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尖部角化棘皮瘤误诊1例
以鼻尖皮肤转移瘤为首发表现的支气管肺癌1例

[ ]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 分会. 结核诊 断和治 疗指南 . 1 肺 中华结 核
和呼吸杂志 ,0 1 2 2)7 2 ,4( :0—7 . 4 [ 陈杰.自发性 气胸 2 例分 析. 2] 0 临床 肺科 杂志 ,0 7 1 ( 1 : 2 ,2 1 )
1 2 2 0.
行消毒 , 指导患者将痰 液吐在 纸上放入 纸盒 或纸袋 中焚烧 处 理, 严禁 随地 吐痰 , 病房每 日定时开窗通风 , 保持空气新鲜 , 走 廊紫外线空气消毒 , 日一小 时 , 每 消毒时 嘱附患 者不要 走动 , 防止损伤 眼睛和皮肤。便器 或痰具用 8 4液浸 泡 3 0—6 钟 0分 后清洁处 理 , 病人 的被服使用紫外 线消毒或 阳光下暴 晒 4— 6 小时 , 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呼吸道 , 即病人咳嗽打喷嚏或 讲话 飞沫含有结核 杆菌 , 特别是 开放性 肺结核 病人是 最主要 传染源 。
杨 国红
患者 , 男性 ,3岁 , 2 5 于 O天前 无 明显诱 因发 现鼻 尖部 肿
大, 无发 热及 疼痛 , 自服抗 生素 7天效果 不佳 , 当地诊 所静 在
肝转 移较 为多见 。以往 曾有报道 肺癌 眼球转移 、 脊髓转 移 、 前
列腺 转移 、 食指转 移等 “ , 包括 此例 患者 , 比较 罕见 。但 均 仔细分析后不 难理解 , 此类 患者转移途径可能均为血行转移 。
滴菌必治治疗 8天 效果 仍 不佳 , 肿物 生 长迅 速 , 已增 长 至 5
e 遂来 我院诊治 , m, 拍胸 片示 : 中肺 团块 状影 , 左 经纤 维支 气 管镜检查发现左肺 中叶背 段 口管 腔外压 迫性狭 窄 , 部粘 膜 局 不光滑。取病理活检示肺 鳞癌 。取鼻 尖部 肿物 活检 , 术后 病
单发型角化棘皮瘤1例

[ 回 日期 ] 0 8 8 5 修 2 0 —0 —2
单 发 型 角 化 棘 皮瘤 1例
袁 华 刚
[ 摘 要 ] 报 告 1 左耳前 面部单 发 型 角化棘 皮瘤 。 患者 男 , 1岁 , 例 7 左耳 前 面部 淡红 色丘 疹 2 0年 , 挑后 针 溃烂增 大 2个 月。组 织病理检 查 示 : 皮 凹陷呈 火山 口样 , 中充 以 角质栓 , 表 其 底部 表皮 增 生, 生表 皮 内有 不典 型 增 细胞 、 分裂相 和较 多角珠 , 核 真皮 内有较 明 显的 炎性细胞 浸 润。诊 断为 角化 棘 皮瘤 。
wi e hg sv l r [ ] A c ema l2 0 , 3 ( ) t pmp i ug i J . rh D r t , 02 1 8 9 : h u as o
11 8 — 11 2. 5 6
[ ]江潞 , 4 陈谦 明 . 疱 疮 的 非 激 素 治 疗 [] 中华 口腔 医 学杂 志 , 天 J.
ig fe t f n r ve ou i mun gob ln h r p i p te s n e fc o ita n s m o l ui t a y n a int
性抑 制 自身抗体 以及 活血 化瘀 、 改善 微 循环 、 与糖 皮 质
激 素起到相 辅 相成 的协 同作 用有关 j 。
文 献 出 版 社 , 0 5: 6 2 0 5 9.
