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风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如何处理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摘要:指出了风景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指出对风景资源的利用,一定要坚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提出了正确处理风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意见。
关键词:风景资源;保护;利用Abstract: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scape resources are pointe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scape resources and the protection is analy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use of landscape resources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ctness. Handling opinions on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landscape resources.Key words: Landscape resources protection utilize1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乱批滥建工程设施甚至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旅游开发活动无序;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肆意毁坏自然景观或滥伐林木;以招商引资为名,低价或无偿出让、转让风景资源及其土地经营权,以致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并对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2风景资源的保护风景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毁损,无法弥补[1]。
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的关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旅游资源开发充分利用了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文化问题。
本文将探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开发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作为一种快速增长的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社会生活质量。
旅游资源开发还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旅游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当地消费和投资的增长,为地方财政的增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然而,旅游资源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随着大规模旅游活动的进行,环境污染成为了突出的问题。
过度使用水资源、能源浪费、大量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垃圾等,使景区的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一些景区由于游客的大规模涌入,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此外,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对建筑风貌和传统文化的破坏,也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和担忧。
为了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严格控制游客流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保护景区的自然生态和环境。
采取限流措施,合理分配资源,降低景区的开放频率,让景区得到更好的恢复和保护。
同时,加强对游客的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养,减少对景区环境的破坏。
其次,要推动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情况下,保证子孙后代继续享受资源和环境的福利。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该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推广节能环保的旅游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开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建设过程中采用生态设计理念,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还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政府应当加大对景区的规划和建设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旅游企业的执法检查,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保护与利用平衡

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保护与利用平衡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历史文化遗产等为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和观赏性的地区。
这些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而成为游客们向往的目的地。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保护与利用平衡,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保护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首要任务。
保护包括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自然景观的保护意味着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人文景观的保护则需要保护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则需要保护历史建筑、文物等重要的历史遗迹。
保护的核心是保持风景名胜区的原始风貌和独特性,让游客们能够真正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然而,仅仅依靠保护是不够的,风景名胜区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利用。
利用是指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旅游资源来满足游客的需求。
利用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利用也可以提升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然而,过度的利用可能会对风景名胜区造成破坏,破坏其原有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
因此,在利用风景名胜区时,需要注意保持平衡,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
为了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应该充分考虑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合理规划景区内的各类设施和活动。
规划方案应该以保护为前提,以利用为目标,既保护风景名胜区的独特性,又满足游客的需求。
其次,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
监管和管理是保护与利用平衡的关键。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开发商和游客的监管。
同时,还应加强巡逻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风景名胜区的行为。
此外,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宣传和教育是提高游客素质和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风景名胜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风景名胜区的价值和重要性。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
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
一般地,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或对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
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二、相互矛盾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
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
