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统 差 异 的反映 。在 影 响教育 的现实性 上 , 治的 、 政 经 济 的、 科技 的 、 会 的 因素起 着 重 要的 作用 , 社 这 些影 响教 育的 因素 是交 叉互 动的 ; 在本源上 , 化 文
便对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作一分析 。


文 化 传 统 的含 义 及特 征
式 。 Ⅲ ”
指 出: 所有 主要 的 人类 文化 系统 都 必须 包 括教 育
的成 分在 内 . 然我 们无法 确 切 地指 明文 化应 包 虽
括 哪些领 域 , 一一说 明其所涉 及 的 内容 , 但它首 先
应包括教 育。
我 们 昕说 的 文化 传 统并 非传 统 文化 , 化 传 文 统 是 一个 民旋 既定 的 教育 价 值 观念 、 理 特 征等 心 观 念层 面上稳 定的 心理 倾 向, 一个 民族 、 是 一个 国 家或 地 区世 代 传袭 下来 的、 有悠 久 历 史 的文 化 具
息化 的影响呈递增关系。 关键词 : 教育信息化 ; 文化传 统 ; 远程教育 中圉分类 号 ; 00 7 G4—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94 3 2 0 ) I0 5 —5 1 0— 1X(0 Z O 一0 30
教 育信 息化 的 主要特 点是在 教学 过程 中广泛
特质, 包括 政治意 识 、 德观 念 、 道 价值取 向 、 风俗 习
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 化信 息技术 它 已呈现 强劲 的发 展 趋势 ; 方面 , 一 电脑 多 媒体 技 术 、 因特 网在教 育 中的使 用 正 在使
传统 的教育 发生震 荡 ; 另一方 面 , 文化 传统对 教育
惯、 思维 方式等 它并 不仅 仅意 味“ 过去 存在 的一 切 , 是一 个 动 态的 观 念和 价值 取 向 , 肇 始 于 它 是 过 去、 融透 于现 在、 直达 未来 的一 种意识趋 势 和存 在 . 已经 积淀 于 人 们心理 中, 是 并时 刻规 范 、 配 支

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维普资讯
山 东教 育科 研
理 论 蚨 横
支 亿 铭 饶 教 畜 僧 墓亿 的 影 响
● 彭 虹斌
教育信息化 的主要特点是 在 救学过 程 巾广泛 应J 以电 } { 脑 多媒体和网络地 汛技术 为基础 的现代化信息技 术 . 它已呈 现强=】 l的发展趋势 . 方面 , = ! 电脑 多媒体 技术 、 囡特 陶在教 育
的阻碍是无 形的 学校现 存 的教 帅 、 救室 、 教室里 的黑板 、 粉
乎告诉 人们 . 计算桃会迅速取代传统 教学 笔 昔认 为事实并 非 如此 , 本文便对 文化f统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作一分 析 々 我们所说的文化传 统是指 - 个民族既 定 的教育 价值观 念、 心理特征 等 观念 堪 面 L稳定 的心 理 倾 j 其是一 个 民 鹱 一个国家或地 M时代传 装下来 的 , 具有 悠久 历 史的 文化 特质 , 包括政治意识 、 道德观念 、 值取向 风俗习惯 、 维方 价 思
l传统 的学 制结构 。传统 的学制结构 向多样化 、 身 化 终 方向发腥 , 这是各 国教育 的发展趋 势 , 但传 统 的学制结 构 的 影响仍然是存存 的, 粹周 已形成 一 完整 的学制 结构 , 誊 这些 结 构 内外沟通 , 相衔接 , 互 教育 情息 化促 进 r网络通讯 和 网 络教学 的大力发展 . 但传统 的学制结构对 教育信 息的 阿络化
文化 的物质屠 对教育 信息 化的影 响 主要表 现在传统 的学校教育机构时教育 信息化 的阻碍作用 . . 计算机和信息 系统 网络 的运 用对学 校教 育信 息化 表现 在物质方 面 现 为教 育技术 的现代 化 国都加 强 ,物 质 体 各 层 面的教育信息化 建没 纵观1 界各 目的教 育信息化 的发展 廿 趋势 美国对教霄 信息化的反应最 侠, :其次 欧{ _ ¨ 亚洲 束瑶

信息化教育概论(整本复习)

信息化教育概论(整本复习)

信息化教育概论(第二版)第一章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与教师角色新定位第一节步入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发展一、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影响与冲击1.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教育观念变革的含义:(1)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

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由知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上的认可。

(2)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

传统教育思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新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正在形成。

2.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革新(1)教育内容多元化(2)教育资源共享化(3)教育形式开放化(4)教育过程个性化(5)教育手段多样化3.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挑战(1)信息技术的推广与使用要求学校拥有信息技术的产品。

(2)信息技术给教育管理带来无限丰富的内容。

(3)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4)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学校工作性质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

