出的物理量可以写出:在打点计时器打出B 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打出C 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重物下落的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2)已测得1s =8.89cm ,2s =9.50cm ,3s =10.10cm ;当地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0m/2s ,实验中重物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约为其重力的1%。
由此推算出f 为________Hz 。
【答案】 (1)f 2(s 1+s 2),f 2(s 2+s 3),f 22(s 3-s 1) (2)40【解析】 (1)B 点的速度v B 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即v B =s 1+s 22t由于t =1f ,故v B =f2(s 1+s 2)同理可得v C =f2(s 2+s 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 =Δv Δt故a =v C -v B t =f2[(s 2+s 3)-(s 1+s 2)]1f =f 22(s 3-s 1)①(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F 阻=ma ② 由已知条件F 阻=0.01mg ③ 由②③,得a =0.99g代入①,得a =f 22(s 3-s 1),代入数据,得f ≈40 Hz.实验二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例1】如图1甲所示,用铁架台、弹簧和多个已知质量且质量相等的钩码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图1(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弹簧弹力F 与弹簧伸长量x 的F -x 图线,由此可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完成该实验,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A .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x ,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B .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l0;C .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把刻度尺;D .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E .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式.首先尝试写成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F .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G .整理仪器.请将以上步骤按操作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 (1)刻度尺 (2)弹簧原长、弹簧挂不同个数的钩码时所对应的伸长量(或对应的弹簧长度)(3)200 弹簧自身存在重力 (4)CBDAEFG【解析】 (1)根据实验原理可知还需要刻度尺来测量弹簧原长和形变量.(2) 根据实验原理,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弹簧的原长、弹簧挂不同个数的钩码时所对应的伸长量(或对应的弹簧长度).(3)取图像中(0.5,0)和(3.5,6)两个点,代入F =kx 可得k =200 N/m ,由于弹簧自身的重力,使得弹簧不加外力时就有形变量.(4)根据完成实验的合理性可知先后顺序为CBDAEFG.【例2】(2014·新课标Ⅱ·23)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 0、P 1、P 2、P 3、P 4、P 5、P 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0;挂有质量为0.100 kg 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 为弹簧的圈数,取重力加速度为9.80 m/s 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 cm.(1) 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2)以n 为横坐标,1k 为纵坐标,在图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1k—n 图像.(3)图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 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圈数n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 N/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自由长度l0(单位为m)的关系表达式为k =________ N/m.【答案】 (1) 81.7 0.012 2 (2)见解析图(3)1.75×103n (在1.67×103n -1.83×103n 之间均可) 3.47l 0(在3.31l 0-3.62l 0之间均可)【解析】 (1)①k =mg Δx =0.100×9.80(5.26-4.06)×10-2 N/m =81.7 N/m ;②1k =181.7m/N =0.012 2 m/N. (2)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图像,如图所示:(3)由作出的图像可知直线的斜率为5.8×10-4, 故直线方程满足1k=5.8×10-4n m/N ,即k =1.75×103n N/m(在1.67×103n -1.83×103n之间均正确)由于60圈弹簧的原长为11.88 cm ,则n 圈弹簧的原长满足n l 0=6011.88×10-2,代入数值,得k =3.47l 0(在3.31l 0-3.62l 0之间均正确).4. (2018·课标全国Ⅰ)如图(a),一弹簧上端固定在支架顶端,下端悬挂一托盘:一标尺由游标和主尺构成,主尺竖直固定在弹簧左边;托盘上方固定有一能与游标刻度线准确对齐的装置,简化为图中的指针.现要测量图(a)中弹簧的劲度系数.当托盘内没有砝码时,移动游标,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此时标尺读数为1.950 cm ;当托盘内放有质量为0.100 kg 的砝码时,移动游标,再次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标尺示数如图(b)示数,其读数为________ cm.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0 m/s 2,此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保留3位有效数字).【答案】 3.775 53.7【解析】图(b)中主尺读数为3.7 cm,游标卡尺的读数为0.05 mm×15=0.75 mm,故读数为3.7 cm+0.75 mm=3.775 cm;由题意可得:托盘内放质量m=0.100 kg的砝码,弹簧伸长量Δx=3.775 cm-1.950 cm=1.825 cm;根据受力分析可得:mg=kΔx,故弹簧的劲度系数k=mgΔx=0.100×9.801.825×10-2N/m=53.7 N/m.5.