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

合集下载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是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素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理论科学。

4.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5.病因: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6.完全康复:是指致病因索已经消除或不起作用,疾病时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7.不完全康复:是指病因造成的损伤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基本病理变化没有完全消失,机体主要通过代偿活动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8.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9.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的丧失。

10.pH: 体液中H"的负对数值,反映体液酸碱度的指标。

11.PaCO2: 血浆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是反映呼吸
性酸碱平衡的指标。

12.SB:全血标本在标准状态下测得的HCO;含量。

13. AB:隔绝空气的血标本,在实际状态下测得的HCO;含量,是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

14. 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差值。

15. 酸碱平衡紊乱:某些病理情况下,可引起机体酸、碱超负荷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稳态破坏,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是沟通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

发热:是指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SP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是指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内生致热源: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被激活,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

脱水热:因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受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常见于高渗性脱水。

脱水征:是指由于血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使组织间液减少更为明显,因而病人皮肤弹性减弱,眼窝和婴幼儿囱门凹陷的现象。

水中毒:即高容量性低钠血症,血钠下降,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明显增多。

水肿: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集聚过多称为水肿,其中水肿液积聚在体腔内又称为积水。

阴离子间隙:即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是一项受到广泛重视的酸碱指标,目前多以AG>16mmHg作为判断是否有AG增高代谢性酸中毒的界限。

酸碱平衡紊乱:因酸碱负荷过度、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失衡的病理过程,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细胞外液H+增加或HCO3—丧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减少、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升高、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碱中毒:是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丧失引起的以血浆HCO3—增多、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反常性碱性尿:代谢性酸中毒时,H+从细胞内溢出,造成细胞内H+下降,故细胞内呈碱中毒,远端小管上皮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称为反常性碱性尿。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1、简述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及病理(解剖)学的异同点。

病理生理学和生理学都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但前者研究的是患病的机体(包括患病的人及动物),后者研究的则是正常的机体(正常的人和动物)。

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虽然研究的对象都是患病的机体,但后者主要侧重形态学的变化,而前者则更侧重于机能和代谢的改变。

2、试举例说明何谓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是指两种以上疾病所共有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例如,炎症可以发生在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但只要是炎症,尤其是急性炎症,都可发生渗出、增生、变质的病理变化,局部有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的表现,全身的症状常有发热、WBC 数目增加、血沉加快等。

所以说,炎症就是一种典型的基本病理过程。

3、如何正确理解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病因与机体的相互斗争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有规律的病理过程。

应抓住下列四点理解疾病的概念:1)凡是疾病都具有原因,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2)自稳调节紊乱是疾病发病的基础;3)疾病过程中引起机体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临床上表现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主要是劳动能力)的异常(包括损伤与抗损伤);4)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

4、简述疾病和病理过程的相互关系。

疾病和病理过程的关系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同一病理过程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可包含几种不同的病理过程。

5、何谓疾病的病因和诱因?病因、诱因和条件三者的关系如何?某个有害的因素作用于机体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时间会产生某个特定的疾病,这个有害因素就称为该疾病的病因。

诱因是指在病因存在下具有促进疾病更早发生、病情更严重的因素。

仅有诱因不会发生疾病。

疾病的原因是引起某一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它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性的、特异性的因素。

疾病的条件是指能够影响(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其中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诱因。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五章 缺氧
掌握缺氧的概念 ,熟悉常用的血氧指标;掌握四种类型的缺氧的概念、常 见 原因与机制及其血氧变化特点;熟悉缺氧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的 代 偿性反应及缺氧性细胞损伤;了解缺氧时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及呼吸系统、 循 环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代谢障碍;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计划学时数:2 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缺氧的概念及常用的血氧指标 缺氧的概念;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乏氧性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血液性缺氧的原因、 血 氧变化特点及缺氧的机制;循环性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组 织性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三)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呼吸系统的代偿性反应与损伤性变化,循环系统的代偿性反应与损伤性变 化,血液系统的代偿性反应与损伤性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组织细胞的 代 偿性反应与缺氧性细胞损伤。 (四)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DIC 常见的病因;DIC 的发病机制: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血管 内 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血调控失调;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促凝物 质 入血。 (四)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 碍。 (五)DIC 的分期与分型 DIC 的分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DIC 的分型:按 DIC 发生的快慢分型、按 DIC 的代偿情况分型。 (六)DIC 的临床表现 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七)DIC 诊断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和概念、原因与机制,熟悉其对机体的影响; 掌 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血容量性低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发病机制及 临 床表现特点;了解各种水、钠代谢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熟悉等渗性脱 水、 水肿的概念及各类水肿的特点。 掌握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与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 低 钾血症和高钾血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计划学时数:4 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水、钠代谢障碍 正常水、钠代谢(自学) 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低钠血症: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对机 体 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的概念、原因与 机 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概念、原因与 机 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高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对机 体 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高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 响 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等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 治 的病理生理基础。 等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的概念 、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自学):水肿的概念、分类;水肿的发病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 平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着重从功能与代谢的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健康: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3.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在临床称为脱水。

