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智障人士人际交往能力的行动研究--以北京某智障人士服务机构为例

合集下载

浅谈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方法

浅谈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方法

浅谈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智障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也越来越多。

实施现代教育理念,促进智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而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促进低段智障学生之间的同伴交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提供多元化的交往机会。

低段智障学生交往的能力较弱,需要教育工作者创造多样的交往场景。

在课堂上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在课间,学生可以在活动场地进行互动游戏等。

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社交活动,例如音乐会、运动会等。

通过这些具体的交往机会,低段智障学生可以积累社交经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培养友善和宽容的教育环境。

创建一个友善和宽容的教育环境是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关键。

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引导普通学生对智障学生持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帮助他们理解智障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教育工作者也要帮助智障学生树立自信,不用害怕和普通学生相处,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学生交往的意愿。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同伴交往。

家庭是孩子们最早的社交圈,与学校的配合是促进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智障学生在家庭中的交往情况,并为家长提供指导和支持。

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让孩子们有机会与其他同学互动。

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为智障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对于某些智障学生,可能需要特殊的辅助工具和资源,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同伴交往中。

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提供多元化的交往机会、培养友善和宽容的教育环境、加强家校合作、注重个体差异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低段智障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他们与同伴的融洽互动。

这不仅有助于智障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建设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如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功能发育障碍,语言发展缓慢,交际语言贫乏,与人交往能力低下。

培养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了教育重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培养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文章内容。

培养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一、利用情感,培养交际能力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点头、一声赞许、一个微笑都能给学生带来亲切和快乐的感觉,这对他们交往能力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应时刻关心这些孩子,对他们多一些爱心、细心和耐心。

二、通过日常用语,培养交际能力智障儿童语言发展速度缓慢,不善于运用语言与人交流,所以教师应加强语言交往常识的训练,注重语言训练的实用性,为成功交往打下基础。

如:教给学生与人见面时道一声,“你好”;向父母长辈祝寿时可以说,“身体健康”,使学生体会到使用礼貌用语,讲文明、讲社会公德是成功交往的基本要求。

三、创设情境,培养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创设情境,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好人与坏人、同学与老师等。

例如:在讲述如何辨别好人与坏人时,可设置狼和小羊的故事情境,让每一个学生表演一遍狼和小羊,通过他们的参与,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开展活动,促进交际能力智障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在情景表演中扮演得很好,但在生活交往场合则会频频出错。

因此,需要他们深入活动中去锻炼。

因此学校可根据季节的不同组织郊游,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

五、做好榜样,引导交际行为家长要注意用自己的言行引导智障儿童,可提醒孩子请邻居家的孩子来玩,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孩子礼貌待客。

让孩子体验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另外带孩子上街购物时,尽量让孩子出面与营业员交流,说明所购物品及数量,直接付款等,培养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

六、教给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让孩子学会容忍与合作,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反的事,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例如:几个孩子一起商量活动,大家都说想玩滑梯,而自己却想拍球,此时,就要克制自己的愿望,和同伴愉悦地玩滑梯,这样才能使交往顺利进行。

浅谈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方法

浅谈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方法

浅谈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智障学生融入到普通学校中,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

虽然这种融合教育有助于智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由于智障学生的特殊需求,他们往往面临着与普通学生的交往困难。

所以,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培养共情意识等方面,浅谈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方法。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于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创造一个温馨、包容和友善的校园氛围,让每个人都感到被尊重和接纳。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如班级聚餐、户外运动等,让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参与增加彼此的交流机会。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以合作为主题的活动,如小组作业、合唱比赛等,让学生们有机会共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通过这些活动,智障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隔阂可以得到有效地缩小,交流和互助的机会也会增加。

为智障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是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关键。

每个智障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特点,学校应该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智障学生提供个体化的教育方案。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教育辅导组织,为智障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育目标。

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和个别培训,提供额外的支持和帮助,帮助智障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这样,智障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可以得到提升,他们也能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培养共情意识是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重要方法之一。

共情意识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对于促进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交往十分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和社交活动来培养学生们的共情意识。

在每个班级中设置一个互助小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互助讨论和情感分享,让学生们能够从中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人。

学校还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课程和人际交往技巧培训,提高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和共情能力。

