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地基处理方案

合集下载

液化地基处理方案及比较

液化地基处理方案及比较

液化地基处理方案及比较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基液化是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

例如,饱和沙土在地震作用下的液化往往会导致建筑物基础的破坏和上部结构的损坏,由于地面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场地液化处理一直是土力工程研究的重点。

根据对国内外地基失效案例的分析和统计,80% 的地基失效案例是由土壤液化引起的。

因此,地基液化的分析和处理是地基抗震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液化场地;地基处理;抗液化措施一、液化土层地基形成原理近年来,我国的工程建设技术不断成熟和完善,各项建设事业也全面展开,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沙土是可液化土地基地主要土类。

这种不良地基的具体表现是土体黏性较弱,沙土黏性不够接近。

当可液化土地基上的荷载增大时,地基土中的水压力会迅速上升。

这时,地基土会立即失去原有的抗剪强度,然后发生液化。

此外,地基土层失去抗剪强度后,其承载能力将消失,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将大大降低,容易发生地基位移或地面塌陷。

在地下水作用下,松散砂土和粉砂将达到饱和。

在这种情况下,振动使土体变得更加致密,从而使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但在短时间振动过程中,突然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没有时间消散,从而降低了土颗粒间接触点原来传递的压力(有效压力)。

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孔隙水压力增大,土层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得像液体一样,这就是地基地液化现象。

可以看出,影响液化的主要因素是颗粒大小分布、渗透性、相对密度、土层深度、地下水位、震度和持续时间等。

二、地基液化的机理浅层松散粉土和砂土在受到地震波的往复振动时,导致饱和粉土和砂土的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加,使土体的有效应力减小甚至完全消失。

液化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来自地震沉降,尤其是地震不均匀沉降。

产生地基液化的条件可概括为:足够强的地震力、浅层地震、松散地震、饱和地震、沙土地震和低黏性粉土地震。

其中:足够的地震力可以使土颗粒振动,浅层是指土层地上覆压力和侧压力较低,松散是指土的强度和密实度较小,饱和度是由于地震作用下孔隙水压力的增加和有效应力的减小,低粘度的沙土和粉土是指粘土含量低、粘聚力弱。

液化地基处理措施

液化地基处理措施

液化地基处理措施概述液化地基指的是土壤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失去强度,变成类似液体的状态。

液化地基的出现会给土木工程带来严重的灾害风险,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来减轻液化地基对工程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液化地基处理措施。

1. 地基改良液化地基的处理一般从地基改良开始。

地基改良是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减少液化的风险。

1.1. 振动加固振动加固是一种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通过振动的力量改善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

这可以通过振动压实法、振动碾压法或振动激化法来实现。

振动加固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抗震性能,降低液化地基的风险。

1.2. 地下加固地下加固是指在液化地基下方进行加固,以减少地震时土壤的液化。

常见的地下加固方法包括注浆加固、桩基加固和挤密加固。

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的工程性质,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

1.3. 地基处理剂地基处理剂是指一些添加到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可以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地基的强度和抗液化性能。

常见的地基处理剂包括水泥、石灰、聚丙烯酰胺等。

这些地基处理剂可以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2. 结构设计除了地基改良外,结构设计也是液化地基处理的重要环节。

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液化地基对工程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抵御液化产生的载荷。

2.1. 基础设计基础设计是指建筑物或结构的底部的承载系统。

在液化地基处理中,基础设计需要考虑液化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常见的基础设计方法包括扩大基础、增加基础长度和加固基础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基础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2.2. 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设计建筑物或结构时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

在液化地基处理中,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震时的液化地基影响。

常见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增加构造墙、加固柱子和使用减震设备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液化地基带来的破坏。

3. 监测与评估液化地基处理措施的实施后,需要进行监测与评估来验证处理效果,并及时采取补充措施。

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

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

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物的基础结构日益重要。

然而,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土壤的抗力会大幅下降,导致建筑物倒塌甚至崩塌。

而对于一些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土壤,如河滩、湖沼、海滩等,液化现象尤为常见。

