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桥介绍
安平桥的介绍

安平桥的介绍
安平桥,原名安澜桥,又称长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境内,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是我国现存最长的石桥。
安平桥全长1136米,桥面宽8米,有80多个桥墩。
桥身是用巨大的条石砌成的。
桥墩上铺着方形石条,桥栏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上面雕刻着狮子、人物、龙凤等图案。
在这些石条和石条之间有许多铁链。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安平桥是由很多个小拱桥连接而成的。
这样既节省了材料,又缩短了工期。
安平桥最大的特点是它那200多根大铁柱。
这些大铁柱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好像在排整齐地方阵,又像一个个威武的战士在守卫着这座大桥。
安平桥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
每逢节假日,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这里欣赏这座大桥的雄姿。
安平桥建于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现存最长的一座石梁桥。
安平桥虽然历经1000多年的风雨剥蚀,但现在仍是坚固如初,巍然屹立在海峡两岸。
—— 1 —1 —。
安平桥的历史故事

安平桥的历史故事安平桥的历史故事安平桥是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的一座古桥,建于唐朝大中元年(847年),跨越于瘦西湖和滨江公园之间,是扬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安平桥不仅是一座古老的桥梁,更是承载着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的重要场所。
第一章:建造背景唐朝大中元年(847年),当时的扬州知府杨嗣复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下令修建一座跨越瘦西湖的石拱桥。
经过近十年的工程,最终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49年)完工。
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安平桥。
第二章:桥梁结构安平桥全长317.8米,宽9.6米。
由24个石拱墩、25个石拱洞、26个拱顶组成。
其中最高处拱顶离地面高度为8.6米,最低处离水面高度为1.6米。
整座桥梁用青石和花岗岩建造而成,结构稳固耐用,历经千年仍然屹立不倒。
第三章:灾难历史安平桥虽然建造于唐朝,但是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
最为严重的一次是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于长江水势暴涨,导致瘦西湖水位急剧上升,安平桥被淹没在水中。
这场洪灾不仅摧毁了安平桥,还造成了数千人的死亡和家园的毁灭。
第四章:文化传统安平桥不仅是扬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承载着许多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
例如,“瘦西湖十景”之一的“映波橹月”就是指从安平桥上看到瘦西湖中倒映着月光的美景。
此外,在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扬州著名画家郎世宁曾在安平桥上作画,并创作出了《安平桥图》。
第五章:现代保护为了保护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扬州市政府多次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工作。
1998年,安平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扬州市政府还在桥头建立了一座“安平桥博物馆”,展示了安平桥的历史背景、建造技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结语:安平桥是一座历经千年的古老桥梁,不仅是扬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承载着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其建造背景、桥梁结构、灾难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保护等方面的介绍,我们更能够深入了解这座古老桥梁的价值和意义。
安平桥

保护整治
桥梁整治
近几年来,因各种自然与 人为因素,安平桥遭到一 定程度的环境破坏,其水 域,特别是两个桥头和中 亭的水环境已遭到相当大 的污染。桥体经上世纪80 年代维修至今,受自然影 响加上近几年几次大的台 风,桥体石栏及桥板多处 受损,瑞光塔(白塔)常年 封闭,铁栏围内杂草丛生, 有碍观景。
故事传说
再说道人挑着这两筐孽物走到一处叫大 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涧时,步子迈 得过大,一下子将扁担压断了,两条孽 龙从梦中醒来,趁着道长不及下手,变 作两堆土,真身飞上天去了。这两堆土 就成了现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 山”,有人说这两座山推去填“龙湖” 和“虺湖”正好丝毫不差。道长看没收 拾好这两条孽龙,就闷闷不乐地回灵源 山继续修炼。
故事传说
从此,孽龙再也不敢来兴风作浪。各地商旅船 只,相邀而来。于是商业日益发达,庄稼则年 年丰收,百姓们安居乐业,这座桥就被称作 “安平桥”,因为桥长五里,又俗称为“五里 桥”。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古书记载
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 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来赵令衿成之, 酾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 有一丈,宽一丈六尺……”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 诗: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据明 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 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 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 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 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 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遗迹

安平桥: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 “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 间的海湾上。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 约5华里,俗五里桥。 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 八年 (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 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 海港大石桥。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安平桥的详细介绍