5.低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6.高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

8.低血钾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9.高血钾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0.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1.呼吸性酸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2.代谢性碱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3.呼吸性碱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增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4.乳酸酸中毒:血浆中乳酸浓度增高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15.酮症酸中毒:血中酮体(β—羟丁酸及乙酰醋酸)含量增多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16.乏氧性缺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17.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

18.循环性缺氧: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19.组织性缺氧: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20.缺氧: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21. 呼吸衰竭: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机体在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PaO2低于60mmHg,或伴有PaCO2高于50mmHg,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是指研究疾病与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疾病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发展
疾病的基本生理机制。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病理生理变化、病理生理失能、病理生理代偿和病理生理修复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变化,可以了解疾病对机体正常生理产生的影响,进而为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病理生理学与病理学和生理学密切相关,它在研究疾病发
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代偿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支持。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动物模型
和临床观察等多种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疾
病的发展过程,从而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
效的方法和策略。

总之,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与机体正常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临床医学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的科学2.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全脑机能永久性丧失,即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3.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指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4.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因素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5.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能加强病因的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又称高渗性脱水,其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7.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又称低渗性脱水,其特征是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280mmol/L,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

8.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故称水中毒。

9.水肿(edema):是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一种常见病理过程。

10.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量与未测定的阳离子量的差值。

10.缺氧(hypoxia):凡因氧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1.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物理溶解的O2 产生的张力(氧张力)12.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为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

病理生理学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一) 主要任务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二)地位桥梁学科正常人体患病人体疾病诊治形态结构解剖、组织病理解剖学功能代谢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学临床各科(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1. 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 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又称典型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风湿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概念要清楚第二节主要研究方法1. 动物实验◆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的自发性疾病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第二章疾病概论◆病因学◆发病学第一节健康与疾病健康(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体征(sign): 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1. 生物性因素: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毒力(toxicity):是指致病因素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2.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等★化学性因素:无机及有机物、动植物毒性物质3.营养性因素指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病理生理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1、绪论和疾病概论:5%健康与疾病、病因学、发病学、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2、基本病理过程:50%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凝血瘀抗凝血平衡紊乱(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3、病理生理学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40%心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功能不全。

4、病理生理学实验:5%缺氧耐受性的因素、高钾血症、发热、水肿、缺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失血性休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右心衰竭、呼吸衰竭、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酸碱平衡紊乱。

题型结构a: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b: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c:问答题,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绪论考试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任务——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病理生理学在研究疾病时侧重于患病机体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理。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临床观察特别是动物实验在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

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沟通基础与临床医学,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病理生理学发展的历史。

考试要求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性质以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疾病概论考试内容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人类对疾病认识的历史演进,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

致病因素和疾病发生条件的一般概念。

病因的种类。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

死亡与复苏:死亡的概念,死亡的时相,死亡的标志和判定标准。

衰老考试要求掌握疾病的概念,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死亡和衰老的概念。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考试内容1.脱水:(1)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

(2)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

(3) 正常血钠性水紊乱(等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

2. 水肿概念、分类、基本机制、水肿的特点、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常见水肿类型、特点和发病机制。

3.钾代谢紊乱(1) 高钾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

(2) 低钾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

考试要求掌握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 脱水、钾代谢紊乱) 的一般病因发病学和机体变化的规律。

熟悉水中毒、水肿的一般病因发病学和机体变化。

了解机体对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机制。

酸碱平衡紊乱考试内容反映血液酸碱平衡常用指标及其意义:pH值、PaCO2、SB、AB、BB、BE和AG。

1.代谢性酸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AG增高型代酸、AG正常型代酸)、机体的代偿调节、机能代谢改变、防治原则。

2.呼吸性酸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原则。

3.代谢性碱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盐水反应性、盐水抵抗性)、机体的代偿调节、机能代谢变化、防治原则。

4. 呼吸性碱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代偿调节、机能代谢变化、防治原则。

5.混合性酸碱紊乱:相加型、相消型。

考试要求掌握单纯型酸碱中毒的一般病因、发病学和机体变化规律。

熟悉反映酸碱平衡的各项指标及其意义;了解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病因、发病学和机体变化规律。