3 A Q HI A, C E,t . o t o t i p r a c r — 质激 素用量 , 激 素 减 量 过 程 中出 现病 损 小 幅度 波 动 [ ]S MIN, URES RUOC O e 1C ri seod sa— 在
和血尿 常规 正 常 。在局 麻 下 纵 行 棱 形 完 整 切 除皮 损 , 真皮 , 以此 与 鳞 状 细 胞 癌 鉴 别 。该 病 治 疗 方法 因人 因 皮损 组织病 理检查示 : 表皮 凹陷呈 火 山 口样 , 中充 以 病而 定 , 其 单发 型 者 以手术 完整 切 除为 佳 , 例 患者 经手 本 角质栓 , 底部 表 皮 增 生 , 生 表 皮 内有 不 典 型 细 胞 、 增 核 术切 除皮损 后治 愈 , 随访 1 未见 复发 。 年 分裂 相 和 较 多 角 珠 , 皮 内 见 明 显 的 炎 性 细 胞 浸 润 。 真 诊断 : 单发型 角 化棘 皮 瘤 。术后 伤 口一 期 愈 合 , 访 1 随 年未 见复 发。
90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90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作者:祁世方刘建民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15期【摘要】目的探讨脂溢性角化病临床与病理特征。
方法对90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棘细胞型、角化过度型和色素型占80.0%, 51岁以上发病者占71.1%,头面颈等暴光部位发病者占45.6%,临床诊断误诊率34.4%,误诊为色素痣、寻常疣或扁平疣占误诊病例的67.7%。
结论年龄和日光照射可能是脂溢性角化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临床常易误诊为色素痣、寻常疣或扁平疣,误诊原因与病理类型和组织学变化有关。
【关键词】脂溢性角化病;临床诊断;组织病理学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90 Cases with SeborrheicKeratosisQIShi-fang,LIUJian-min.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pital of Henan Jiaozuo Cit .Jiaozuo454001,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learn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seborrheic keratosis.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of 90 cas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mong the90patients,80.0% of the cases were the types of acanthocyte,hyperkeratosis and pigments,71.1% elder than -years-old,the lesions of 45.6% were located in the exposure sites,Such as face and neck。
角化棘皮瘤恶变1例诊断体会

角化棘皮瘤恶变1例诊断体会角化棘皮瘤是一种皮肤的良性病变。
因自行消退,可不做任何处置,也可选择手术做局部切除,但极少病例可有恶变,应引发临床重视。
我院2000年8月~2004年8月,共病理诊断角化棘皮瘤54例,其中1例为角化棘皮瘤恶变,现将该例报告如下并作分析。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6岁,农人,发觉左脸颊部一隆起小结节3年,无任何自觉病症。
门诊行手术切除。
活检大体标本见:带部份皮肤的梭形组织一块,皮肤上见一隆性肿物,大小2cm×2cm,高出皮面0.5cm,肿物中央区见一火山口状裂口,内含少量灰白色疏松、细颗粒状坏死物,两边皮肤呈浅红色和暗红色唇状隆起。
镜下见:表皮细胞外生性增生,呈明显唇状隆起,两唇中央区可见明显角化,基底部一侧表皮细胞扁平,嗜酸性和玻璃样变性,并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表现为自行消退的病变特点;基底部另一侧靠近切缘(故未能了解上皮细胞增生情形),一处围成角化珠,小灶表皮细胞生长活跃,但基底部仍完好,未见浸润生长现象。
