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汉
唐
直
曲
辕
辕
犁
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一第2步: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秦朝:已经有了管理“市”的法律。
(2)汉朝: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市令
(或市长 )进行管理。
(3) 唐朝:“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主要城市实行整齐划一的
“坊”“市”制。
(4)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5)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道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 镇,晋商、徽商成为当时著名的商帮。
选项
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
干扰
展, 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 使
B
选项
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 考生很难有这种认识, 而
误选 B 项
错误
由材料中的 “ 不抑兼并 ” 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
C
选项
和的说法错误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
正确
D
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宋代 “ 不抑兼并 ”,反映
小农经济。
------ 珍贵文档 ! 值得收藏! ------
------ 精品文档 ! 值得拥有! ------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干扰 A
选项
干扰 B
选项
干扰 C
选项
正确 D
选项
判断理由 “ 禁令 ” 是禁止商人占有土地,没有涉及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题干材料未涉及赋税问题,增加赋税收入与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无关 “ 贾人有市籍 ” 表面上看是加强商人户籍管理,实际上是禁止商人 占有土地 汉代政府规定商人不得占有土地,目的是防止商人兼并土地,如果 有人违反,就要没收其田地与财物,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
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1)发展水平: 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 ③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2) 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民营手 工业经营艰难,家庭手工业处于从属地位。 (3)生产布局: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2019高考历史三轮练习:考前第19天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9高考历史三轮练习:考前第19天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记图示】【必背知识】【一】古代农业经济1、模式和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或火耕)——“石器锄耕”(或“耜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4、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5、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
【二】手工业和商业1、手工业(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制瓷和丝织。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朝中后期出现雇佣关系。
(4)主要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2、商业(1)概况:商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业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
(2)“市”的发展①秦朝: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
②汉朝: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③唐朝:“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④宋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原先不设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夜市”繁华。
⑤明清:都市商业区繁华。
【三】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中;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整合学案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整合(二)[综合探究]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四、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四大因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4.科技因素: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复习对策]一、掌握古代中国四大主要经济政策1.工商食官: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2.坊市制度: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3.重农抑商: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4.闭关海禁: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二、理解明清商品经济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关联1.政治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原来的统治措施已经不能维护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成为必然。
2.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3.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理学走向僵化;小说、戏曲、绘画等市民文艺繁荣。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单元综述:本单元讲述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有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四部分组成。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也贴水平和炼钢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四肢也异彩纷呈,被西方称为“丝国”。
3、古代中国商业城市众多,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重要地位。
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
学法指导:1、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
2、应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以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应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看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道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发展轨迹。
重难突破: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发展变化:(1)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2)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考点1 “市”在历代的发展(d)1.(2018年1月杭州高三期末)北朝《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有( )①各种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②政府对“市”实行行政管理③集市地处交通便利之处④草市已经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木兰分别在不同的市场买不同的装备,说明商品买卖有固定的场所,故①正确;宋代以前政府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故②正确;集市地处交通便利之处,利于商品发展,故③正确;隋唐时期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材料不能看出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A.除东、西两市之外设立更多的“市”B.全城均衡分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对城中的“市”已经不再直接监管D.商业活动呈现突破空间限制的趋势解析根据图可知该时期长安城除东、西两市之外,没有设立别的“市”,故A项错误;根据图可以看出东市周边饮食服务较为集中,而西市周边较少,全城的饮食服务分布不均衡,故B项错误;宋以前对市场交易进行了严格限制,材料也无法体现城中的“市”不受直接监管,故C项错误;根据图可知七世纪前手工业店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附近,而七世纪后手工业店、饮食服务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广泛分布在长安城,并不局限于东、西两市,商业活动呈现突破空间限制的趋势,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北宋中后期,临安城郊围绕有多个人口众多的草市,其中“浙江草市”年商税额超过了同期浙西地区的所有县级城市,“龙山草市”相当于一般县级城市的规模。
