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研究性学习案例

合集下载

《包身工》研究性学习案例

《包身工》研究性学习案例

作者: 吴湘霞
作者机构: 上海市莘庄中学,上海200063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4-125页
主题词: 《包身工》 研究性学习 中学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摘要:<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课文,作品本身以及与作品相关的知识都是报刊杂志经常涉及的内容;同时这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教材编者的意图也在于通过学生自主地阅读完成自主领悟,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选择这篇课文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很有典型意义.。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课文:友情提示:本课文为《包身工》,主要讲述了包身工面临的艰辛和辛酸,同时也揭示了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

以下是该课文的内容概要:包身工是一份辛苦而不受重视的工作。

他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作坊里从事绣球制作,每天工作10小时,由于精细的工作需要聚精会神,工人们难以承受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痛苦。

然而,他们的工作所得却寥寥无几,他们常常被雇主欺骗和剥削。

包身工们时常在工作之余互相交流,他们并没有因为艰苦和辛酸而放弃,他们相互关心,仅以此作为安慰。

课文主旨:该课文通过描写包身工在制作绣球的过程中的艰辛和辛酸,强调了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

同时,也借此展示了友情和互助在困境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珍视,并认识劳动者的辛苦和价值。

2.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从善如流的品质,传承友情和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包身工的艰辛和辛酸,并体会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

2.理解友情和互助在困境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课文深入理解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

2.通过课文的描写感受友情和互助的力量。

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一段揭示劳动者价值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唤起学生对劳动的思考和关注。

呈现课文:1.播放录音或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2.师生共同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学生自由发言讨论。

个案分析:1.分小组阅读课文,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包身工的角色进行分析,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通过友情和互助来克服困境。

2.小组展示并与全班分享。

拓展阅读:1.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劳动者事迹或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劳动者的辛酸和价值。

2.学生就阅读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增强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关注。

总结:1.进行课文的归纳总结,概括出劳动者的辛苦和价值,并强调友情和互助的力量。

2.鼓励学生为劳动者点赞,并表达尊重和感激之情。

高中语文《包身工》研究性学习案例

高中语文《包身工》研究性学习案例

高中语文《包身工》研究性学习案例高中语文《包身工》研究性学习案例《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课文,选择这篇课文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很有典型意义。

〔一〕阅读作品,确定选题把课文分为三大块:主题研究、文本研究、纵横比较研究。

根据这三大块,就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要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选题合在一处,建立选题库。

如主题研究:1、《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2、《包身工》最后三段的意义何在?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文本研究:1、《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2、作家与时代背景简介。

3、什么是报告文学?它的特点是什么?4、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

5、文中数字的作用。

6、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纵横比较研究:1、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

2、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

3、现代“包身工〞现象思考。

〔二〕搜集资料,形成观点论题确定后,关键就是指导学生针对论题,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网上、图书馆里相关资料很多,面对众多的资料,学生该如何选择呢?必须与自己所选的题目内容相吻合。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材料不符合主题要求,即使再好的材料也是废品。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最好选在星期五布置这一任务,星期二展示.这样,双休日每个同学都有时间搜集资料,星期一小组的同学又可以相互交换资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观点。

〔三〕成果展示成果展示,最能反映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谈论“数字〞作用的同学说:最能反映日本帝国主义恶劣行径的当属一系列数字:不到两万、三十年后、六个、五个、二十五万个、三千张、八千工人、一千二百万的资金,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可恶和没有人性,他们赚取了工人们的血汗钱,把她们当做了罐装的劳动力,作者对此表示深恶痛绝.我们应从此体会作者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句子分析的同学说:“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引号作用:在此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句子分析:“罐……〞是指封闭式的,形容包身工自由丧失的程度。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教案问题设计:一、文本方面:1、什么是包身工?2、她们怎样成为包身工的?3、使用包身工有哪些优点?4、包身工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怎样?5、包身工的存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二、文体方面:1、本文是什么文体?2、它与新闻有何区别?3、本文怎样报道包身工的遭遇的?(选取一天生活,面点结合,对比、比喻、反语)三、提升方面:1、你对本文还有什么新发现或问题?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感触?3、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此类事件发生?4、对此你又怎样看待?5、谈谈自己该怎样对待自己?我这样教《包身工》《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授课因为“选材不严”,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有些教师授课因为“开掘不深”,对主题常常没有点“透”,功亏一篑。

