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长宁区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4

合集下载

长宁区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演示教学

长宁区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演示教学

2012年长宁区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2012年长宁区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请勿在试卷上答题,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十二生肖:小动物,大智慧①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自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拥有了跟随自己一生的属相。

这种习俗到底从何而来???记者就此请教了几位民俗学家。

②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认为,古人选择这十二种动物作生肖,是基于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排序也颇有说道。

十二种动物包括了生活中常见的“六畜”、野生动物和代表吉庆的虚构动物——龙。

其中,子鼠人丁旺,丑牛粮满仓,头一对反映的是麦黍文化,老鼠繁殖能力强,符合古人人丁兴旺的最大愿望,故居首;牛劳作得丰收,居次位。

寅虎林中吼,卯兔草中慌,折射渔猎文化。

辰龙天上飞、巳蛇洞中藏,龙蛇代表稻作文化,龙居五,暗合“九五至尊”,蛇形长圆,合六六大顺之意。

后六位跟人关系也很密切,其中,猴与人形似,居九之尊,猪有“肥猪拱门”福气到家之意,用以收尾,完成一个吉庆的循环。

③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任王作楫则另有倾向:“鼠咬天开,子时老鼠最活跃;牛善犁地,丑时牛正忙于反刍;寅时老虎出山觅食,卯时玉兔月宫捣药,辰时蟠龙行云布雨,巳时灵蛇捕猎归洞,午时马飞驰,未时羊上膘,申时猴啼跃,酉时鸡上架,戌时狗守夜,亥时猪酣睡。

”他特别强调,谈论十二生肖的起源,不能忽略其与昼夜十二时辰的配属关系。

④“十二生肖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代代古人文化积淀、不断认识自身和自然界关系的过程。

从《诗经》、《左传》里的雏形到东汉《论衡》基本形成,它被植入了深厚的天文学背景,也和物候变化、时序更替结下了不解之缘。

”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委员吴裕成介绍。

⑤在学者们看来,无论十二生肖的来源有多少种不同的传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选择这十二种充满灵性的“动物精灵”来充当人的属相,蕴含着先民们对于自然和自身的认知与感悟,饱含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吉祥福喜的寄托之情,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与动物亲善相待、和谐共处的自然观。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2013学年长宁区第一学期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了文学的发展趋势。

这当然值得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告别凌空蹈虚....肯定。

②“中国经验”是近几年出现的“热词”,它的前身应该是新世纪之后极度叫响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经济奇迹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中国经验”的存在也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这种高度抽象和理论化了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是否能够直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值得讨论。

我们认为,号召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很容易产生误导,不如代之以表现“中国体验”,原因如下:③第一,概念化之虞。

“中国经验”本来就是概念的集成,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管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归纳出来的理论模型,要文学表达这样的“中国经验”,把它作为文学的主题规范,很可能导致图解和演绎概念,产生大量概念化的平庸之作。

前些年文艺界热炒的塑造“国家形象”的话题后来只开花不结果,并没有出现多少让国内外读者和观众认可的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其原因也在于这个口号本身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政府资助的形式制作这类文学和影视作品,生产主体本身就定位了这类作品的主题指向,作为文化“形象工程”,其概念化是先天注定了的。

④第二,模式化之虞。

“中国经验”是集体经验的归纳,强调的是共性和通约。

提倡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很容易导致模式化。

这些年很多表现当下现实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大家不约而同地在表达“中国经验”,这个“中国经验”在中国各地、各领域、各阶层是有共识的,因此无论何种题材,最终都是历尽艰辛的“崛起”神话。

现在的作家基本都职业化了,他们是在书斋里凭想象写作,跟现实很隔膜,要他们表现“中国经验”,他们会本能地把先入为主的“崛起”模式与本地报纸上宣传地方政绩的新闻报道相勾兑,打造成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

