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石狮姑嫂塔导游词

合集下载

石狮市姑嫂塔的介绍

石狮市姑嫂塔的介绍

石狮市姑嫂塔的介绍石狮市姑嫂塔,又称伯嫂塔,位于中国福建省石狮市市区。

作为石狮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姑嫂塔是福建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石狮市的地标性景点。

姑嫂塔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至公元1274年),是一座典型的福建南方古塔。

塔高约23米,八角十三层,整座塔身以青砖砌筑,外观金碧辉煌,气势磅礴。

塔身上刻有精美的浮雕和文字,展示了南宋时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特色。

姑嫂塔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的元素,是一座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

姑嫂塔的名字源于传说。

相传,南宋时期,石狮市有一对姑嫂,姓孙,分别嫁给了两兄弟,一个嫁给了伯兄,一个嫁给了嫂弟。

嫂弟对伯兄的妻子心生爱慕,伯兄的妻子对此保持了高尚的品德和节操,坚决拒绝了嫂弟的纠缠。

后来,这对姑嫂因为伯兄病故而成为寡妇,但嫂弟仍然对伯兄的妻子念念不忘。

为了阻止嫂弟的纠缠,伯兄的妻子决定自尽,投身在石狮市的河中。

后来,为了纪念这位高尚的妇人,当地人民修建了这座塔,并以姑嫂塔的名字来纪念这对姑嫂的悲剧。

姑嫂塔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也是一座重要的宗教场所。

塔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塔外则有一座大型的钟楼。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石狮市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和祈福。

姑嫂塔的周边环境优美,建筑群众多,是一个非常适合游览和拍照的地方。

塔的四周是一片绿树成荫的公园,公园内有湖泊、花坛和休闲广场,供游客们休息和娱乐。

此外,姑嫂塔附近还有一些特色商业街区,可以购买到当地的特色产品和纪念品。

石狮市姑嫂塔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也是石狮市的地标性景点。

它展示了福建南方古塔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和祈福。

无论从建筑、历史还是文化角度来看,姑嫂塔都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福建泉州石狮姑嫂塔导游词_2

福建泉州石狮姑嫂塔导游词_2

福建泉州石狮姑嫂塔导游词眼前这座黑压压的大岩石山叫宝盖山,你们看,它凌霄独立,身边没有其它山峰为邻,好像是别是显得特别孤单呢?因此,人们又叫它大孤山。

明朝一位闻名的诗人黄克晦在一首诗中这么说乱嶂江边出,大孤山最孤。

高踞山头的那座塔算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姑嫂塔。

它是一座用花岗岩建筑的仿楼阁式的空心石塔。

塔共五层,二十一米高,昨天大伙儿参观的泉州东西塔,东塔高48.27米,西塔高44.06米,尽管姑嫂塔还别脚东西塔的一半高,但是它依借山势,因此显得特别巍武。

如今我们来到姑嫂塔前,大伙儿请看,这塔的第一层西面开了一具拱形门,第二层以上各层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体梅花形,顶置护斗,塔身层层向上缩小,每层迭涩出檐。

每一层的塔身外都有围栏环卫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阶直通塔顶。

第二层的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个字。

第五层的外壁有一具方形龛,龛里有石刻二女像,传说这二女是姑嫂。

明代苏紫溪有诗说:琼树当空出,飞帆带月遥。

二妃环佩响,秋色正萧萧。

这首诗算是写姑嫂塔的。

几百年来,人们都叫它姑嫂塔,什么原因别叫它万寿塔或关锁塔呢?《闽书》中有如此一段记载: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别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在闽南侨乡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还流传着更为传人的姑嫂塔的故事。

传说很久往常,闽南天旱,庄稼颗粒无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穷人无法缴交财主的田租,被迫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心爱的妹妹,远走南洋,约定三年后回来还债。

