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_卓越的工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2)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 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2012年,中国作 家莫言获得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 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小结
原子弹 1964年
导弹 1966年
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毛主席题词
2、成果
《茶馆》
音乐舞 蹈史诗
《东方红》
电影 《林则徐》、《英雄儿女》
青
红 岩
春 之 歌
东
茶 馆
方 红
3、改革开放后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
神舟十一号飞船
2016年10月17日中国 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 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 将首次长达30天。
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概况: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 次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
(2)影响: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 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也有重要贡献。
—东方红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国家
(2)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 族的精神。两弹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 强了我国国防的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漫步太空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 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 国的飞天之旅。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案完美版

《罗斯福新政》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是本单元的中心内容,前一课重点讲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这是罗斯福新政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后一课有关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涉及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课既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也是《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与意义。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叙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内容,为分析新政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论证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建构。
两者体现了“史论结合,史从证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方略。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的重大影响。
•教学方法由于本课条理比较清晰,主要涉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所以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法为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教师突出重点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相关内容,培养归纳、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其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认识到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改革,克服了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都江堰
一、都江堰
时间: 地点: 战国后期
自学课本:106页,把左侧提纲记在段落间, 并划出最简洁的答案,时间1分钟
成都附近的岷江
修建者: 李冰特点: 无源自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 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阅读P107小字,划出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 在并在“都江堰工程示意图”中圈出, 并找出三大部分各自作用(2分钟) 知者加速:《探究》P56.1-3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 1、统一货币
文化上: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2、统一度量衡
思想上:
军事上: 修筑长城,防御匈奴
小组讨论2分钟,请同学逐条回答,正确加1分
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______。
2、青铜时代是指___、___、____。
3、河南出土的_______,雄伟端庄,气势 凛然,代表了商朝青铜器的典型风格。 4、湖南出土的_______,结构精巧,制作 精细。 5、_____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造型 奇异,风格独特。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一、都江堰 二、郑国渠 三、秦长城 四、灵渠
说一说:青铜时代是指哪些朝代? 这些文物分别叫什么?出土于何地? 有什么特点?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 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 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 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 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 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 千年。
练习题
一、都江堰的地理位置是在:
A.长江 B.嘉陵江 C. 岷江 D.珠江
二、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美术高中苏版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教案

美术高中苏版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在前面的一课中,学生们对建筑这一概念有了差不多的认识,对建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开始探寻如何科学地评价和观赏一座建筑。
然而,专业水准观赏眼光的培养、艺术品位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基本上要建立在对大量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不断地实践、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正是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因此,我们配以本课的建筑艺术观赏,旨在尽量多地介绍给学生一些优秀建筑实例,开阔大伙的视野,充实大伙的知识。
这关于建立高层次的观赏水准和艺术趣味、提高评判和分析建筑作品的能力,基本上十分重要的。
本课教学的差不多目标是让学生领会中外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
课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中外建筑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探讨,归纳了宫殿、庙堂、陵墓、民居等要紧建筑类型的产生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形成缘故,盼望借此给学生一个对中外建筑艺术的概括认识,并对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起善于观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
因此关于课本中所介绍的建筑作品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本课教学的显性目标,也是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差不多要求。
本课教学的扩展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艺术风格形成缘故的分析能力。
课本中在对大量建筑实例进行介绍的同时无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进展状况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某一建筑风格形成的内在缘故。
这是比单纯理解和掌握某一类型的建筑艺术风格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即透过现象查找本质。
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背后总有其产生和进展的内在缘故,同时会形成某种规律。
对这种内在缘故和规律的探讨是我们研究艺术进展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而言那么是一种对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对思维的训练。
这种训练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不无裨益,是本课教学的高层次目标。
〔二〕内容结构本课旨在带领学生观赏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并探讨建筑艺术进展。
历史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公开课(62)

新知讲解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1966年,我国第一次
成功发射导弹核武器。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一号发射成功。
想一想 什么是“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 造地球卫星。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 原子弹和氢弹。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 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 弹和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 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 造地球卫星。
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新知讲解
航天事业的发展Βιβλιοθήκη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 飞船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 旅。
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 “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 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 技术的国家。
新知讲解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 日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于27日 16点43分,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 天”舱外航天服,在刘伯明的协助下 打开舱门,迈出了中国人在浩瀚太空 中的第一步。
新知讲解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 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 1976-2005,全国累计种植籼型杂交 水稻面积约3.4亿公顷,增产稻谷4.5亿 多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与首 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 者袁隆平(右)
青蒿素
人物:屠呦呦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
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
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
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
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3.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效果。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桥梁建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8课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阅读课文,了解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对中国石拱桥的研究成果。
2.学习课文中对中国石拱桥的描述,掌握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典型石拱桥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3.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实例来阐述我国石拱桥的卓越成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赵州桥。这个案例展示了石拱桥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跨度大、结构稳定等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石拱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价值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拱券受力原理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感受石拱桥所蕴含的古代工匠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举例解释:
-通过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建筑结构、设计理念和历史意义,使学生深入理解石拱桥的卓越成就。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石拱桥的跨度很大,拱券结构很轻”等典型句子,掌握说明方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并区分石拱桥的多种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如单孔石拱桥、多孔石拱桥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基本概念、建筑特点、历史价值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石拱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桥梁建筑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18课《中国石拱桥》课件(共35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赵州桥的?