2012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2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o.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和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第Ⅱ卷必须用O.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1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挑衅.(xìn)叨.扰(tāo)暴殄.天物(zhěn)开门揖.盗(yī)B.角.色(jué)戛.然(jiá)徇.私枉法(xún)刚毅木讷.(nè)C.强劲.(jìng)饮.马(yìn)穷兵黩.武(dú)擢.发难数(zhuó)D.戏谑.(nüè) 折.耗(shé)力能扛.鼎(gāng) 长篇累.(lěi)牍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脉搏装钉各行其事一张一驰,文武之道B.烦燥诡辩莫名其妙万事具备,只欠东风C.提纲讴歌彪炳千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起讫凌晨两全齐美差之毫厘,缪以千里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A.尽管央行规定,“对非自住房、非普通住房的贷款条件,金融机构适当予以提高”,但是,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这项规定得到执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微不足道)B.倘若没有我的手下将士和你们大家的出力,我李自成纵然有天大的本领,也孤掌难鸣....。

2012年高三一模语文质量测试题及答案

2012年高三一模语文质量测试题及答案

2011—2012学年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高三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l页至5页,第Ⅱ卷6页至l2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 (选择题共36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l2小题.每小题3分,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分,每题3分)1、下列再组词语中,读音正确、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朱拓(tà) 长歌当(dàng)哭艰苦坚苦卓绝B、愀(qiāo)然文采斐(fěi)然急流激流勇退C、喋(dié)血百舸(kě)争流渊源渊远流长D、浸渍(zì) 蓊蓊(wěng)郁郁灼见真知卓见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在向高考冲刺的紧张阶段,备考复习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高三同学复习收获不大的重要原因。

C、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变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D、目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一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间相互影响。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项是香溪河上的宝坪村,是王昭君的故乡,这个看着并不起眼的,却孕育了一代绝色佳人。

是清澈如玉的香溪河水的,才使得昭君有了倾国倾城之貌和的心灵。

长宁区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长宁区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2010年长宁区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年长宁区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请勿在试卷上答题,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①现代主义建筑源于欧洲工业革命浪潮。

工业文明的兴起,城市化的推进,需要不同于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的欧洲古典建筑的新型建筑,需要大批量中低价的商品化住房。

因此,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强调建筑的实用功能,要求建筑的形式服从功能,去掉古典主义繁复浮华的装饰,使建筑造型简洁明朗,能以工业生产方式快速建造。

19世纪末在美国采用钢结构框架兴建高层楼房的芝加哥建筑学派,20世纪前期发明钢结构玻璃幕墙方盒子楼房的德国包豪斯建筑学派,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广泛发展,以至各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都出现了简明几何形体、造型大同小异的国际风格建筑。

②当形式过于简单化、装饰贫乏、平淡冷漠的水泥盒子、玻璃盒子愈来愈多地占据各个城市时,城市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城市形象的多样性悄然消失。

人们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厌恶。

20世纪70年代西方建筑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企图超越现代主义建筑工业化、机器化、雷同化的僵化风格和弊端,复活被现代主义摒弃的优秀建筑的艺术装饰和审美趣味,亦即恢复城市个性化、人性化的建筑形式。

当然,它又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求建筑设计与地域自然环境特点,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联和融合,注重建筑设计体现特定的时代风貌。

如悉尼海湾帆船造型的歌剧院等新潮建筑,就表现了后现代主义风格。

③在中国,近十多年来的城市现代化改造和发展,自然也受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

不过,却出现了两幅悖论性图景。

④一幅图景是,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楼和欧式近代住宅,在旧区改造、楼盘开发、拓宽道路过程中被拆毁,有的被改建得失去原有面目。