穷哥哥往南洋后,姑嫂俩天天登上宝盖山远眺大海归舟,指望骨内亲人回家团聚。

转眼三年已到,穷哥哥乘船回来,姑嫂俩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谁知突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惊涛骇浪把穷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

穷哥哥葬身大海,姑嫂俩喜尽悲来,纵身跳人大海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建起了这座姑嫂塔。

这固然是传说,但它却是侨乡人民过去苦难日子和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历史的见证。

大伙儿知道,石狮市是举世闻名的闽南侨乡和与港台有紧密亲缘关系的地区。

【福建·石狮】六胜塔与姑嫂塔

【福建·石狮】六胜塔与姑嫂塔

【福建·石狮】六胜塔与姑嫂塔六胜塔与姑嫂塔都在福建石狮市。

两塔同为航标塔,1961年同入第一批省保,2006年又同时与石湖码头以及泉州真武庙、江口码头一起捆绑为“泉州港古建筑”列入第六批国保,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关连。

—————————————————————————————————————————————————六胜塔的具体位置是在石狮市蚶江镇石渔村石湖自然村的金钗山下。

从卫星图上看,它就在泉州湾入海口一个岬角的前端,其导航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六胜塔的旁边就是古代“石湖码头”的所在地。

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这里早在唐代时便已开辟通航番国的“林銮渡”,宋元时期更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商贸大埠,清初曾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港对渡,如今则已建成现代化亿吨大港“石湖港”。

六胜塔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由檀越薛公素、僧祖慧、宗什募资兴建。

六胜塔之名,据说是由佛教的“六胜缘”而来。

《具舍论二》载,小乘教教派僧人有“舍多寿行”和“留多寿行”两种修行方法。

修行“留多寿行”者必须具备六个最佳(胜)条件:即人胜,解脱胜,修习胜、福田胜、依止胜、转业胜。

因建塔者祖慧、宗什乃小乘教派僧人,修“留多寿行”,故以“六胜缘”为所修之塔命名。

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六胜塔为元兵毁坏大半,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当地富商凌恢甫鸠资重建,历时四年始成,名为“万寿塔”。

或许是因为“万寿塔”之名太过普遍,故后世之人还是习惯称此塔为“六胜塔”。

塔为花岗岩石构,八角五层,通高约36米,底围约47米,须弥座,四面作台阶通四门,外观和形制与泉州开元寺双塔略同,只是整体结构更为严谨,细部更为繁复,雕刻更为精细。

由于同样采取了双塔筒结构,结构极为牢固,故建成至今,遭受多次地震,尤其是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泉州地区之八级地震,却安然无恙。

塔身转角立圆柱(第一层为通体式,其余各层为三截拼接),上坐莲台状栌斗,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均为双杪一下昂,柱头两侧、阑额之下浮雕雀替,每层双挑斗拱出檐,上盖扇形瓦纹石板,盖顶雕筒瓦及瓦当。

描写石狮美景姑嫂塔的作文

描写石狮美景姑嫂塔的作文

描写石狮美景姑嫂塔的作文哇,说到石狮的姑嫂塔,那真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

姑嫂塔是石狮市的一处风景名胜,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又有趣?其实啊,这个地方不仅有着非常美丽的景色,还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呢!姑嫂塔,顾名思义,就是两座塔,一座叫姑塔,一座叫嫂塔。

哎,你可能会问,这两个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可多了去了!姑嫂塔这两个塔立在一起,像是两位慈祥的长辈守护着整个石狮。

古人说,这两个塔就像是家里的大妈和小姑妈,总是站在那里,给人一种安全感。

要说到这两个塔的外观,那真是别具一格。

姑嫂塔的设计非常讲究,塔身高耸入云,像是两根直插天际的长柱子,简直能把你眼球给炸出来。

塔身上雕刻着各种精美的花纹,仿佛是艺术家的杰作,细腻得让人惊叹。

尤其是塔顶的那些装饰,真是让人目瞪口呆,感觉像是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一样,特别气派!说到这两个塔的历史,那就更有意思了。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两位很厉害的女士,她们不仅聪明伶俐,还特别能干。

