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模块整合《生活与哲学》三大知识板块考点归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 知识提纲(超强)

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 知识提纲(超强)

《思想政治》之《文化生活》知识纲要(2018年修订版)(一)文化与生活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科技、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1)文化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文化的形式包括静态形式和动态形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C.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B.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018-2019学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模块整合《生活与哲学》三大知识板块考点归纳

2018-2019学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模块整合《生活与哲学》三大知识板块考点归纳

K12课件
11
Hale Waihona Puke [解析] 设问知识限定为“唯物论”。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 息如下:“根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萌发了海外并 购的念头”“制定了完备的方案”“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 场运作方式……完成对沃尔沃的并购”。分别可以对应“物质 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把尊重客观规 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等唯物论知识。
K12课件
9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1)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 真务实的精神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 脑、指导实践。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 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 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K12课件
13
[归纳领悟] 最常见的考法是通过呈现我国或地方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
题,综合考查对唯物论相关理论的理解运用和对材料有效信息
的解读能力,主观题居多,亦有选择题。措施类、体现类和评
析类试题居多。准确识记、理解唯物论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是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两类相关试题的答题模板
(1)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做某事?
K12课件
3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 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 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K12课件

2019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生活与哲学模块整合

2019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生活与哲学模块整合

大串讲 知识归纳
整合二 [主干知识串联]
认识论
大串讲 知识归纳
[核心要点整合]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即 实 践 决 定 认 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目的 方法论 实际运用 要坚持实践第 ①首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的观点,还 如:深入(实际), 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 要坚持理论和 ②在材料中找如下内容:在实际中得到了 原则,做到理 一步提高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 体的历史的统 唯一标准); 把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实践 一 是认识的目的) 动力,实践是检验认 实践相结合的 什么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认识进 标准,实践是认识的 论和实践的具 结果得到证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 事, 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 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根据规律 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 造规律,造福人类。
意识能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 要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自觉树 动的作 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 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 用 作用 识
尊重客观规
既要尊重客
律是发挥主 观规律, 按规 尊重客观 规律与发 挥主观能 动性 观能动性的 律办事, 又要 前提和基础, 充分发挥主 尊重客观规 观能动性, 把 律, 按客观规 发挥主观能 律办事必须 发挥主观能 动性 动性和尊重 客观规律结 合起来
大串讲 知识归纳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 物质与运 动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式,运动是物质的运 动,物质是运动的承 担者
大串讲 知识归纳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① 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 既要反对夸大 发,尊重客观规律;②充分发挥 意识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精神探求 又要反对片面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用科学的理 强调客观条件, 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 安于现状、 因循 无所作为 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 守旧、 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 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的思想

2019年全国高考最新《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修订版)

2019年全国高考最新《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修订版)

(。

2019 年最新全国高考《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完整归纳《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总论:1、2、3 课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 课);认识论(6 课);辩证法(7、8、9、10 课)历史唯物主义:(11、12 课)第一部分:总论(1、2、3 课)1、哲学的产生(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其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的概念(世界观角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 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系统化、理论化。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相互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 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 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生活与哲学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生活与哲学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专题04 生活与哲学一、选择题重点1.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爱智之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任务:3.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点燃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内涵: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形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6.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7.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8.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的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9.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10.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12.唯心主义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3.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观念、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主观精神;14.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概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15.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三统一),三个基本特征都统一于实践。

2018届(人教版必修四)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重难点知识速记

2018届(人教版必修四)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重难点知识速记

《生活与哲学》重难点知识速记1. 理解“哲学”的概念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注意:“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 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内容包括: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3.正确理解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③划分基本形态的依据:对物质的理解不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4.正确理解唯心主义①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觉得物质。

②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③划分基本形态的依据:对意识的理解不同。

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理解为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理解为客观精神。

5.全面理解哲学的作用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其次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核心考点(精华版)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核心考点(精华版)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核心考点(精华版)2018年高考政治第一轮考试的核心考点是哲学。

这门课程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以及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在这些单元中,我们需要研究17个哲学原理和2个辩证关系。

其中,唯物论包括第四课和第五课,而认识论则包括第六课。

历史观则包括第十一课。

在研究哲学时,我们需要掌握物质统一性原理、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遵循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以及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联系普遍性原理、联系客观性原理、联系多样性原理、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发展普遍性原理、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质量互变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要矛盾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主次方面原理以及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的价值内容、价值观导向作用、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及人生价值怎样实现。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评精神以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例如___、___、___、___和___的思想。

7、___在《理学通义》中曾说过:“气是事物存在的依据。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物质存在是建立在气的基础上的。

8、___认为,世界的存在不是由神创造的,也不是由人创造的。

世界是一个永恒的活火,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永恒的。

9、___认为,先___、金、木、水、火等元素混合在一起,创造了万物的存在。

二、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和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指人的主观精神,还指脱离人而单独存在的所谓“客观”精神。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选修复习提纲《生活与哲学》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选修复习提纲《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两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为什么?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3、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来做事做人。

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逆境消极等待,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困难面前积极奋进。

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世界观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因此,哲学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

(2)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三)哲学与时代精神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为什么?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