素有“东方巴黎”美誉的上海原法租界花园住宅区,旧时景色优美,环境幽静,近年来在现代化城市建设浪潮中,冒出幢幢现代主义风格的高层楼宇,改变了该地区独特的历史景观。

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北京东城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6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勘误表察言观色付梓.(zǐ)焚膏继晷.(guǐ)B.度难关山清水秀下载.(zài)泾.渭分明(jìng)C.综合征蛛丝蚂迹胡诌.(zōu)酩.酊大醉(mǐng)D.孤零零独辟溪径谄.媚(chǎn)心宽体胖.(pàng)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专家就“如何打造美妙课堂”的问题坐而论道,一线教师听后非常激动,觉得收获颇丰。

B.在新加坡你可以品尝到星洲辣蟹、肉骨茶和娘惹菜等美食,品类之丰,实在是擢发难数。

C.时隔二十多年,我们再次欢聚一堂,与曾经呕心沥血培育我们的韩教练共享天伦之乐。

D.秦始皇的焚书之举及其对诸子百家的禁锢,造成了当时中国社会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受投资者对欧洲出台债务危机解决方案的乐观预期等因素的影响,纽约油价再次重返每桶90美元,B.当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学生对话的时候,巾国也出现了孔墨孟荀等人弟子众多、充满天下的盛况。

C.国土资源部严禁工商企业借口“租赁”“流转”之名下乡圈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D.据有关部门介绍,全国律师代理的各类诉讼案件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司法公正。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

B.“未人麒麟阁,时时望帝乡。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该诗写了与西汉苏武有关的事。

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一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一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长宁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清勿在试卷上答题,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

一阅读(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①“人文静安”的建设首先右要摆脱“集体失忆”现象。

当人们向前走的时候,很容易遗忘在自己身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涌现出未的高楼大及也档住了人们回眸的目光。

历史和文化传统不但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淡出了他们的记忆。

②这种“集体失忆”现象的根源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而是现代化进程本身。

正如西方人的谚语所说的:“伟大和贻害是孪生子。

”现代化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但也蕴含着不少消极因素,它追求标准化、一体化、高效化和机械化,试图抹去历史上一切与此格格不入的遗迹。

作为现代化生活典范的办公室白领,他们大多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理解为幸福的生活,也许他们应该去读一下卡夫卡的《变形记》:一个公务员一天早晨醒来,突然成了一只大甲虫,由于他不再对家里有用,家里的人都开始冷落他,最后他在郁郁寡欢中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

如果他们有意做这样的阅读,就会明白,现代化也使他们失去了不少东西。

为什么在欧洲启蒙运动之后会出现“浪漫派”的思潮?实际上,这种浪漫主义式的怀旧正是现代人对自己在现代化进程失去的东西,尤其是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和充满温情的人际关系的腼怀和追忆。

正是在这种腼怀和追忆中,生命的创伤得以抚平,精神的惆怅得以舒展。

③静安区作为上海市的中心城区,拥有自己丰富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珍惜、守护并努力发掘这份珍贵的遗产,正是“人文静安”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我看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④闻名遐迩的静安寺自宋代得名以来,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位于美丽园附近的圆明讲堂建于1934年;位于陕西北路的基督教教堂――怀恩堂建于1940年。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这些宗教场所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⑤从外滩到静安寺的这段地方解放前被称为“十里洋场”,静安寺作为十里洋场的“终点”,也拥有旧上海最繁荣的商业街。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试卷说明: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了文学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也表现了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告别凌空蹈虚的发展趋势。

这当然值得必定。

②“中国经验”是近几年出现的“热词”,它的前身应该是新世纪之后极度叫响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经济奇迹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中国经验”的存在也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这种高度抽象和理论化了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是否能够直接成为文学的表示对象,值得讨论。

我们认为,号召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很容易产生误导,不如代之以表示“中国体验”,原因如下:③第一,概念化之虞。

“中国经验”本来就是概念的集成,是从政治制度、社会办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归纳出来的理论模型,要文学表达这样的“中国经验”,把它作为文学的主题规范,很可能导致图解和演绎概念,产生大量概念化的平庸之作。