病理诊断:角化棘皮瘤。
术后18个月,该患者于原手术切口一侧再次见皮肤呈小结节状隆起。
活检见:局部损害的表皮向真皮凹陷,凹陷处充满角化物,基底部细胞向下浸润性生长,可见角化珠及部份细胞角化,并见病理性核割裂像。
病理诊断:角化棘皮瘤癌变。
2 讨论角化棘皮瘤是一种来源于棘细胞的良性病变,好发于皮肤暴露部位,颜脸部最为常见,手腕及前臂伸侧亦有发生,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见,男多于女,自行愈合是角化棘皮瘤的重要特点。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2.1 临床表现分三型(1)单发型:最多见,表现为皮肤结节状隆起,顶部破溃成火山口样,内有角质栓形成,边缘呈特点性的唇状隆起[1],类似传染性软疣。
自愈后可留下疤痕。
(2)多发型:该型少见。
发病年龄较早(20~30岁),亦是男性多于女性,除好发于皮肤暴露部位外,粘膜、皮肤移行细胞也能发生,病变与单发型相似,自然消退时刻长,病变可长期维持稳固。
角化棘皮瘤1例

角化棘皮瘤1例作者:马玉萍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09期【关键词】角化棘皮瘤1 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
主诉右臂皮疹半年,不痛不痒,来我院诊治。
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臂伸侧出现一个小米粒大小的丘疹,颜色微红接近正常肤色,不痛不痒,皮疹渐长大隆起,自用多种药膏(具体不详),未见好转,皮损未曾破溃。
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结核病等传染病史,否认药敏史。
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皮肤科情况:右前臂伸侧可见一个直径1.6 cm的淡红色隆起性半球状肿物,顶端呈圆屋顶状,表面光滑,中央有一高0.7 cm的圆锥状灰白色角栓(见图1)。
组织病理变化:表皮明显增生,境界清楚,呈火山口样结构,中心大量角质团块,增生的表皮细胞呈鳞状分化,可见散在角化不良细胞。
真皮浅层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见图2)。
诊断:角化棘皮瘤。
治疗:手术彻底切除。
2 讨论角化棘皮瘤是1889年由Sir Jonathan Hutchinson首先以“面部火山口溃疡(crateriform ulcer of the face)”报告,1950年才独立诊断本病。
本病好发于暴露部位,与紫外线照射有关,也与化学致病物质有关,如焦油、沥青、足叶草脂等。
有报道在一些损害中发现HPV 25型,故推测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亦有人通过免疫组化研究P53肿瘤蛋白,认为本病是一种退行性鳞状细胞癌亚类[1]。
本病临床分为单发性、多发性、发疹性和边缘离心性。
单发性(solitary keratoacanthoma),皮损迅速增长,在3~8周内从1 mm的斑疹或丘疹可发展到25 mm大小的半球形,圆屋顶形皮色结节,表面可见平滑的火山口,中央充以角栓。
皮损光滑发亮与周围界限清楚,表面可见毛细血管走行。
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和臂部。
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本病有趣的特点为迅速增长约2~6周后,部分皮损可自行消退,遗留轻度凹陷性瘢痕,有些损害需6个月才能完全消退。
而多发性以青壮年为主,自愈倾向小[1,2]。
鼻翼旁角化棘皮瘤1例的治疗体会

鼻翼旁角化棘皮瘤1例的治疗体会标签:角化肌皮瘤;手术治疗辽宁省营口市中医院外四科于2006年7月对1例鼻翼旁角化棘皮瘤行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7岁,以“左鼻翼旁肿物2个月”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T:36.7℃Bp:130/70 mmHg,两肺呼吸音清,心率82/min ,心音纯,心律整,腹软,肝脾未及,四肢活动良好。
专科见左鼻翼旁肿物3.0 cm × 2.5 cm × 0.8 cm,凸出体表,表面淡红色,中央可见类火山口样改变,内有角栓。
诊断:角化棘皮瘤,左面部。