安平桥的详细介绍安平桥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老桥梁。
该桥横跨在秀水河上,连接着南京市栖霞区与江宁区。
一、历史沿革安平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建于公元1366年。
初建时,桥梁采用了木质结构,后来发展为以石料为主要材料的石拱桥。
在明代和清代,安平桥经历了数次重修和扩建,以适应交通运输的需要。
二、建筑特点安平桥是一座典型的石拱桥,全长约300米,宽度大约为5米。
桥面由整齐紧密的青石铺设而成,非常坚固。
桥身两侧设有多个石制栏杆,既起到保护作用,也增加了美感。
整座桥梁气势恢宏,充满了古典美。
三、文化意义安平桥是南京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桥梁得名于明代文学家杨慎言的《明夜四无官,南京无皇帝》,寓意着守护南京的平安。
此外,安平桥还被誉为“文人桥”,因为许多文人雅士喜欢在桥上吟诗作画,流传下来了大量的文化作品。
四、景观特色安平桥不仅作为一座交通要道,同时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桥梁两侧有茂密的树林和碧绿的草坪,形成了一幅宜人的自然画卷。
当春天来临时,桥边的樱花开满了枝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而在秋季,桥上的枫叶红遍了整个江宁,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景。
五、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安平桥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南京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维护和修缮工作。
同时,也加强对桥梁周边环境的保护,禁止随意乱扔垃圾和破坏植被。
此外,南京市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以推广安平桥的知名度和文化价值。
六、结语安平桥作为南京市的重要地标之一,不仅是一座上下穿行的交通要道,更是一座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宝贵的遗产,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使其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的作用,为后代留下更为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安平桥景区简介

安平桥景区简介
安平桥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无锡市内著名的景区之一。
安
平桥因为与古代著名历史人物崇祯皇帝有关,因此也有“崇祯降魂地”之称。
这座桥横跨太湖之滨,依山傍水,风景美不胜收。
桥面独具特色,全长不到两百米,但宽敞平稳,可以容纳三百余人同时通行。
桥面沿
途种满了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让人有一种走在自然风光中的感觉。
安平桥的历史悠久,最早的建桥时间可以追溯到明代。
后来随着
城市的发展,桥得到不断的扩建和修缮,才成为了如今的景点。
在桥上,不仅可以尽情欣赏太湖美景,还能观赏到飞鸟掠过湖面的壮丽景象。
此外,安平桥还有独特的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当夜,桥上会举行精彩的烟火表演,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在烟火
表演之前,还有祭月活动,人们会点燃香烛,向月亮祈福,表达自己
的愿望和感恩之情。
总之,安平桥景区是无锡市内一处不可错过的景点。
游客们可以
在这里尽情享受湖光山色,体验古人想象中的自然美景。
同时,我们
也应该尊重并保护这片美丽的自然资源,让它长存于世。
俗称五里桥

09中文系对外汉语一班黄丽荣090109146一安平桥的介绍安平桥: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安平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
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
桥上有水心亭、楼亭、中亭、雨亭、宫亭等五座安平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安平桥全长2255米,桥面宽3~3.8米,共361墩。
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3种不同形式: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
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
二.与安平桥有关的名人和题词安平桥”是宋代当地富商黄护捐资三万缗钱倡建的,工程历时十五年。
黄护捐资三万缗钱倡建“安平桥”,工程进行到一半,黄护就不幸病逝于。
黄护去世后,儿子黄逸继承父志,继续主持“安平桥”的兴建,至1152年终于全桥完工。
后代安海镇桐林村黄氏一族,奉黄护为一世祖,郑芝龙的伯母黄慈慎和继母都是黄护的后代。
说到郑芝龙就要讲起名族英雄郑成功。
郑芝龙的儿子,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七岁从日本回中国后就住在安平,郑成功的日籍生母田川松子也在安平遇难。
郑成功渡海远征台湾逐走荷兰人后,为纪念他的家乡和母亲,就把荷兰人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Zeelandia)的所在地大员,改名为安平,就是现今台湾的台南市安平区,明代时,桥东的安平古镇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家族豪宅,后被清廷所毁。
安平桥上还有许多名人的题词郭沫若: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赵令衿,就是当时负责修建安平桥的人,在安平桥建成之后很高兴地写了一首诗:" 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
安平桥的基本现状