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因技术条件限制,兵马俑一号坑的彩陶已逐渐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当然,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如北京故宫很多地砖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
目前国内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量进行限制,而是来者不拒。
再次,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从而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
旅游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平衡策略

旅游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平衡策略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旅游成为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消费和休闲方式。
然而,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本文将探讨旅游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平衡策略,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1.1 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在于其独特且有吸引力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和人类创造出来的景点等。
通过开发这些旅游资源,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感和享受感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推动就业机会和财富分配。
1.2 保护环境及传统文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可持续利用,很多地方正在快速失去其原有魅力。
山水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文化风貌丧失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因此,保护旅游资源以确保其持久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平衡的策略2.1 制定科学规划和管理体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基于科学规划和管理体制,合理布局各种旅游设施和活动区域。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旅游区域的监管和维护,确保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并保持其自然风貌。
2.2 提倡可持续的旅游开发模式推广和引导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态,如生态旅游、农村旅游等,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并促使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在实践中更加注重环境和社会责任。
2.3 加强教育宣传意识通过提升公众宣传教育意识,加强对环境保护意义、生态平衡以及文化遗产价值的普及,引导公众逐步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并且鼓励公众参与到各项环保活动中去。
2.4 合理分配利益及收益保护旅游资源应该有共同关注的问题,政府应加强公平分配原则,确保既享受到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能够分享环境和社会效益。
2.5 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加强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形成相互支持和协同发展的格局。
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模式,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取得良性循环。
三、发展中国家中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平衡策略3.1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是一项重要任务。
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

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地景区开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增长和就业机会。
然而,伴随景区开发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如水源污染、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本文旨在分析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平衡二者的发展。
二、景区开发对环境的影响1. 资源消耗景区开发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这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破坏。
尤其是一些高强度的开发项目,如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
2. 污染排放景区开发过程中,大量的建筑活动、客运车辆和餐饮企业等的运营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
例如,废水、废气、垃圾等的排放不仅污染了景区周边的水源、空气和土壤,还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3. 生态系统破坏景区开发通常需要进行土地开垦、森林采伐和湿地填充等活动,这会直接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而丧失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则无法通过简单的补种或复苏来恢复。
三、环境保护对景区开发的要求1.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要求景区开发在满足经济需求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 生态修复对于已经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例如,人工造林、湿地恢复、动植物保护等活动,可以帮助恢复生态平衡,增加自然景观的吸引力。
3. 环境管理景区开发需要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治理,确保景区运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得到控制。
同时,加强对游客的环境教育,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实现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1. 制定科学规划景区开发前应进行详尽的环境评估和可行性研究,确保开发项目与环境保护的目标相一致。
制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留足够的生态红线,确保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旅游业不仅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还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形象。
然而,如何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保护环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通常涉及到对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和社区生活的影响。
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往往会导致环境的破坏。
为了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好环境。
首先,旅游资源开发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许多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这些资源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立环境监测站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游客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减少他们对环境的破坏。
其次,保护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许多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和传统手工艺等。
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防止它们被过度商业化和破坏。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培训,提高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此外,旅游资源开发还必须关注社区发展和社会责任。