她们的故事流传至今,大家都觉得,这两个塔就像是她们的化身,象征着她们的智慧和勇敢。

其实,姑嫂塔的传说也是一部爱情故事哦。

传说中,姑嫂姐妹俩非常恩爱,虽然生活中有不少磨难,但她们总是互相帮助,最终在塔下许下了永恒的承诺。

哎呀,说到这里,我都快要感动哭了。

每到清晨,姑嫂塔周围的风景真是美得不像话。

太阳刚刚升起,塔身就被柔和的阳光染上了金黄色,整个塔看起来就像是镀了一层金,闪闪发光。

尤其是塔脚下的湖泊,那真是绝美的存在。

湖面上漂浮着些许荷叶,荷花开放,仿佛是在跟姑嫂塔打招呼。

这种宁静的美景,不禁让人放松下来,心情也跟着变得愉悦起来。

别看姑嫂塔在石狮的历史中已经有了很长时间,但它的魅力却一点也没有减退。

每当夕阳西下,姑嫂塔的轮廓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仿佛是穿上了一层紫色的纱裙,妩媚动人。

塔下的小路上,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游客,他们有的拍照,有的在塔下散步,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和美好。

如果你有机会到石狮旅游,一定不要错过姑嫂塔。

福建石狮姑嫂塔导游词

福建石狮姑嫂塔导游词

福建石狮姑嫂塔导游词福建石狮姑嫂塔是闽南地区的一座古建筑,位于福建省石狮市的市区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楼阁式建筑。

这座古塔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建筑结构独特,时代感十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下面为大家介绍这座古塔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参观方式等内容。

一、历史福建石狮姑嫂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当年文学家苏轼巡游闽南时留下的遗址。

历经风雨洗礼,塔身虽然多次修复,但以其原貌保存至今。

这里的“姑嫂”二字,与当地民俗中“姑嫂之恩”有关,寓意着姑嫂之间应该相互关照、互相帮助,具有深远的人文内涵。

因此,这座塔也成为了当地人民对姑嫂情义与传统文化的象征。

二、建筑特点石狮姑嫂塔是一个六角形的楼阁式建筑,共有七层,高约23米。

每一层都有一个小巧玲珑的空间,中间是一排扶壁相连的檐柱。

塔身底部的海螺石雕以及上面石雕的飞天、龙凤等吉祥物,精美的雕刻工艺再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采用了当地的青砖、青石,草草构建而成,自然简朴。

但是,正是这种简朴的风格,反而对人们更加亲近。

三、参观方式参观石狮姑嫂塔需花费一些时间,建议在早上9:00到下午4:30之间前来参观。

门票价格为10元,游客可自由参观,还可以选择请当地的导游进行讲解。

在参观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建筑和景观,禁止攀爬和乱扔垃圾,做地球的好守护者。

总之,石狮姑嫂塔是福建省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迹,除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外,也成为了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的热门景点之一。

即将到来的2022年福建省石狮市花鸟山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也将为石狮姑嫂塔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希望大家在游览时能够好好欣赏这座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文化遗产,顺带一起了解一下福建的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感受这个美丽的地方的人文风情。