前些年文艺界热炒的塑造“国家形象”的话题后来只开花不结果,并没有出现多少让国表里读者和不雅众认可的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其原因也在于这个标语本身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政府帮助的形式制作这类文学和影视作品,生产主体本身就定位了这类作品的主题指向,作为文化“形象工程”,其概念化是先天注定了的。

④第二,模式化之虞。

“中国经验”是集体经验的归纳,强调的是共性和通约。

提倡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很容易导致模式化。

这些年很多表示当下现实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大家不约而同地在表达“中国经验”,这个“中国经验”在中国各地、各领域、各阶层是有共识的,因此无论何种题材,最终都是千辛万苦的“崛起”神话。

现在的作家基本都职业化了,他们是在书斋里凭想象写作,跟现实很隔膜,要他们表示“中国经验”,他们会本能地把先入为主的“崛起”模式与本地报纸上宣传地方政绩的新闻报道相勾兑,打造成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长宁区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请勿在试卷上答题,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十二生肖:小动物,大智慧①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自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拥有了跟随自己一生的属相。

这种习俗到底从何而来???记者就此请教了几位民俗学家。

②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认为,古人选择这十二种动物作生肖,是基于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排序也颇有说道。

十二种动物包括了生活中常见的“六畜”、野生动物和代表吉庆的虚构动物——龙。

其中,子鼠人丁旺,丑牛粮满仓,头一对反映的是麦黍文化,老鼠繁殖能力强,符合古人人丁兴旺的最大愿望,故居首;牛劳作得丰收,居次位。

寅虎林中吼,卯兔草中慌,折射渔猎文化。

辰龙天上飞、巳蛇洞中藏,龙蛇代表稻作文化,龙居五,暗合“九五至尊”,蛇形长圆,合六六大顺之意。

后六位跟人关系也很密切,其中,猴与人形似,居九之尊,猪有“肥猪拱门”福气到家之意,用以收尾,完成一个吉庆的循环。

③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任王作楫则另有倾向:“鼠咬天开,子时老鼠最活跃;牛善犁地,丑时牛正忙于反刍;寅时老虎出山觅食,卯时玉兔月宫捣药,辰时蟠龙行云布雨,巳时灵蛇捕猎归洞,午时马飞驰,未时羊上膘,申时猴啼跃,酉时鸡上架,戌时狗守夜,亥时猪酣睡。

”他特别强调,谈论十二生肖的起源,不能忽略其与昼夜十二时辰的配属关系。

④“十二生肖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代代古人文化积淀、不断认识自身和自然界关系的过程。

从《诗经》、《左传》里的雏形到东汉《论衡》基本形成,它被植入了深厚的天文学背景,也和物候变化、时序更替结下了不解之缘。

”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委员吴裕成介绍。

⑤在学者们看来,无论十二生肖的来源有多少种不同的传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选择这十二种充满灵性的“动物精灵”来充当人的属相,蕴含着先民们对于自然和自身的认知与感悟,饱含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吉祥福喜的寄托之情,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与动物亲善相待、和谐共处的自然观。

⑥十二生肖的体系一经形成,不但客观上起到了趣味纪年、用生肖符号强化记忆的作用,指导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而且很快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表现,反馈和充实了中华文化本身。

用吴裕成的话说,生肖本身是“中华‘文脉’上开出的花,却也五颜六色地装点了民族文化的绿草地”。

⑦比如传说故事和诗词歌赋。

几乎每种生肖都被人们编进传说、纳入笔端,结合其不同特质,惟妙惟肖,寓意无穷。

老鼠成亲、玉兔捣药、伯乐相马……通过这些故事和描述,人们把属相和一定的人生仪礼对应起来,解释有关的人生文化现象,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

例如,西汉初期,韩婴在《韩诗外传》中称赞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还送它一个“雅禽”的美称。