这样,智障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就能更加顺畅,交往的障碍也能逐渐消除。

社会工作者伦理困境应对策略研究以北京H智障服务机构为例

社会工作者伦理困境应对策略研究以北京H智障服务机构为例

5、培训和教育: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是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应对伦理 困境的重要途径。这可以包括关于伦理决策的课程、案例讨论和实践训练等。
6、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审查自己的决策是 否合理和符合伦理规范。同时,监督机制还可以为那些在实践中遇到伦理困境的 社会工作者提供支持和指导。
一、引言
H机构是一家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福利服务。然而, 在实际运作中,该机构遇到了一些伦理困境。这些困境引发了关于公共服务领域 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本次演示旨在通过分析H机构服务个案中的伦理困境,探 讨其产生原因、解决方案以及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二、个案描述及伦理问题具体表 现
7、促进多元参与:让服务对象、家属和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决策过程,提高 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这有助于平衡各方的利益和关切,避免单一主体主导决 策所可能带来的偏见和冲突。
四、结论
面对伦理困境是社会工作者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通过提升专业素养、建立 信任关系、寻求专业指导、制定明确的政策、培训和教育、建立监督机制以及促 进多元参与等多种策略,可以有效地应对这些困境,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确保 服务的公正性和质量。
社会工作者伦理困境应对策略 研究以北京H智障服务机构为例
01 引言
目录
02 一、伦理困境的内涵
03
二、社会工作者面临 的伦理困境
04 三、应对策略
05 四、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服务机构的核心力量,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服务对象的生理 和心理健康问题,还涉及到复杂的伦理困境。本次演示以北京H智障服务机构为 例,探讨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如何应对伦理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3、完善社会工作领域的制度和规范。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合作,完善社 会工作领域的制度和规范,明确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和权利,从而减少伦理困境的 发生。

论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培养

论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培养

论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培养智障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智力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的儿童。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困难,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沟通能力的欠缺。

智障儿童的沟通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还能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重要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智障儿童在沟通能力上的困难。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上的障碍,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通常会比正常儿童差很多。

这使得他们很难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更加影响了他们社交和生活的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智障儿童的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了解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培养方法。

首先是通过语言训练,包括语言模仿、发音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语言训练,可以帮助智障儿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其次是通过图像辅助沟通,利用图片、图表等辅助工具来帮助智障儿童进行沟通。

这种方法可以弥补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还可以通过社交活动的参与来培养智障儿童的沟通能力。

让他们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接触不同的人群,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

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他们个人发展重要,对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个有良好沟通能力的智障儿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

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表达自己,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各个领域。

他们的社交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他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个有着良好沟通能力的智障儿童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平等的重要途径。

通过培养智障儿童的沟通能力,可以让社会更加关注他们的需求,更加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从而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平等。

在实际工作中,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需要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包括专业的语言训练师和辅助工具。

如何培养智力障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智力障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智力障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我深知智力障碍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难处,以及智力障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从特殊教育的视角,探讨如何培养智力障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智力障碍青少年在认知、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与健全青少年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受挫。

此外,智力障碍青少年往往对社会规范和信号的理解和应对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更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这些困难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

培养智力障碍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1.提高沟通能力针对智力障碍青少年的语言沟通障碍,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比如,通过语言游戏和角色扮演,引导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表达和理解技巧。

此外,还可以利用视觉辅助工具,如图片、手势和象征性物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2.培养社会技能教师可以通过社会技能训练,教授智力障碍青少年基本的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

比如,可以开展生活技能课程,教给他们如何打招呼、表达感谢、有序等候等日常礼仪规范,再通过情境剧和社会故事等形式,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预期行为。

3.情绪管理教师应关注智力障碍青少年的情绪波动,教授他们如何识别和表达情绪。

可以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引导他们将情感表达出来。

同时,还要教授他们如何应对负面情绪,如通过深呼吸、冥想等自我调节技巧减轻心理压力。

4.促进同伴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多种集体活动,如小组合作、团队游戏等,鼓励智力障碍青少年与同伴互动。

文/刘 艇 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特殊教育学校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分享、协作和互助,使他们体验到团队合作的成就感。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智力障碍青少年与同伴的关系,努力消除歧视和欺凌现象,提高他们的社交自信心。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以上的培养方法,智力障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提高自尊和自信心智力障碍青少年在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互动后,会感受到成就和认同。