最美是石狮

最美是石狮

最美是石狮遥望姑嫂塔高山之巅蕴深情,回眸六胜塔写海丝扬文化,忆想永宁古城承载百年历史振雄风,近看祥芝码头渔船穿梭美如画。

这,就是我的家乡石狮。

石狮是一座幸福安定的文化新城,这里有我最美的记忆。

宝盖山姑嫂塔宝盖山的秋天,是从落在地上的黄叶开始的。

不知什么时候,宝盖山的地上便堆起了一层落叶,踩上去嘎吱嘎吱地响着。

漫山的绿树,似乎在同一时间,一齐换上了秋的黄装。

一条小小的清流顺着路旁的沙石缓缓地流淌,几片落叶飘入,不失优雅地打着旋儿。

秋风清冷地吹过,吹下了艳美的夕阳。

慢慢登上山顶,与姑嫂塔相依,同看半天彩霞。

姑嫂塔,每一块大石头都记录着她的风霜,她已矗立了百年,看了千万来往的游人,数尽无数的淡阳。

夜幕降临,灯火亮起,眺望远方,有一片波光鳞鳞的海;看看脚下,是多少温馨的家。

山、塔,也随着升起的月的节奏,沉沉睡去。

永宁古卫城漫步永宁古卫城,斑驳的城墙由无数砖块紧紧砌起,由岁月洗刷成灰黑色,被一代代人的勇气、热血浸泡,坚强地挺立。

触着沉重的城门,朱红早已被时光褪去,点点残椽铭记着抵抗倭寇这一沉甸甸的历史烙印。

站在城前,遥见,千军万马在这里撕杀,雄浑的战鼓擂响了,刀与剑的反光是那么耀眼。

利箭划破空气,喊杀声、刀剑声、马蹄声、战鼓声交织一片古卫城!你守护了一方的百姓,你是历史的功臣。

祥芝码头清晨,阳光轻轻柔柔地覆盖,唤醒了停泊在沙滩上的渔船。

祥芝码头便开始苏醒。

随着一艘艘渔船摆动着庞大的身躯离开码头,一张张巨大的渔网从岸上拉起,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中午,灿烂的阳光平铺在海面上,浪花朵朵,波涛滚滚,荡漾着,阳光一次次被冲碎,闪烁着,海上像有无数的金子在闪动。

工人们、船员们,有的跳上船拉着锚,有的驾着船努力地开上沙滩,有的正在整理缠在一起的渔网,有的在清点着战利品。

傍晚,离港的渔船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沾湿的船身散发出一股大海热情的气味。

一网网小鱼如瀑布一般被倾倒在大筐里,跳跃着,翻动着。

夜深了,沙滩上又是一片寂静。

明日,沙滩上将又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福建导游词福建石狮姑嫂塔导游词范文3篇_0306

福建导游词福建石狮姑嫂塔导游词范文3篇_0306

2020福建导游词福建石狮姑嫂塔导游词范文3篇_0306EDUCATION WORD福建导游词福建石狮姑嫂塔导游词范文3篇_0306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它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镇南疆而控东溟之势。

《泉州府志》上称它“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可见,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为航标的。

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

宋朝的吴自牧在《梦溪录》中说:“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

“为适应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处泉州港口的宝盖山上建造石塔,作为航标灯塔,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八闽志》就有这样的记载:“在永宁里有石塔甚宏丽,商舶自海迁者,指为抵岸之期。

”这里说的石塔,就是指姑嫂塔。

虽然志书记载只有廖廖数字,却十分明白地指出姑嫂塔在航海上起着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几百年来,人们都叫它“姑嫂塔”,为什么不叫它“万寿塔”或“关锁塔”呢?《闽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在闽南侨乡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还流传着更为传人的姑嫂塔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闽南天旱,庄稼颗粒无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穷人无法缴交财主的田租,被迫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心爱的妹妹,远走南洋,约定三年后回来还债。

穷哥哥往南洋后,姑嫂俩天天登上宝盖山远眺大海归舟,盼望骨内亲人回家团聚。

转眼三年已到,穷哥哥乘船回来,姑嫂俩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谁知忽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惊涛骇浪把穷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

穷哥哥葬身大海,姑嫂俩喜尽悲来,纵身跳入大海……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建起了这座姑嫂塔。

2018年石狮,姑嫂塔-word范文模板 (4页)