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并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所用的每个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向右恒定的拉力.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1)有一个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测量后把6组数据在坐标图中描点,请作出F-L图线.(2)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L0=________ cm,劲度系数k=________ N/m.(3)试根据以上该同学的实验情况,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不必填写其实验测得的具体数据).(4)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优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见解析图(2)520(3)见解析(4)避免弹簧自身所受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弹簧与桌面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的摩擦造成实验的误差增大【解析】(1)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如图所示.(2)弹簧的原长L0即为弹力为零时弹簧的长度,由图像可知,L0=5×10-2 m=5 cm.劲度系数为图像直线部分的斜率,k=20 N/m.(3)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下.456(4)优点:避免弹簧自身所受重力对实验的影响.缺点:弹簧与桌面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的摩擦造成实验的误差增大.5.某实验小组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实验时,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 0=4.6 cm ,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下端挂钩码,每增加一只钩码均记下对应的弹簧的长度x ,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2)由此图线可得,该弹簧劲度系数k =______ N/m ;(3)图线与x 轴的交点坐标大于L 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图(2)50 (3)弹簧自身重力 【解析】 (1)略(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由ΔF =kΔx ,得k =ΔFΔx ,即图线的斜率为弹簧的劲度系数.(3)由于弹簧有一定重量,将其自然悬挂时的长度与平放时的长度不一样,平放时稍短一些.量取L0时,应将弹簧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铁夹上,让其自然下垂,再用毫米刻度尺量得自然状态下的原长.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 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3)实验时,主要的步骤是: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E.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F.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上述步骤中:①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________和________;②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答案](1)F′(2)B(3)①C E②C中应加上“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E中应说明“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2.(2017·课标全国Ⅲ)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 轴,纵轴为y轴,最小刻度表示1 mm)的纸贴在水平桌面上,如图(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Q 固定在y轴上的B点(位于图示部分之外),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P端沿y轴从A点拉至坐标原点O,此时拉力F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F的大小为________ N.(2)撤去(1)中的拉力,橡皮筋P端回到A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像皮筋,再次将P端拉至O点.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4.2 N和F2=5.6 N.(ⅰ)用5 mm长度的线段表示1 N的力,以O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F1、F2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合;(ⅱ)F 合的大小为________N ,F 合与拉力F 的夹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 若F 合与拉力F 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答案】 (1)4.0 (2)4.0 0.05【解析】 (1)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0.2 N ,由图可知,F 的大小为4.0 N .(2)(ⅰ)根据图示法作出力的示意图,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合力,如图所示.(ⅱ)由图可知,F 合的大小为4.0 N ,根据数学几何关系知,F 合与拉力F 的夹角的正切值为: tan α=ΔF F =0.24=0.05.3.(2018·昆明二模)某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部附近两侧,固定两个力传感器,同一高度放置两个可以移动的定滑轮,两根细绳跨过定滑轮分别与两力传感器连接,在两细绳连接的结点O 处下方悬挂钩码,力传感器1,2的示数分别为F 1,F 2,调节两个定滑轮的位置可以改变两细绳间的夹角,实验中使用若干相同的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100克,取g =9.8 m/s 2.(1)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实验开始前,需要调节木板使其位于竖直平面内B.每次实验都必须保证结点位于O点C.