这说明( )A.草市发展促进了城郊城市化B.草市具备了县级城市的功能C.草市开始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D.人口增长促使城中的市移至郊外解析材料提到,临安城郊围绕有多个人口众多的草市,其税额和规模相当于一般县级城市,这说明草市发展促进了城郊由乡村向城市化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草市的税额和规模,不能说明草市具备了县级城市的功能,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草市开始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城中的市移至郊外,故D项错误。
答案 A4.(2018年3月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考试)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政府专门设置机构对市场进行行政管理。
下列官职中主要负责市场行政管理的有( )①“五均”官②草市尉③市署令④三司使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五均”官是古代管理市场物价的官,六朝时开始设立“草市尉”对草市进行管理,“市署令”是唐朝时期设立的管理市的官员,故A符合题意;三司使是北宋设置的用来分割宰相财政权的官员,故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 A【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
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
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这一题只要判断出④不符合题意即可。
考点2 (加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的特点(c)5.(2017年10月杭州高三期中考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唐朝时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唐朝只特许广州一口统一经营对外贸易D.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全球化意义解析“瓷路”是宋元以来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称呼,故A项错误;丝绸之路开通后,最远至西方的罗马帝国,因为中国的丝绸在欧洲比较受欢迎,故称“丝国”,故B项正确;“特许广州一口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为清朝所特有的现象,故C项错误;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在与中国交往的一些国家之间的民间往来,没有涉及到更远的如美洲等地,交往也属于自由交往,不存在掠夺和侵略,故D项错误。
答案 B6.(2017年9月宁波十校模拟)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南宋时期的古沉船,后命名为南海1号。
在目前已出水的文物中,有一些“喇叭口”大瓷碗,还有一些首饰盒等物品,造型及风格都与国内同类物品相异,显然是为外国客户专门制作的。
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瓷器国内市场狭小B.海外贸易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C.海外商运业的发展D.处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的转型时期解析材料直接可以反映的是海外商运业的发展,其他与材料无关。
考点3 (加试)“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7.(2018年3月嘉兴模拟)有史家描述:西汉时“经商为富的,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
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商人谋求政治地位B.工商业经济的发展C.农民地位比商人高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解析从材料可知商人由于社会地位低“只要家境粗给,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故选A。
答案 A8.(2017年9月丽水、衢州、湖州高三模拟)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期间,勤政惠民,春耕时节都要率衙役带着花酒和春鞭,举行“班(颁)春劝农”仪式,劝农人勤作农事。
这一材料主要印证了( )A.政府重视农业的思想B.农业生产耕作上的适时性C.经济形态上的封闭性D.农业经营方式上的分散性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汤显祖身为知县,需要举行劝农人勤作农事的仪式,反映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有反映农业生产耕作适时性的内容,但主要部分是官府在春耕时节组织劝农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农业活动的支持,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与材料中官府组织劝农活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考点4 (加试)“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9.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B.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C.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D.“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解析“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这一段时期清朝并没有主动融入世界的意图,故A项错误;“清乾隆中期以后”虽然清朝本身并没有改变对外贸易的基本思路,但此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波及了中国,故B项正确;“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中国依然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可见并没有突破“海禁”政策,故D项错误。
10.(2018年3月温州适应卷)明代某士人指出:“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
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这一言论意在说明( )A.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B.闽省渔业发达的原因C.沿海贸易网络的形成D.海禁政策的弊端所在解析“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只是交代背景,而材料中重点在于“一旦禁止,则……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与“意在说明”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重点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沿海贸易网络,与材料中“闽省”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以海为田……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表明是海禁政策,“勾连入寇”反映了弊端,故D项正确。
答案 D易错点1 对城市职能与“市”“坊”的发展与演变认识不清易错提醒【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代的坊市制度有何特点。
答案①市坊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
②坊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
材料二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唐代相比有何变化。
答案材料二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易错点2 误认为海禁、闭关锁国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易错提醒“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典例2】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准确含义是( )A.禁止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B.禁绝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往来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土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项正确。
答案 A易错点3 对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认识不全面易错提醒【典例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解析这是一道程度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A、B、C三项都根源于D项。
答案 D[命题分析]1.从本讲知识学考命题看,主要是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以及古代经济政策的考查。
2.从对知识的考查来看,要求学生细致把握主干知识。
3.从能力要求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识读能力,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典例】 (2016年4月浙江学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 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由材料中关键信息“夜船归草市”可知唐代草市中出现了夜市。
答案 A[题组训练]1.(2016年10月浙江选考)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商人,长安城中有“东西市”的商业区,估客结交十常侍、公卿等权贵,因此排除A、B、C,选D项。
答案 D2.(2017年4月浙江选考)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