二、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与作用分析:1. 教育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造成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择性等,学生们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使得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学生家长)权威的相对削弱,一方面使教育者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使教育者本身也必须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

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1998年撰文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

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

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门。

教育部部长周济也表示: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关于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相融合工作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相融合工作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工作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工作的建议容: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西方文化也随着现代教育的延伸,对中国的影响日渐深入。

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使人们的视野更为开阔,但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我们经常看到,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很多时候正是由于当下人们对中国礼、义、信、孝等传统文化的忽视,对“养不教,父之过”等古老箴言的日益淡忘。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而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广泛流传,离不开现代教育。

因此,我提议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工作。

但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传统文化在嫁接到现代教育中时时会出现了互相“排异”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传统文化长期服务于传统社会,其中固然有不少是人类永恒的东西,但也的确有与现代社会不尽和谐的成分,再加以容非常复杂,对于许多人来说,把握起来的确很困难;二、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经典编写比较适宜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许多与现代教学观点不相吻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改变;三、至关重要的是,以道德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与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难以融合。

因此,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并不是在课程表中增加一门课那样简单,也不仅是转变一下观念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许多“技术性问题”。

办法:针对上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结合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我有几点建议,以期对当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一、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加强素质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精髓集中地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中,它们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应当是我们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主要包括: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见利思义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整合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学校课堂。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的丰富和深入,一些传统的文化和价值也逐渐被淡化或遗忘。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整合传统文化,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一、整合传统文化的目的整合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习负担,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文化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增强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在信息时代中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中人们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整合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2、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但在信息时代中,文化自信感逐渐减弱。

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整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感。

3、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信息技术的普及,让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发生了变化。

大多数人更喜欢快速浏览网络信息,而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却有所下降。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整合传统文化,有助于鼓励学生增强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融入教材设计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融合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时,可以引入传统文化中有关木匠技艺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硬件工作原理。

2、组织文化活动在课外时间可以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例如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品尝传统的美食和饮品,以及参观有关传统文化的展览。

这些活动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

3、建立互动式学习环境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建立互动式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互动白板、电子阅读器、网络课程等,建立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相关文化知识,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形成主动、积极地探究和思考的习惯。

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南疆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一直是南疆地区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空间和机遇也在不断扩大。

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南疆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也影响着南疆地区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深入研究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促进南疆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升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南疆地区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深入了解目前信息化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

2. 分析影响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因素,探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未来提高信息化水平提供思路和方向。

3. 提出针对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对策建议,包括制定具体措施和政策,以推动信息化发展。

4. 探讨对策实施的途径,包括资源调配、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为实现信息化目标提供操作性建议。

通过对以上研究目的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为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促进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南疆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一直面临着种种挑战与困境,而研究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而南疆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区,促进南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南疆地区教育质量,更可以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和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许多学校开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教学,并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1.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传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神,增强对祖国的感情认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道德规范和人文关怀,强调孝道、仁爱、礼义、廉耻等传统价值理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人格,使他们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 促进文化自信心的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增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建立起文化自信心,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情感,从而建立起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1.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可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对经典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

2. 组织文化活动学校可定期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大会、传统文化展览、古诗诗词朗诵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体验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物展览、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久载古今,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遗产。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始终被视为一种非凡的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然而在现代时代,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传统文化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面对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等多重挑战,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成为了当今社会重要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余热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为数众多,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诗歌、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等,它们的价值无可置疑,对于培养人的人格和心理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

但是,确实存在许多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过于枯燥、死板,难以引起青少年的趣味与兴趣。

因此,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呢?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和转型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建议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注重创新和多样性。

教育内容可以将传统文化和新知识相融合,同时运用科技手段,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更适应现代生活。