于2006年7月10日行肿物切除,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术,术中见肿物侵入鼻前庭,深达鼻骨旁,均予以彻底切除。
术后病理诊断:角化棘皮瘤,术后7天拆线,痊愈出院。
2 体会2.1 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KA)是一种可自愈的皮肤肿瘤,临床及病理诊断均类似鳞癌,皮肤损害表现为圆顶形结节,边缘体面斜,表面光滑,皮色或淡红色,中央有角栓,除去栓后则成火山口状,皮损通常在数周内增大到1~2 cm或更大,一般半年内自行消退,遗留瘢痕[1]。
临床上可分三型:①单发型,最常见,主要发生于暴露部位,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3∶1,较大损害有转移的报道。
②多发型,不常见,多发生于全身各处,常发生于青年,男性较多见。
③发疹型,罕见,组织病理显示大而不规则的表皮坑状凹陷,其中充满角质,表皮唇状伸展于坑两侧,有不规则的表皮向上伸入。
治疗要点:①单发型,可采用手术切除,放射治疗。
②多发型者每个肿瘤均需个别考虑其处理方法。
2.2 本例患者距肿物边缘3 mm予以肿物彻底切除,术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取得满意效果,说明手术为治疗角化棘皮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1]李承明,单继华.角质棘皮瘤[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5,21(2):99-102.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角化棘皮瘤样倒置性毛囊角化病一例

角化棘皮瘤样倒置性毛囊角化病一例罗㊀浩㊀赵㊀伟㊀陈裕充㊀㊀临床资料㊀患者ꎬ男ꎬ68岁ꎮ左侧面部赘生物3年ꎮ患者于3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面部一绿豆大褐色丘疹ꎬ无明显疼痛及瘙痒ꎬ未予诊治ꎮ此后皮损缓慢增大ꎬ来我院就诊ꎮ患者既往体健ꎬ否认局部有外伤史及蚊虫叮咬史ꎬ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ꎮ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ꎬ各系统检查无异常ꎬ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ꎮ皮肤科检查:左侧面部见一直径约1cm隆起性黑色丘疹ꎬ界限清楚ꎬ中央可见角化物ꎬ质地较硬ꎬ无压痛(图1)ꎮ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ꎬ角化不全伴出血ꎬ表皮向内向外增生形成数个小叶状结构ꎬ增生细胞为鳞状或基底样ꎬ可见鳞状涡及假性角囊肿ꎬ细胞异型性不明显ꎬ部分细胞大而淡染ꎬ真皮浅层炎症(图2ꎬ3)ꎮ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ꎬ诊断为角化棘皮瘤样倒置性毛囊角化病ꎮ图1㊀左侧面部见一直径约1cm隆起性黑色丘疹ꎬ界限清楚ꎬ中央可见角化物ꎬ质地较硬ꎬ无压痛㊀㊀图2㊀表皮角化过度ꎬ角化不全伴出血ꎬ表皮向内向外增生形成数个小叶状结构ꎬ增生细胞为鳞状或基底样ꎬ可见鳞状涡及假性角囊肿ꎬ细胞异型性不明显ꎬ部分细胞大而淡染ꎬ真皮浅层炎症(HEꎬˑ40)㊀㊀图3㊀可见外毛根鞘细胞形成的鳞状涡(HEꎬˑ100)㊀㊀讨论㊀倒置性毛囊角化病(Invertedfollicularker ̄atosisꎬIFK)为一种内生性生长的毛囊漏斗部的良性肿瘤[1]ꎮIFK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ꎬ皮损通常单发ꎬ90%的皮损好发于头颈部[2]ꎮ皮损也可发生于躯干㊁四肢及外阴ꎮ多发的IFK提示Cowden综合征[3]ꎮIFK通常表现为孤立的丘疹㊁结节ꎬ肤色或深色ꎬ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2]ꎮ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ꎮIFK组织学上最突出的特点为内生性生长和鳞状涡(角质形成细胞呈同心圆排列)形成:主要表现为病变处乳头状瘤样向内生长(可伴向外生长)ꎬ深度可达真皮深层ꎬ周边为栅栏样排列的基底样细胞ꎬ中央为外毛根鞘细胞和嗜酸性细胞ꎬ外毛根鞘细胞大都形成鳞状涡ꎬ基底样细胞和外毛根鞘细胞间可见过渡现象ꎮ肿瘤表皮可见