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整修情况
整体:长、宽
赵
州 结构特点
大拱:当时最长、没有陡坡
桥
局部
小拱:省料、防洪、美观 拱圈:独立承重
由 主 到
外观: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配合和谐 次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合作探究
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
(1)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2)坚固,发水时极少出事。 (3)狮子形态各异,卢沟晓月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 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 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打比方,描绘了赵州桥的大拱的 形状,从而说明了大拱上面的道 路没有陡坡的特征。
深入探究——说明方法
课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卢沟桥的特点?有何作用?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 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 台区的卢沟桥。
举例子,用具体例子作证,显得 真实料省、结构巧、强度 高的优良传统
富有各种石料就 地取材
合作探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拱桥有哪些新的发展?
长虹大桥
双曲拱桥
合作探究
从整体看,本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中
石
国
拱
石
桥
拱
桥
赵州桥 卢沟桥
解
各放
逻
种后
辑
拱兴
顺
桥建
序
的
一般
特殊
深入探究——说明方法
课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有何作用?
深入探究——品析语言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 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 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 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第18课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哥特 式的建筑艺术典范。它位于市中 心的莱茵河畔,本地人又称圣彼 得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 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科隆大教堂具有后哥特式所 特有的非常丰富而精致的建筑装 饰。在建筑物所有的细部上都覆 盖着有流动感的石造透空花纹。 大教堂四周,小尖塔林立, 巍峨壮丽,其间还有许多石雕造 型,浮雕和塑像,而在高处更有 数不清的玲珑小尖塔,无论窗户、 窗棂、檐头、甚至排水口,都有 极高水准的雕刻,好像这座教堂 是一件完整的,巧夺天工的石雕 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的标志性 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选用了东方民族 喜爱的圆体作为基本建筑线条,其设计富 有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优美含意。主体由三个斜筒体、三个直 筒体和11个球组成,形成巨大的空间框架 结构,具有鲜明的海派建筑特色,做到了 现代科技与东方文化的完美统一。 电视塔主体结构高350米,全塔总高度 为468米。从电视塔大台阶步入塔内底层, 便见宏伟的大堂,从底层电梯大厅到直径 为45米的中球,离地面263米,只需40秒钟。 该球共九层,有1万多平方米,在旋转餐厅 可看上海全景,北望可见宝钢,东面是开 发中欣欣向荣的浦东,南部是一片田野风 光,西南则可看到松江的九峰,西面则是 上海市区全景。
大本钟
“ 大本钟 ”坐落于泰晤士河 畔议会大厦的北面,耸立着高 高的钟楼,镶有大钟,名为 “大本”。每隔一小时,大钟 根据格林威治时间发出沉重而 铿锵的响声,在数英里之外也 能 听 到 钟 声 的 回 荡 。 大钟被视为伦敦的象征,凡 到伦敦观光的人,无不想到钟 楼周围,站在议会桥上欣赏伦 敦这个独具一格的建筑。作为 伦敦市的标志以及英国的象征, 大本钟巨大而华丽,重 13.5 吨, 四个钟面的面积有两平方米左 右。大本钟从 1859 年就为伦敦 城报时,至今将近一个半世纪, 尽管这期间大本钟曾两度裂开 而重筹。现在大本钟的钟声仍 然清晰、动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题
一、都江堰的地理位置是在:
A.长江 B.嘉陵江 C. 岷江 D.珠江
二、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三、灵渠沟通了哪两大水系?