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给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
但是,如果不合理开发,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如土地资源争夺、就业不稳定等。
因此,我们需要谨慎规划旅游开发项目,注重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避免对当地社区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以下是一些建议: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旅游资源开发的管理权限和要求。
这些法律法规可以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其次,加强旅游业监管和执法力度。
政府需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
另外,提高旅游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和职业素养。
旅游从业者应该接受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风景区开发与地理环境保护的矛盾与协调

风景区开发与地理环境保护的矛盾与协调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风景区开发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
然而,风景区开发与地理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浮现。
一方面,风景区开发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过度开发可能破坏了地理环境,危及生态平衡。
因此,如何协调风景区开发与地理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风景区开发应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的特点和保护需求。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如山水、湖泊和森林等。
在进行开发规划时,应该充分了解并考虑这些地理特点,避免破坏和恶化地理环境。
例如,对于具有丰富水资源的地区来说,应该合理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避免出现水资源枯竭的情况。
而对于山区来说,应该控制开发规模,保护山区的植被和土壤,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山体滑坡的风险。
其次,风景区开发需要与地理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环境和资源,以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
在风景区开发中,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遵守环保原则,以确保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在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时,可以选择那些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方式,如开展生态旅游,推广文化和农业旅游等,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此外,地方政府在促进风景区开发与地理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对地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政府应建立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风景区开发的监管,限制过度开发,提高开发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政府还应加强与开发商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努力推动风景区开发与地理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最后,公众的参与也是实现风景区开发与地理环境保护协调的关键。
公众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遵守环境规范,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资源。
同时,公众也可以积极参与风景区的规划和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监督风景区的开发与保护工作。
总之,风景区开发与地理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二者并非不可调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述风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间的关系摘要:文章论述了风景资源的定义及内涵,风景资源的分类及特色,分析了现在风景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保护的必要性,最后集中论述了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正确处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意见。
关键词:风景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一、风景资源概述1、风景资源的概念风景资源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1987)。
风景名胜资源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具有历史和科学价值且含有美学特征的客观物质。
这意味着风景资源具有以下两层意思:一是风景资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二是风景资源是人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认识的产物,或者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产物。
具有以下内涵:具有吸引功能和三大价值;包括未开发和已开发的内容;必须包括物质的、有形的内容以及形态的、行为的内容;必须包括原生的内容和人造的内容以及风景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
2、风景资源的类型和现状风景资源可分为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两大类,其中自然风景资源又分为四种。
自然风景资源指的是大自然赋予地理区域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和景象的地域组合。
人文风景资源指的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人类的社会行为促使形成的痕迹或实物,是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属性的有旅游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1、地质地貌风景资源主要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地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
地表各种地文景观的形成和演变,直接受地层和岩石、地质构造、地质动力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它包括五小类。
(1)山岳形胜:主要指风景名山、历史文化名山和冰雪山峰。
(2)喀斯特地貌景观: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并且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性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3)风沙地貌景观:包括风蚀地貌和风沙地貌。
前者包括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垄槽、风蚀城堡等,如新疆乌尔禾风蚀“魔鬼城”,罗布泊“雅丹”地貌;后者指风沙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戈壁.(4)海岸地貌景观:包括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岩石海岸、沙质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等多种形态。
蓝天碧水、金沙细浪、日出夕照还有一些海上蜃景相映成趣。
中国著名的海岸旅游资源丰富。
(5)特异地貌景观:世界上较为罕见的地貌景观,如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中国贵州以地缝、天坑、峰林三绝著称的马岭河地缝裂谷景观、黑龙江以石龙石海和火山口为特色的五大连池火山岩熔景观、福建鸳鸯溪白水洋水下石板广场、云南元谋土林等。
2、水体风景资源水域景观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灵气”之所在。
江河、湖海、飞瀑流泉、冰山雪峰不仅独自成景,更能点缀周围景观,使得山依水而活,天得水而秀。
水域风光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它有下列几类。
(1)江河溪涧:包括大江大河及其冲积而成的著名峡谷,河川清流,如广西的漓江风光、美丽的富春江——新安江等等。
(2)湖泊水库:湖泊是自然形成、水库是在自然河流或湖泊基础上人工修成的。
(3)飞瀑流泉:从陡坎和悬崖倾泻下来的水流称为瀑布。
地下水露出地表的天然露头称为泉。
(4)冰川景观:主要是高山和高纬地区的具有特殊形态特征和地貌景观特征的水域风光资源。
(5)风景海域:主要是与海岸和海岛和为一体的复合景观。
包括海潮、海啸、海风、海市蜃景等等。