安平桥的基本现状一、引言安平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
它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跨越秦淮河,是南京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本文将对安平桥的基本现状进行详细介绍。
二、历史沿革安平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称为“永宁桥”,后来因为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安平之战”,所以改名为“安平桥”。
在明朝、清朝时期,安平桥曾多次修缮和加固。
20世纪初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车辆流量的增加,安平桥也进行了多次改造和修缮。
三、桥梁结构1.总体结构安平桥呈直线形,全长约400米。
它由26个石拱构成,其中最大的两个拱门跨度为15米。
整座桥梁分为南北两段,中间有一段水路。
2.建筑材料安平桥主要采用花岗岩石材和青砖作为建筑材料。
其中花岗岩是南京地区的特产,具有坚硬、耐久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于桥梁建设。
四、桥面和栏杆1.桥面安平桥的桥面由青砖铺成,铺设整齐、平滑。
由于年代久远,部分青砖已经磨损或掉落,需要定期维修。
2.栏杆安平桥的栏杆采用花岗岩制成,高约1米。
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图案和文字,如“安平之战”等。
这些图案和文字反映了安平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管理情况安平桥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保护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
每年都会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并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和引导。
同时,南京市政府还在不断加大对安平桥及周边环境的投资力度,以提升其旅游价值和文化内涵。
六、游客体验作为南京市著名景点之一,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他们可以在安平桥上欣赏秦淮河的美景,感受南京的历史文化。
同时,安平桥周边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和文化街区,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美食、购买纪念品。
七、结论安平桥作为南京市的著名景点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的建筑结构、材料和装饰都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
同时,安平桥也是南京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历史遗产,我们需要加强对其管理和维护,并注重其旅游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开发与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平桥介绍
【安平桥】因桥长近五里俗称“五里桥”,又因安海镇东建有“东桥”,故相对称“五里西桥”。
它东连晋江安海镇,西接南安水头镇,横跨在两市交界的海湾上,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历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1961年3月4日,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安海又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宋元时期,由于商贸兴盛,经济繁荣,为利于物资运转、行旅往来,泉南沿海掀起一股“造桥热”。
据记载宋代泉州城外晋江县境造桥达40几座。
安平桥也就是这一时期因安海港地位的更加重要而兴建的。
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安海大财主黄护和僧智渊带头各捐钱一万緍,由僧祖派主持开始兴建。
但在工程快完成一半时,黄护和祖派相继亡故,就停了下来,直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郡守赵令矜再主持续建,又花了一整年时间,才完成这个浩大工程。
安平桥的构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能力。
它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属石墩石梁桥。
实测原桥长2255米,面宽3—3.8米,原有桥墩361座,疏水道362孔。
根据桥梁横跨海湾中贯穿着五条港道的特点,桥墩分别设计为三种形式:一种是长方形墩,筑于水浅流缓水域,计308座;一种是一头尖、一头方的半船形墩,筑于较深的水域,尖端朝向深海,以缓和海潮的冲力,计有25座;在深港处的桥墩则设计为双头尖的船筏形,用来分解溪流和海潮的冲击。
桥墩概用长方形条石横竖交垒而成,上部顺桥梁方向有三四层出挑,以缩短桥梁跨度,增强桥面承受能力。
桥基根据地层的不同分别采用“卧本沉基”和木桩基础。
桥面每间架设5—8条石板,长度在5—11米之间,重量自四五吨至25吨不等,相传这些巨大的石材采运自隔海的金门岛、大佰岛,建造时,利用潮汐的涨落,控制运石船只的高低位置,把石板架上桥墩。
为了安全,桥面的南北两端都筑有石栏杆防护。
安平桥的疏水道为什么有362孔呢?这当然是根据石桥的跨度及其他因素来设置的,但它也有个传说。
据说,僧智渊原是南安的一名秀才,叫李学智。
他一心想功名成就,可因家贫如洗,双亲年迈多病,临考前无奈何去安海向黄
护的父亲黄文斌借钱,保证日后一定报恩。
黄文斌见他为人忠厚老实又孝顺父母,就借给他白银362两。
谁知他乘小船返回南安至水头时,却遇大头龟兴风作浪,船沉海底,幸得被尼姑救往天竺山修身念佛。
20年后,黄文斌已去世,他的儿子黄护筹建安平桥,僧智渊就下山相助。
为纪念黄文斌的功德,就特意将疏水道分成362孔。
安平桥自宋以来历经十数次重修。
但八百年沧桑变化,特别是人工围垦,安平桥逐渐由水上桥变成陆上桥,桥墩因湮塞减少为331座。
1962年起,国家多次拨款维修。
1982年又拨巨款进行全面整修,损坏的桥墩、桥板、桥栏都得到修复。
桥身西侧开挖30米宽水渠,同时在桥南另辟一条公路,使安平桥不再承受交通重负,而成为游览观光的景点。
安平桥的周围矗立着五座石塔和一座砖塔。
五座石塔均系镇风塔,原塔于解放初被拆毁,现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重建。
砖塔正名“瑞光塔”,也就是桥头这座塔,通高20.5米,五层六角,外涂白灰,俗称“白塔”,因其处于安海西畔,又称“西塔”。
是宋代建桥时,乡人用造桥剩下的钱建成的镇塔,多次重修过,明代重修后改名为“文明塔”,塔内有旋梯达塔顶,可以瞰望长桥的雄姿。
安平桥上原有五座桥亭,即东西两座路亭,桥尾水前沿的海潮庵,桥头的这座超然亭,还有中亭。
中亭等一下我们再去看。
超然亭现称“水心亭”,又名“桥头亭”,其前身原是佛宫,桥建成后改为亭,内祀观音。
弘一法师1938年来安海时,就在水心亭澄渟院住了一个月,还留下了墨宝。
到了清代,安平桥的桥头桥尾还各增建一座拥有拱形门的石牌楼,俗称“隘门”。
看,桥头这座叫“望高楼”,是原桥头被拆毁一小段后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在新桥头建造的,以示桥之开头。
楼上嵌有一方该年黄章烈所写楷书“望高楼”三字的石匾额,楼下嵌有一方题有楷书“寰海镜清”四字的石匾额。
而桥尾那边的牌楼原系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建造的,民国时被毁,现所见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桥时重建的,但当年南安知县盛本所写的楷书“水国安澜”四字的石匾额依然嵌在。
距该牌楼几步还竖立一方原镌刻着篆书“安平桥”三字的石碑,可惜现仅剩一“桥”字。
这是中亭。
中亭叫“泗洲亭”,原称“水心亭”(也就是现在桥头那座亭子的名称),因它位于桥的中部,又是晋江南安的分界处而俗称“中亭”,系桥成时所建,后又多次重修或重建,现存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的,本祀泗洲佛,后祀观音。
亭的石柱上有一对十分引人注目的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据说上联为僧智渊所撰,下联为黄护所撰,直到明万历年间重修安平桥时,黄护的后裔黄承恩才将它们镌刻在石柱上,而现在所见的是清同治五年重立的。
亭的四周和墙上还立有明至现代重修安平桥的碑记十四方。
请看,著名诗人郭沫若1962年游览安平桥时,为其雄伟壮丽感染而创作的这首《咏五里桥》:“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
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
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现今也刻成诗碑立在这里。
亭前还有两尊石将军,高约1.60米。
据说在1949年时,突然不翼而飞。
这宗失窃案立即引起各方重视,公安四处侦查,一时毫无踪迹,可是不上二十四小时,两尊失窃的石将军竟出现在离中亭不远的公路边,完好无缺。
究竟石将军是怎样“去”的又怎样“来”的?至今还是个谜。
然而民间却已流传着“不肯去石将军”的传说。
在安平桥建成的时候,安海龙山寺的佛祖为了保证五里桥的长治久安、不受水妖陆怪的破坏,特地派了两名石将军,以观音的名义,驻镇在桥的中亭。
大家请看,这两名石将军威武无比,手握神器,日日夜夜守在这里。
前几年,也有人想把它们偷运出海,结果船到石井江中,从早到晚一直转兜圈,任你千方百计总是无法出海,只好也运回扔在公路边。
所以安海民间就流传一句话:“南海普陀山有不肯去观音,安海五里桥有不肯去石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