2018年石狮,姑嫂塔-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石狮,姑嫂塔篇一:福建泉州石狮姑嫂塔导游词眼前这座黑压压的大岩石山叫宝盖山,你们看,它凌霄独立,周围没有其它山峰为邻,看起来是不是显得特别孤单呢?所以,人们又叫它“大孤山“。

明朝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克晦在一首诗中这么说“乱嶂江边出,大孤山最孤”。

高踞山头的那座塔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姑嫂塔”。

它是一座用花岗岩建造的仿楼阁式的空心石塔。

塔共五层,二十一米高,昨天大家参观的泉州东西塔,东塔高48.27米,西塔高44.06米,虽然姑嫂塔还不足东西塔的一半高,但是它依借山势,所以显得特别巍武。

姑嫂塔,又称“关锁塔”或“万寿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它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镇南疆而控东溟之势。

《泉州府志》上称它“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可见,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为航标的。

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

宋朝的吴自牧在《梦溪录》中说:“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

“为适应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处泉州港口的宝盖山上建造石塔,作为航标灯塔,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八闽志》就有这样的记载:“在永宁里有石塔甚宏丽,商舶自海迁者,指为抵岸之期。

”这里说的石塔,就是指姑嫂塔。

虽然志书记载只有廖廖数字,却十分明白地指出姑嫂塔在航海上起着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来到姑嫂塔前,大家请看,这塔的第一层西面开了一个拱形门,第二层以上各层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体梅花形,顶置护斗,塔身层层向上缩小,每层迭涩出檐。

每一层的塔身外都有围栏环卫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阶直通塔顶。

第二层的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个字。

第五层的外壁有一个方形龛,龛里有石刻二女像,传说这二女是姑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泉州石狮姑嫂塔导游词
眼前这座黑压压的大岩石山叫宝盖山,你们看,它凌霄独立,身边没有其它山峰为邻,好像是别是显得特别孤单呢?因此,人们又叫它“大孤山“。

明朝一位闻名的诗人黄克晦在一首诗中这么说“乱嶂江边出,大孤山最孤”。

高踞山头的那座塔算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姑嫂塔”。

它是一座用花岗岩建筑的仿楼阁式的空心石塔。

塔共五层,二十一米高,昨天大伙儿参观的泉州东西塔,东塔高48.27米,西塔高44.06米,尽管姑嫂塔还别脚东西塔的一半高,但是它依借山势,因此显得特别巍武。

姑嫂塔,又称“关锁塔”或“万寿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差不多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它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镇南疆而控东溟之势。

《泉州府志》上称它“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可见,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为航标的。

南宋阶段,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

宋朝的吴自牧在《梦溪录》中说:“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

“为习惯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处泉州港口的宝盖山上建筑石塔,作为航标灯塔,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八闽志》就有如此的记载:“在永宁里有石塔甚宏丽,商舶自海迁者,指为抵岸之期。

”这个地方说的石塔,算是指姑嫂塔。

尽管志书记载惟独廖廖数字,却十分知道地指出姑嫂塔在航海上起着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如今我们来到姑嫂塔前,大伙儿请看,这塔的第一层西面开了一具拱形门,第二层以上各层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体梅花形,顶置护斗,塔身层层向上缩小,每层迭涩出檐。

每一层的塔身外都有围栏环卫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阶直通塔顶。

第二层的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个字。

第五层的外壁有一具方形龛,龛里有石刻二女像,传说这二女是姑嫂。

明代苏紫溪有诗说:“琼树当空出,飞帆带月遥。

二妃环佩响,秋色正萧萧。

”这首诗算是写姑嫂塔的。

几百年来,人们都叫它“姑嫂塔”,什么原因别叫它“万寿塔”或“关锁塔”呢?《闽书》中有如此一段记载:“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别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在闽南侨乡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还流传着更为传人的姑嫂塔的故事。

传说很久往常,闽南天旱,庄稼颗粒无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穷人无法缴交财主的田租,被迫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心爱的妹妹,远走南洋,约定三年后回来还债。