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ꎬ某些损害中可见大量树突状黑素细胞ꎮ偶可见色素沉着ꎮ由于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ꎬ通常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角化棘皮瘤:表现为迅速增大的伴有角栓作者单位:上海市皮肤病医院ꎬ上海ꎬ200443通信作者:陈裕充ꎬE-mail:973309637@qq.com的火山口样结节ꎬ数月后缓慢消退ꎻ组织学表现为肿瘤半球形隆起于表面ꎬ瘤体两侧上皮细胞成抱球状ꎬ瘤体中央火山口样凹陷内充满角质物及炎细胞碎屑ꎬ可见细胞非典型性ꎻ(2)刺激性脂溢性角化病:与IFK均可见鳞状涡ꎬ但刺激性脂溢性角化病为外生性生长ꎬ基底与正常表皮平齐ꎬ而IFK主要表现为内生性生长ꎻ(3)寻常疣:寻常疣表皮突向下增生呈抱球状ꎬ且颗粒层与棘层上部可出现挖空细胞ꎬ无鳞状涡形成ꎻ(4)皮肤鳞状细胞癌:通常表现为红斑角化性丘疹或结节ꎬ可伴触痛及溃疡形成ꎬ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侵袭性生长及明显的细胞非典型性ꎮ㊀㊀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ꎬ皮损表现为左面部孤立性黑色丘疹ꎬ组织学表现为表皮向内向外增生ꎬ增生细胞为鳞状或基底样ꎬ可见鳞状涡及假性角囊肿ꎬ符合IFK基本组织学特征ꎮ组织学上ꎬIFK分为四型:乳头瘤样型㊁角化棘皮瘤样型㊁实性结节型和囊肿型ꎮ乳头瘤样型IFK表现为病变大部分向外生长ꎻ实性结节型IFK病变大部分向内增生ꎬ表面平滑或轻度角化过度ꎻ囊肿型IFK表现为真皮层内可见与外界相通的囊腔ꎮ此三型组织学表现均与本例IFK不符ꎬ故本例诊断为角化棘皮瘤样IFKꎮ192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㊀2019年5月第35卷第5期本病为体表良性肿瘤ꎬ出于美容要求ꎬ可行手术切除㊁激光㊁冷冻等治疗ꎮ有报道5%咪唑莫特乳膏局部外用也可取得较好疗效[4]ꎮ本例患者采用手术切除治疗ꎬ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ꎮ参考文献[1]KenneyMꎬLesterEꎬCookD.Invertedfollicularkeratosesofthebuttocks[J].JCutanPatholꎬ2018ꎬ45(5):369-370. [2]NoilesKꎬVenderR.Areallseborrheickeratosesbenign?Reviewofthetypicallesionanditsvariants[J].JCutanMedSurgꎬ2008ꎬ12(5):203-210.[3]LarumbeAꎬIglesiasMꎬIllarramendiJꎬetal.AcralkeratosesandinvertedfollicularkeratosispresentingCowdendisease[J].ActasDermosifiliogrꎬ2007ꎬ98(6):425-429. [4]KaradagAꎬOzluEꎬUzuncakmakTꎬetal.Invertedfollicularkeratosissuccessfullytreatedwithimiquimod[J].IndianDer ̄matolOnlineJꎬ2016ꎬ7(3):177-179.(收稿:2018-07-27㊀修回:2018-09-07)表现为血疱的硬化性萎缩性苔藓一例并文献复习暴芳芳1㊀陈声利1㊀王秀琴2㊀刘㊀红1㊀㊀临床资料㊀患者ꎬ男ꎬ77岁ꎮ颈背部血疱2个月ꎮ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颈部出现红色斑片ꎬ后逐渐扩大ꎬ中央增厚结痂ꎮ否认类似家族史及遗传病史ꎮ否认药物过敏史ꎮ体格检查: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ꎬ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ꎮ皮肤科检查:颈背部约5cmˑ7cm大暗红色血疱ꎬ中央增厚结痂(图1)ꎬ生殖器㊁肛周㊁口腔等其他部位未见类似皮损ꎮ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ꎮ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ꎬ表皮变薄ꎬ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ꎬ局部可见水疱ꎬ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均一化变性ꎬ血管周围少许单一核细胞浸润(图2)ꎮ诊断:硬化性萎缩性苔藓ꎮ图1㊀颈背部约5cmˑ7cm大暗红色血疱ꎬ中央增厚结痂㊀㊀讨论㊀硬化性萎缩性苔藓于1887年首次报道ꎬ主要累及生殖器部位ꎬ晚期形成白色瘢痕样萎缩ꎮ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ꎬ但是与多种因素相关ꎬ包括遗传㊁自身免疫㊁感染㊁慢性刺激及创伤以及激素水作者单位:1山东省皮肤病医院ꎬ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ꎬ济南ꎬ2500222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ꎬ山东临沂ꎬ276000通信作者:刘红ꎬE-mail:hongyue2519@hotmail.com图2㊀表皮角化过度ꎬ表皮变薄ꎬ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ꎬ局部可见水疱ꎬ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均一化变性ꎬ血管周围少许单一核细胞浸润(HEꎬˑ40)平[1ꎬ2]ꎮ本病也可累及生殖器以外部位ꎬ但比较少见并且皮损常被忽视ꎬ早期症状不典型ꎬ进展期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或者毛囊角栓ꎬ真皮表皮交界面变平导致连接处脆性增加ꎬ因此本病偶尔可见出血性大疱[3]ꎮ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报道的表现为大疱㊁血疱的临床病例ꎬ有完整数据的共12例(表1)[4-15]ꎬ女性多见ꎬ男女比为1ʒ2.5ꎬ老年多见ꎬ年龄14~87岁ꎬ平均59岁ꎮ病史从1个月到5年不等ꎬ发病部位包括头皮㊁躯干㊁四肢㊁足底㊁生殖器部位ꎬ临床表现均有水疱或血疱的发生ꎮ有文献报道经典的生殖器部位患病男女比例为1ʒ10ꎬ而生殖器以外部位患病男女比例为1ʒ1[16]ꎮ治疗包括局部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ꎬ部分严重病例给予口服药物包括多西环素㊁雷公藤㊁泼尼松等药物ꎬ此外也有1例应用液氮冷冻及中药外洗治疗ꎮ治疗时间2周~6个月不等ꎮ由于此类型的硬化性萎缩性苔藓临床较少见ꎬ因此本文的总结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ꎬ增进对本病的认识ꎮ292ChinJLeprSkinDis.May2019ꎬVol.35ꎬNo.5。
鼻部角化棘皮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1例

鼻部角化棘皮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1例摘要】目的:探讨鼻部角化棘皮瘤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
本病例为鼻尖部肿块,采取全身麻醉,给予气管插管,行鼻部肿物扩大切除术及任意皮瓣成形术,术后给予抗炎补液治疗。
讨论此病例应与鼻疖及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一定要做病理检查,提高对疾病的诊治和认识。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角化棘皮瘤;恶变;鼻尖部【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092-021.临床资料1.1 患者资料患者,女性,66岁。
自述6个月无明显诱因鼻部出现一米粒大小的肿块。
近日因肿块逐渐增大,来我院,经门诊检查后以“鼻部包块原因待查”于2015年1月5日收住入院。
1.2 治疗方案及疗效专科检查:双侧鼻腔被动通气可。
外鼻部无畸形,鼻尖部可见1.5*1.5*0.5cm肿块,局部隆起,轻度发红,表面可见痂皮,质中,无明显波动感,轻压痛。
双侧鼻前庭皮肤无红肿、无压痛、无溃疡,鼻毛无脱落。
鼻中隔居中,双侧鼻腔通畅,粘膜无明显充血,下鼻甲正常。
副鼻窦区无红肿、压痛。
辅助检查:患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血脂、心肌酶、血糖均正常,血沉:38mm/h,HBV、HCV、RPR、HIV抗体呈阴性。
胸片提示:1.双侧继发性肺结核。
2.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