此外,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可以通过各种多样的传播方式展现,比如情境式教学、游戏式教育、互动式教学等等,这样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对于个人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自我修养,让自己具备更强的人文底蕴;对于社会而言,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人们能够提高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四、结语在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教育的主题,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二者分成两个完全独立的领域。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转型很有必要,这样可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基础,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料 并 没 有 退 出历 史 舞 台 。 由于 文 字 辅 导 资 料 的 制 作
耗 费不 高 。 济 、 用 。 今 后 相 当 长 一 段 时 间 内要 经 实 在
教 室 、 板 、 笔 。 挥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些 有 效 的物 黑 粉 发 这 质 文 化 载 体 已经 延 续 了 很 多 年 。一 方 面 , 物 因 其 财 容 易 变 革 , 质 文 化 往 往 是 教 育 改 革 的突 破 口 , 国 物 各
大 力 投 资 教 育 , 进 教 育 的 信 息 化 也 就 不 足 为怪 ; 促 另
甚 至 有 一 种 恐 惧 心 理 。 不 习 惯 到 习 惯 有 一 个 比较 从
调 。 乎 告 诉 人 们 : 算 机 会 迅 速 取 代 传 统 教 学 。笔 似 计
者 认 为 。 实 并 非 如 此 。 本 文 仅 就 文 化 传 统 对 教 育 事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略 作 分 析 。 文 化 传 统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主要 体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质 层 面 、 度 层 面 和 观 物 制 念 层 面 。 这 三 个 层 面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互 不 相 同 . 递 增 关 系 。 质 层 面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最 呈 物
弱 。 度 层 面较 强 。 念 层 面 最 强 。 制 观
摘 要 :文 化 传 统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有 着 重 大 的 影 响 , 现 在 物 质 、 度 、 念 三 个 层 面 , 三 个 层 面 对 教 育 信 患 表 制 观 且 的 影 响 呈 递 增 关 系 。 物 质 层 面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最 弱 , 度 层 面 处 于 中 间 , 念 层 面 对 教 育 信 忠 化 的 影 响 最 制 观 强 。未 来 的教 育信 息 化 只能是 “ 统 的教育 文 化+ 教育 信息 化” 一种 整 合形 式 。 传 的 关 键 词 :教 育 信 息 化 ; 化 传 统 ; 程 教 育 文 远 中 图 分 类 号 : 00 7 G4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7 1 ( 0 2 0 —0 50 1 0 —5 2 0 ) 40 4 —3 6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4期
河 南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业 教 育 版 ) 职
4 5
文 化 传 统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吴 景 祥
( 乡机 床 厂 技 工 学校 ,河 南 新 乡 新 430 ) 5 0 0

教 育 发 生 震 荡 ; 一 方 面 , 化 传 统 对 教 育信 息 化 的 另 文 影 响也 无 处 不 在 , 民族 的 文 化 传 统 ( 其 是 教 育 传 各 尤
统 ) 定 地 固 守 已 经 形 成 的教 育 文 化 。 目前 , 坚 计算 机 辅助 教学 、 网络 教 学 的 文 章 比 比 皆是 , 多 是 一个 论 且
等而言 。 资 制作 C 课 件 和导学 光 盘 费 用较 高 。 投 AI
且 要 耗 费 大 量 的 人 力 、 力 、 力 。但 多 媒 体 软 件是 物 财 计 算 机 教 学 与 网络 教 学 的 发 展 方 向 。 媒 体 教 学 软 多
件 理 应 是 开 发 的方 向 。 传 统 的 文 字 教 材 和辅 导 资 而

物 质 层 面 对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文化传统 的物质层 面对 教 育信 息化 的影 响 . 主 要 表 现 在 传 统 的 学 校 教 育 机 构 和教 学 载 体 对 教 育 信 息化 的阻碍作用 。 1 .传 统 的 学 校 教 育 机 构 对 教 学 信 息 化 有 阻 力 学 校 教 育 机 构 是 最 基 本 的物 质 文 化 层 面 。学 校 教 育 起 源 于 奴 隶 社 会 . 有 几 千 年 的 历 史 。 自从 产 已 生 了 学 校 教 育 以 后 . 教 育 ” 一 培 养 人 的 社 会 活 动 “ 这 便 有 了 固 定 的场 所 。特 别 是 捷 克 教 育 家 夸 美 纽 斯 倡 导 班 级 授 课 制 以 后 . 规 模 培 养 人 这 一 教 育 生 产 现 大
教 育 信 息 化 的 主要 特 点 是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广 泛 应 用 以 电 脑 多 媒 体 和 网 络 通 信 技 术 为 基 础 的现 代 化 信
息 技 术 。它 已呈 现 出 强 劲 的 发 展 趋 势 : 方 面 。 脑 一 电 多 媒 体技 术 、 特 网 在 教 育 中 的使 用 正 在 使 传 统 的 因

长 的过 程 。 慢 慢 习惯 以后 , 待 才会 逐 步 使 用 。 2 .传 统 的 教 学 载 体 对 教 育 信息 化 有 阻 力
传 统 的 文 字 媒 体 在 今 后 相 当长 一 段 时 间 内 。 仍
然 是 教 学 的 主 要 载 体 。 音 像 带 、 算 机 软 件 、 盘 就 计 光
方 面 , 一 物 化 的 文 化 载 体 一 旦 形 成 后 , 会 产 生 这 就
巨大 的 惯 性 , 教 育 信 息 化 有 一 定 的 阻 碍 作 用 。事 对 实 证 明 。 校 教 育 机 构 的 有 效 文 化 载 体 对 育 信 息 学 化 的阻 碍 是 无 形 的 , 校 传 统 的 教 师 、 板 、 笔 正 学 黑 粉 因 为 它 还 有 用 。 有 效 , 多学 校 嫌 信 息 化 的 设 备 太 也 很 贵 , 愿意买 ; 不 即使 购 置 了 现 代 化 的 教 学 设 备 , 计 如 算 机 、 媒 体 设 备 、 息 网络 , 们 对 它 首 先 是 排 斥 , 多 信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