缺氧考试内容概念、常用的血氧指标(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各类型缺氧的病因、血氧变化特点和组织缺氧的机制(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机能与代谢变化、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年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机体代谢状态、锻炼适应情况。

氧疗及氧中毒。

考试要求掌握各种类型缺氧的病因及其特点;熟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了解常用的血氧指标及氧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发热考试内容概念(区分发热;过热与生理性体温升高)、原因和机制、发热激活物的种类与性质、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来源和种类、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POAH和OVLT)、中枢发热介质(前列腺素、环磷酸腺苷,Na+/Ca2+比值)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发热的时相、热代谢特点和临床表现、热限及其成因、机能代谢变化。

考试要求掌握发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体温升高的分类,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了解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和临床处理原则。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考试内容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机制。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细胞信号转导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考试要求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熟悉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组成。

了解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细胞凋亡与疾病考试内容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比较、细胞凋亡的生理学意义。

细胞凋亡的过程、细胞凋亡的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细胞凋亡与疾病。

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考试要求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过程、主要变化及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熟悉细胞凋亡的调控、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

了解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应激考试内容应激的概念。

应激原的分类。

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分期。

应激时神经内分泌的反应及其意义。

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种类、来源及生物学功能。

热休克蛋白的组成、调节及其功能。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应激相关疾病及发病机制。

防治原则。

考试要求掌握应激的概念,应激反应基本表现中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和细胞体液反应。

熟悉应激原及其分类,全身适应综合症的概念和分期,应激反应中的功能代谢变化。

了解应激反应与疾病的关系。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考试内容DIC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DIC的分期与分型。

DIC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防治原则。

考试要求掌握DIC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熟悉DIC的常见病因,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DIC的分期。

了解DIC的分型,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休克考试内容概念。

休克的始动环节、病因和分类、发病机制、休克的分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及发生机制。

休克时组织代谢变化及肾、肺、心、脑和肝胃肠等主要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与机制,以及对休克过程发展的影响。

SIRS, MODS, MSOF的概念。

各型休克的特点。

防治原则。

考试要求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休克的分期及各期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和相应临床表现。

熟悉休克常见病因及常见的分类,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休克时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及发病机制。

了解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及发生机制,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缺血—再灌注损伤考试内容缺血—再灌注损伤概念、常见原因、影响因素、发生机制、自由基的分类、来源及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钙超载的发生机制及其作用;白细胞的作用、机能代谢变化。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它器官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防治原则。

考试要求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发病机制中自由基和钙超载的作用。

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的原因与影响因素,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时的心、脑功能及代谢变化。

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中微血管损伤和白细胞的作用。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原则。

心功能不全考试内容概念、原因和诱因、分类、心衰时机体的代偿功能、发病机制、机能代谢变化、防治原则。

考试要求掌握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基本发生机制、心脏和心外的代偿反应。

熟悉心力衰竭的诱因与分类,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各重要器官功能的变化。

了解心力衰竭时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肺功能不全考试内容概念、分类、原因和发病机制、机能代谢变化(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肺性脑病;肺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呼吸功能变化;循环系统功能变化;防治原则。

考试要求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基本发病机制,呼吸衰竭时的机能代谢变化。

肺性脑病用氧治疗时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熟悉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变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

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肝性脑病考试内容概念、分类、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氨基酸代谢失衡学说、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变化的机制以及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诱因、防治原则。

考试要求熟悉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掌握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比较公认的几种学说;了解肝性脑病临床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肾功能不全考试内容1、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2、急性肾功能衰竭:概念、分类;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发病过程、分期、特点及机制。

非少尿型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特点。

3、慢性肾功能衰竭:概念、病因。

发展过程、分期、发病机制、机能代谢变化。

4.尿毒症:概念。

尿毒症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尿毒症的毒性物质作用。

5.上述各种肾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考试要求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和类型。

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经过、少尿的发生机制和少尿期的代谢紊乱;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过程;尿毒症的概念。

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组织损伤及其机制;急性肾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尿毒症的功能代谢变化、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脑功能不全考试内容1、脑功能不全的概念、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2、认知障碍的概念、脑的结构基础、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意识障碍的概念、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脑结构基础、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主要危害、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考试要求掌握脑功能不全的概念、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的概念、脑的结构基础、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理生理学实验考试内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高钾血症、发热、水肿、缺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失血性休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右心衰竭、呼吸衰竭、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酸碱平衡紊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