液化是指在地震等振动作用下,土壤中的颗粒失去了摩擦力,形成了类似于液体的状态。

液化地基会导致地基沉降、位移等问题,对建筑物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采取以下抗液化措施:
1.地基改良:通过注浆、振动、灌浆、加筋等方式,改善地基的抗震性能;
2.降低建筑物重量:通过减轻建筑物结构的重量,降低地基的承载压力,减轻抗震负担;
3.加固墙体:在墙体中加入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增加其抗震能力;
4.采用钢结构:钢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对液化地基的适应性较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抗液化措施,但其实每个地区的地质条件都不同,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

- 1 -。

液化地基的几种处理方法及比较

液化地基的几种处理方法及比较

地基处理结课论文题目:液化地基的处理方法及特点指导教师:赵少飞班级:土木B07-2姓名:李晗学号:200705024205液化地基的处理方法及特点摘要:本篇文章就是简单介绍一下关于液化地基的形成原因,对液化地基的几种处理方法的特点对比及其适用情况。

关键词:地基液化、地基处理、换填法、强夯法、碎石桩、砂桩正文:一、地基液化及其危害松散的砂土和粉土,在地下水的作用之下达到饱和状态。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土体受到震动,会有变得更紧密的趋势,这种趋于紧密的作用使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而在这短暂的震动过程中,骤然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这就使原来由土颗粒间接触点传递的压力(有效压力)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土层会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成像液体一样,这就是地基的液化现象。

由此可见,发生液化现象,土质多是松散的砂土和粉土,而且受到震动和水的作用。

影响液化的因素主要有:颗粒级配、透水性能、相对密度、土层埋深、地下水位、地震烈度及地震持续时间等。

地基液化会对地表的影响表现在喷砂冒水、堤岸滑塌、地面开裂、不均匀沉降等,对其上建筑物造成很大危害。

二、处理方法我国现在对于地基处理方面还不是很成熟,特别是在一些湿陷性黄土的地区以及中砂土易发生液化的都很难处理。

关于具体处理可液化地基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换填法、强夯法、砂桩法、碎石桩法等。

1、换填法换填法将基础底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分层填入强度较大的砂,碎石,素土,灰土及其他性能稳定和无侵蚀性的材料,并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

建筑物基础下的持力层比较软弱、不能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的要求时,常采用换填土垫层来处理软弱地基。

即将基础下一定范围内的土层挖去,然后回填以强度较大的砂、砂石或灰土等,并分层夯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实程度,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换填法适于浅层地基处理,处理深度可达2~3米。

根据工程实践表明,采用换填法不仅可以解决工程地基处理问题,而且是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不需特殊的机械设备,并且可缩短工期等。

简述液化砂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简述液化砂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简述液化砂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液化砂土是指在地震或其他震动作用下,土壤中的颗粒间失去接触,土体变得流动起来的现象。

液化砂土地基的处理是为了增强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液化能力,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下面将从提高土壤强度、改善土壤排水性、增加土壤密实度和减小液化砂土地基的震动效应等方面,介绍液化砂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提高土壤的强度是液化砂土地基处理的关键步骤之一。

常用的方法包括添加固结剂和加固土壤。

固结剂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使土壤颗粒间产生胶结作用,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固结剂有水泥、石灰和矿渣等。

加固土壤可以采用土壤加固技术,例如使用钻孔灌注桩、混凝土墙和地下连续墙等结构物,增加土体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改善土壤的排水性也是处理液化砂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