还有很多属相被写进了传世的文学作品,如《西游记》里的灵猴、憨猪、骏马,就成为中国读者最为亲切的文化记忆之一。

很多文人还专门写下生肖诗,不但突出了每种动物的习性和特点,还往往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故事,令人称妙。

⑧当然,不可否认,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习俗里,也有不少蒙昧迷信的成分;今天,在品评生肖时,应该把握其主流。

这一点我们应该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要珍视生肖文化中蕴含的幽默睿智、正直善良的情怀以及人民大众企盼吉祥的美好情感,让这种“吉祥文化”和“祥和传统”发散出永久的魅力。

⑨“属相作为每个人相伴一生的动物形象,既是一个人的出生符号,也是美好的吉祥物,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祝愿和祈求。

这种心态能够产生正向、积极的力量,对人的生活有所助益。

”赵书认为。

⑩今天,十二生肖还以其鲜明形象、富有趣味的特征而走出国门,日渐受到各国人民喜爱。

例如,很多国家开始发行生肖邮票。

小小方寸间,中华情意浓。

(选自2012年2月1日《光明日报》)1.第②段中,赵书说十二生肖“完成一个吉庆的循环”,是因为。

(2分)2.第⑦段举了大量的例子,这是为了说明。

(3分)3.文章题目为“十二生肖:小动物,大智慧”,根据文意,“大智慧”是指。

(3分)4.请根据文意,写出第①段中记者采访民俗学家所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4分)(1)(2)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赵书认为十二生肖源于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

B.王作楫认为十二生肖只和昼夜十二时辰不同动物的活动有关,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没有关系。

C.根据吴裕成的介绍我们可以推断,《诗经》里已经有了关于生肖的记载。

D.珍视生肖文化中蕴含的幽默睿智、正直善良的情怀以及人民大众企盼吉祥的美好情感,就是把握了生肖文化的主流。

6.原文附了一幅今人画的《十二生肖图》(如下)。

请选择其中的任意一张生肖图,为其写一段说明性文字。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19分)望庄①我是在散步时留意到那个叫望庄的村庄的——一个守候在路边的村庄,普通得像一幅褪了色的挂图。

②那天,村里好像在开一个群众大会。

临时搭起的主席台坐着一排人。

我听到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写着“望庄拆迁动员大会”的红色横幅,在风中呼啦啦地晃来荡去。

③第二天,一群陌生人出现在村里。

村头炸油条的老汉说,那是县政府的机关干部,正在进家入户宣传拆迁政策。

④第三天,村里似乎安静下来。

我走在村子的街巷中,偶尔看得见狗,却听不到狗叫的声音。

那些时常蹲在墙根下晒太阳的人,也见不到了。

⑤第四天,沉默。

⑥第五天,沉默。

还是沉默。

⑦第六天,还是沉默。

⑧第七天,村里的广播喇叭开始响起来,不知疲倦地喊着这样几句话:“农村的出路在于城市化,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民的出路在于市民化。

”广播喇叭像一朵朝着天空绽放的花朵,发出的声音却是向下坠落的,直接击中了整个村子,击中了村里的每一家每一户,击中了正在村里四处游逛的我。

我不是村里的人。

我只是一个局外人。

路边偶尔可见的树木,高高的枯枝擎着零星的喜鹊窝,站在这样的树下,举步和驻足之间,仰望和低首之间,突然就有了一种无所依傍的,更为空旷的感觉,并且从这空旷里生出一种难言的滋味,说不清是寂寞还是落寞。

小桥,流水,人家,鸟语,蛙鸣,还有成群结队的萤火虫,这些童年里随处可见的平常物事,如今越来越显得珍贵。

它们都躲到哪里去了?阳光是柔软的,乏力的,我看到那些从天空洒落下来的阳光,被风吹得摇曳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渐渐地就生出了幻觉。