怎样把握课文的特点,使教学也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呢?经过思索,我采用了这样一些方法。

一、争取时间,长文短教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预习熟悉课文: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琢磨和钻研。

上课时我单刀直入,撇去枝叶,以检查预习的名义直奔主题,先由两名学生讲述“包身工”和“芦柴棒”的故事,再由其他学生汇报自己做预习二的答案,并在学生讨论、评议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1.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2.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

“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

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3.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4.标题中的“包身”二字,突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工残酷剥削的罪行,控诉了他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1课《包身工》教案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1课《包身工》教案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1课《包身工》教案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旬阳县神河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执笔:云国林)教学要求:1、理解“包身工”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记叙中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3、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1、读课文后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导入新课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她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她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她们也不能拥有她们自己。

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根据预习,请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

三、了解背景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

笔调的富有特色等。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

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后来被工头盯住了。

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

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四、朗读感知(此文一定要通过朗读来形成感性认识)1、朗读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熟悉课文,以便后边的分析探究。

包身工研究性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包身工研究性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包身工研究性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包身工研究性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包身工研究性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 通过学习“包身工”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包身工的定义、历史沿革、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从而掌握包身工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探索包身工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3.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搜索、筛选、整理和构建知识体系。

4.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使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表达观点和创新想法。

教学内容:1. 包身工的概念和定义。

2. 包身工的历史沿革和演变。

3. 包身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4. 包身工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前景。

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包身工的基本观念、原理和应用方法。

2. 研究性学习法。

通过问答、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包身工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多媒体演示法。

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包身工的基本知识和实践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包身工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上课前准备一段视频素材,介绍包身工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应用领域,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通过PPT等多媒体工具讲解包身工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并介绍包身工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包身工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步:分组研究分组探究包身工的未来发展趋势,要求每个小组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并通过展示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四步:开展课堂问答引导学生回答和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并通过现场演示的形式展示基于包身工的解决方案。

第五步:课程结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创新实践和探索。

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以流畅、生动、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包身工的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综上所述,包身工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工程,本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包身工的意义、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新闻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掌握《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的要素、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和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学习并掌握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包身工》所揭示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培养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包身工》的写作手法、新闻报告文学的特点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2.教学难点:运用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来表达现实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理解文本。

3.解决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学生实际操作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包身工》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新闻报告文学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背景介绍:讲解《包身工》的作者夏衍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讲解“包身工”制度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发展。

(3)阅读课文,分析《包身工》的篇章结构、表达手法和中心思想。

(4)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包身工》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4.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音频素材及相关背景资料等。

5.评估方法: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及作业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1包身工-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11包身工-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包身工-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职责、情感和心理。

2.学会通过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故事。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小说中包身工的故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小说了解包身工的内心感受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内容1. 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角色与职责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是指为皇帝清扫厕所的仆人。

在整个宫廷中,包身工地位最低、最贫困,生活环境最恶劣。

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清扫厕所,因此也被称为“厕奴”。

2. 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情感和心理尽管包身工在宫廷中地位极低,但是他们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却很高。

他们的故事情节和内心感受也是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小说中包身工的塑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挣扎。

在小说中,包身工们的职责和待遇都十分艰苦。

由于他们在宫廷中地位最低,所以受到别人的欺负和鄙视。

而他们自己也没有什么权利和尊严,只能忍受自己的命运。

另外,包身工们生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每天都要用手清洗大量的大小便。

尽管如此,包身工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心理。

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但是也有着深刻的友谊和互相照顾。

而他们清洗厕所的过程中还会与大小官员之间发生不同的磨合和关系。

3. 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故事和意义在小说中,包身工们的故事情节虽然不是特别起眼,但却具有深刻的意义。