液化砂土的液化是由于土壤中水分饱和导致的,因此改善土壤的排水性可以减少液化的发生。

常用的方法包括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增加土壤的排水通道和采取排水措施。

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可以通过添加透水材料或改良土壤结构来实现。

增加土壤的排水通道可以使用排水管道或排水板等工程措施。

采取排水措施可以通过设置排水井、泵站等设施,及时排出土壤中的积水。

增加土壤的密实度也是处理液化砂土地基的重要方法之一。

增加土壤的密实度可以提高土壤的抗液化能力。

常见的方法包括振动加密、静压加密和动力压实等。

振动加密是利用振动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振动,使土壤颗粒重新排列并增加颗粒间的接触力。

静压加密是利用静水压力对土壤进行加密,使土壤颗粒紧密排列。

动力压实是利用动力设备对土壤施加压力,使土壤颗粒之间的接触更紧密。

减小液化砂土地基的震动效应也是处理液化砂土地基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降低地震作用、改变土壤的固有周期和增加土壤的阻尼。

降低地震作用可以通过调整建筑物的重心、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采取减震措施来实现。

改变土壤的固有周期可以通过调整土壤的重力、刚度和气动特性来实现。

增加土壤的阻尼可以通过添加阻尼材料、增加土壤的阻尼特性和增加土壤的摩擦力等方法来实现。

液化土层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及施工要点

液化土层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及施工要点

液化土层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及施工要点摘要:地基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在整个工程项目中起到承重作用,要想保证工程质量,就需要确保地基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工程荷载要求。

但是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类型的液化土层地基,不仅会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还存在较大的工程质量隐患问题,文章总结了工程建设中常见不良地基类型,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液化土层地基、地基处理、施工要点一、引言近些年,我国工程建设施工技术不断成熟、完善,各项建设事业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砂、土是组成可液化土层地基的主要土质类型,这类不良地基的具体表现是土层粘性较弱,砂、土之间粘黏不够紧密。

当施加在可液化土层地基上的载荷增加,地基土层中的水压会迅速上升,此时,地基土层会立刻失去原有的抗剪强度,进而出现液化现象。

并且,在地基土层失去抗剪强度之后,其载荷能力也会随之消失,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会大大降低,容易出现地基位移或者地面坍塌现象松散的砂土和粉土,在地下水的作用之下达到饱和状态。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土受到震动,会有变得更紧密的趋势,这种趋于紧密的作用使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而在这短暂的震动过程中,骤然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这就使原来由土颗粒间接触点传递的压力(有效压力)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土层会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成像液体一样,这就是地基的液化现象。

由此可见,发生液化现象,土质多是松散的砂土和粉土,而且受到震动和水的作用。

影响液化的因素主要有:颗粒级配、透水性能、相对密度、土层埋深、地下水位、地震烈度及地震持续时间等。

地基液化会对地表的影响表现在喷砂冒水、堤岸滑塌、地面开裂、不均匀沉降等,对其上建筑物造成很大危害。

二、液化土层地基处理方案要想提高可液化土层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实现。

第一种方法可以用强度较高、抗渗性能较好的材料,对可液化土层地基进行改造,将地基中原有的液化土替换掉,并通过挤压等方式向填充材料施加压力,将其进行压实,以此来提高地基土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五种液化地基的处理措施

五种液化地基的处理措施

五种液化地基的处理措施液化地基是指在地震时地下土层失去承载力,导致地面产生塌陷现象。

液化地基在地震中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或者损坏,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处理措施。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液化地基处理措施:1.地基加固措施:地基加固是最常见的液化地基处理措施之一、通过在地基中注入灌浆材料,如混凝土或水泥浆,可以增加地基的密实度和强度,从而提高地基的抗震能力。

此外,也可以通过预压地基或增厚地基的方式来加固地基。

2.地基隔振措施:地基隔振是通过在地基与建筑物之间添加弹性元件,如橡胶垫或钢板等,将地震能量吸收和分散到地基之外。

这种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3.消能措施:消能措施是通过在地基中添加吸能装置,如阻尼器、摩擦装置等,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对地基的影响。