A.长江和黄河 B.长江和珠江 C.珠江和闽江 D.珠江和黄河
为什么战国时期两大水利工程都修建在秦国境 内?这对秦国的发展有何影响? 原因 1、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 2、秦国重视水利建设 3、秦国境内水利资源丰富 4、秦统一天下需要粮食保障 影响 1、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2、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四大工程 修建时间 修建地点 主持修建 都江堰 战国后期 郑国渠 灵渠 秦长城 岷江 李冰
战国后期 咸阳附近 秦朝 秦朝 岭南地区
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
郑国
禄 蒙恬
战国 四川 1、都江堰修建于--------时期,位于 -------岷江 流域。 省-------分水堤 宝瓶口 2、都江堰由“ ------------”、“-----------”、 飞沙堰 “----------”等部分组成。
灵渠
修建目的: 作用:
保障战争粮食等物资供应
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长
湘 水
江
灵渠
离 水
珠
江
灵渠示意图
秦皇……使尉屠 睢发卒五十万,为五 军;……使监禄…… 又以卒凿(灵)渠而
——《淮南子· 人间训》
suī
通粮道,以与越人战。
秦国
都江堰
郑国渠
卓 越 的 工 程
(战国时)
秦朝
秦长城
灵 渠
课 堂 小 结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一、都江堰 二、郑国渠 三、秦长城 四、灵渠
都江堰
一、都江堰
时间: 地点: 战国后期
自学课本:106页,把左侧提纲记在段落间, 并划出最简洁的答案,时间1分钟
成都附近的岷江
修建者: 李冰
特点: 选址合理、设计科学 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 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郑国渠
(郑国渠修成)于是关 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 强,卒并诸侯。
——《史记· 河渠书》
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 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 灌溉面积达400万亩,成为我国 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
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 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 至今造益当地。引泾渠首除历代故渠 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
郑国渠首遗址
秦长城
辽东
临洮
秦长城
自学:课本108-109页,在段落间记下提纲, 并圈出答案时间2分钟
时间: 秦朝初年 目的: 防御匈奴,巩固北方边防 构成: 城墙、城堡 起止点: 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古代世界伟大工程之一。
赵长城
秦长城
燕长城
为阻止匈奴骑兵的深入,秦、赵、燕三国都在北方边境修筑了防御工程。秦灭六 国时,北方防御力量减弱,匈奴乘机向南推进,占领富饶的河套地区。公元前215年, 秦始皇派蒙恬[tián]带兵30万北击匈奴,秦军一举夺回河套。战后,秦朝在河套一带设 置郡县,从内地迁来上万户人在这里开荒生产。为巩固边防,秦始皇让蒙恬主持,在 秦、赵、燕三国北方防御工程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tá o 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全长万余里,蜿蜒起伏,雄伟壮丽。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 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阅读P107小字,划出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 在并在“都江堰工程示意图”中圈出, 并找出三大部分各自作用(2分钟)
分水堤 都 江 堰 飞沙堰
外江——运输
内江——灌溉
宝瓶口 内江水进入渠道系统
防洪
排沙
都江堰功能:具有灌溉、防洪、运输等功
现代的都江堰灌区
都江堰浇灌的农田
____后期,___国在咸阳附近修建郑国渠, 灌溉_____平原的农田。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 1、统一货币
文化上: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2、统一度量衡
思想上:
军事上: 修筑长城,防御匈奴
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______。
2、青铜时代是指___、___、____。
3、河南出土的_______,雄伟端庄,气势 凛然,代表了商朝青铜器的典型风格。 4、湖南出土的_______,结构精巧,制作 精细。 5、_____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造型 奇异,风格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