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第4课时综合实践身体的变化1.课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1课时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4)第2课时分段整理数据 (8)第3课时平均数 (11)第4课时运动与身体变化 (15)(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出发,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体验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画图、表格、文字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数据,并能对简单数据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和解释,积累了一些统计活动的经验。
不过,这个阶段学生接触的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非正式的。
从本单元开始,将结合具体的统计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本单元主要教学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数据,以及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积累分析和比较简单数据的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件(共63张PPT)

练习七
5.如果单脚站立,你估计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 其他同学呢?15~20人一组,互相测试单脚站立 的时间(用秒表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练习七
根据记录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第 小组同学单脚站立时间统计表 年月
成绩/秒 合 计 120以下 120~179 180~239 240及以上 人数
(1)单脚站立时间最长的是谁?最短的呢? 他们的成绩相差多少?
李张王陈
2 1 0
吴刘史孙沈
小 刚
明男生宇 和晓杰女生,谁套燕 得晓 娟准敏 敏一芸些?明 芳
新知讲解
3
男生套圈成绩的平 均数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数量/个
11
10与18日
10
移多补少
9 8
7
6
5
4 3 2 1 0
李张王陈
小
晓
刚明宇杰
新知讲解
3
男生套圈成绩的平 均数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数量/个
11
10与18日
第 四 单元 统 计 表 和 条 形 统 计 图 (一)
第 1 课时 简 单 的 统 计 表 和 条 形 统 计 图
新知讲解
1 张丽华调查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 节目,调查结果记录如下:
科普类 综艺类 动画类 体育类
这是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些数据的?
新知讲解
1 根据统计结果,完成统计表。
科普类 综艺类 动画类 体育类
练习七
1.青阳小学四年级一班同学调查了学校某星 期天的用水量,并制成了统计图。
(2)除星期六、星期日外,每天的用水量大约 多少吨? 每天的用水量大约11吨
练习七
2.根据下面四年级二班女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 的成绩记录(单位:个),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再回答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利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数据敏感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如何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展示和分析数据。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等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运动与身体变化》优质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研究,解决问 题的实践活动。
2.运动后身体的变化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可 以激起同学们相关的体验和感受。
3.引导同学们进入了“实验讨论”阶段。这样从 多个角度探讨研究问题的安排,培养了同学们 探讨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根据小朋友说的话,判断下面各题的说法是否 正确.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
用同样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会相同 吗?选择两项不同的运动做试验,像上面那样,记录每次运 动后各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姓名”栏右面的两栏空 格填上不同的运动名称),再求出小组每次测量脉搏的平均 数。
1.向体育老师了解四年级体育课上学生每分钟脉 搏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老师是怎样 为我们安排活动的。
小学生由于身体正在生长发育阶段。运动量不易太大。 一般运动心跳保持在100次左右为宜 。
老师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我们安排活动……
2.设计并完成活动:测量你在不同的运动前后每 分钟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王云同学参加舞蹈比赛,8位评委打 出的分数是:94、95、91、93、96、92、 94、97。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 分,王去同学最后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1.我们班同学的身高一定都是135厘米。 2.我们班杨明同学身高可能不是135厘米。 3.我们班同学身高都不可能超过135厘米。 4.我们班李洋同学身高最矮,可能只有125
厘米。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 变化吗?
四人一组做实验,把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里, 并求出小组每次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统计表的填写和制作。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本知识,能够通过它们来了解和分析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将数据整理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如何通过它们来分析数据,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填写统计表,能够通过它们来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和填写统计表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重要性,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达数据,增强对数据的敏感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制作条形统计图和填写统计表。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数据,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数据的奥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统计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准备制作条形统计图的工具,如直尺、彩笔等。
3.准备统计表的模板,让学生填写。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了解一个人的身高、体重等信息的?学生可能会说通过测量,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如果要了解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信息,应该如何进行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已经制作好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如何制作的?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用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数据,并能从中获取信息。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理解不透彻,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本知识,能够读懂并能简单地制作。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学会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2.难点: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的意义。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统计图表素材,用于课堂演示和练习。