试析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试析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试析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智障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不能够很好的适应,他们的社交需求较为淡薄,社交能力也普遍较低,极大的制约了智障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前智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路径,希望能够大幅增强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力,使之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在社会上立足,从而收获健康快乐的人生。

标签:智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路径引言智障儿童的智力发育迟缓,往往不能够快速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正确理解信息内容,因而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于智障儿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智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借助某些手段来培养,基于此,必须要加强对智障儿童的针对性训练,激发智障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确保智障儿童在长时间的训练以后能够切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独立的人格,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一、智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1、自身因素受到自卑心理的影响,智障儿童普遍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他们认为自己会得到他人的白眼,拖集体的后腿,成为集体获得荣誉的绊脚石,所以智障儿童对于集体活动通常是望而却步。

与此同时,智障儿童还具有自控力差、破坏力强、思想极端的特点,他们比较喜欢自己一个人活动,不能够与他人保持良好合作,甚至经常会与其他儿童发生肢体冲突,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智障儿童的社会交往。

2、社会因素不少人对于智障儿童都抱以轻视心理,他们认为智障儿童就是傻瓜,极有可能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还可能会危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这就造成了社会环境对智障儿童的歧视,很少有人能够发自内心的关爱智障儿童。

3、家庭因素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不能单单依靠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智障儿童往往会得到家长更多的偏爱,家长认为孩子只要离开自己的庇护就会受到伤害,因此他们将孩子束缚在自己的周围,竭尽所能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导致智障儿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事事都只考虑到自己,稍有不如意就会哭闹不休。

浅谈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方法

浅谈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方法

浅谈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方法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一直在探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低段智障学生往往面临着社交困难、孤立、沉默等问题,缺乏与同龄人正常的交往。

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的方法。

要提供一个包容和理解的社交环境。

低段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差异,往往会面临着同伴的排斥和歧视。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和家长需要提供一个包容和理解的社交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全校学生了解低段智障学生的特点和困难,增强同理心和包容心;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低段智障学生和同龄人一起参与,慢慢地融入到同伴交往的圈子中。

家长可以在家中培养孩子的包容心和理解力,让他们懂得尊重和帮助低段智障学生。

要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

低段智障学生因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差异,往往缺乏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的机会,学校和家长需要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文体活动,让低段智障学生和同龄人一起参与,比如比赛、演出、游戏等等,为他们提供与同龄人一起交往的机会;家长可以组织一些家庭聚会或者外出活动,让低段智障学生和邻居、亲戚一起参与,增加他们和社会的互动。

要加强社交技能的培训和指导。

低段智障学生往往因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差异,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比如沟通能力、交往技巧等等。

学校和家长需要加强社交技能的培训和指导。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社交技能培训课程,针对低段智障学生的特点和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家长可以在家中加强孩子的社交技能培训,比如培养他们的交往技巧、沟通能力等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交技能指导。

促进低段智障学生同伴交往,是一个复杂而又必要的工作。

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提供一个包容和理解的社交环境,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建立互助和支持的社交模式,加强社交技能的培训和指导,为低段智障学生创造更多的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行动研究方法。Holter 和 Schwartz-Barcott 认为行动研究有四个特性:研究者与参与 者的合作;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改变实际情况;发展理论。 (二)研究过程 1.干预方案制定与修改。初步干预方案包括在机构开 展“手拉手”智障人士人际交往学习团体,并开展了两次团 体活动。在实施前两次团体活动的基础上,对干预方案进 行了深入讨论、反思和修改。修改后的干预方案对“手拉 手”人际交往学习团体的后 3 次活动方案进行了调整,并 添加了对机构工作人员和机构自身活动的干预。 2.资料收集。每次活动之后,研究者会对干预过程撰 写工作记录,共撰写工作记录 8 篇;在整体干预方案实施 之后,研究者对参与干预方案执行的两名机构工作人员进
智残 等级
人际交往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际关系建立 人际语言沟通
人际情 绪控制
A 男 22 三级