3、气象、气候风景资源主要指千变万化的气象景观、天气现象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旅游资源景观相结合,再加上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点缀,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气候天象旅游资源。
有长时间保持的大气物理状况,如宜人的气候资源,还有美丽的高山冰雪景观,短时间的气象景观一般分为经常发生的雨景、云雾景、冰雪景、明月、日出、云霞和偶然发生的佛光、海市蜃楼、雾凇、雨凇等。
(1)宜人气候:人们可以用来避暑或者避寒,并能够满足身心需要,使心情愉悦、体魄健康的气候资源。
避暑气候分为三种类型:a、高原山地型,b、海滨型,c、高纬度型。
避寒气候:冬季,人们多去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地区避寒,很多热带、亚热带沿海城市成为著名的避寒胜地,。
阳光资源:如地中海沿岸国家充分利用阳光和海水,建设海滨浴场,最著名的是西班牙濒临地中海沿岸,晴天多、阳光和煦、沙滩柔软,海水蔚蓝,适于开发海水浴和日光浴。
此外,还有四季如春的迷人气候,如中国云南的昆明堪称“春城”。
(2)大气降水景观:主要由于大气降水形成的雨景、雾景、冰雪等等。
(3)天象奇观:一般具有偶然的、神秘的、独特的特征,如极光、佛光、海市蜃楼、奇特日月景观等。
4、生物风景资源按其性质可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地球表面的生物衍生出了极其丰富的类群和形态,使得自然界呈现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生物景象。
各种动植物让人类得到赏心悦目的感受,也有很多具有宝贵的科学研究价值、美化和净化环境的作用。
作为旅游资源的生物景观,主要是指由动、植物及其相关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各种过程与现象。
生物景观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1)森林景观: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功能的野生、原生以及人工森林。
在地球的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总面积为50亿hm2,占陆地面积的32.6%。
过去和现在,森林都是陆地上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同时,森林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是保护环境、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
森林景观以其复杂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浩大繁茂、神秘幽深的特点,吸引着人们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揭秘、医疗健身、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等多种活动。
(2)草原景观:主要指大面积的草原和牧场形成的植被景观。
辽阔的草原既是优良的牧场,也是理想的旅游场地。
人们在草原上可以骑马、骑骆驼、乘勒勒车,在观赏草原风光的同时,还可在牧民家中做客,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享受独特的草原风情。
(3)古树名木:主要是指单体存在的古老名贵的树木。
中国名木主要有:世界植物活化石,水杉、银杏、鹅掌楸、珙桐等;黄山迎客松(黄山四绝之首);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已经5000年的历史,堪称“世界柏树之父”;山东孔庙2000多岁的“孔子桧”;泰山“五大夫松”等等。
(4)奇花异草:珍稀花卉和草类。
古人给名花奇草起了许多优雅的名字:“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园中三杰”玫瑰、蔷薇和月季,“花中四友”山茶花、梅花、水仙、迎春花;中国十大名花:“花王”牡丹,“花相”芍药,“花后”月季,空谷佳人“兰花”,“花中君子”荷花,“花中隐士”菊花,“空中高士”梅花,“花中仙女”海棠花,“花中妃子”山茶花,“凌波仙子”水仙花。
(5)珍禽异兽及栖息地:现存数量较少或者濒于灭绝的珍贵稀有动物和保护珍稀动物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
栖息地可为动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生态条件,如食物、水、温度、保护场地等。
由于动物种类多样,数量众多,动物的分布非常广泛,因此,动物栖息地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根据主要观赏物种的类型差异,可分为以下类型:鸟类栖息地、珍稀哺乳动物栖息地、珍稀鱼类栖息地、其他动物栖息地等类型。
5、人文风景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文化成就、艺术结晶和科技创造所留下的具有风景价值的痕迹或实物。
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建筑体、寺观、古城、雕塑、绘画、文艺、民俗、歌舞、节庆、消遣娱乐、体育等,它们原来创建的目的,可能并不是为了旅游,如寺庙是以宗教目的为主,园林建筑是以皇亲国戚或达官贵人的私家享受为主等。
随着时间的演变,或成为历史陈迹,或构成乡土风光等。
二、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风景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现在旅游行为带了对风景资源的破坏。
主要的现象有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
错位开发指的是一个是性质上和空间位置上的错位:把精神文化功能性质,改变成为经济功能;风景名胜区应该是主要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基地在风景区以外,风景区内分布少量的,适当,环境允许的,服务设施。
但是现在有许多错位开发的案例,包括泰山:由于过度开发,泰山顶上变成一个“小城市”。
现在很多人批评黄山也是这样。
武陵源里边规划布置了商业街,如此的案例屡见不鲜。
这样的规划安排使得风景区质量下降,造成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
超载开发在我国也是很普遍。
在风景区内不影响景观和历史文化的环境,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布置简易的,容量允许的一些设施,但是我国风景资源开发现状却是超过负荷了。
人流极大的超过了风景区的负载,不仅如此,旅游服务设施,商店、旅馆,包括索道等构筑物,充斥着风景区,造成了环境、视觉、审美上的污染,而且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
具体存在的问题有:1、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遭破坏严重。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只占国土面积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风景名胜区只顾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资源保护,如以经济为目的,出让或者变相出让景区的资源及土地,导致了管理失控,在景区内设立各种开发区、度假区。
2、人造景点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风景名胜区依托的应该是自然和人文景观,人造景点的过度建设必然破坏景区的自然美。
众多的景区为了满足旅游经济的短期需求,急功近利,过多的设置人造景观及消费设施,把游和住放在首位,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使保护与开发产生矛盾。
3、空气与水环境质量降低。
位于风景区内或者风景区周边的工业区,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景区,严重污染了景区环境,降低了景区的空气和水环境质量。
4、天然林覆盖面积下降。
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一些景区的天然林遭受到砍伐和破坏,导致景区环境恶化、景观质量下降。
对区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5、不合理的利用湖泊资源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
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遵循生态规律,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系统固有能流、物流路线和水生生物平衡,一些物种疯长,水资源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
6、游客容量超负荷。
由于游客数量长期超过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导致了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三、风景资源的保护导致风景资源损害和破坏的原因有:自然力的作用(如地震、风化、洪水、泥石流、白蚁等);还有人为的破坏(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在客观上造成的破坏)。
风景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有:1、对于由于自然力作用造成的破坏,主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保护2、对于由于旅游者的原因造成的破坏,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加强风景资源保护意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2)大力开展风景资源宝华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3)完善法制管理体系,关于污染、对树木乱砍滥伐、偷猎野生动物等,则必须采取法制措施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