2.准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模板,方便学生制作。
3.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引发学生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统计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表,如商店的销售统计表、班级学生的成绩统计表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制作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数据,从而达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制作方法。
同时,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形象的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如每个条形的长度代表数据的多少,条形之间的距离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它们的作用。
2.让学生学会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如每个条形的长度代表数据的多少,条形之间的距离等。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讨论等方式,掌握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样本。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学校运动会运动员的成绩,引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如条形统计图中的每个条形的长度代表数据的多少,条形之间的距离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统计主题,如家庭人口、班级人数等,然后让学生根据所选主题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带练习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2、分段整理数据有时统计要分段整理数据,数据分段时,要注意每段之间要“连续”,整理数据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数据不遗漏、不重复,还要注意检查统计表里的合计数.3、平均数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它介于这组数据最多的和最少的数之间.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移多补少(取长补短);一种是先合再分,即用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总数÷总份数(人数);总数=平均数×总份数4、运动与身体变化:通常情况下,体育运动都会引起脉搏的加快,而不同运动量所引起的脉搏加快的程度也不一样.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练习一、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可以用画()字的方法记录数据.2. 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可以制成()或().3. ()是反应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4. 美美在期中测试中语文95分,数学93分,英语91分,她的三科平均分是()分.5. 三个连续偶数,它们的平均数是20,请问这三个数分别是(),(),().二、判断正误(每题2分,共10分)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2.分段整理数据还可以用画“√”等其他符号记录数据.()3.几个数的平均数一定大于其他几个数. ()4. 几个数的平均数一定是这几个数中的一个数. ()5.徐老师家距学校的是360米,李老师往返一次需要30分钟,徐老师平均每分钟走12米. ()三、计算(40分)1.直接写出得数(每题1分,共10分)30×12= 40÷20= 87-19= 65-27= 55+35=630÷90= 770÷11= 480÷40= 320÷4= 170×5=2. 脱式计算(每题3分,共21分)180×4-590 800-95×7 65-65÷5 23+45×2425×17+25×23 (12+69+96)÷3 9+19+199+19993.列式计算(每题3分,共9分)(1)126的25倍是多少?(2)15个230是多少?(3)除数是56,商是23,余数是25.被除数是多少?四、解决问题(每题5分,共40分)1. 移一移,使每一行的小兔子一样多.(4分)2. 育才小学组织四五年级学生参加植树节活动,四年级5个班,共植树126棵,五年级有4个班,共植树144棵.平均每个年级植树多少棵?平均每个班植树多少棵?(5分)3. 二年级学生进行“三跳”比赛,每人每分钟单跳次数记录如下.(单位:下)(7分)(1)这7个数的和是多少?(2分)(2)去掉第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和是多少?这个去掉的数是多少?(3分)(3)去掉第二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和是多少?第二个去掉的数是多少?(3分)参考答案:一、1. 正2. 统计图‘统计表3. 平均数4. 93分5. 18,20,22二、1. √ 2.√ 3.× 4.× 5.×三 1. 360 2 68 38 907 70 12 80 8502.3. (1)126×25=3150 答:126的25倍是3150.(2)15×230=3450 答:15个230是3450.(3)56×23+25=1313 答:被除数是1313.四、1. 每行:(6+2+8+4+5)÷5=5(只)2. 平均每年级:(126+144)÷2=135(棵)平均每班:(126+144)÷(4+5)=30(棵)答:平均每个年级植树135棵,平均每个班植树30棵.前4个数和:36×4=144后3个数和:70×3=210第4个数:(210+144)-324=30答:第4个数是30.7、(1)18×7=126 答:这7个数的和是126.(2)6×19=114 126-114=12答:剩下6个数的和是114,这个去掉的数是12.(3)5×20=100 114-100=14答:剩下5个数的和是100,第二个去掉的数,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
运动后,你的脉搏是怎样变化的?从算出的平均数来看,小 组同学的脉搏情况又是怎样变化的?
运动前后,你的脉搏次数与小组平均数相比,差别大吗?
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还能知道什么?
不同的运动方式对脉搏会有不同的影响吗?选择另外一项运
动,按前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填写下表。
我们组选择的运动是(
姓 名
)。
休息后/ 次
小试牛刀(选题源于《典中点》)
1. (1)下面哪种情况下呼吸和心跳最快?( B ) A.安静状态下 B.运动刚结束时 C.运动休息3分钟后 (2) 下面哪种情况下脉搏跳动最慢?( A ) A.安静状态下 B.运动刚结束时 C.运动休息3分钟后 (3) 人的正常呼吸是每分钟( A ),人的正常脉搏 是每分钟( B )。 A.20次左右 B.80次左右 C.140次左右
运动前/次 运动后/次
平均数 这次运动引起的脉搏变化是怎样的?比较两次
运动前后脉搏发生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1.了解四年级学生体育课上每分钟脉搏次数达到多少比较合适,
老师是怎样为我们安排活动的。
2.设计并完成活动:测量你在不同运动前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记录下来制成统计表,与同学交流。
通过实验,你对运动与身体 的变化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 下面是一小组4名同学测量每分钟呼吸情况的记录表,计
算出他们每分钟呼吸次数的平均数,填写在表格里。
一小组4名同学测量每分钟呼吸情况的记录表
22
36
25
四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运动与身体的变化 (活动课)
SJ 四年级上册
1
活动目的
1.经历探索活动前后脉搏跳动变化规律的过程,掌பைடு நூலகம்通 过实验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 义,增强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2. 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 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 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 活动过程
提出 问题
实验 讨论
引申 反思
当堂 检测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身上会 出汗。
脉搏会
加快。
呼吸也
会加快。
运动对脉搏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每四人为一组,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把每次得到的数
据填入下表,并算出平均数。
1.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的次数。 2.原地 高抬腿跑30秒后,立即测出1分钟脉搏的次数。 3.休息2分钟后,再测出1分钟脉搏的次数。 姓 名 运动前/ 次 运动后/ 次 休息后/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