能够进行基本的语言表 达,但表达没有逻辑性

B

23
二级
参与度不高;不能独立完整的表达
缺乏主动性
一句话

C

23
二级
参与度不高,不能完整的表达一句 欠缺主动性 话;欠缺独立性

D

20
二级
有参自与闭度倾不向高,不能完整的表达一句话
参考文献:
[1]新华社.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公报及说明
[A].[2006-12-01].
[2]韩邈.智障人士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研究[D].保定:河北大
学,2011.
[3]董小苹.中国青少年对智障学生的认知态度研究[J].当代
青年研究,2008,81(11):21-28.
[4]张爱华.智障人群生活状况调查[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
三、讨论
1.对民间机构中智障人士的介入要以机构为中心。已 有干预研究大多是以智障人士为中心,对智障人士自身的 基本情况加以了解,并制定特定的、具体的干预方案[8][9]。这 种干预模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干预效果,但是也存在很 多问题。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 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 并影响着个体发展[10]。智障人士个人主动性有限,其成长和 发展主要受机构和工作人员两个系统的影响。本研究对智 障人士的干预方案设计及实施均是以机构为中心。对机构 基本情况、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及智障人士的基本情况进 行全面、综合的考量,从而设定具体的干预方案,这不仅规 避了“以智障人士为中心”介入的缺陷,而且可以更好地借 助和发挥智障人士周围环境及资源的力量,强化干预效果 及其持续性。
会乱发脾 气,有攻 击行为
注意力较为 可以进行基本的语言
E 男 20 三级 分散,专注度 表达,但经常问重复 无
不高
性问题
F 男 24 三级