村子里到处都是制服的影子,西装革履的影子,房屋倒塌的影子,老农步履沉重地走向远方的影子,牛眸的影子,声音的影子,风的影子……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

影子们交错斑驳,时而真实,时而恍惚,我能够感觉到影子的存在,却无法真实地把握和说出它们。

⑨最先被填平了的,是村头的那方池塘。

那些远远近近的蛙鸣,不知藏躲到了哪里。

还有牛,那些失去了农田的牛,它们就那样用一双含泪的眼睛看着你,一直看得你想要落泪。

⑩望庄被彻底拆除了。

⑪村里人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来自何处的力,让村庄倒下去的。

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将村庄拆卸得支离破碎,一座座屋舍倒塌的地方,裸露出古老大地的新鲜伤口。

⑫原来的望庄,很快变成了一个建筑工地。

⑬老槐树最终还是死掉了。

在这之前,村庄前方小树林里的空地先被盖上了厂房,然后树木的死亡面积开始逐渐地扩大,终于那片小树林的树木全都死光了,然后厂房也就顺理成章地扩建,直到把那片小树林的面积全都占据下来。

据说,那些树木是被厂房里排出的某种物质给毒死的。

这样也好,砍伐树木本来需要经过上级的严格审批,树木既然已经“自然死亡”,在空地上建个企业也就顺理成章。

接下来就轮到老槐树了。

我一直觉得,老槐树是一个隐喻,很多人忽略了对它的解读。

站在望庄中央的这棵槐树,据村里最老的人说,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很老很老了。

老槐树默立在村中央,风吹来,树叶哗啦啦地响,像是在对村人追述着什么。

有月光的夜晚,老槐树的影子显得坚定,静穆,让人生出几分敬畏。

望庄的拆迁,本来是先从老槐树下手的。

政府召开拆迁动员大会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安排有关方面去砍伐老槐树,结果谁也不敢去,这个事情就落了空。

倒是有个人站出来想试一试,他是方圆十几里出了名的天不怕地不怕,因为打架斗殴被判过刑。

就在他驾驶推土机冲向老槐树的时候,推土机突然偏离了方向,陷进路边的水沟里。

推土机这么结实的一个庞然大物,怎么莫名其妙就掉进沟里呢?大家于是议论纷纷,有人说推土机是被风刮倒的,因为当时老槐树的叶子突然哗啦啦地响作一片。

树叶之所以响动,是因为风。

好大的风。

让人疑惑的是,那些风究竟来自何处?怎么突然就有风了呢?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打老槐树的主意了。

三个月后,望庄所有的房屋都被拆除,老槐树孤零零地留存下来。

留下来的老槐树,周围很快拔起一栋又一栋的厂房和高楼,被钢筋混凝土围得水泄不通。

到了夜晚,倘若有些月光,树影就越发显得憔悴和孤单。

再后来,老槐树枯朽了。

⑭我亲见了一棵树的消失。

我亲见了一个村庄的消失。

然而,我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

7.第④段“村里似乎安静下来”一句中的“似乎”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2分)8.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4分)9.第⑧段“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的含义是。

(2分)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作者说“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形象地表现出动员望庄拆迁的人自己也底气不足。

B.第⑤-⑦段,用语简练,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C.第⑧段中作者由眼前景象联想到了不少童年随处可见、如今很难见到的平常物事,颇能让人产生共鸣。

D.第⑪段中“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一句,意在揭示村民们的愚昧。

E.结尾作者说自己“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惋惜中透着无奈和怅惘。

F.对于望庄的消失经过,作者虽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初看置身事外,但细品情动于衷。

11.本文作者的详略安排颇为讲究,请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来写老槐树?(3分)12.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2分)(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2)朱弦已为佳人绝,。

(黄庭坚《登快阁》)(3),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4)我欲因之梦吴越,。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6)身无彩凤双飞翼,。

(李商隐《无题》)(7)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卫灵公》)(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14-16题。

(8分)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