这种措施能够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保护地基和建筑物的安全。

4.减振措施:减振措施是通过在建筑物中添加减振装置,如阻尼器、贮能器等,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振动。

这种措施能够有效减缓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

5.地基改良措施:地基改良是指通过改变地基土的物理性质和组成,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加固、加密、排液和预压等。

通过地基改良可以有效减少液化地基的发生概率和程度。

综上所述,液化地基的处理措施包括地基加固、地基隔振、消能、减振和地基改良等。

不同的处理措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组合使用,以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在实施液化地基处理措施时,需要根据地震活跃度、地基土的性质、建筑物的重要性等因素来制定合适的方案。

液化土的处理措施

液化土的处理措施

液化土的处理措施液化土是指由于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土壤中的颗粒失去间隙水分支撑而变得流动起来的现象。

液化土的存在给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来解决液化土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液化土处理措施。

一、加固土体加固土体是指通过改变土体内部的结构和性质,增加土体的抗液化能力。

常见的加固土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增加土体的密实度:通过加大振实力度和震动次数,使土体颗粒之间的接触更加紧密,从而提高土体的抗液化能力。

2. 加固土体的骨架结构: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来增强土体的骨架结构,提高土体的抗震能力。

3. 使用抗液化剂:抗液化剂是一种能够减少土体孔隙水压力和提高土体抗剪强度的物质。

可以将抗液化剂掺入土体中,通过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来提高土体的抗液化能力。

二、改善地基条件改善地基条件是指通过改变地下水位、提高地基承载力等方法来降低液化土的危险性。

常见的改善地基条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降低地下水位:液化土的形成与土壤中的间隙水分有关,降低地下水位可以减少土壤中的间隙水分,从而降低液化的风险。

2. 提高地基承载力:可以通过加固地基、加厚地基等方法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小地震时土体发生液化的可能性。

三、地震设计地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地震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液化土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地震设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选择适当的地基类型:在选择地基类型时,需要考虑土体的液化倾向,选择不易液化的地基类型,如硬岩、粘土等。

2. 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通过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液化土对建筑物的影响。

四、监测与预警监测与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土体的变形和应力状态,及时发现液化土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液化事故的发生。

常见的监测与预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安装地震监测仪器:可以通过安装地震监测仪器,实时监测地震的强度和震源位置,及时预警液化事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化地基处理方案
根据地质资料可知,该闸首及涵洞坐落在第②层砂壤土上为液化土层,同时依据以上地基承载力计算结果可知,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因此,地基处理只需考虑对土体的液化处理措施即可,拟采用振冲法与深层搅拌桩围封两种方案进行方案比选。

①方案一:深层搅拌桩
深层搅拌桩是用于加固地基一种较为常见的地基加固方法,是通过固化剂水泥浆与外加剂通过搅拌机输送到地基中,产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后,改变原状土的结构,使之形成有一定强度的水泥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和水稳定性,从而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在方案一中又比较了两种处理方式,其一为深层搅拌桩围封法,其二为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法。

a 、方案一之(一):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法)
根据《深层搅拌法技术规范》(DL/T5425-2009)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的有关规定,深层搅拌桩桩径取为600mm ,桩距考虑复合承载力、土的特性、处理液化土层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取为3倍桩径,即1.8m ,按等边三角形布置。

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计算:
sk p
a spk f m A R m f )1(-+=β 式中:f 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f sk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
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本设计取120kPa ;
f pk ——桩体承载力特征值,宜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
R 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按p p n
i i si p a A q l q u R α+=∑=1与
p cu a A f R η=分别计算,取小值;
A p ——桩截面面积,m 2;
u p ——桩周长,m ;
q si ——桩周第i 层土层的侧阻力特征值,kPa ;
q p ——桩端地基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kPa ;
l i ——桩长范围内第i 层土的厚度,m ;
α——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可取0.4~0.6,桩端天然
土承载力高时,取高值,本次设计取0.4;
η——桩身强度折减系数,0.25~0.33,本次设计取0.25;
f cu ——与搅拌桩桩身水泥土配比相同的室内加固土试块在标准养护
条件下90d 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 ;
m ——面积置换率;22
e
d d m = d ——桩身直径,m ;
d e ——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 ;本次设计采用等
边三角形布桩:s d e 05.1=,s 为桩间距,m ;
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当桩端为软土时,取0.5~1.0;当桩
端为硬土时,取β<0.5;当不考虑桩间软土作用时,取为0。