穷哥哥往南洋后,姑嫂俩天天登上宝盖山远眺大海归舟,指望骨内亲人回家团聚。

转眼三年已到,穷哥哥乘船回来,姑嫂俩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谁知突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惊涛骇浪把穷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

穷哥哥葬身大海,姑嫂俩喜尽悲来,纵身跳人大海……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建起了这座姑嫂塔。

这固然是传说,但它却是侨乡人民过去苦难日子和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历史的见证。

大伙儿知道,石狮市是举世闻名的闽南侨乡和与港台有紧密亲缘关系的地区。

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地区的同胞有30多万人,侨眷侨属占石狮市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石狮市的旅外华侨要紧分布在菲律宾、新加玻、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

石狮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有着悠久的地缘、血缘关系。

祖籍石狮市的台胞有30多万人,目前居住在石狮的台湾籍同胞有二、三百人。

姑嫂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据史料记载,正是从那时候起,晋江、石狮一带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宾。

《泉州府志》中载,从宋崇宁元年(1102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这650年中,泉州发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饿死”、“民多游移”、“种别入土、民相食”等悲惨情景。

在那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困迫下,乡民大量远涉重洋,背井离乡到菲岛谋生。

因住番定居国外,故乡人称华侨为“番客”,指的是从“番邦”返“唐山”的客人。

时朝闻名文人何乔远在《镜山全集》中说:(华桥)“皆背离其室家,或十余年末返者,返则亲孩子长育至别相识。

盖有新婚之别,娶以数日离者。

“这说明了晋江、石狮一代的乡
民出洋谋生的辛酸历程。

早期乡民为日子所迫,别得别离乡背井。

很多往菲律宾谋生的人,都有一定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在菲从事生产劳动,与菲人友好相处,共同开辟菲岛,授以各种技能。

菲律宾史学家赛迪博士说:“华人带来他们祖国的绝好文明、忍耐、勤劳和历史悠久的民族手艺“。

据有关历史著作的记载,至少自春秋战国起,晋江、石狮与台湾就已存在血缘关系。

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客观上为早期石狮人移居台湾提供了方便。

并且,政治上、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也成为宋元阶段石狮人移居台湾的重要社会因素。

解放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石狮侨属则大量定居港澳地区或转往东南亚各国。

由于历史和血缘的关系,日子在境外的右狮华侨,华人后代,港澳台同胞,一向热爱祖国,热爱故乡,在各个别并且期都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例如《大仑蔡氏宗谱》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侨居菲律宾的石狮华侨就有汇款回家“买田盖屋”的适应和“借贷亲人经营商业”的史实。

近代由于华侨的事业有所进展,华侨回乡投资或捐办各种行业的日益增多。

许多华侨纷纷在石狮投资兴办钞票庄,百货商场、旅社、交通业、房地产业以及为眼力捐资办学等。

1978年未来,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的侨务及外事政策,维护了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正当权益和利益,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忱。

他们捐助的公益事业建设资金达数十亿人民市,捐办的项目涉及学校、医院、公路、电力、农田、水力、幼儿园、敬老院等。

1987年石狮建市后,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侨乡的优势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侨务工作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

在捐赠视力故乡与兴建公益事业的并且,华侨投资企业也别断增加。

华侨、港澳台同胞直接投资的方式从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赏贸易等“三来一补“业务与举办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办企业并举。

华侨在石狮投资办厂,别仅繁荣了侨乡经济,而且解决了众多劳动力就业咨询题。

当我们站在姑嫂塔上远眺石狮全景时,可见到四处高楼林立,厂房众多,公路四通八达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而这无一别与广阔爱国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努力息息相关。

姑嫂塔别仅是早期石狮乡民背井离乡、移居他国的见证者,也是当今海外赤子回乡参与故园建设,为眼力人民造福的见证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