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小说作者不仅揭示了明代官场的黑暗面,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在这个充满权力和利益的环境中,人性的较量和挣扎。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小说中的相关章节,引导学生发现包身工的故事情节和意义。

此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作方式发挥测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1.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介绍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故事和意义。

2.阅读讲解法: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后,带领学生分析小说中包身工的形象和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研究性学习案例
吴湘霞
《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课文,选择这篇课文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很有典型意义。

(一)阅读作品,确定选题
把课文分为三大块:主题研究、文本研究、纵横比较研究。

根据这三大块,就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要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选题合在一处,建立选题库。

如主题研究:1、《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2、《包身工》最后三段的意义何在?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文本研究:1、《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2、作家与时代背景简介。

3、什么是报告文学?它的特点是什么?4、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

5、文中数字的作用。

6、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

纵横比较研究:1、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

2、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

3、现代“包身工”现象思考。

(二)搜集资料,形成观点
论题确定后,关键就是指导学生针对论题,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网上、图书馆里相关资料很多,面对众多的资料,学生该如何选择呢?必须与自己所选的题目内容相吻合。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材料不符合主题要求,即使再好的材料也是废品。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最好选在星期五布置这一任务,星期二展示。

这样,双休日每个同学都有时间搜集资料,星期一小组的同学又可以相互交换资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观点。

(三)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最能反映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谈论“数字”作用的同学说:最能反映日本帝国主义恶劣行径的当属一系列数字:不到两万、三十年后、六个、五个、二十五万个、三千张、八千工人、一千二百万的资金,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可恶和没有人性,他们赚取了工人们的血汗钱,把她们当做了罐装的劳动力,作者对此表示深恶痛绝。

我们应从此体会作者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句子分析的同学说:“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引号作用:在此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句子分析:“罐……”是指封闭式的,形容包身工自由丧失的程度。

“安……”是对包工头及老板而言的,因为包身工无从接受革命思想,这是帝国主义惯用的一种手段。

主题分析组的同学说:文章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上海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并且为后人留下资料,去剖析当时的社会现状。

这篇成功的报告文学让人记忆深刻,也让社会震惊!
纵横比较研究组的同学说:据一则新闻报道,上海有一家日资企业违反法律,公然招用童工。

在偏僻的路段上,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那家厂家,忙碌的工作车间里,有着不少稚嫩的面孔,大多数是14岁至18岁的初中未毕业的少年,他们一天12到16小时的高负荷的劳动和4个月50元的工资仿佛又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悲惨的世界,老板赚取了他们的血汗钱,把他们当做了罐装的劳动力,肆无忌惮地压迫和利用,我们可以想像,不知又将有多少个‘芦柴棒’出现。

尽管同学们的陈述还有些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的适当指点,如同学们谈到现代“契约童工”的时候,分析其原因,他们认为是迫于生计、暴力,固然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仅此是不够的,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边远地区经济落后,生活贫困。

孩子们有的迫于生计,弃学求生;有的因父母眼红,辍学挣钱。

法律意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时无法有效保护自己;同时,由于人数的众多,老板有大大的挑选余地,这样现代“包身工”也就应运而生了。

同学们应该思考的是“怎样才是解决现代包身工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教学启示
1、同学们在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组织观点时,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正如上海的一位专家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这个“自主定题”“自主研究”的学习过程:如果把学习比做摘苹果,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苹果是否摘到,更关注的是摘苹果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对怎样摘到苹果有切实的体验。

这是一种意在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2、同学们在学到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了,开发了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

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了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和能力。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在这次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文熏陶。

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懂得了如何化资料为我所用的原则。

4、尤其重要的是同学们明白了一件事:语文课可以这样上、这样学,同学们可以自己作课堂的主角,激活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了他们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