经计算,f spk =131kPa ,其各参数及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深层搅拌桩的桩边基本与底板边平齐,桩端穿透液化第②层砂壤土层,伸入③层壤土中1m ,桩底设计高程为24.5m ,桩长为13.38~13.88m 。

总体布置详见地基处理图[方案一之(一):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法)]。

b 、方案一之(二):深层搅拌桩(围封法)
深层搅拌桩桩与桩之间搭接布置,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套打布置,形成连续壁状墙体,使得液化土层被围封在墙内。

设计采用单桩桩径500mm ,均按单排布置,桩间搭接最小间距根据《深层搅拌法技术规范》相关规定,取200mm 控制,则成墙最小厚度为400mm 。

闸首段及每节涵洞沿底板底部周边形成封闭布置,桩边与底板边平齐,桩端穿透液化第②层砂壤土层,伸入③层壤土中1m ,桩底设计高程为24.5m ,桩长为13.38~13.88m 。

水泥搅拌桩固化剂采用强度等级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加入量按15%,施工时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与搅拌桩身加固土配比相同的室内试块试验,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应不小于2MPa 。

为减少堤身填筑时基底的不均匀沉降对深层连续墙的破坏,在施工时应正确安排施工顺序,涵洞两侧土方填筑应同时均匀上升,填筑速度不宜太快。

总体布置详见地基处理图[方案一之(二):深层搅拌桩(围封法)]。

②方案二:振冲桩(振冲法形成振冲桩)
振冲法是通过强烈的高频强迫振动,迫使液化土层液化并重新排列致密,且在桩孔中填入大量的粗骨料,将被强大的水平振动力挤入周围土体,从而使得液化土层的密实度增加,孔隙比降低,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到改善。

振冲法对不同性质的土层分别具有置换、挤密和振动密实等作用,对于粘性土主要的是通过性能良好的碎石来置换不良的地基土,从而使得桩体与原地基土形成复合地基共同工作,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

对中细砂及粉土除置换作用外,还有振实挤密作用。

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J220-2002)规定及地质资料,经判断②层砂壤土为粉土,因此振冲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按下式:
sk ps spk f m mf f )1(-+=或[]sk spk f n m f )1(1-+=
式中:f spk ——振冲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f sk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
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本设计取120kPa ;
f pk ——桩体承载力特征值,宜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
m ——面积置换率;22
e
d d m = d ——桩身直径,m ;
d e ——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 ;本次设计采用等
边三角形布桩:s d e 05.1=,s 为桩间距,m ;
n ——桩土应力比,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取2~4,原土强度低取大值,
原土强度高取小值,本设计取3。

桩径采用0.8m ,等边三角形布置,桩距S=2.4m ,经计算,此时置换率m=0.101,对应的地基承载力f spk =144.24kPa 。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除第二、三节涵洞外,闸首及其余涵洞处理范围均为底板边外扩0.5倍液化土层厚度,即上游外扩4.0m ,下游外扩
2.8m 。

总体布置详见地基处理图(方案二:振冲桩)。

经分析,以上方案均能处理液化土层,其优缺点比较详见表5.4-3。

表5.4-3 地基处理方案比选表
经技术经济比选,方案一之(一)的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法)为推荐方案,该方案投资最省,不但可以解决地基地震液化问题,还可以提高地基允许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