据以上各项检查初步诊断:1.鼻尖部肿块性质待查,不除外恶性肿瘤 2.继发性肺结核。
为明确鼻部肿块性质,在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后,全麻下行鼻部肿物扩大切除+任意组织瓣成形术。
整个手术过程顺利,电凝止血,术中出血少,术后将切除包块送病理检查。
术后在病理诊断未报告前,仍然给予抗感染治疗。
病理诊断报告:鼻尖部角化棘皮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中分化,切缘干净。
术后第四日评估:患者术后病情稳定,确诊为鼻尖部鳞状细胞癌,鼻部切口愈合可,无感染,可以出院。
嘱出院后一周来我院拆除缝线,并交代到上级医院进行放、化疗进一步治疗及门诊定期随访事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尖部角化棘皮瘤误诊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因鼻尖部生一肿物15天,于2018年6月2 0日以鼻尖部疖肿入院治疗。
入院检查:鼻尖部有一个大约1.2×1.2cm2的圆形肿物,表面光滑,质硬,边缘倾斜,呈淡红色,基底部无浸润,双侧鼻腔未见异常,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血液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为1
2.3×109/L,入院诊断为:鼻部疖肿伴感染。
入院后给予物理(红光)照射,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一周后见疗效欠佳,肿物生长迅速,中央呈火山口状改变(图1.患者入院一周后表现)。
2018年7月2日在局麻下行鼻尖部肿物病理活检术。
五天后病理报告示:角化棘皮瘤。
随后调整治疗方案,因病人拒绝手术切除,故采取清创换药:局部创面碘伏消毒,清除肿物内部角质栓,然后用碘伏纱布覆盖,无菌纱布包扎治疗(图2.
3.清创后创面所见)。
坚持隔日换药,治疗8周后病情好转,无复发增大。
(图
4.患者愈后表现)
2.讨论
2.1.角化棘皮瘤是一种少见的可以自愈的皮肤假性肿瘤,局部表现及初期病理十分类似鳞癌【1】。
临床上常分为三型,即单发型、多发型及发疹型。
单纯型最常见,又称为火山口型溃疡。
男性略多于女性,主要发生于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部中央、鼻、颊和眼周部位。
常常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和疼痛。
开始为肤色或红色小丘疹,渐渐增生为坚实圆顶形结节,边缘倾斜,表面光滑,中央充满角质,除去角栓后则成火山口状,基底无浸润,与下面组织无粘连。
通常在数周内直径达1-2cm或更大。
一般在半年内自行消退,留有轻度凹陷的萎缩性瘢痕(见图4)。
本例患者为单发型角化棘皮瘤,入院初期肿物表现为疖肿样,因患者在家自行挤压后渐增大,入院治疗1周后,即表现为明显的火山口状,其内存有多个明显的角化栓,基底周围界限尚明显,由于合并感染,患者血白细胞计数较高,局部皮温高,呈现局部感染征象,加以就诊时未对患者最初表现进行更为详尽的了解,成为角化棘皮瘤误诊的主
要原因。
2.2.角化棘皮瘤患者就诊时还应与鳞状细胞癌相鉴别。
后者早期表现呈浸润硬块,以后可发展为斑块、结节或疣状损害,表面有溃疡形成或菜花状增生,触之有坚实感,基底部有浸润,边界不清。
而且肿瘤周围组织往往充血,边缘呈污秽暗黄红色【2】。
在早期二者鉴别较为困难,但角化棘皮瘤发展较快,边缘倾斜,一般不发生破溃,中央呈火山口状改变,往往可以自愈,是临床鉴别要点。
通过病理活检,虽然角化棘皮瘤早期很难与鳞状细胞癌区分,但若能观察其病变的全貌,并结合病史,皮损增长迅速,中央以角质栓的火山口样凹陷,便可以确诊。
2.3.虽然本病属于良性,可以自然消退。
但因临床出现继发感染情况下,致使疾病诊断治疗变得更为困难,只有在控制感染的同时,进一步处理原发病灶,才能为疾病的最终治愈创造条件。
3.护理体会:病人治疗期间情绪变化特别大,考虑预后、容貌受损等情况,情绪比较低落,我们积极给病人提供有效治疗的信息,安慰、鼓励病人,帮助他树立信心,克服恐惧心理,让其家属多陪伴左右,积极配合治疗,4个月后病人痊愈。
参考文献:
【1】【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526-1528.附图片4张。
图1 图2
图3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