可以进行基本的语言 表达,欠缺独立性

二、研究结果
(一)整体干预方案
1.整体方案设计思路。研究者对于北京某智障人士服
务机构智障人士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介入是在阿德勒的
2007,81(3):6-11.
[8]潘 利 营 . 一 项 基 于 社 会 工 作 增 权 理 论 的 研 究 [J]. 社 会 工
作,2009,81(12):9-12.
[9]谭磊,林玉泉.以残疾人为中心的优势评估与社工介入模
式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10(5):53-59.
[10]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院学报,2007,23(2):43-47.
[5]金萍,彭红,许家成.成年智力残疾人生活质量调查[J].中
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3):294-296.
[6]陈福侠,张福娟.对一例成年智障者社会交往技能的社区
干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74(8):22-25.
[7] 马 红 英 . 智 障 人 士 社 会 接 纳 度 调 查 [J]. 中 国 特 殊 教 育 ,
自卑与超越理论和优势视角的指导下,以机构为中心进行
收稿日期:2014-09-25 作者简介:张蓓蓓(1990-),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哀伤、智力障碍研究;贾晓明(1961-),女,北京人,教授,从事 哀伤、心理咨询研究。
SheHuiYanJiu
☆社会研究☆
的多种途径的干预。团体工作介入、对机构活动的介入、对 机构工作人员的介入三方面的介入,层层递进,相互促进。 干预方案一开始并不是成型的,而是在干预过程中进行不 断调整、修改和完善,最终确立完整的干预方案。
三个方面;整体性干预是有效的,智障人士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智障人士;人际交往能力;行动研究;民间机构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056-02
目前,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 6.34%,智 力残疾者人数共 554 万人[1]。智障人士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 会群体。对于智障人士人际交往的研究主要包括人际交往 状况和干预研究。智障人士人际交往状况的研究均从社会 接纳的角度出发,或者把人际交往作为智障人士生活质量 的一个指标进行研究,并发现智障人士的社会接纳度仍有 待提升[2][3],对于智障人士人际交往状况的描述并不一致[4-5]。 对于智障人士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主,陈福 侠通过社区干预,并采用行为主义疗法的技术,帮助案主 顺利克服人际交往恐惧,提高了人际交往技能[6]。国内关于 智障人士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很少,而且多将智障人士 的人际交往能力作为生活质量或社会接纳的一个指标进 行研究[2-5][7],缺乏独立、深入的探讨。本研究以北京某智障 人士社区服务机构为例,针对民间机构中如何提升智障 人士人际交往能力这一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2.对智障人士的干预重在理念。目前,社会公众对于智 障人士的看法大多从问题视角出发,较为关注智障人士所 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但这给智障人士贴上了“有瑕疵、有问 题,有疾病、无能”的标签[7],使其社会融合面临诸多挑战。 研究对智障人士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干预以阿德勒的 自卑与超越理论和优势视角为指导,关注智障人士的潜 能和资源,并将理论具体化为两项理念和原则:“智障人士 有人际交往的需求”和“智障人士有人际交往的潜能”。这 不仅使整个干预效果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更极大的挖掘 了智障人士自身的潜能和资源,获得了明显的干预效果。 在对智障人士进行干预时,一定要注重理念的确立和指导 作用。
2“. 手拉手”智障人士人际交往学习团体方案与实施。 研究者设计了“手拉手”智障人士人际交往学习团体,并初 步策划 5 次团体活动。在开展前两次团体活动的过程中, 研究者和工作人员的配合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但研究 者和机构工作人员发现下列问题:活动开展过程中组员的 参与度不高;活动过程中组员的注意力较差;团体活动的 干预效果并不明显;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和优势视角 对团体的指导性有所限制。基于此,研究者对团体方案做 出了调整:对团体方案的理念进行了具体描述;将人际交 往学习团体目标调整为成长陪伴,使组员体验到人际交往 的乐趣,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帮助组员改善在人际交往 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对团体方案实施的关注点进行了调 整。调整后的团体方案对于干预的每一个步骤描述的更加 详细,操作性更强。在后三次活动实施中,每次活动开展之 后,研究者均会与工作人员一起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 和评估,并对后续活动方案进行细微调整,以有效达到活 动目标。在后三次团体活动过程中,对每位组员亟须改善 的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干预。
Theory Research
学 ★★ 理 ★★ 论
提高智障人士人际交往能力的行动研究
———以北京某智障人士服务机构为例
张蓓蓓,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采用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探讨民间机构中提高智障人士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方案。研究发现:对机构
智障人士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包括对智障人士的团体工作介入、对工作人员的介入和对机构自身活动的介入
积极性都很高,但是在表达的完整性方面无明显改变。 3.对工作人员的干预效果。一是工作人员可以对智障
人士的人际交往进行间接的介入。通过访谈发现,工作人 员通过参与和配合研究者的干预方案,可以在机构日常活 动中对智障人士的人际交往进行间接介入。二是通过参与 干预方案的实施,工作人员对智障人士的理念和工作方法 有了很多反思和感悟,这对智障人士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具 有间接影响。
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全程录音,录音时长约 117 分钟。 3.资料分析。首先,对于工作记录根据“工作地点”和
“工作日期”两个类别进行编码,各码之间以逗号作为间 隔。以资料编码“天通苑 2014-3-20”为例,此码代表研究 者 2014 年 3 月 20 日在天通苑的工作记录。其次对校正过 的访谈录音文字稿根据“成员代码”和“句数”两个类别逐 字逐句地进行编码。访谈资料编码中的第一码是成员代
码,8 位成员的代码分别为 A、B、C、D、E、F、G、H,其中,G 和 H 为该活动组的工作人员;第二码为句数。以资料编码 “G-13”为例,代表成员 G 在访谈中所说的第 13 句话。
(三)研究对象
行动研究于该机构某活动组展开,该活动组智障人士
的基本情况如表 1 所示。
表1
成员基本情况
成员
性别
年龄
(二)干预效果 1.智障人士人际交往技能习得状况。一是所有智障人 士均习得了团体活动中所学的人际交往技能。让智障人士 对在“手拉手”人际交往学习团体中所学的人际交往技能, 如“如何做自我介绍”、“如何观察并识别他人的情绪”等进 行示范,他们都可以进行即时的示范。另外,某些学员在人 际交往方面出现挑战性行为时,工作人员的提醒他们也能 够很快明白,有的学员甚至能够根据活动中所学的一些东 西直接指出他人的错误。二是智障人士所学的人际交往技 能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适当运用。智障人士在干预过程 中可以对所学的人际交往技能进行示范,但是在实际生活 中不能适当运用。 2.智障人士人际交往问题改善状况。成员 B、C、D、E 在 研究者和工作人员的鼓励与引导下,全程参与每次的干预 活动,活动参与程度逐渐提高。成员 F 表达的独立性有了 明显提高和改善。在表达的过程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