实验时需要记录钩码数量、两力传感器的示数和三细绳的方向D.实验时还需要一个力传感器单独测量悬挂于O点钩码的总重力(2)根据每次实验得到的数据,该同学已经按照力的图示的要求画出了F1,F2,请你作图得到F1,F2的合力F(只作图,不求大小),并写出该合力不完全竖直的一种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C(2)图见解析;定滑轮有摩擦【解析】(1)A项,本实验重力在竖直方向上,要在竖直方向作平行四边形,则实验开始前,需要调节木板使其位于竖直平面内,故A项正确;B项,因为要画平行四边形,则需要记录钩码数量、两力传感器的示数和三细绳的方向,但钩码重力、两力传感器的示数和三绳的方向都已知,所以不必保证结点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故B项错误,C项正确;D项,因为每个钩码的重力已知,所以不需要用力传感器测钩码总重力,故D项错误;(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F如图所示:由于定滑轮有摩擦、木板未竖直放置等原因导致该合力不完全竖直.4.有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1、F2和F3,回答下列问题:(1)(多选)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 )A.钩码的个数N1=N2=2,N3=4B.钩码的个数N1=N3=3,N2=4C.钩码的个数N1=N2=N3=4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 )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3)在作图时,你认为图中________是正确的.(选填“甲”或“乙”)[答案](1)BCD(2)A(3)甲[解析](1)此实验中的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关系必须满足:|F1-F2|<F3<F1+F2,因此B、C、D选项是可以的.(2)A(3)甲实验中F3是竖直向下的.5.某实验小组用一只弹簧秤和一个量角器等器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固定在竖直木板上的量角器的直边水平,橡皮筋的一端固定于量角器的圆心O的正上方A处,另一端系绳套1和绳套2,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Ⅰ.弹簧秤挂在绳套1上竖直向下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结点到达O点处,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Ⅱ.弹簧秤挂在绳套1上,手拉着绳套2,缓慢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结点到达O处,此时绳套1沿0°方向,绳套2沿120°方向,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 1;Ⅲ.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绳套1的拉力F 1′=____①____; Ⅳ.比较____②____即可初步验证;Ⅴ.只改变绳套2的方向,重复上述试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实验步骤: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将绳套1由0°方向缓慢转动到60°方向,同时绳套2由120°方向缓慢转动到180°方向,此过程中保持橡皮筋的结点在O 处不动,保持绳套1和绳套2的夹角120°不变,关于绳套1的拉力大小的变化,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序号) A .逐渐增大 B .先增大后减小 C .逐渐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答案】 (1)F3,F 1′和F 1 (2)A【解析】 (1)根据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绳套1的拉力F 1′=Ftan30°=F3,通过比较F 1和F 1′,在误差范围内相同,则可初步验证.(2)两个绳套在转动过程中,合力保持不变,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绳套1的拉力大小逐渐增大,故A 项正确.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1.(2012安徽卷).(18分)Ⅰ.(10分)图1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m ,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 .实验中用砂和砂桶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1)试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小车、砝码、打点计时器A. 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m 的大小,使小车在砂和砂桶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B. 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砂和砂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C. 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砂和砂桶,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2)实验中要进行质量m 和M 的选取,以下最合理的一组是A. M =200g , m =10g 、15g 、20g 、25g 、30g 、40gB. M =200g , m =20g 、40g 、60g 、80g 、100g 、120gC. M =400g , m =10g 、15g 、20g 、25g 、30g 、40gD. M =400g , m =20g 40g 、60g 、80g 、100g 、120g(3)图2 是试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A 、B 、C 、D 、E 、F 、G 为7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量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AB s =4.22 cm 、BC s =4.65 cm 、CD s =5.08 cm 、DE s =5.49 cm 、EF s =5.91 cm 、FG s =6.34 cm .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效率为50 Hz,则小车的加速度a = m/s 2(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答案:(1)B ;(2)C ;(3)0.42解析:要使砂和砂桶的重力mg 近似等于小车所受合外力,首先要平衡摩擦力,然后还要满足m <<M.而平衡摩擦,不需挂砂桶,但要带纸带,故(1)选B ,(2)选 C.(3)用逐差法2CD BC AB FG EF DE T9s -s -s -s s s a ++=,求得2/m 42.0a s =. 2.(2013·天津高考)某实验小组利用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